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十二章 海中之影

大清疆臣。 第四十二章 海中之影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自然应是。乾隆又道:“话说回来,他们派了使臣前来,朕也自应派遣迎见使才是。眼下朕已定了一名正使、一名副使,副使之职尚需一人,你眼下无事,便归家准备一番,待得后日,便充副使往天津卫去迎见,如何?”

阮元暗自一惊,道:“回皇上,臣年幼学浅,从不知西洋人样貌,只怕……”

“无妨。”乾隆道:“宣松筠进来。”

呼什图忙出去宣了旨,不久,一位二品官员应声而来,见他样貌时,只觉他身材结实,体态严毅,似是久在边防的满蒙大员。但看他举止,却也有一番儒雅从容蕴含其中,看起来是个文武双全之人。

松筠给乾隆请过安,乾隆也对阮元道:“这位便是新任户部右侍郎,军机处新补的行走松筠,此次充副使之任。松筠之前充任库伦的办事大臣,和俄罗斯在恰克图那边,交涉了八年,最后重修约好。俄罗斯亦是泰西之国,想来京中与西洋人交涉之事,除了松筠再无他人能任。阮元,你之前迎送过朝鲜使团,西洋想来也是一样的,其中若有什么要特别留意的,只向他请教便是。”

原来清朝自雍正中叶,与俄罗斯划定北方边境,便一直在恰克图进行贸易。可乾隆五十年,因俄罗斯边境部落与北疆居民发生纠纷,清廷一时停止了中俄贸易。这时松筠被派遣到库伦主持交涉,他为人宽而有礼,一时中俄双方都各自信服,最后在乾隆五十七年重新修好,恰克图边贸再开,自是立了大功。

松筠见阮元似乎仍在犹豫,也宽慰阮元道:“回皇上,臣虽在边境,也久闻阮大人年少成名,阮大人得列三品,自然是才学兼优了。其实这迎见之礼,于朝鲜、于西洋,并无太多不同,四方来朝,自当一视同仁。至于西洋之人,虽说相貌与中国之人完全不同,却也不是凶神恶煞,阮大人无需惊慌。”

眼看松筠言辞坦诚,阮元也不能再做谦辞了,只得谢过乾隆和松筠的指教。松筠是翻译生员出身,虽是旗人,却只是寻常的蒙古正蓝旗,而非高门大族,为人客气,说起话来倒也方便。

随后两天,阮元向松筠请教了一些迎送西洋使节的事宜,松筠和俄罗斯交涉甚多,大体上是依样葫芦。随后,一行人便即出发,前往海河在大沽的河口处,此前迎接过英吉利使团的舟山官员已将路线说明,只要到河口会合即可。

这日河口一带,海雾渐生,河口以外里许便已见不得船只样貌,只稀稀落落有些渔船,在河口一带出没。清使团一行早早到了河口,准备迎接英吉利使团,可是在河口待了半个时辰,却依然没有动静。

这次使团的正使名叫金简,他是八旗出身的朝鲜人后裔,时任吏部尚书,妹妹是淑嘉贵妃,也算皇亲国戚,是永瑆的舅舅。此时他眼看在河口等待许久,不觉有些焦躁,便道:“乔大人,这英人使团预计时辰,不是已经到了吗?怎得过了这许久,还未见他们影子?”

这次迎见英吉利使团,清朝也派出了两名随行武官,一为王文雄,一为乔人杰,这被金简问到的武官便是乔人杰,当即回答道:“回金大人,卑职昨日听了前来翻译的意思,英吉利的使臣说,他们原有两艘大船,可是吃水太深,入不了河口,所以只好在外面改乘小船。而且,他们说这一行所带礼物颇多,昨日卸了些小件下来,今日还有大件,还需一一卸到小船上,想来是要耗些时间的。”

金简听着,也有些不耐烦,道:“他们使团大概有多少人?”

