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十三章 海淀之路

大清疆臣。 第四十三章 海淀之路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自标似乎也有些难以启齿,支吾了一会儿,方才说道:“回阮大人,其实小人家原本是在甘肃,父亲是经商的。小的时候和父亲一道,去了广州,眼看那里天主堂的气派,便去听了几次。后来……后来就入了天主教,和神父们一起去了那不勒斯的神学院,在那里学习,一直到去年,马戛尔尼伯爵他们说是要来中国,但没有可备翻译之人。小人懂拉丁语,也懂汉语,使团里但凡有地位的,也都懂拉丁语,所以托小人前来做个翻译。言语上嘛,大致是说得通的。”

阮元并不希望中国人去入天主教,但眼看李自标言辞诚恳,一路上翻译之事,也帮了不少忙,所以也没责怪他。这时身后脚步声又响起,回头看时,正是松筠和金简到了。金简听着屋里的哭声和断断续续的弥撒声,虽不知其意,也能猜个大概。对李自标道:“你去告诉他们,这小小县城,不宜下葬,我等今日便启程,到了通州,再安葬吧。”李自标应命而去。

松筠却忽然道:“且先留步。”李自标又只得折返回来,只听松筠道:“昨日皇上已从避暑山庄传来诏谕,若是英吉利使团确有礼物过于庞大,不宜带往承德,可以在圆明园摆放安装。另外,入觐之仪,一如其他朝贡之国,不可有丝毫怠慢。”

李自标疑惑道:“入觐之仪?这个小人却是不知,还请松大人示下。”

松筠道:“你是哪里人?瞧你面貌与寻常汉人,也没什么不同,怎的这些都不知晓的?”转念一想,朝仪规范,多记载于《会典》、《通礼》之中,寻常民人不知,也是常事。便解释道:“其他的都简单,到了京城,找个人教教你们便是。只有这万寿大朝之仪,略需费些工夫……无妨,你等把三跪九叩之礼行罢,便也无事了。念尔等初来天朝,其他的做不好,想来皇上不会责怪。”

李自标疑惑道:“三跪九叩之礼?松大人,马戛尔尼伯爵他们在英吉利,绝无此等大礼的,想来也不方便……”

金简打断道:“什么方不方便的?朝廷大典,除了元日朝会,便是这万寿大朝,怎能不用三跪九叩的大仪?那什么伯爵的,要是不懂,或者学不会,那来我们这里朝贡作甚?告诉他们,到了京城,快快学习,免得皇上万寿大典之上,再出什么乱子。”

李自标道:“回金大人,马戛尔尼伯爵不是贡使,不是来朝贡的……”

金简道:“不朝贡?凡来我大清的,都是贡使,你却待如何?来了大清,又不朝贡,这又是何礼法?去告诉他们,若不是来朝贡的,便早早回去,免得皇上不快,施降天威于尔等。”

李自标也无言以对,想着此行前往京城,总还有些时日,不如先把礼仪的事搁置下,安葬了伊兹再说。便也向金简和松筠做过揖,回去通报其他使臣去了。

很快,一行人离开了香河,在通州城外一处墓地,众人将伊兹葬了。这个一心期待中国精湛技艺的伯明翰匠人,就这样永远留在了中国。

七月初三日巳时,英吉利使团终于抵达北京城下。

经历了一路的风尘、平淡的乡村风景和泥泞的道路之后,英吉利使臣终于眼前一亮。京城之内,商铺林立,各色招牌标语更是铺满了道路,不少货物无处可放,只好堆在路前。当先的一排官兵早已被纷乱的商货、时而出现的马车弄得焦躁起来,纷纷抽出鞭子,抽打着路边商货,各路商贩倒也识相,纷纷主动上前,清理货物,以便让出道路,过了小半时辰,一行人才全部进了朝阳门。

走过南北小街,前面恰好有座小庙,名为三官庙,这日庙前自也有不少路人,眼看一群碧眼金发的使臣从门前路过,竟似见到了天外之人一般,纷纷上前指指点点。尤其是使团最后,有几个印度和非洲来的杂役,皮肤黝黑,又与一般使节不同。一些孩子大着胆子,看着这些全身漆黑之人,也有些孩子不知礼数,竟对这些杂役口出恶言。

好在,几位印度、非洲来人不懂汉语,看着孩子们围上前来,也只是站着笑了几笑,无人发怒。孩子们眼看这些肤色与自己不同的人,其实同样是人类,而非什么凶神恶煞,才逐渐放松下来,懂事的孩子也回以一笑,以表东道主之谊。

