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三百四十九章 京中评议(上)

大清疆臣。 第三百四十九章 京中评议(上)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闲居家中,阮元自也再无公事,无奈之下,也只好取出了他旧存的一部《经典释文》,准备编订《十三经经郛》。只是经注之事,尚可自己完成大半,《浙江通志》编订,却事关浙江一省风土人情、财赋军务,不开通志局,绝无可能以一己之力编修。想着这次停职,多半后面便是调离浙江巡抚,这样一来,修志之事便彻底夭折,阮元抄写经注之余,也不觉时常叹息。

这日正好焦循到了抚院,来看阮元,说起修书之事,阮元也不禁对他感叹道:“里堂,这修志之事,是我在杭州最后的心愿了,只是可惜啊,如今这个样子,我这次浙江巡抚,是终究要有遗憾了。”

“伯元,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你不过就是刘金门的事,一时失察,皇上为何对你的惩处,也如此严厉啊?依我看来,皇上这是糊涂了!”焦循这些时日一直担心阮元,这时见他两任浙江,竭力为公八年,不禁最后没得到嘉庆一句褒奖,甚至还有罢官夺职之险,也不觉为他打抱不平道:“皇上……皇上他知道什么?!不说别的,就说今年浙江米价,这能怪你吗?本来这些年浙江生齿日繁,米价就不好降下来了,今年春天,你给德清县捐了四千两银子释放赈粥,刚入夏那会儿,又在余姚、上虞捐钱施赈,两县绅士听说你捐了钱,纷纷出资相助,一共捐出了好几万两,他们为什么愿意出钱,还不是因为你捐了钱,他们相信你能把钱真正用到实处!也正是因为受灾的地方,百姓有了赈粥,生活无忧,所以咱们今年才没报灾,可皇上却还要拿米价的事挑你的不是,你平日总说皇上知人善任,可这知人善任,我今日竟是一点都没看到啊?!”

“父亲,焦伯父,杭州米贵之事,孩儿也略知一二。”这时,阮常生和孔璐华看着焦循神情激动,也一并来到了书房,阮常生也对焦循说道:“孩儿成亲以后,去年春天去过宝应,宝应和高邮,这几年一直有水灾,所以米价贵了许多,今年也是一样,他们缺米,就从苏杭买了不少米过去,这一下就把苏杭米价带贵了,本是江苏之事,却与爹爹无干啊?而且,蔡逆那边,听说这一年来,根本就没得到多少接济啊?”

“常生,依我说,不光是米价的事,这刘金门的事,我看也是扑溯迷离,原本伯元说刘金门无过,后来又说确有醉酒改文之事,可即便如此,也不过是他一时失察,就算伯元受牵连,也不过是降级处罚吧?为什么突然一下子,就多出了这连号的说法呢?”焦循回想刘凤诰一事,却也觉得不服。

“伯父,孩儿这件事也听爹爹说了不少,所谓连号,本是托大人和卢大人来了杭州以后,才传出来的,之前陆御史参劾刘大人的时候,都没听说什么连号啊?”阮常生道。

“常生,连号之事,另有隐情,你就不要说了,总之……这次也是我一时糊涂。”阮元之前并没有将刘凤诰受到逼供之事告诉儿子,这时想着其中内情复杂,还是不愿让阮常生深究下去。回想刘凤诰之事,阮元却也想起了母亲林氏临终之前,告诫自己的言语,不由得轻轻叹道:“娘……您临终前那一番话,孩儿从来记得,二十多年了,孩儿以为身边旧友皆是可信之人,自然无需多虑。可孩儿竟万万没想到,这件事……这件事却是应在了金门身上啊?”

焦循并不知道林氏临终之语,只是想着刘凤诰一案,还有许多疑点未明,便又问阮元道:“还有,伯元,那任泽和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他们都说任泽和是你以前的同学?我和你共事这么多年了,怎么一次也没听你说起过呢?”

