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十八章 独闯和府

大清疆臣。 第二十八章 独闯和府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眼看天色渐晚,酒宴也即将开始,冯霁雯走到厅前,对和珅道:“致斋,天色不早了,就让大家入座吧,我也去前面看看,若是还有没过来的客人,就让他们快些过来。”

和珅点了点头,道:“夫人辛苦了。”冯霁雯也向福康安略施一礼,便即离去。她为人清高,深知福康安平日排斥异己,徇私受贿之事,决不在少数,故而虽然福康安屡立战功,她却依然不愿与福康安多说一句话。

她走到前院,见路上还有些客人,便为客人们指了路,引客人前往正厅会饮。又看着这日来访客人之中,有数人均是儒生打扮,问过方知乃是翰林,眼看这几人神色轻浮,似乎只是为了逢迎巴结和珅,才到和府送礼,也不禁暗自叹气。

正准备回正厅时,忽然听得左边偏门中,似乎有几声极轻的脚步声。听起来轻盈稳重,应是来和府的客人,便走了过去,想一看究竟。到得偏门时,只见三个人正在门前徘徊。其中两个手捧礼盒,都是下人装束,中间是位儒生打扮的年轻人,年轻人身材略瘦了些,但神色平和,目光镇定,绝非之前几位儒生可比。

这时那儒生也见到了冯霁雯,忙上前道:“给夫人请安,学生初来和中堂府上,不知道路。想请教夫人,从这里走,如何能到正厅?”

这日是和珅大寿,故而冯霁雯也穿了华贵的礼服,儒生认出她身份,并非难事。冯霁雯也索性承认,道:“要去正厅,你和我来,便能过去。但你既然带了礼物,最好先去前厅,登记在册之后,再去正厅不迟。只是你入府时,难道就没看到其他人是怎么去正厅的吗?”

那儒生道:“其实学生来府上时,原本是想从正门进来的,只是正门人多嘈杂,学生想快些入府,便走了偏门。不想府中道路全然不识,反误了些工夫。”这日和府宴客,正门和几个偏门均可入内,但多数官员为了结交京城显贵,宁愿在正门多耗些时候,也不愿走偏门。

冯霁雯带了他去登记礼物,一边走一边问道:“我看入府众人,大多都耗了些时候在正门等待。他们在意的,不是入府要花多少工夫,而是从正门入内,必然遇到更多达官贵人,交往起来也容易。怎么?你竟全未想到这一节吗?”

儒生笑道:“这一节,学生确是未曾在意。学生在翰林院学习一年,和中堂百忙之中,仍花费了不少时间,来翰林院提点我等新科庶吉士。师生之谊,自当回报。今日恩师大寿,学生略备薄礼,也是理所当然的。”

冯霁雯也轻笑道:“若是如此,你和之前那些人,还真不一样。只是京城做官的人,大多不似你这般纯良,以后在京里做官,交什么样的朋友,心里可要有数。”忽然想起,这时她还不知这儒生姓名,便问道:“这一路过来,你还没告诉我你的名字呢,你现下在哪里做官?若是做得不错,我定在和中堂面前举荐你。眼下朝廷里,需要你这样的人。”

那儒生走向前,再拜道:“学生阮元,是翰林院的编修,之前做庶吉士时,和中堂是学生的教习。这次也是初来老师府上,不由得有些失礼,竟忘了报上姓名,请夫人见谅。”

冯霁雯却还不知阮元是谁,只道:“你也无需拘执,既然来了,便入正厅饮酒一杯,如何?若是你这般不动声色,送完礼便走了,倒显得我和府招待不周。”阮元原没想入内饮宴,但既然冯夫人话都说出来了,也不好拒绝。一时间礼物登记完毕,便到了正厅。

只见正厅之前的空地上,已经摆了数十个席位,就座宾客也不下百人。阮元在边上找了个位置,不动声色的坐下,冯霁雯自回和珅身边去了。阮元只听福长安在上座道:“各位,这第二杯酒,咱们哪,就敬和中堂长享荣华,和中堂有了位置,大家才有位置!大家说是不是啊?”席中一片叫好声音,大家也站起来纷纷饮酒,阮元酒量本浅,但也跟着饮了小半杯。

和珅见冯霁雯回到座上,也不禁问道:“夫人究竟是何事,出去了这么久,你看,刚才第一杯酒,我们都喝完了呢。”

