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十四章 礼仪之争

大清疆臣。 第四十四章 礼仪之争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自标转过身来,略带疲惫又强自克制着说道:“回金大人,马戛尔尼大人的意思是,他不清楚这三跪九叩之仪究竟是什么样子,想亲眼观看一下,要不然,只各位大人这样说,他们还是不明白。”金简等人觉得马戛尔尼的伯爵不是乾隆亲授,故而不让李自标再叫伯爵,只好称“大人”。

金简无奈,只好吩咐一名侍从,取了一幅乾隆御容过来,挂在偏殿之中,权当作乾隆本人。那侍从便在乾隆像前跪下,连续叩头三次,之后站起,又再次跪下,此番动作一连重复了三次,磕了九个头。

阮元等人平日上朝不少,对此大礼自不陌生,可马戛尔尼、斯当东等人,却越是看着,颜色越不对劲,最初还只是有些难堪,到了侍从第八次叩头之时,竟已渐有愤怒之情。马戛尔尼又找来李自标,说了几句,样子甚是郑重。李自标也不敢说慌,直译道:“回金大人,马戛尔尼大人刚才说,英吉利国中,绝无此等礼仪,大人在英吉利,自也有国王要朝拜的,其中最隆重的礼仪,也不过是单膝跪地,绝无双膝俱跪,又连续叩头九次之理。马戛尔尼大人说,若是……若是真的行了此礼,英吉利必将颜面扫地。只怕他日后回国,将无颜再见英吉利的国王。”

金简又哪里在意马戛尔尼的国王“吉利”不“吉利”?听了这话,怒道:“什么英吉利国王?你们国王自己不懂礼仪,乱设规矩,与我天朝不符,现下竟然还让我们顾及你们颜面?再说了,你英吉利只是国王,我大清可有皇帝!按例朝鲜、琉球国王,均需我大清皇帝册封,你等又是奉了何人意旨,竟自己立了个国王出来?”

其时欧洲大陆,也自有皇帝与国王,可西欧只有神圣罗马帝国称皇帝,其余一般称为国王,由教皇册封加冕。而英国又有所不同,英国早早脱离天主教,国王只依国内法案继承,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倒是不需要任何人“册封”。可这些李自标也翻译不明白,匆忙之下,只好删繁就简,说既然来到中国,就应该入乡随俗,礼仪贵贱倒是其次。马戛尔尼沉思半晌,又说了几句。

李自标听了,虽然有些难为情,但也只好勉为其难的翻译道:“回金大人,马戛尔尼大人说,既然是来到了大清,便行一次大清的礼,也是无妨。只是两国交涉,礼仪也该大体对等才是。马戛尔尼大人希望,大清可以派出一位亲王,届时英吉利使臣将张挂英吉利国王肖像,由这位亲王向其行礼,以成两国交涉之仪。”

金简听了这话,更觉匪夷所思,道:“你说什么?让我们大清的王爷,去给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国王行礼?真是笑话!你那什么英吉利国,到底有没有国王我还不知道呢,还敢让我大清的天潢贵胄过去行礼?你且问问朝鲜、琉球的使节,他们哪个敢口出如此狂悖之言?若不是念在你是翻译之身,今日你说出此话,便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之罪!”

李自标心中也自忐忑,担心万一金简按捺不住,真的对自己动起手来,那时候自己十条命都保不住了。也只好向马戛尔尼翻译,说清朝从无此例,不可能贸然接受这等条件。马戛尔尼看起来也是强按怒气,简单说了几句,鞠了个躬,竟是准备离去。

李自标译道:“马戛尔尼大人说,此事事关重大,不能如此仓猝决定,想先告退了。”金简巴不得他这样说,只摆摆手,英吉利使团一行便即离开。金简犹自气愤,示意阮元等先行离开,阮元也是走出小园十余步,才听到金简又一声怒吼:

“真是岂有此理!”

阮元回到正大光明殿广场时,之前注意那人已经不知去向,他也没有多想,看了一会儿仪器搭建,暂时也看不出什么,这日下午各人早早将次日事宜商议完毕,便回了寓所。

杨吉似乎早已等候在门外,见了阮元也笑道:“伯元回来啦?那英吉利使团,今天我还真看了几眼,不就是脸、眼睛和衣服不太一样嘛?也没什么,大家都是人。”

“谁说他们不是人了?”阮元听了也不禁莞尔,道:“圣人千年之前,就曾言明,有教无类,西洋人只是所学与我们不同,多擅巧思,并无其他……”忽然想起白日之事,惊道:“杨吉,你是不是混进圆明园里去了?”