过了三官庙,眼前便是四栋大牌楼,每一座牌楼都有数层之高,各具三重檐顶,在两排并不出众的店铺面前,显得尤为壮观,这便是京城著名的东四牌楼。一些英吉利使者见了牌楼巍峨,也不禁赞叹起来。

过了东四牌楼,到了猪市和马市,其间猪吼马嘶,一时不绝,商人们眼看官府依仗到来,自然不敢怠慢,纷纷让路,可即便如此,一众畜物却不解人意,纷纷横在街上。又兼此处行人众多,不少人驻足观看,一时道路又通行不得,前面官兵只好再次执鞭驱赶,至于他们究竟是做个样子,还是真的视百姓如草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眼见六畜无知,粪便随意洒在街上,一些使者也不忍闻到此等气味,纷纷遮住口鼻。当然,也有不少人从进城开始,手臂就没离开过鼻子……

马市过后,不远处便是皇城,一行人只能折而向北,径向鼓楼而去,这里是旗人居住之处,一些旗人女子或步行,或乘马,也立在道路四周,似乎见到了说书人常言的西牛贺洲中人一般。而英吉利的使者眼看这些长袍垂地的女子竟然如此大胆,也不禁感到诧异。虽然也没什么无礼之举,可这些女子,却要比一路上那些或转头不看使团,或看了一眼,就转回轿中的,衣裙分明的女子,要勇敢些。

这些女子并未阻挡使团前进的道路,可即便如此,一行人也花了两个时辰,才从朝阳门走到西直门,通过了北京城。

使团的目的地并不是京城,因为京城之中,暂时没有可供百余人下榻之处,倒是海淀常有空置的使馆,可以方便一行人居住。故而众人又费了些时辰,直到黄昏时分,才抵达海淀。

眼看使团一行已经渐渐进入驿馆,馆内旧有些仆从,一向负责使节迎送,这次由他们安排英吉利使团,自然比阮元、松筠这个临时组合要熟练一些。所以清朝迎见使待了片刻,也暂时解散,阮元等人平日都常来海淀,在这边租个居所,也非难事。

好容易使团内部事宜安顿完毕,已是一更时分,阮元回到临时居处,卸了官服,正准备歇息一会儿。忽觉外面有人走动,忙道:“前面竟是何人?不必躲了,出来便是。”

那人笑嘻嘻的走出来,道:“伯元,这好几日不见,忘了我啦?”竟是杨吉,之前阮元回京,已通知会馆之内海淀暂住事宜,所以杨吉对他行程如此清楚,也在意料之中。

杨吉见阮元神色不变,并无责怪之意,也笑道:“伯元,你说你也真是小气,之前走得时候,我说我没见过英吉利人样貌,想过去看一看,你说什么都不肯。这下怎么样?还不是我提前过来,把房子找好了,你才能安顿下来?要不这样,你也给我个面子,明日让我去看看西洋人,如何?”

阮元虽然十分疲惫,但依然屏气凝神,一边恢复气息,一边道:“这事我走之前早就和你说过了,不是我不肯,实在是我等迎见使早有定额,不能随便增添人手的。更何况你虽与我亲近,却无名分,我要如何同金大人、松大人他们解释?让你距离他们远些,也是为了大清朝仪庄严。你却忍忍,又有何妨?”

杨吉略有些不耐烦道:“什么朝仪庄严?你说你这一次在这里,租了这间房半个月时间,想来他们也要在这边多待些时日,我去看看,又能如何?”

“明日英吉利使团,要在圆明园里摆放仪器,圆明园宫禁森严,我等入朝都需验明正身,你却如何进得去?”阮元也很无奈。

“那除了你们,还有人能进去吗?”杨吉问道。

“之前皇上说过,此次英吉利使团摆设仪器,应是极为精巧之物,故而传下诏谕,许京城匠人入园观摩学习……你想什么呢?你又不是匠人,匠人也各有牌子,要一一验过才能进的。”阮元又只能一一解释。

“哼!糟老头子真小气。”

“杨吉,圆明园可不是寻常处所,平日宫中妃嫔,到了春夏两季,都要住在里面的。眼下皇上去了承德,又不是所有妃嫔尽数随驾,总还有些在里面。你若去了,让园中侍卫如何待你?难道要他们把你捉了起来,定一个擅闯宫禁之罪不成?”