冯霁雯道:“本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刚才,有位叫阮元的翰林,来给你送些礼物,他不识府中道路,故而带他多走了一会儿。”

和珅轻轻点了点头,小声道:“阮元吗……他终于还是来了……”

和珅上一年给阮元送礼,虽然当时没有直言,但通过呼什图的旁敲侧击,他相信这个时候,阮元已经清楚其意。可阮元毕竟是翰林庶吉士,和那彦成、孙星衍等人交情都不错,故而自己也一直担心,结交阮元以联合江家这步棋,自己未必能走得通。这日见阮元到了,自然也有些意外之喜。

福康安就在和珅侧近,和珅夫妇说起阮元,声音不大,但他也听得清楚,不禁笑道:“姓阮的翰林?哈哈,和中堂,我在两广和安南打交道,安南姓阮的可不少啊?这翰林阮元,和那阮光平,祖上可有些亲旧?”

安南阮氏最初是两晋之时,河南阮氏南渡形成,阮元则自认祖上是魏晋人阮籍。只是安南国中,朝代更迭数次,尤其是陈朝取代李朝之时,为防止民众思念旧朝,强行将国内李姓改为阮姓。而阮元的祖先,可考的也只能追述到元末江西阮氏。故而二者虽然同源,却并无多少实际联系。当下和珅也笑道:“安南仰慕华风已久,以汉人之姓为己姓,也是常见的。”

福长安也说道:“三哥,这阮元我听说过,今年翰林大考得了第一,学问、文笔都还不错。其实在翰林里,他对和中堂不过是礼敬有加,别的也没做什么。只是翰林里那几个新人,都和阿中堂的孙子要好,故而见了和中堂,都是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所以这阮元看起来,比旁人更亲近和中堂些。”

福康安道:“对和中堂,既不亲,也不避,这种人倒是少见。”眼看院中人多,也不是谁是阮元,便朗声道:“下面众人,可有一个来自翰林院,叫阮元的?快快上前,嘉勇侯有话要问。”

阮元本想着在后面待上一会儿,便即离去,没想这时突然听到福康安发话。他在京城多年,知道福康安战功卓著,人品却多遭非议,先前柴大纪无故问斩,起因便在福康安身上。故而虽早听谢墉说过,自己和福康安算是同门,却也不愿与之过多来往。

可环视四周,席中认识自己的人也不少,即便现在他想避开福康安,也已别无退路。只好站起身来,硬着头皮走上厅前,行礼道:“下官翰林院编修阮元,得蒙嘉勇侯青睐,实属荣幸。下官取录生员时,座师乃是谢金圃大人,早知嘉勇侯文武双全,今日一见,嘉勇侯果然是人中龙凤。”既然来都来了,阮元索性也更进一步,说出自己和谢墉的关系,先认福康安做同学,想着这样至少福康安应该不会为难于他。

但阮元这样一说,福康安也有了新的想法。

从之前的了解中,福康安已大致判断出,朝廷里和阮元更加亲近的,应该是阿桂、王杰等人,他跟和珅关系未必有多好,只是考虑到师生之谊,不愿失了礼数。福长安说他颇有才华,多半也不会假。他又主动承认谢墉是自己恩师,既然这样,这个人很有希望为自己所用。

他用兵多年,虽然并非百战百胜,但也颇多心机。想到若是要把阮元收入旗下,最好是让他和阿桂、王杰等人断绝关系,阮元又不大可能转投和珅,这时自己再抛出橄榄枝,说不定就会引阮元来投。故而话锋一转,道:“朝廷之中,都说阮翰林是青年才俊,新科进士里,也是一流人物,今天也来给和中堂送礼。哈哈,和中堂真是德高望重啊!”

此言一出,果然全场哗然,一时间坐席中人议论纷纷。

“阮翰林我听说过啊,平日总是和阿中堂的孙子来往,怎么今天也来和中堂这里送礼了?”

“也不知他送了什么,不过啊,阮翰林是真识时务,眼看阿中堂王中堂老了,你看,这不立马调头送礼了?”

