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四十章 苗寨新童

大清疆臣。 第四百四十章 苗寨新童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样说倒是也有道理啊……”阮元听着范忠之语,回想长江内外水势,果然范塘村所在之处也是江水最烈,极易决堤之处,不觉犹豫了起来。

“大人,小民也有一事,颇为不解,还请大人示下!”这边范忠之言方毕,村民中竟又走出一个人来,向阮元道:“大老爷,小民范节,得罪大老爷了。这水利营建之事,其实不久之前也有人做过,八年前汪大老爷在这边做官的时候,就在东面水道上修过一处水闸。小民当年还跟着汪大老爷一同前去挑石担土来着,听汪大老爷的随从所言,汪大老爷修闸也是为了整顿水利,避免内水淤积,可这八年过来了,水患还是不减当年啊?大老爷,这修闸筑堤,果然就可以解决水患吗?”范节所言“汪大老爷”指的是当时的闽浙总督,之前湖广总督汪志伊,阮元当然清楚。

“范节,你这样说就不对了,汪总制在湖广的时候,无论江防雨情,皆与今日大异,之前的水闸今日不敷使用,也是常事,怎么能因为当年的水闸无用,就以为治水之事也错了呢?”不过,话虽如此,阮元也只是想着暂时在这里扳回一局,至于范忠所言人力、范塘村江防之事,自己也的确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如今之计,只有自己亲自把关江堤开工,方能使官民两相无害,便也对范忠等人说道:“当然了,你们说的也有些道理,你等就暂时回去吧,等本官再斟酌一下,有了结果,再来告知你等,如何?”

“谢大老爷宽恩,谢大老爷宽恩!”范忠、范节等人连忙对阮元叩首拜谢道。

只是这些人或许都没听懂一件事,阮元并没有说自己要放弃水利兴建。

然而,回到驿馆之后,回想着范忠和范节白日间的言语,阮元却也陷入了沉思,似乎这一次他需要面对的,不只是范忠范节两个反对自己的农民,也不只是那十多个随从之人,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信念……

“伯元,你这……你这又是怎么了?就因为白天那点事,到了现在还闷闷不乐?”不觉之间,一个熟悉的声音忽然在自己身后响起,原来是杨吉从驿馆之外回来,眼看阮元沉思之状,杨吉也不觉笑道:“你说你这都做到总督了,怎么这当上总督之后第一次面对百姓,竟然被百姓吓住了?”

“杨吉,都六十了,你还这么喜欢开玩笑呢?”阮元听着杨吉戏谑之语,自也不觉莞尔,对他说道:“不过话说回来,若只是那范忠范节二人,或许我还不会这般在意,可我在堂上问他二人之时,却总是感觉不对劲啊,就像……就像他们身后,还有一种很强的力量,在支撑他们一样。我这年纪大了,你让我看下面那些一同过来的村民,我也看不清楚了,不过你在堂下面,你可看见,其他同来村民当时是何样貌啊?”

“伯元,你这么一说,我倒是也想起来了。”杨吉回想白日情景,也对阮元答道:“那些老百姓啊,我看还真是听相信那两个领头人的,他们说起那江堤水闸不该修,修了没用的时候,那些人表面上站着不语,可若在大堂上的不是你这个总督,只是这里知府知县,我看他们早就应声附和了。伯元,他们不会……不会真的以为这水利兴建,还会害了他们吧?”

“这件事我倒是调查过,确实,他们范塘村地势比较高,所以这几年水患啊,他们倒是没受什么影响。”只是阮元一边说着,却也一边感叹了起来,道:“唉,其实他们这番心思,我做官都快三十年了,也该明白了啊?你说为什么我们想要兴利除弊,有的时候不仅是官场那些因循守旧的同僚想要阻拦我们,就连百姓也不愿意认可我们呢?因为百姓在许多事情上,本来也是有利可图的啊。说是‘穷则变,变则通’,可具体落实下来,百姓往往想的不是变了自己能多得到什么,而是一旦有变,自己能够稳定得到的东西,会不会就这样丢了,至于改变之后的实利,他们只要一日没看到,那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画饼啊?这里的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安享太平的时日久了,这件事对他们而言获利又少,也难怪他们患得患失了。”

不过说到这里,阮元却忽然对杨吉好奇道:“不过杨吉,你方才走过来的时候,脚步却比往常轻了不少,倒像是今日另有什么要事想要我应允一般,你该不会说这些话,只是为了让我疏忽大意吧?好啦,你还有什么事,直说便是了。”

“哈哈,伯元,没想到你这眼睛不如以前了,耳朵反倒更好用了。的确,今日我过来啊,还有另一件事。”杨吉眼看阮元点破自己,也不掩饰,便对阮元说道:“你这不是……不是来湖广做总督了嘛,湖广,也包括我那湖南的大菁寨。所以……也不用我跟家里人说什么,他们早就知道你的事了,这不,我大哥那边前些日子,总是说你是咱恩公血脉,又历任五省,所在百姓皆能安堵,对你仰慕得不得了呢,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他能错过吗?这就让我小侄子带了些礼物过来,想着送给你呢。还有,大哥说是寨子那边也有些事,想着问问你这边,看看能不能帮一帮忙呢。”