“那怎么能叫混呢?”杨吉倒是没有否认,道:“其实我告诉你,一点都不难,这次来的这些匠人,有好多都是宛平知县强派过来,充数用的,他们一点都不想来,我就和一个学徒换了衣服,拿了他的腰牌,就进去了。这是堂堂正正的走正门,可不是混。”

“你这人真是……”阮元也有些哭笑不得,道:“杨吉,你若是被他们发觉,捉了出来,那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我驭下不严,也要被你牵连的,你就这样不把我当回事?”

“没事,我明天也不去了,看了这些西洋人,觉得也没什么不同,一点都不好玩。”

“可是话说回来。”阮元不禁想到一个问题,道:“腰牌之上,大体会写上匠人样貌,你去被守卫一看,就能认出不同,那些守卫却为何全无察觉?”

“这你就不懂了吧?我找的人,样貌原本就与我相似,再说了,那些守卫主要看的,是身上有没有兵器,样貌什么的,也没怎么在意,大概看了一眼就放我过去了。你呢?今天那几个红顶子的大官有没有为难你?”

“那倒是没有,不过今天也确实闹了一些不愉快。”阮元想着这些事原本也不是秘密,就把两国关于行礼的争论告诉了杨吉。

杨吉听了,一时也沉默不语,忽道:“伯元,恩公他老人家当年在扬州遇到皇上,重新做官的事,小恩公和你讲过吗?”

“我还记得,那是我中了举人,准备进京前几天,爹爹看我对入京一事,难下决断,便讲了这个故事,说若是我听了,依然还想入京一试,他便再不反对。当时我想着,虽说祖父情绪激动了些,可总也是为了上报皇恩,下安黎庶,我去入京考进士,也是为此。故而并未在意那许多。”阮元倒是还记得这个故事。

“恩公一生正气,当然不会甘于被诬陷了。想来当日恩公,也是为了还自己一个公道。可我听着不舒服的是,这糟老头子他……他凭什么让恩公给他行那样的礼?难道恩公罢官,不是他的错吗?我不懂你们朝廷规矩,可我在家中,爹爹面前也最多是三次叩头,到了这老头子面前,竟然要九次?伯元,我都不知道你平时去上朝,竟然有这许多难处。”

“你……”阮元从不觉得朝廷的三跪九叩礼有何不妥,忍不住便要出言相斥。可转念一想,杨吉从不了解朝廷礼仪,有这样的反应,似乎也是正常,也就没再言语。

“我刚才听你说,西洋人那边,好像最多也就是单膝下跪,你说我听了这般行礼样子,都觉得不可思议,那西洋人从未来过大清,自然更不情愿了,这也很好猜出来吧?”

“你说的也是,但这毕竟是朝廷大礼,变不得的。”阮元还是不愿松口,不过,或许也是杨吉的一番提点,让他开始思考一些折中变通之道。

“请问,阮大人是在这里住吗?我家松大人有些事,想找阮大人商议。”忽然,一个声音在门外响起。阮元听是松筠,也重新整理衣服,走到门前,只见松筠正站在门前,旁边还有一名侍仆。

松筠见了阮元,也笑道:“伯元,这一日也辛苦你了,金大人就那个脾气,谁也看不惯的。只是这事,却还得商量,英吉利使团总是要见皇上的,这礼……皇上今日又来了诏谕,说三跪九叩大礼,绝不可废。眼看这是要僵住了,总得找个破局之法才是。”

阮元一时也很为难,道:“松大人,眼下的局面,是我们都不肯让步,可若是这样,这礼定然是形不成了,总是有一方要退的……松大人,已往远国贡使来朝,皇上可有特别恩准些什么?”其实二人一路之上,交流颇多,阮元也乐意与松筠为友。但松筠字湘浦,读音与阮承信用号“湘圃”相同,故而阮元只好以“大人”相称。

松筠道:“伯元,这特别的恩准,自然是不多了。不过远国来朝之事,皇上一向乐意见之。若是他们能把大礼行下来,说不定皇上会特别赏赐什么……哈哈,其实说回来,还有不少小国使节为了讨赏,行礼格外认真呢。”