“那是自然,你看看人家恒瑞,阿中堂那边亲家结着,今日这礼?嘿嘿,五箱上好的蒙古皮草。怪不得人家打了败仗,还能当一品将军呢。”

和珅听着,也知道福康安话中有话,这一句话说出,不出数日,阮元送礼之行就当满城皆知。到时候阿桂、王杰等人,说不定就会和他翻脸,若是阮元孤立无援,那最显而易见的救命稻草,就是自己。至于福康安为什么会帮自己,可能是因为福长安之故,一时也没多想。所以也暂时不动声色,只听阮元回答。

阮元也清楚,这是福康安的挑拨离间之计,他这样一说,旁人想的不是什么和珅德高望重,而是自己一个原本应该清廉、有气节的读书人,竟然也开始给和珅送礼了。在座这些人,十有**都是存了巴结和珅之意而来,为了增长声势,也会把自己当做一杆大旗,立在外面,他们只管高声呐喊,却绝不会帮助自己做任何实事,最后不动声色,从中取利。可自己的名声,只怕从明日起,就要被这些人败坏了。

但即便如此,既然做好了来送礼的准备,自然也要面对这些突发情况,眼看福康安这一句话,已经是针锋相对之势,阮元也顺势答道:“回嘉勇侯,和中堂上年间,兼任我翰林院的庶吉士教习。下官不才,正被选做庶吉士。一年之中,和中堂多次亲临翰林院对学生多有提点教诲。尽师生之礼,原是圣人先贤之意,学生报答恩师,亦是本分。”

这一段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态度明确。阮元于和珅之间,只有师生授业之情,并无其他。福康安眼看阮元应对得体,也不禁笑道:“阮翰林说,和中堂亲临翰林院,对你提点教诲。这倒是我孤陋寡闻了,只听闻和中堂吏治之才出众,和中堂学问如何,我在外多年,竟是不知,实在惭愧啊。阮翰林,和中堂提点了你些什么,可否告知我等啊?”

这话本也有调侃和珅之意,只是和珅想着,福康安毕竟为自己解决了阮光平的问题,上一年安南战事紧张,自己没少被乾隆批评,福康安结束南部战事,便是有恩于自己,更何况福康安此举,实是对己有利,故而没有言语。阮元同样知道,福康安这一问正好切中要害,和珅学问平平,原本在翰林院也没多少作为,但若是自己含糊其辞,那就说明之前全是自己假意敷衍,旁人也只会认为,自己是个逢迎谄媚,实无半点才能的小人。眼看接下来只得背水一战,阮元心神略定,从容答道:

“回嘉勇侯,和中堂在翰林之时,曾与我等论及公孙衍、张仪之事。论及《孟子》之中,‘大丈夫’所谓何事。孟子有言,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朱子亦曾言明,公孙衍、张仪阿谀苟容,窃取权势,实乃顺从之道,而非大丈夫之道。”

“讲到这里,和中堂与我等言及,这顺从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究竟有何不同。所谓顺从之道,其本质在于顺从之人,心中本无恒定的是非。相反,他们以别人的是非,作为自己的是非。似此般全无主见,凡事应声附和,便是顺从之道。而大丈夫之道,其关键在于,心中要有是非。故而,为学当以格物致知为本,只有勤加学习,方知何为是非,知道何为是非,便应遵循是非之道而行,而不应以他人意志之转移,言行之变迁为准则。和中堂这一番大丈夫之辨,实在让学生收益良多。”

和珅听了,嘴角间也不觉泛出笑意。其实这一段话,还真是自己在翰林时所讲。但当时和珅不过仗着聪明过人,对《孟子》章句随意解释,竟也能讲得通。而那日课业之后,庶吉士们每提及这段话,无不嘲讽和珅口是心非,没想阮元竟还记得,并且说了出来。

其实这“大丈夫之辨”,在《孟子》中不过是个较为浅易的话题,此时清代汉学发展已近百年,和珅这种解释,并不算特别高明。可在场人众,大多是为逢迎和珅而来,素无学问,几个逢迎和珅的翰林平日才学平庸,因此阮元这样回答,也无人觉得不妥。而且有了实据,福康安这边也就无机可乘。

福康安眼看自己两问,阮元应对得法,既留住了尊严,又不失于礼节,想来阮元绝非寻常儒生,只觉他兵法筹算之学上,同样颇有天赋。一时心中又恼又喜,恼得是自己没占到便宜,喜得是阮元若真能为自己所用,日后无论文治用兵,都必将事半功倍。

而且阮元这两次回答,也并无任何令人不快之处。福康安想着再问下去,一时也讨不到好,便不再发难,而是说道:“不错不错,你年纪轻轻,竟然对答如流,实在难得。只是不知你今日前来,带了什么礼物给和中堂啊?”