“杨吉,你这就不对了,如今你兄长执掌苗寨,那也算是国朝的土官了,我又是湖广总督,怎么能说送礼就送礼呢?不过……罢了,毕竟是祖父当年救下的寨子啊,也该见见你们族人了,这样吧,你也让他到偏厅来,我见他一面便是。”阮元听着杨吉家人愿意前来面见自己,心中也是忧喜参半,不愿因私废公,却也想看一看杨吉家人竟是何种模样,想着若有机会,也为大菁寨出捐些银钱供奉祖父,便也同意了杨吉的要求。

杨吉听了阮元之言,自也欣喜,便也退下安排去了。阮元也换了便服,方才来到偏厅,只见一个苗人打扮的青年早已迎在厅里,青年见了阮元前来,连忙向阮元拜倒道:“恩公大人,小民杨进,见过恩公大人!恩公大人一家对小人全族盛恩,小人一族永世不忘!我等在大菁寨,早已听闻恩公大人督抚中原五省,所在俱有盛名,今日得见恩公大人,真是小民不胜荣幸!”

“好啦,你也起来吧,你说杨吉当年来我们家的时候,也就是把我父亲称为小恩公,你这‘恩公大人’一说出来,我也承受不起呀?”阮元一边笑着,一边也让杨进站了起来,灯光下看他样貌时,只觉尚有些稚嫩,最多不过二十余岁。阮元也对杨吉打趣道:“杨吉,这真是你侄子吗?我看你这样子啊,做他的祖父都够快够啦!”

“伯元,我……我这是跟你走南闯北时间久了,也……也不愿意再成家了,我大哥可不一样啊?就我几年前回苗寨的时候,大哥都有五个儿子了,杨进是最小的,所以看着才年轻嘛。”杨吉也对阮元道。

“阮大人,小人这次前来,也是家父的意思,家父听闻大人来做两湖总督,说如此一来,咱两湖无论汉苗,可都要过上好日子了。这就让小人带了山鸡百只,成猪三十头,美酒二十坛。阮大人,咱们寨子总是个小地方,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些也就是一点心意,还是请大人收下吧。”看来杨进也已经得到杨吉和杨吉兄长指点,阮元于送礼一事上颇为严苛,不能随意进献金银珠宝,所以只备了些土产过来。

“这……也好吧,既然也是你们一片心意,我若是再不收下,倒是显得我不近人情了。”阮元想了想,终于还是接受了杨家这番心意,也向杨进继续问道:“杨进,我从刚才起,就有一事不明,你名字中的‘进’字,是进取之进,还是魏晋之晋啊?”

“回大人,小人的名字,是家父偶尔读到《孟子》,取其中‘盈科而后进’一语之‘进’字,为小人取了名的。”杨进答道。

“‘盈科而后进’?哈哈,不想如今苗寨之人,竟也开始熟读《孟子》了?真是难得、难得啊!”阮元之前万万没有想到,杨进之名竟然来自《孟子》之言,想着苗人亦可潜心圣贤之教,苗寨之地,亦有文风,心中自是不住欣喜。

“阮大人,不瞒大人,小人这次前来,也确有一件后学之事,想要请大人向朝中奏明呢。”杨进一边说着,一边也从随身的一个包袱里取出一本册子,对阮元道:“眼下天下太平,咱们苗寨虽是偏远之地,却也渐慕中原文风,许多寨子都请了附近府县的汉人塾师,为寨子里的孩子授课,这次家父听闻大人前来总督湖广,还特意选了这些寨中学生文作,想请大人指教一二呢。还有就是……虽说皇上圣恩,准我等苗寨各立学额,以补附近州县府学县学之缺,但这一两年来,我们附近几个寨子,读书的后生越来越多了,原来的名额怕是不够用了,若是大人愿意相助我等,还望大人上疏皇上,为我们增加一些名额才是。”

原来到了嘉庆年间,随着苗地太平,嘉庆也逐渐批准各地苗民可以参加科举,入官学做生员。加上杨吉一家素来仰慕阮家,大菁寨学校开办,要比其他苗寨更加热衷文教。阮元听着杨进之言,自然欣喜,也从杨进手中取过了册子,一边看着童生文字,一边点头对杨进道:“杨进,你自可放心,这件事本就是我应尽之责,你等苗民愿意读书兴学,皇上自然可以给你们多加优免,广开学额,这也是为了你们以后的日子嘛,这件事我自然会转告皇上的。只是……”说着,阮元忽然指着册子中一个童生姓名,向杨进问道:“你这里学生名字之前,却比寻常学生多了‘新童’二字,这又是何意啊?”

“大人,这是皇上开设苗人生员时之意,说是咱们苗寨都是新晋童生,便即称为‘新童’了。”杨进答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