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四十一章 黄鹤楼之对

大清疆臣。 第四百四十一章 黄鹤楼之对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如此确是不妥。”不想阮元却对杨进道:“皇上那边,似乎对民间这等文人相轻,所知不多,但你等若是一直被称为新童,那日后其他地方的读书人见了,又会怎么想呢?他们一看是新童,便知道是你们苗寨出来的人,你等苗寨虽说也有向学之心,可毕竟根底尚浅,只怕一时之间尚不能和其他州县生员相比,这样久而久之,其他读书人见了新童,便只会心存藐视,以为凡是新童,便即学问不够,便是苗人,如此对你们那边的后学出门在外读书求学,可不是什么好事啊。不如……你等便一视同仁,我也告诉皇上,将你这新童字样去了,以后你们便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只问学行高下,不论出身汉苗,你看如何?”

“只问学行,不论出身,这……多谢大人开恩!小人从来也清楚,湖南府县的那些学生,对咱们苗人,都是有些看不上的,大人可以对我们同等视之,如此恩德,小人全寨都会铭记于心!阮恩公救我全寨于前,大人对我等一视同仁在后,我杨家全族,日后自当视大人为神明,世代供奉大人!”杨进自然清楚苗民现状,是以听说阮元不仅同意增加学额,还愿意废去新童字样,已是不胜感激。

“你就不要这样客气了,你说我这还活着呢,你说要为我供奉,这我也接受不起啊?”阮元见杨进如此虔诚,自也不觉莞尔,道:“要不这样吧,你今日拿了这许多礼物过来,总是……我这边就收下了,正好天色已晚,这又忙了一日了,你便和这里厨子说一声,取一只鸡来我等共食,也拿一坛酒过来吧。今天能亲眼一见你们苗寨之人,我也高兴啊。”

杨进自然大喜,忙唤了两名下属,取了鸡与酒过来,不一会儿驿馆厨师便已将饭菜准备齐全,一一送了上来。阮元便也和杨吉叔侄一同饮了几杯,那山寨土鸡也自有一种香气,阮元虽然平日食肉不多,这时见了,却也赞不绝口。

“怎么样,伯元,咱们寨子里养出来的鸡,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啊?”杨吉看阮元颜色少霁,也向他打趣道。

“确是如此啊,你们说,这家中的鸡吃多了,也总是……总是想着看看外面的鸡肉是何口味嘛。这肉吃起来有股劲,嚼起来也舒服,倒是……倒是让我想起当年杨吉来咱们家的时候了。那个时候我才二十一岁,杨吉,你也才二十七啊。”只是说着说着,阮元却也忽然想起了什么,不觉又是一声叹息。

“杨吉,你可还记得咱们那年在京城,说起做官之事,你我是怎么约定的吗?”这一次,阮元却没等杨吉来问自己,而是主动和杨吉说了出来:“咱们当时说,做了官,总是要给百姓做些好事才是,这一晃三十年了,想想咱们走南闯北,督抚五省,为百姓谋实利的事,做得也不算少了。可我却没想到……原本以为这江堤水闸修筑,是为了百姓实利着想,可今日范塘村这些人……难道,我这样做,还能害了那些百姓不成?咱们是想着为百姓做些实事,可百姓跟百姓却有了争执,这样的事,也真是难办啊。”

“侄子,你也看出来了吧?当年我回寨子的时候,你问我为什么还是要走出去,为什么不愿意留着陪你,我……现在你看清楚了吧?为了伯元,叔叔这辈子就算孤身一人,却也值得啊。”杨吉看着阮元真诚之状,一时深受触动,自也是真情流露,便对杨进讲起了阮元的故事,阮元几杯酒饮得下来,却也不再拘束,便陪着杨吉一同回忆起当年旧事来。

“可是,阮大人,我倒是觉得,这件事没有大人想的那么难啊?”不料杨进听了阮元兴修水利之事,却有了自己的办法,主动对阮元劝道:“就像咱们寨子,平日官府也不来管我们,寨子里都是爹爹做主,平日也有不少寨民,因为家里一些琐事,便即争斗不已。其实我也知道,他们平时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事情牵扯到自己了,总是有些放不下而已。爹爹从来也明白他们心思,若是两个平日口碑还不错的寨民有了纠葛,便会请来寨中几个老人,一同为他们评断是非,老人的话一般寨民都会听,所以问题很快也就解决了啊?阮大人,您若是觉得两伙百姓各执一词,不相上下,那大人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论安民服众之才,我们又哪里及得上大人万一呢?”