“昨日卑职问了,大概有数百人。”王文雄道。

“他们的人到了,就和他们说一声,让正副使,有官职的,早些下船和我们走,在这里耽误着,算个什么事。”金简听着对面人数,似乎比这次来接待的清朝迎见使都要多,自是更加没有耐心。

“大人请看,那边有条船过来了。”乔人杰忽道。

各人仔细看时,只见浓雾之中,渐渐有一艘海船向岸边靠近。那船长约十丈,若说是海船,可能稍显小了些,可此番随行官员,大多是没见过海船的,几个后排的官员不由得暗自赞叹了几句。金简听着,更不舒服,回头狠狠瞪了他们一眼。

不过这艘“小船”在距离陆地尚有几十丈处,却又停了下来,过得小半时辰,只见船上又放下一条小船,载着几个人到了岸边。这些人逐渐走进,阮元也看得清楚,大多是松筠所言,金发、碧眼、肤色白皙之人。只是中间另有一人,虽然与其余各人一般,衣裤紧束,看起来修长干练,却是黑色的头发眼珠,样貌也与寻常中国人无甚大异。

这中国人样貌的使团人员走近迎见队伍,向队伍鞠了个躬,道:“各位大人,英吉利使团马戛尔尼伯爵、斯当东男爵,现下就在船上,我等知大船难以入得浅水,特意换了小船,不想此处水势仍浅,正要另换小船,方得登岸,误了各位大人时辰,实是过意不去。”这番话竟然是地道的中文,松筠、金简一行听了,都大为诧异。

金简听到两位主要使节都在船上,倒是放松了些,道:“既是如此,正好快些下船,你等前来我大清,怎的也不备些能用的船只?如此反复换船,实在麻烦。”

那人道:“大人,马戛尔尼伯爵一行,自去年九月出海,至今已是八月了,我等航行一年,方抵达此处,自然……自然需要更坚固的船只了。只是此处水情,先前实在不知,才多费了些心思。”

金简道:“八月?眼下明明是六月,你怎么说是八月?”他不知西方历法以日象为准,而非中国历法以月象为准,才不清楚其中差异。只是想到外夷之人,难免有些愚蠢不通之处,也就没再深究。又过得小半时辰,另一船人渐渐抵达岸边,向前迎上,只是这样一番转折,清朝这边的迎见使也不得不转而向北,也好正面对着这几位使臣。

此时阮元所在的位置,正是海边,不经意间向海上一看,只见浓雾虽已散去了些,却依然影影绰绰,看不清有何事物。

忽然,两个巨大的影子隐约的在雾中闪烁了一下。

阮元心中不禁暗暗一动,仔细看时,两个影子似乎正是船舰之型,只是帆桅之间,与寻常中国船只大异,船头处两个尖角高高翘起,比国内寻常帆船的船头,要长处很多。

这影子形状,远出于寻常帆船之上。阮元自幼在扬州生长,南京、镇江也曾到过,见过一些大船,却也不及此等庞大。而且,长江上虽然也有一些大船,可普遍笨重迟缓,不能进深水,只能在江中做观赏之用。

可之前那位使臣却说,这两艘大船在大海里航行了一年之久……

前思后想之际,阮元也不觉暗自诧异,只是浓雾未散,却也看不清大船真实样貌。

这时使团一行,也已经渐渐上岸,走到了迎见使面前,当先的两个使臣,也是窄袖衣衫,服饰华丽,看来即便在英吉利国中,也是极有身份地位之人。后面另有十余个使节团成员,站成两排,两个主要使臣均是白色垂肩批发,只是细细端详起来,也只是中年样貌,并不甚老。二人一个脸方,一个脸尖,脸偏方的使臣位置稍后,想来他是副使,而尖脸人是正使。

只听先前那位中国人样貌的人,指着正使说道:“这位是英吉利马戛尔尼伯爵。”,又指着副使道:“这位是斯当东男爵。”其实英国爵位,与中国大不相同,也难以一一对应,只得自亲王以下,按公侯伯子男的顺序排列。好在清使这边,也不在意细节,金简见过了马戛尔尼,而松筠则对着斯当东作揖成礼。

看着成礼已毕,金简只觉已比预期多消耗了大半日,心中焦躁之情,又再浮现。也不问那中国人样貌的人什么姓名,只用眼睛一横,道:“你告诉他们,此间风大,不宜久留,前面便是塘沽镇,就先到那里歇息,至于礼品,先搬上来,再运不迟。”他素来自诩外戚,虽然在乾隆面前不敢大声言语,面对这些无名之人却往往不屑一顾。那中国人面貌之人自然也知道规矩,便将金简之言译了,让两位使臣再行商议。

忽然后面使节团成员中走出一人,道:“各位大人,我等此番前来,携带礼物甚多,其中有一件‘天文地理音乐钟’,只有在大广场上,才能安装使用。听闻贵国京城西北,有一座夏宫,地面颇大,能否让我等将此钟移至夏宫之处,并就地安装?”他说的是英语,清朝方面自然无人能懂,又得那位中国人面貌的使者再行翻译。欧洲人所谓北京夏宫,即是圆明园,这人此次也颇为机灵,成功翻译了这个词语。

金简之前听闻英吉利使团入觐,还未到达广州,便要求清廷破例,在天津卫迎接,心中早已不满,自古皆是四裔之国,依天朝礼仪朝觐,怎么到了英吉利这里,就要反过来了?如今听这人言语,竟又是“国朝惯例”所无之事,不由得暗骂了句:“没规矩的东西!”