杨吉也不再言语,索性背过身去,不看阮元。

可是歇了半晌,又说起妃嫔事宜,阮元却渐渐想到一事。

“杨吉,你若只想看看西洋人,倒也不难。他们住的使馆从我们这里出去,走过三个路口左拐,有一间大房子就是。不过明日卯初,我们便要启程去圆明园了,你要想看,还得早点起来。”阮元态度似乎有所缓和。

“这么快话就变了?有事,你一定有事。”

“不是我的事。”阮元神情渐渐恢复,言语也自然从容起来。

“伯元,你那二叔,我那兄弟,过得挺好的。前天还带他去牛街玩去了,那边饽饽不错,要不你也尝尝?”

“我没说我二叔,我想说的是文如。”这个回答倒是让杨吉始料未及。

“文如啊……这几天还不错,也都按时吃饭呢。小恩公回去之前,也和她商量过,说江家眼下也挺难办的,文如以后就留在咱家,咱们哪,以后就都是一家人了……伯元,你笑什么?”

“杨吉啊,你今年算起来也三十六了,怎么?没想过娶亲的事吗?”阮元渐渐切入主题。

“娶亲嘛……有个亲事也好,没有,也无所谓。家里管事的是我大哥,他早有孩子了,传宗接代轮不着我……伯元,你不会想把文如嫁给我吧?”

“杨吉,当日彩儿过世,我……我心里也不好受,文如她就麻烦你照顾了。想来这件事,也是要谢谢你的。若没有你,只怕文如她……”阮元想着说“要寻短见”,想了半天也没说出口。

“可是话说回来,你当日和她,终是有肌肤之亲的。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但你若娶了她,也就不必在意这些……”

杨吉道:“伯元,当日我问过你的,你说虽然圣人早有此言,但也有句话,叫‘事急从权’不是?眼看文如妹妹哭成那样,我要不抱着她,或者不按着她点,她万一真想不开怎么办?”

“杨吉,你平日出门听人说书,《警世通言》听过没有?”

“好像听过一点,反正记不住,怎么了?”

阮元对这个故事颇为清楚,道:“这《警世通言》里,有个故事,叫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当年宋太祖皇帝少年之时,在路上偶遇一女子被强人所劫,宋太祖过去解了劫难,知道那女子名叫赵京娘,家人远在千里之外,便把她送回去了。”

“这不挺好的嘛?后来呢?”

“后来京娘眼看宋太祖仗义,便想着以身相许,可宋太祖觉得,此番只为成人之美,不愿多受眷顾,便离去了。可不曾想京娘把这故事告诉家人之后,家人却都以为她和宋太祖千里同行,已有了苟且之事,纷纷刁难于她。京娘后来不堪如此非议,竟自尽了……”

“伯元,你是觉得文如也会那样脆弱,竟然把事情想得那么偏执?”杨吉似乎还有一层关联未能理解。

“不是偏执,是人言可畏。”阮元道:“其实宋太祖故事,正史上并无此节,但人言可畏这个道理,却是真的无疑。若是此事真的发生了,却又如何?道义和性命,哪个又是更重要的?”

“我明白了,你是怕……文如心里日后会有负担。”杨吉道。

“是啊,这件事,你可以不在意,我也可以不在意,可文如呢?她父母早已不知所终,彩儿是她最亲的亲人,却也走了,日后若是再有个流言蜚语,她能承受得了吗?”

“你说得也有道理。”这次杨吉倒是没有反驳。

“是啊,所谓父母之命……不如这样,我去问问崇如大人,求他和文如认个远亲。爹爹那边,就算你的长辈了,我再找裴山兄,请他做个媒,你们不就成了?”阮元考虑起这个问题,倒是没花太多工夫,想着江彩的遗愿终于可以完成,心里倒也轻松了不少。

“伯元,婚事不是这样想定就定的吧?”杨吉忽然问道。

“那你却待怎样?”