“侄子,伯元面前,你就别……别想着在关老爷面前舞刀弄棒了。伯元什么都会,就是……就是有些事,他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不愿意做罢了。”杨吉也向杨进教育道。

“杨吉,听你侄子说几句,倒是也挺有道理的,你又何必劝着他呢?是啊,俞炳也好,范忠范节也好,都是普通百姓啊,或许,我……”想到这里,阮元似乎也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计划,只是在他内心之中,却又一直有一个想法,迟迟不让他那样去做。

“看起来,我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办法啊……”沉吟半晌,阮元终于渐渐坚定了信心。

杨进在荆州住了几日,便即南归,阮元也托杨进在大菁寨为祖父买了祭田,以作世代供奉之用。接下来要解决的,就只有范塘村的种种疑虑了。

渺渺烟波暝色收,登临遥望楚山头。

空怀鹤去千年事,但见人游百尺楼。

玉笛吹残明月夜,梅花摇落汉江秋。

且将诗句酬佳境,一派沧浪助客愁。

登临怀古万帆收,芳草斜阳满渡头。

楚泽烟波浮大别,江天风雨会高楼。

云中黄鹤千年事,城上梅花五月秋。

那见飞仙栏外过,一声玉笛不胜愁。

清朝中叶之际,武昌作为湖北省城,又兼地处长江要冲之处,一时繁盛,亦是无以复加。长江之上,每日行船如梭,武昌对岸,汉口镇经过数百年发展,这时也已经成为和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齐名的“天下四镇”之一。武昌府在嘉庆中期,已有人口四百万,如此推算,武昌府城人口似乎也不会少于三十万人。时人亦曾言及武昌金口集市:“四方百货,日夕物集,触妒帆樯,络绎不绝”。

武昌城内最之名之处,自然便是长江沿岸的黄鹤楼了。春夏之交,黄鹤楼上,上可见青天白云,最是开朗疏阔,下可见江水奔流,不知觉间,便与天际合而为一,使人心旷神怡。这一日梁德绳带着许延锦到了武昌,孔璐华自也大喜,当即请了许家母女,会同阮家三女,一并到了黄鹤楼观赏长江风景。眼看西首是长江浩荡,东首十里长街,亦是人烟不绝,一行人也乐在其中,孔璐华和唐庆云便各自作诗一首,纪念一行人登临黄鹤楼之事。

只是看向西边长江方向,却只见一行人往来不绝,其中似有不少人在挑石担土,梁德绳也不觉诧异,便向孔璐华问道:“经楼妹妹,我来武昌的时候,便觉得长江之上,似有动工之事,却不知此番兴工,竟是何故啊?”

“楚生姐姐,这个啊,是夫子离开武昌前特意吩咐的,夫子说,武昌江堤他去看过了,好多地方都有倾陷之险,与其熟视无睹,倒不如防患于未然,所以特意下了令,要重修江堤呢。所以如今长江岸边,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啦?怎么样,姐姐船只停泊之际,没受什么影响吧?”

“那倒是没有,不过,听妹妹说起,阮总制他这次来武昌,不是只待一年,便要离去了吗?就算这样,他还这么关心水利之事啊?”梁德绳也不禁叹道。

“是啊,夫子在家里也总是跟我们说,做一日官,便要尽一日为官之责,自己现在是湖广总督,那无论日后如何,今日之事,总是要在今日做好才对。你看,这不是荆州又出了事吗?夫子前些日子便又坐不住了,和杨吉一起去荆州了。想跟他来一次黄鹤楼啊,还没这个机会呢。”孔璐华也不觉笑道。

“是啊,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阮总制一直勤于政事,我这几个妹妹啊,多吧也不会有今日这般恩荣呢。”梁德绳一边说着,也一边对一旁的刘文如和谢雪笑道:“书之、月庄,你们还记得吗?当年在西湖上吟诗联句之事,我就说起过咱们联姻之事,当时你们两个还有些害怕,我自也知道,你们担心身家门第不如我许家梁家,不敢应下这门亲事。可是如今啊,你们两个也都是宜人了,这么说来,咱们也终于算是一般诰命了,如今锦儿嫁与福儿,月庄,你不会再担心了吧?”原来,由于许宗彦为官日浅,官品不足,梁德绳也只得到了宜人封敕,而阮元一家却因阮元连续升迁立功之故,嘉庆前后给刘文如和谢雪都加了宜人封号,到了这时,刘谢梁三女却已是一般地位。

“楚生姐姐,其实,这身世之事,我……我没那么在意的。锦儿看来却也是个乖巧的孩子,若是锦儿可以和福儿结亲,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谢雪也对梁德绳陪笑道。

“楚生姐姐,锦儿今年也十七了,有你这个精于诗作的娘,想来锦儿诗文之才,也不会差到哪去吧?”唐庆云看着一家人和乐之状,也对一旁的许延锦笑道:“不过锦儿呀,你以后要是进了阮家,阮家的规矩你可要记住呢,每过十天,你要和你孔静妹妹,还有你姨娘我,一同比赛作诗,输了要受惩罚哦。怎么样,咱们阮家这第一条规矩,你可守得住啊?你涧芳姐姐在家里的时候,可是一直坚持了好几年呢,你可不能落后哦。”

“这……唐姨娘,我……孩儿诗文虽是母亲亲授,可终究习作日浅,却是……却是不敢和姨娘相比的。”许延锦听着唐庆云调笑之语,自也有些羞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