可表态工作还是要做的,金简也只好回道:“此事国朝惯例所无,我要先行请示皇上,再做决定。皇上眼下去了避暑山庄,不在京城,想来需些时日。但也不忙,皇上生日在一月以后,你等先到京城歇息,再听皇上定夺不迟。”那人如实译了,使团诸人也并无异议,金简做了个手势,转身便走,一行人也渐渐开拔,向塘沽镇去了。

阮元看金简做了手势,也只好和他们一道转身离去。这时的海面,浓雾仍未散尽,阮元直到离开海边,也没看清英吉利的大船是什么样子。

一行人渐离开了大沽口,向着北京方向而去。阮元作为第二副使,主要任务是陪同马戛尔尼、斯当东以外的英国使团成员,先前那位要求在圆明园安装“音乐钟”的使团成员,是使团里的主计员,名叫约翰.巴罗,日常便称为巴罗,难得的是,他居然与阮元同岁。

那位中国人样貌的人,阮元也自向乔人杰打听过,中文名叫李自标,似乎原本就是中国人,不知为何到了英吉利使团之中。使团中除了使臣、随从,还有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也是金发,面庞清秀,阮元与松筠多有沟通,从松筠口中得知,他是副使斯当东的儿子,按英国人惯例,称为乔治.托马斯.斯当东,为方便起见,大家称之为小斯当东。小斯当东年纪虽小,却聪明伶俐,会说一些基本的汉语,一行人自然也对他喜爱有加。

这一日一行人径向北行,眼看前面便是香河,自大沽口沿运河东线前进,这里是第一座县城,眼看好容易得以歇息,各人也不免有些放松。阮元等人是主官,按例都坐在轿中,这时只听同行的巴罗身后有人上前,悄悄耳语了几句,巴罗似乎也对李自标交代了些事,好像是让他转告阮元。

过得片刻,李自标来到轿前,说是有事禀报,阮元也暂且停轿,让他说下去。只听李自标道:“禀阮大人,英吉利使臣之中,有一人现下生了病,不便行走,想请阮大人转告金大人,若是方便,能否就在这香河县里暂渡一日?也好为他看看病。”

阮元想着此事不难,便上前询问金简的意见,正好这天日已偏西,金简想着反正时间充足,圆明园摆放仪器之事也需乾隆允准,并不在意。很快一行人渐渐进了香河县城。

香河县虽是一个县城,城中人却不多,一行人声势颇大,前后也有数里之距,在河口一带就有不少人前来观光。可进了城半晌,却也没几个人,城中不少房屋都是紧闭之状,似乎无人。阮元身在轿中,看得并不清楚,英使一行却瞧得仔细。

好容易找到一处驿馆,一行人纷纷开始安顿卸货,两国正副使、巴罗和乔人杰这些有地位的人自然占了上等客房,可一行使团足足有数百人,香河这间驿馆根本无力承受,不少使团成员只好露天而宿,随行的礼物也只好摆在驿馆厅中院内。

不少使者眼看馆驿里再无余地,也一连不断的叫起苦来。金简听着,尤为烦心,怒道:“你们嚷嚷什么?早知道这样,走运河坐船过来多好?这小小县城,那里去找那许多客房给你们?真是自讨苦吃。”

阮元也在驿馆里落了骄,寻得一间偏房,准备住下,只见李自标犹在身旁徘徊,也唤他过来,笑道:“这一路过来,也辛苦了吧?若是今日没有你的地方住了,我去问问金大人,咱好不容易有个翻译,可不能亏待了。”

李自标也与其他中国人一样,略做一揖,回道:“阮大人客气了,其实在下本是那不勒斯神学院的牧师,此次来到使团,也备受各位大人信赖,想来还是有个地方可以落脚的。只是刚才巴罗大人问了我几个问题,我一时回答不出,想着阮大人或许可以解答一二。”

阮元对天主教原本无甚好感,但看着李自标言辞诚恳,倒也愿意和他说话,便让他说下去,李自标道:“巴罗大人想问,从我们离开大沽口到这里,这几十里路上,所见田地,半数荒芜,村子里的房舍,看着也颇为简陋。久闻国中诗礼传家,民生和乐,可为何还有这般困苦之人?”

