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五十章 京中评议(下)

大清疆臣。 第三百五十章 京中评议(下)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上,臣以为,戴中堂于此时商议朝政,其实不妥!”不想托津没有直接与戴衢亨相辩,反而对嘉庆言道:“回皇上,近几日收到的奏折中,有两篇是给事中花杰所上,其中一篇花杰言及,长芦盐政查有圻,收受贿赂,结交朝中大员。另一篇则言及,新科状元洪莹,行文平庸,考中状元,实属侥幸,可不知为何,洪莹仅登科不足两月,便被军机处取了章京。臣前后查访,方知洪莹入军机处,乃是戴中堂之意,而长芦盐政查有圻,是戴中堂姻亲!臣实在不解,戴中堂乃是本届科举主考,为何如此急躁,竟要将文才尚不能服众的洪莹取为章京?又为何对查有圻之事不闻不问?难道戴中堂就不担心,外人说中堂只顾师生姻戚之情,不顾朝廷公论吗?”托津话说到这里,嘉庆面色也是一变,从铁保到刘凤诰、阮元相继出现问题,嘉庆这时对于所谓“师生情谊”正是痛恨至极,却不想戴衢亨竟也被学生牵连,竟有徇私用人之弊。

“皇上,此二事纯属子虚乌有!”戴衢亨眼看托津斥问于他,也向嘉庆力辩道:“皇上,臣监办长芦盐政,一向严令盐场大小官员赔补亏空,并对他们定下期限,若不能及时补亏,臣自当严加参办,如今期限未到,是故查有圻之事,臣未曾上闻。至于洪莹,他文章臣亲眼看过,确是文笔出众,足堪大任之人!花杰所言,实为诬罔之语,不足为信,若皇上不信,臣请皇上再对洪莹出题考试一次,以辨其才学真伪!”

“够了!”嘉庆想着师生之事,竟是越想越气,不觉打断戴衢亨道:“洪莹之事,朕自有考量,退朝之后,朕会让英和与二阿哥一起,对洪莹出题重试!至于查有圻之事,朕自会让刑部严查。但戴衢亨,既然这两件事都与你有关,你也自需避嫌,这段时间你自归家去,朝中议事,就不用你参与了!”

“臣……谢皇上开恩。”眼看这两件事果然都与自己有关,戴衢亨虽是心中不服,却也只得听从了嘉庆之令,眼看这时董诰又是一言不发,看来阮元之事,已经在向着最不利的方向发展了。

“皇上,臣以为,阮元之事,眼下贸然定论,尚属不足,既然皇上已经下旨,阮元不得再参与浙江事务,待蒋攸铦抵达杭州,阮元便即归京受审,那他归京之事,却也不用着急。现下还有一事,臣却是不解。”这时,一旁的协办大学士长麟却开了口,对嘉庆道:“臣方才也看了相关案卷,现下任泽和受贿,已有实据,可刘凤诰只有自认连号之事,并没有认下受贿之数啊?这受贿而参与连号,与不受贿参与连号,臣以为尚有区别,若是刘凤诰确有受贿之事,那托侍郎言及绞监候,臣没有意见,可若是他没有受贿呢?托侍郎,这件事你可查清楚了?”长麟也做过浙江巡抚,虽然治绩不如阮元,却也颇有声名,清楚外任不易之处,对于同为外任的阮元和刘凤诰尚有一定同情,是以向托津提出了质疑。

“长中堂,刘凤诰原先是太子少保、浙江学政,没有皇上旨意,我自然不能自作主张,查抄刘凤诰家产。既然长中堂还有疑问,那臣也请皇上再下一道旨意,将刘凤诰家产抄没,这样刘凤诰受贿之事,也就该真相大白了吧?”托津也对长麟驳道。

“好吧,今日就先议到这里,朕也再拟一道上谕,将刘凤诰家产抄没,看看他到底有没有受贿!至于阮元,也罢,就先让他暂留浙江,待蒋攸铦赴任,便即归京!阮元刘凤诰,本系同年进士,相互纵容包庇,竟使如此连号大案,险些被直省遮掩,这一次,朕绝不会对他们容情!”嘉庆想着长麟之言确有道理,对于阮元和刘凤诰的惩处,这时朝中也再无异议,便结束了这次议事。

很快,对于刘凤诰家产的查抄奏报,便即送到了嘉庆手里,刘凤诰虽认下连号之罪,却坚称没有受贿,而刘家财产来源清楚,也确实并无受贿赃款。于是,嘉庆最终还是对刘凤诰减死一等,将他流放齐齐哈尔。任泽和也被削职为民,流放贵州,即便得以生还,亦永不录用。

不过这时嘉庆,包括托津和卢荫溥,似乎都忘记了一件事,这些年来,一直受到嘉庆重用,也参与了阮元失职之事评议的桂芳,本是嘉庆四年进士,而那一年的副主考正是阮元。那日桂芳议事之时,暗自沉默,对阮元一事不做表示,但退值之后,桂芳也暗中将阮元或被遣戍一事,告诉了汤金钊、陈寿祺等同科进士,汤金钊等人听闻,一时也各自震惊不知所措。不过数日,阮元在京的旧友秦瀛、翁方纲等人,也都相继得到了这个消息。