“里堂,这件事……或许也怨不得夫子的。”孔璐华这时却从书架上取了一本册子,递到了焦循手上,看册子时,竟是一本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题名录。孔璐华也对焦循道:“你从后面看这册子,便一切都清楚了,任泽和,确实是夫子这己酉一科进士没错,可是夫子他们当年,考中进士的一共九十八人,夫子排在第六,那任泽和……是倒数第五名啊?据我所知,这样的名次,考中以后不是六部学习,就是外放知县,夫子却一直在翰林。那你说,夫子这过了二十年,又怎么能记住这样一个同学呢?”

“夫人,这件事是我失察了,若不是我急于办理海防之事,这次来了杭州,连《缙绅录》都没有重新看一遍,要是我办事之时,能像上一次那样仔细,或许事关任泽和,我能早作些准备呢?”其实一年下来,浙江多有礼仪要事,阮元倒是也认识任泽和,只是阮元早年与任泽和共处时间不多,根本没记住他,又从来不许下属官员随便过来送礼,一年来重点布置海防,也没有特别接见任泽和一次,更兼阮元先前治浙,吏治大有改善,是以这时阮元也有些过于自信,许多查吏之法都未能重新实行。结果直到刘凤诰告知,阮元才清楚任泽和底细。这时他也不愿多言名次之事,只是自责这次巡抚之行,确有些事未能办好。

“伯元,你这些事说起来,不过只是一时失察,可如今……如今这个样子,只怕你连官位都保不住了!再说了,就算你有那么一星半点过错,你在杭州做了多少利国济民的好事,难道皇上他们都忘了吗?”焦循想着阮元如此困境,不觉心中怨愤,便数着阮元治浙之功,一条条说道:“伯元,别人记不住了,我焦循记性好,我都记得呢!你初来杭州一月,便平定钱塘浙东盗匪,紧接着,练保甲、整武备、造船炮、御洋盗,松门大捷!这些年,浙江凡大灾之年三,有灾之年七,三次大灾,你尽心放赈,不使奸吏得半分可乘之机,金华戒溺女,全万千百姓性命。断狱如流,不使京控。整修海塘,废帮办冗费而海塘安堵。浙南立棚民保甲,浙东开千顷良田。北新关废除杂税,之后反而年年盈余。海宁仓立依斗定尺,再无贪吏上下其手。育婴堂普济堂,解贫民之困。兴盐政改牧地,使赋税充足。建诂经精舍,多所编修著述。疏杭城水利,西湖再无水患。湖州建粥厂,萧山浚河塘。灵隐寺书藏兴立,东海上蔡牵不日败亡!伯元,我以前读书,也以为司马温公之言乃是至论,天下赋税有常数,不在官则在民,以为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求利之辈妄言。可我看着你办事,才终于明白,度支有常法、府库规矩严明可行、百姓之言可以上达抚院,官吏便不得厚敛以欺下,盗窃以侵上,百姓没了额外负担,自然不用加赋,府库没了奸吏偷漏侵吞,没了不知数算之人平添那许多无益开支,自然国用便足!伯元,我……我以前看着你,我觉得这大清天下,若是多几个你这样有实才的督抚,或许……或许盛世就要回来了。可如今……如今这官场,还是当年我入幕时候那个官场吗?!”阮元两抚浙江,查吏治军、整顿钱粮、救灾恤贫、便利商旅、农田水利之事,所办多不胜数。乃至后世修史之时,史官无从下手,仅在阮元传中写下“两治浙,多惠政”短短六字。竟使阮元诸多为政之法,后世渐渐无闻。若不是焦循、阮亨等人多有撰述,阮元治浙之功,也不知尚能为后人记住多少。

“里堂,这些都是我应做之事,你何苦如此呢?再说了,官场之事,你……你不要这样说,朝廷那里,我一直在英侍郎面前举荐你,英侍郎他也同意了,说只要你愿意入朝做官,他一定尽力提拔你,让你也能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你……你可不能……”阮元与英和亦多有书信来往,想着焦循若一直为自己做幕僚,不免有些大材小用,便也数次在书信中举荐焦循,而英和对焦循也从来礼敬,已答应了阮元提拔焦循之事。

“伯元,我……多谢你好意了。可如今的朝廷,就算恩师来请我,我……我也不愿意出去了。”不想焦循这时,避世之念已然坚定,道:“过不了多久,我看我也该回扬州了,这次回去,我也想着在乡间另筑一楼,日后便终老扬州,能把我治《易》讲《孟》之言尽数流传于世,我意已足,至于其他,我是再无他念了。”