阮元道:“回嘉勇侯,和中堂授业之恩,学生自当相报。只可惜学生家中本不宽裕,买不到珍贵之物。学生家在扬州,内子原籍在徽州,正是盛产笔墨纸张之处。故而今日带来湖笔百支、徽墨百枚、宣纸百幅,以表学生敬意,还请和中堂见谅才是。”

和珅听了,也知道阮元此举,是为了回应自己送礼之事,他知道阮元是扬州人,便在京城寻了些扬州式样的糕点茶叶。阮元则以江南特产回赠,正好还了这个人情。江家本在扬州,准备江南特产也很方便。这些笔墨纸砚价值其实不如金银珠宝,自己平日也不会在意。但阮元礼都送了,而且非常精致,当然也不能拒绝,遂道:“伯元,你的心意,老师知道了。今日是老师生日,你既然来了,我和府自当盛情款待。不如坐得近些,也好多尝尝我们家厨子的手艺,如何?”说罢对身边的刘全使了个眼色,刘全会意,便准备下得厅去,给阮元另寻一桌。

没想阮元答道:“回和中堂,和中堂好意,学生自然感激不尽。只是眼看天色已晚,学生若不能早归,只怕宣武门就要闭了。”

和珅疑道:“伯元,你家不是在前门吗?宣武门关闭与否,与你何干?”

阮元道:“回和中堂,学生这几日,已将暂居之所,迁到了外城扬州会馆。这两日正值休假,还需再安顿一番。更何况,学生酒量本浅,之前饮下一杯酒,已是有些失礼。眼下只能再饮一杯了。若是多了,只怕酒后失言,反误了和中堂一番栽培。”

和珅听了这话,也不禁沉吟起来。自己之前之所以拉拢阮元,一大半原因不在阮元自己,而在他背后的扬州江家。可阮元迁居扬州会馆,日后便更容易和翰林那一班文人来往,与江家的联系也自然会越来越淡。这样即便礼物是江家出资购买,总是算在阮元身上,自己想结交江家的计划,也就落空了。

但阮元话说到这里,自己也没法强留,只好答道:“无妨,既然伯元有家事,那便早些回去吧。只是下面一杯酒,伯元就不要再推辞了。”阮元也应声称是。

一时间第三杯酒也已经饮毕,冯霁雯担心阮元真的酒量不好,怕他找不到路,就暂时离席,陪同阮元出门去了。走到半路,看阮元神色时,不禁笑道:“看你样子,确是醉了,但也算清醒,酒后失言的事,想你也做不出吧?”

阮元虽然已经有些头痛,但依然清醒,忙陪笑道:“夫人见笑了,学生酒量确实不佳,而且若是再留在这里,只恐还要饮酒,到时候学生就……就真的不知会怎样了。”

冯霁雯忽道:“听致斋之言,你家原在前门,现下却搬到宣武门去了。想来也是不愿和我们家扯上联系吧?”

其实阮元心中,确是如此想法,但此时他只觉冯霁雯语气和善,自然不愿直言,恐惹她不快。故而答道:“夫人错怪学生了,学生刚到京城时,身无长物,故而只能寄人篱下。现下学生做了编修,也有俸禄了,自己处理自己的起居,也是应该的。”

冯霁雯道:“看你言行,也知道你平日当是和阿中堂、王中堂他们亲近些。或许今天这酒宴,你也本不该来的。明日这些人出去了,自然会把你来我府上之事,告知其他翰林。你以后的道路,只怕更难走了。”

阮元已然清楚,冯霁雯虽是和珅妻子,但为人正派,善恶分明,与和珅完全不同,故而也对她多了几分好感。这时听她好言相劝,自是感动,道:“多谢夫人提点,只是学生在这京城之中,总会有些事,是需要学生去面对的。也请夫人放心,后面的事,学生自有办法。”

冯霁雯也点头道:“好,阮翰林,年轻后辈之中,我看你确实是个人才,只盼阮翰林日后做官,勿忘今日之志,不要被……被这样的朝廷弄变了心才是。”话虽如此,但想着自己荣华富贵,毕竟一大半也是和珅之故,最后这句话声音甚轻。

转眼见阮元已走到门前,两个送礼时的仆人早已准备好车马,便过来接下阮元。阮元也向冯霁雯道别,一路折回扬州会馆去了。而“阮元送礼”之事,果不其然,没过两日便已经传到了翰林院和六部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