这一年因嘉庆五十大寿之故,各国使臣,再一次云集京城,不过这时因连遇大案之故,嘉庆郁闷之下,也宣布自己五十大寿,不再置办太和殿大宴,只在内廷饮宴便罢,地方督抚,亦不许进献金银珠宝。是以京城内外,并无乾隆八旬万寿那般热闹。可即便如此,念及各国使臣远道而来不易,嘉庆仍是如乾隆万寿时一般,准其面圣,并派了秦瀛和翁方纲迎见朝鲜国使。

朝鲜国使之中,这时亦多喜好书法碑刻之人,正好上一年年末,阮元在杭州得到了一部《西岳华山庙碑》的拓本。这“西岳华山庙碑”本是东汉桓帝延熹年间所成,然至明中叶,原碑已毁,世上唯有数部拓本留存,阮元在杭时与天一阁范氏相熟,经范氏介绍,辗转而得其一拓本,即所谓四明本。念及拓本难得一见,阮元只得临摹一部,转赠给了京城中的翁方纲,并约定自己若是有机会北上,定当将四明本带来京城,与一众文友共赏。这日翁方纲听闻朝鲜多有雅善碑帖的同好,便带了华山碑摹本,前来朝鲜使馆,与一众使臣共同欣赏。

可说起这华山碑摹本来由,翁方纲却想起阮元境遇,不由得感叹道:“唉,其实伯元他今年,本也应该入京觐见皇上,同贺皇上五旬万寿的。可如今刘金门的事,竟把伯元连累了,伯元这次北上,多半是凶多吉少啊?”

不想翁方纲这句话刚一出口,朝鲜使臣中一个青年使节,突然之间面色大变,竟是一脸惊愕之相,看着翁方纲为人尚属和蔼,忙上前对翁方纲问道:“翁大人,您、您方才说什么?您所言之人可……可是二十年前,高宗皇帝八旬万寿时的翰林,阮伯元阮大人?”

“是啊,就是仪征阮伯元啊?你说二十年前,那时他刚刚做官,是翰林没错,如今,已是浙江省的巡抚了。怎么,你年纪轻轻,竟也识得伯元不成?”翁方纲听着这使节忽然问起阮元,也不解反问道。

“翁大人,阮大人他……他是我的老师啊!”不想这青年使节竟突然之间,认下了阮元作老师,就连秦瀛和翁方纲听了,也不觉有些诧异。使节见二人不知其中本末,也只好解释道:“二位大人有所不知,在下姓金,双名正喜,二十年前,虽是童稚,却偶得国中楚亭先生青睐,楚亭先生当时说,大清大皇帝八旬万寿,实千年未见之盛事,尔虽童稚,亦当亲见,遂邀请了在下和家父,一并前来京中,得见纪文达公、钱辛楣先生和老师。当时我见老师才学深厚,便求老师受我作弟子,老师他……他答应了,而且,还说我是他第一个弟子呢!翁大人,后来我在朝鲜也听说,老师他官做得好,学问也是当世瞩目,正想着这次前来北京,若是能再见老师一面,那是何等幸事,可老师他……翁大人,老师他到底犯了什么事啊?”原来,这位年轻使节不是别人,正是乾隆八旬万寿之际,得阮元收为学生的金正喜。

“唉……一言难尽啊,其实,你恩师他并无犯错之事,他是……他是受人牵连啊,只是这科考之事,我国内看得最重,伯元他也不知为何,竟在科考之事上不慎误听人言,真是……”翁方纲虽然对阮元之事了解不多,可经过桂芳传讯,刘凤诰、连号等事,却也略知一二,便挑其中关要之处,与金正喜等人说了。秦瀛清楚这样告知朝鲜使节阮元涉及舞弊之事,朝鲜使节未必能信,便也将阮元担任巡抚时抚民查吏、治军捕盗的政事挑了一些,向朝鲜众人讲过,以示阮元绝非有意包庇科考舞弊之人。果然,朝鲜使节听闻之后,也大多为阮元叹息,各人听翁秦二人一讲,都清楚阮元不仅学问渊博,而且为官清廉,兴利除弊,百姓得以安居,确是当时不世出的能臣。如今贤臣无故蒙冤,甚至将要被遣戍西北,自是可悲可叹了。

“这……老师平日廉能如此,却为何……为何会和这所谓连号之事惹上关系啊?”金正喜听着翁秦二人之语,也不觉感叹恩师时运不济,可既然已经有了师生之名,而且阮元为人行事,也确是自己楷模,那自己身为学生,怎有不帮忙之理?想到这里,金正喜也主动向二人问道;“那……翁学士、秦侍郎,现在大清朝廷之内,可有老师相熟之人,可以救救老师啊?这件事我听起来,即便老师有过,也不过是一时失察,老师自己并没有犯错啊?怎么能够……怎么能仅仅因为老师失察,就把老师发配到西域去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