“里堂,你……”阮元听着焦循之语,心中也不觉有些失落,可即便如此,这时他又有何言语,能够劝慰焦循?一时间自己、阮常生、孔璐华三人看着心灰意冷的焦循,都是心中酸涩难言,只看着外面夕阳西下,焦循自别了阮元归去。抚院书房,重归一片寂静。

而阮元也清楚,这一次,嘉庆对自己的处罚,应该绝不会轻了。

果然,就在刘凤诰被押解归京之后,嘉庆再次召集了所有军机大臣,以及禄康、长麟两名并非军机大臣的大学士,此外,这次会议中还多了一名户部侍郎桂芳,桂芳是觉罗出身,嘉庆见他出于皇室疏属,行文言事又颇有见地,便对他履加提拔,不少要事决议,也都让他在一旁参与。但由于先前黑档一案,同为大学士,之前又曾与阮元一同上疏折漕的费淳,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阮元去年的折子,你等也都看到了。”嘉庆这日见众大臣齐聚,也将阮元先前的奏折让各人再看了一遍,道:“这次刘凤诰连号之事,已经证据确凿,刘凤诰也已经认罪,所以今日朕也想问问你等,阮元在这件事中,究竟有无过错,如果有,你等认为,应当如何处置阮元为好?”

“皇上,臣以为阮元于刘凤诰之事,不能无过。”庆桂率先发言道:“去年年末,杭州已有刘凤诰打骂军士、协同舞弊之风传,阮元当时若是详加调查,绝不可能说出‘本未得有实据’这般言语。是以臣以为,阮元或有疏于职守之过,当暂停巡抚之职,归京听候发落。只是……阮元或是疏于职守,亦或是有意徇隐包庇,若是他确有包庇之举,则议处之时,应该从重。”庆桂在萧山之事过后,虽不再与阮元处处针对,却也与阮元并无其他交情,是以这时嘉庆问起,便即建议从严查办。

“皇上,臣以为,阮元此事,并非玩忽职守,就是徇隐纵容!”不想托津态度,竟比庆桂还要严苛:“阮元平日在浙江办事,号称从无差错,皇上累次加恩,吏部亦曾议叙,如此想来,阮元绝不可能在这种汹汹众口的大事上,说出‘本未得有实据’这般言语!如果他确实说了,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故意包庇!所以臣以为,阮元之事,应当严加查办,若是阮元也有受贿之举,则当革除阮元一切官职封敕,将阮元遣戍新疆!至于刘凤诰,他伙同同科进士任泽和,在浙江乡试收受贿赂,为任泽和连号作弊,此国家取士之根本大事,绝不容刘凤诰如此亵渎!是以臣请皇上,处刘凤诰绞监候,以慰天下士子之心!”

“皇上,臣也以为,托侍郎所言有理,阮元在杭州前后两任,从来空好虚词,唯图矫饰,阴结士人之心,实损皇上盛德。是以此番惩处阮元,应当从严查办!”禄康也附和托津道,他与托津一样,平日多听京中官员嫉妒阮元之语,自然也对阮元没有什么好感。二人如此一说,就连最初发言的庆桂,心中都暗称不妥。

“皇上,臣以为,此事阮元确有失当之处,可眼下形势,若是让阮元如此归京受审,则更为不妥。眼下东南沿海,盗匪渐次剿除,唯有蔡牵一帮苟延残喘,据臣所知,蔡牵眼下,补给尽断,弹药耗竭,实已无力再与朝廷相抗,如今大计,当是及时出兵,一举将蔡牵剿灭,永绝后患!而阮元前后巡抚浙江八年,海防之事他最为清楚,若是这时贸然调他归京,臣只怕海战之事,有功亏一篑之危!是以臣斗胆上言,请皇上暂缓惩处阮元之事,待秋后海疆之事有了结果,再行查办不迟!”只有戴衢亨想着阮元对于海防之事至关重要,在托津等人一并要求严办阮元之际,仍在向嘉庆求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