阮元道:“松大人,若是如此,不妨我二人再去一趟英吉利使馆,和他们商议一番,如何?”松筠见阮元神色,似乎已经有了些想法,自然也不反对,二人便又折而向使馆去了。

只是二人始终不明白一件事,马戛尔尼一行是来“通使”的,而不是来“朝贡”的。

而这一夜的英吉利使馆,也尽是对清廷礼仪的抱怨之声。

“什么文明礼貌的中国,什么仁慈的中国皇帝?你们说说,我们见到的中国,怎么和伏尔泰说的,就能差出这么多来?从天津到北京,你们也看到了,全是穷人,地种得也不好!之前来中国,还想着回去告诉法国那些暴民,你们伏尔泰歌颂的国度,和我们才是朋友!可现在呢?我们回去了,要怎么和国王陛下交待?”巴罗毕竟年轻气盛,想起一路上的事情,就气愤不已。其实英国之前经历了圈地运动和工业发展,大量农民抛荒进城,成了工人,乡村生活反倒宽裕起来,倒是城里这些工人,长时间未能摆脱贫穷。

而阮元告诉李自标的话,不用说,自然也没转达到位。

斯当东看他言辞激愤,也不禁笑道:“伏尔泰?伏尔泰的国度,还会那样相信皇帝吗?他们连国王都不要了,可这边呢?就说眼下这大礼,我们可如何应对得来?”早在印度之时,英吉利使团就已经得到快报,法国国民自行处决了国王路易,之后也未拥立新王。眼下法国已成为一个共和国,这也让仍是国王统治的英国倍感不安。

巴罗看着斯当东,也是束手无策,道:“你觉得北京怎么样?”

“北京还好,我看着啊,大部分人生活还挺富裕的。只是一点,我真的有些失望,原本以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那样的建筑,北京应该有很多才对。可不想全是两三层的房子,显得小气。”

“听他们说,是不想让房子超过皇宫。”马戛尔尼话不多,可往往能一针见血,找到关键。

“不说这个,你们就不觉得,这北京城的道路,就和以前人说的,一百年前的伦敦一样,满地都是臭味?他们连抽水马桶都不会用的吗?”这也是巴罗的不解之谜。

“抽水马桶才用上几年?你看到路边那个沟没有?或许他们就把那个当成下水道了吧?”斯当东道,说到这里,几个人都有些不舒服。

这时李自标的声音忽然在外响起:“各位大人,中国的松大人和阮大人到了,说是关于礼仪的事,还想同各位大人商议一下。”

马戛尔尼等人自然应允,阮元和松筠也一同入内,和英吉利各位使臣行过了礼。这次也是松筠先开口,道:“各位大人,这四海万国之间,礼仪相差甚远,在下也是见过的。在下之前与俄罗斯人交涉,也曾遇到礼仪争执,不过后来嘛,也各有解决之法,所以今日这行礼之事,在下觉得还应再行商议。”

“我们不想行三跪九叩礼。”巴罗的言辞直截了当。

“且勿烦躁。”松筠毕竟在外通使八年,对付这些事情经验丰富,不慌不忙道:“各位之前说过,各位所在的英吉利,国中至高无上之人,称为国王。在下与俄罗斯使者相交多年,知道俄罗斯国中,其王上称为察罕汗,在下出身蒙古,知道‘汗’即是皇帝的别称,也就是说,俄罗斯也是自称皇帝的。那么不知贵国国使到了俄罗斯,是依贵国国内之仪行礼呢,还是依俄罗斯国俗行礼呢?”所谓察罕汗即是清代中前期,对俄罗斯沙皇的译称,松筠对外交涉八年,一向宽严相济,多与俄方交流,对西洋国王皇帝这些金简眼中的“未经册封之人”,倒是并无拘执。

这个问题一经李自标译出来,几位英吉利使臣也不禁沉默,过了半晌,马戛尔尼方道:“俄罗斯并无三跪九叩之仪。”他三十年前,也曾经作为使节前往俄罗斯,故而有此一句。

可松筠却听李自标译得清楚,对方说的是一句“并无”,而非“不知”,这就说明,这位英吉利正使,很可能去过俄罗斯,或许外交成果,也还算体面。便继续问道:“那贵国与俄罗斯的谈判,是成了还是没成?”