“伯元。”杨吉忽然笑了出来,道:“其实我这个人,你也应该知道,平日走南闯北,最是闲不得的。当然了,我也想过,若是我真有一门亲事,我该找个什么样的姑娘。我想啊,她也应该是个和我一样,喜欢四处走动的人,白天看着什么地方好玩,就去看看,说书的说得好听,就去听一听,晚上我把我的故事告诉她,她也把她的开心事讲给我。伯元,我偶尔也想过和你一样,去做个官看看,让大家知道做官的不是只有贪官污吏,可我实在不是那块料……想起来啊,还是走南闯北,多看看这世间风景,活得才滋润。”

“伯元,我知道文如是个好姑娘,说实话,我也可怜她,但伯元,可怜和做夫妻不是一回事啊?文如她说起来,和彩儿妹妹一样,都是安静的姑娘,平日读读书,看看画,没事坐下绣个帕子,这些她在行。但跟了我,你让她如何快乐起来?这些我不会,就算去学,也学不好。平日即使有个夫妻之名,却连一句知心话也说不出,这样的日子,真的好吗?或者说,真的能让文如妹妹平安喜乐吗?”说道“平安喜乐”,阮元心中也是一痛,那是他和江彩最后的承诺,可如何才能让刘文如“平安喜乐”?他却也想不出。

杨吉看他心意少转,也笑道:“其实你也想得太简单了,你说,我都三十六了,文如才十七,这看起来,怎么也不舒服,你说是也不是?倒是你这个年龄,还差不多,而且你也不显老。”

“彩儿的三年之约,我可不能忘了。娶妻的事,以后再谈。”对这个问题,阮元也非常坚定。

不过想到这里,阮元也发现了一件之前自己从未想到的事。

“其实想想,也是惭愧,之前只想着杨吉的事了。可文如她究竟怎么想?若是把她许给旁人,她能同意吗?”

至少,刘文如在自己的未来这个问题上,是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的。

只是这一夜,阮元还要暂留海淀,一时不得相问。毕竟第二天的圆明园仪器摆放,会更重要一些。

这一天或许也是圆明园历史上最“亲民”的一天,从卯时起,大宫门便即开放,守卫紧紧盯着外面的数十名寻常百姓样貌之人,这些人都是京城内外的工匠,因西洋仪器演示之故,特来观摩学习。当然,为了表现百姓“赤诚之心”,大兴县和宛平县也各自拉来不少匠人,方成了规模。

即便如此,圆明园也不是说进就能进的,守卫对每人样貌、腰牌都要仔细端详,之后还要搜身,直至确认并无兵器和利器,方才允准入内。当然,阮元是朝廷命官,无需如此繁琐。

到得正大光明殿前,只见十几个英吉利使者正在搬运器械,其中又是圆环,又是圆球。阮元之前听李自标说过,这件仪器名叫“天文地理音乐钟”,可细看起来,似乎这些圆环圆球,既非“天文”,又非“地理”,和“音乐”也不知有何关系。

一行匠人大多带有折椅,这是除了纸笔尺规之外,仅有的可带进园中之物,有些人看着倒是很好奇,在纸上画的一板一眼,有些人似乎只是来看热闹的。只不过其中还有个匠人,一直低着头,随手在纸上画画,也不是是什么人。

仔细端详之下,阮元忽觉得那人有些眼熟,正待他准备上前相问之际,忽然身后一个声音道:“阮大人来这海淀,可还习惯?”

阮元回过头来,见是位一品大员,七十岁年纪,面色倒是和蔼,知道是直隶总督梁肯堂,他之前接到乾隆诏谕,唯恐英吉利使团人数过多,清朝迎见使有所怠慢,故而又带了一批人过来随行。连忙笑道:“回梁大人,下官也来过几次海淀,这里还算熟悉,刚才……”

就在这时,忽听隔壁小园之内,一个英吉利口音的人大声说了几句英语,阮元自然听不懂,可后面的话就没那么简单了,只听金简怒道:“我都说了多少回了?我大清朝会之仪,以元日大礼最为隆重,其次便是万寿庆典。这皇上万寿,三跪九叩是少不了的。我天朝皇帝谅尔等初来天朝,不通礼数,特命三跪九叩之外,一切从简,这般待遇,便是朝鲜琉球使节,也从未得闻,你等现在却是怎样,非要在这三跪九叩上过不去,难不成是有意为难皇上?!”其实金简这一年已经七十有余,可他素来身体壮健,发起怒来,竟犹如三四十岁之人。

阮元和梁肯堂生怕两边闹出乱子,也一起走了过去,只见几名英吉利使团主要成员,都在这里,居中一人正是马戛尔尼伯爵,这时正在听李自标的翻译,金简这段话有几个词颇为繁难,李自标原是学习拉丁语的神父,英语水平有限,只好先说几句英语,再夹杂几个拉丁语单词在里面。马戛尔尼也听得一知半解,只好又问了李自标一些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