这个问题倒是让阮元猝不及防,他从海边西归,大半时间是坐在轿子里,并没有仔细的看过周边情况。不想几个英吉利使团成员,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反胜于己,不觉有些惭愧。不过他也随即想到,香河一带原本地近运河,自己家乡扬州也是如此,百姓多从事盐漕之事以为生计,安心耕种的反而不多。便道:“此处地近运河,每年漕运,均需人力,故而百姓多不再耕种,而是去做些牵引、搬运之事,也能赚得不少闲钱,或许……是比耕种一年要多些吧?至于诗礼,向来是行有余力,则至于学。贫寒人家,有志于学,自是好事,可若是生计都要犯难,也不能强求。”

李自标点点头,正要回去告知巴罗时,忽听得脚步匆匆,几个使者抬了一件担架过来,担架上有一人,走进看时,只觉面色苍白,气息奄奄。英吉利使团随行似有几名医官,看了看此人神色,也向李自标说了些什么。李自标听了,似乎也颇为烦恼,对阮元道:“他是我们使团的伊兹,是个伯明翰的匠人,医生说看他样貌,只怕不行了,想临时找些药救急,不知……不知此地可有大夫?”

阮元道:“医馆城里应该有的,不过……”想着这里即便有医馆,只怕草药也自匮乏,不足以治病。再看那伊兹时,只觉他虽面无血色,体乏无力,眼中却一直有着一种异样的光芒,似乎不得到某个东西,便死不瞑目一般,想来有这番意志之人,自古少之,也不禁点了点头,道:“我去问金大人,想来找个大夫,也不是难事。”

说到这里,伊兹竟勉力将身体抬起了两三寸,向着李自标说了几句话,阮元听着,只觉他声音虽弱,语气却是坚定,也不知说了什么。

李自标听罢,对阮元道:“他说先谢谢你……唉,他似乎听说过北京城里的一种技艺,说把金银箔片进行烧制,便可永不褪色。他此番从伯明翰前来中国,就是为了学成而归。其实他在马尼拉的时候,就已经起不来了,这一个多月,其他染上病的使者,死了十多个了,他一直活了下来,就是因为这个。”

阮元看着伊兹坚定却渐渐黯淡的眼神,又想起江彩来,心中也不禁暗生伤感。可他更为难过的是,在自己的印象中,似乎并没有什么让金银“永不褪色”的技艺。

难道,伊兹所追求的,就是一个绝无可能实现的梦吗……

但即便如此,阮元也不忍将这个真相告诉伊兹,只吩咐李自标,让他好生休息,不要心生杂念,便自己去找金简了。即使他知道,这里的医生和草药或许对伊兹也没什么帮助。

不出所料,两日后的清晨,阮元刚刚起床,便听到了英吉利使团那边传来阵阵哭声,想来伊兹还是离开了人世。

仔细想想,虽然伊兹来到中国之前,就已经身患重病,但毕竟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月,中国医生是可以对他进行救治的,可他却依然身死异乡,阮元也不禁有些歉疚。闲步走到英吉利使臣住的客房之前时,又遇到了李自标。

李自标看到阮元,也是说不出的遗憾,道:“伊兹他昨天夜里……还是去了,上帝会让他进入天国的。不过阮大人,您说北京城里,真的有永不褪色的金箔吗?”

阮元道:“我不知道,但想来那金银作成金箔银箔,必然如粉末一般极易分离,又哪里有那样的好办法?他又何必为了一个不可能的愿望,就这样把命搭上呢?不过话说回来,若是让他知道京中并无此等技艺,只怕……他会更加难受吧?”

李自标道:“其实这也怪不得他,我在那不勒斯学习,那里是意大里亚之南,也听说过。英吉利的匠人,技艺之巧,在欧罗巴是独一无二。近一二十年来,做出来不少匪夷所思之物,想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会认为那种金箔也是可以做成的吧?”

阮元却对李自标的身世颇感兴趣,道:“不过话说回来,看你样貌,也是大清子民,却怎得到了西洋,还学了这些天主教的东西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