“如愿以偿。”马戛尔尼也感觉到,对方言语精明,故而言简意赅,不肯多说一句。

阮元却看得仔细,马戛尔尼说这一句时,眼中忽然一亮。

这种眼神,他之前也曾见过,乾隆、阿桂这些异常精明之人,若是深思到难以自拔之时,往往眼中便会精神异常。眼看这位英吉利正使时,只觉他眼神与乾隆、阿桂虽有所不同,但也绝非常人所能企及,想来也是个精明强干,胸有方略之人。

他这一路上和几个主要使臣都有交流,巴罗才华出众,但毕竟年轻,言语间未免有些不圆润。斯当东心思缜密,一路上见了从未见过的花草树木,都想着询问一番,颇有儒家学者风范。只是这位正使马戛尔尼,一路上言语极少,也极其简练,他倒是有些琢磨不透,听斯当东说他曾在亚美利加、印度都做过官,还带过军队,自是文武双全,可究竟才干如何,却是深不可测。

松筠却没有注意这些,而是继续步步为营,道:“不瞒贵使,在下看过各位之前的国书,各位是想来我大清通商的,不是来争礼仪是非的。而且听贵使所言,若是为了完成各位最初的目的,其实礼仪之上,也不需如此拘执。那么各位又是因为何事,定要将这三跪九叩大礼,视为绝不可行之事呢?”

马戛尔尼沉默不语。斯当东看他神色,知道有些话是不该正使说的,便答道:“其实这个问题,我和伯爵大人商议过了,为出使大计着想,这三跪九叩之仪,其实……也并无不可。只是松大人也看到了,我使团共有百余人之多,其中匠人、武官、画家、牧师一应具备,若是回到国内,我使团来贵国的细节就将一一公之于众,若是我等真的行了如此大礼,在国人看来,就是失了国仪,即便我等通商的条件得以实现,我英吉利也定然颜面扫地,这一切实在是不敢承受。”

松筠听了李自标翻译,一时也说不出话,只道:“若是如此,此事自可再行商议,想来皇上也自有变通之策。”

“松大人、阮大人,给二位大人问好。”忽然,一个稚嫩、清脆又有一丝犹疑的声音在二人身后响起,阮元和松筠回头看时,只见一个十二三岁,面容尚带三分幼稚,脸色和眼神却远比同龄人成熟的少年站在身后。这是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一路之上,英使中他对汉语学习最勤,阮元等人自然也愿意和他多说上几句,经常夸赞他天资聪颖,一点就透。

“嗯,这几句话又比之前进步了不少。”松筠笑道,又问道:“孩子,你最近可有学了什么新词句,说来给大家听听如何?”

“嗯,祝松大人、阮大人万寿无疆。”

“你!”松筠听了大惊失色,道:“这……这如此大逆不道之语,你是从何处学来?”

“我……今日在园子里,听园子里的人说的……”

“他们这样说,是对着皇上,祝皇上万寿无疆。你对我等这般言语,这……这不是说我等谋逆吗?”松筠虽然在外交上颇为通达,在“敬奉皇帝”这个方面,反应也和普通人差不多。

阮元听了几句,已经清楚,显然小斯当东中文并不纯熟,把“万寿无疆”这个词用错了地方,本着乾嘉汉儒心理,想着应该先说明这个词的含义,而非一味在“君臣之辨”上过不去。便和颜悦色,缓缓对小斯当东说道:“孩子,在汉语里,所谓‘万寿’指的是长生不死,是为他人祈愿时,分量最重的词。只能用在皇上身上,我等臣子,是无福消受的,以后可不要用错了。”

“那……祝二位大人千寿无疆?”

松筠再也听不下去了,只好背过身去。

阮元听了也颇为无奈,只好解释的更清楚些:“汉语里没有这个词的,对我们做大臣的,只需说‘平安如意’就可以了。若是你见的人再多些,记住,皇帝,称万岁,其他衣服上有龙的,叫千岁,没有龙的,说这个词就足够了。”

“嗯……平安如……”小斯当东虽然机智,但汉语纷繁复杂,想一一理解清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他练了大半年,已能书写一些官样文字,这在西洋几乎绝无仅有。

“平、安、如、意。”按阮元的习惯,这四个字每一个都足以解释半个时辰,但此时毕竟匆忙,简单介绍一下用法,也就够了。

不过,看着汉语渐渐流利的小斯当东,阮元心中又回想起之前松筠和几位英吉利使臣的对话来。

“李先生,麻烦转告斯当东大人,朝会之事,在下有个办法,或许可以一试,只是,还需一人相助。”阮元忽然对李自标道。

李自标如实译了,这段话原本简易,不难理解,斯当东这些日子,也渐渐学了一些汉语,听完翻译,当即用汉语问道:“是何人?”

“令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