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孙星衍出山

大清疆臣。 第一百四十一章 孙星衍出山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就在那彦成整军备战之际,阮元的行船也已经过了长江,一路到了常州府,问了孙星衍居处后,一行人便即前往拜访。孙星衍见了阮元,自然欣喜,可阮元却没想到,他看到焦循之后,竟比见到自己更为激动。原来焦循与他数次交流之后,二人便已清楚,对方是精于学术,且难得治学有成之人。焦循精于《周易》,孙星衍则是《尚书》,二人互相请教,正是乐在其中。

讲论经术之际,焦循也主动对孙星衍道:“渊如兄,我之前也听伯元说起过,他和你是再信任不过的挚友。伯元当年考进士,那《尚书》本非专习之业,也是得了渊如兄指教,才得以会试高中。所以伯元说起渊如兄,无论学问治绩,那都是止不住的称赞。在下也一样,一直敬佩渊如兄学行,而且我还是伯元的表姐夫,有些事,伯元有些谦逊过头了,这一直都不敢说,就由我来代劳吧。渊如兄,伯元这次南下,要去做的是浙江巡抚,可渊如兄也该知道,伯元先前所做,都是翰林学政之职,这巡抚要任,却还需人相佐才是。所以在下也有个不情之请,敢问渊如先生,这刑律捕盗之事,能否请渊如兄出山,助伯元一臂之力呢?”

原本焦循心中也想着,既然孙星衍也是四品之身,若是请他来做阮元幕友,或许有些小看了他,话一出口,却也有些担心,生怕自己不知轻重,竟惹怒了孙星衍。但看着孙星衍神色时,却觉得他既无喜色,亦无怨怒之情,反倒是若有所思,过得片刻,孙星衍忽道:“伯元,那和珅伏诛之际,你正是礼部侍郎,我记得没错吧?”

阮元点了点头,孙星衍道:“伯元,有些事,我知道京中诏敕,是不会对我等四品府道之人明言的。但我在山东做道员,那山东巡抚伊江阿,我最清楚,与和珅一样,是个贪渎枉法的奸贼。听说皇上已下了诏旨,革了伊江阿巡抚顶戴,我也高兴啊。可是我在他手下做官久了,却也知道,和珅权势熏天,尤其是京中禁旅,少说有一半都和他颇有关联。然而高宗皇帝驾崩仅仅五日,皇上就捉拿了和珅下狱,这其中若没有一番精心布置,我是决不信的。而伯元之前,我记得也有南书房之职,和珅伏诛之后,伯元也一再被皇上重用。所以我想着,和珅之事,伯元,你也有参与吧?若你也有参与,其中变故,你可否说给我听听?为朝廷大事而计,出了这个门,我绝不与任何人言语便是。”

阮元清楚,当年孙星衍因自己去和府之故,一度要与自己断交,后来虽然经过洪亮吉、那彦成等人开解,这件事总也成了他心中一块心病。后来二人相继外任,相距千里,只怕孙星衍至今依然有所遗憾,这件事虽然答应了嘉庆要进行保密,可孙星衍已经明言保密,自己想再隐瞒于他,也就失了朋友之谊了。遂道:“渊如兄,其实你猜得没错,这件事,我确有参与,在皇上面前,我也曾竭力献策,但只靠我一人,这件事却也是办不成的。和珅得除,皇上亲政,乃是朝中一众直臣齐心协力,共抗和珅之故。”说着,自己也将当夜与嘉庆密谋,事后禁军朝臣种种变化,和珅束手就擒之事,挑了些最紧要的说给了孙星衍听。这些事焦循却也从未听过,一时不由得震惊不已,而孙星衍虽然看似一如既往的平静,听到关键的宫禁合围之处,身子也不禁轻轻抖动。

听得阮元叙述已毕,孙星衍也不禁连连叹息,道:“伯元,如此看来,这和珅得以成擒,你可是居功至伟啊。我……说来惭愧,是我心胸太过狭小,当年你前往和府之事,我虽能理解,却也始终不能忘怀。这样说来,是我对不住你才是,这个人情,我是该还的。”

阮元听着他诚恳之言,也不禁笑道:“渊如兄,你这又是何苦呢?当年高宗皇帝的万寿盛典,你也该记得吧?稚存兄当时与我二人开解之后,我就再也不去想这件事了,只当渊如兄还是指教我《尚书》、与我共论经史的良师益友。而且从那之后,渊如兄也再没说过我一句坏话,渊如兄说要还我人情,可你也没欠我什么啊?”

孙星衍却道:“伯元,我也是知书之人,这心中良知,我自己是有数的。我心中对你有过疑虑,就是我对不住你。这样说来,我到你幕中办些事,也是我该做的。但京中还有一事,我也想问个究竟,稚存兄当日下了死牢,眼看就要问斩,可最后却只遣戍伊犁,这件事不知是皇上之意,还是说……伯元在其中也有所进谏呢?”

“实不相瞒,稚存兄的事,我确实也曾向皇上进言,只是,当时皇上并无其他言语。想来还是成亲王亲自劝阻,皇上才宽恕了稚存兄吧?”阮元笑道,说着,也把当日劝谏嘉庆,希望他饶恕洪亮吉之事给孙星衍说了。只是后面永瑆与嘉庆的对话,当年的万寿寺之约,自己却是不知,因此只说起永瑆也进过宫,其他便未言及。

可孙星衍听着,却又是无比激动,待阮元言毕,他当即站起,向阮元作揖拜道:“伯元,稚存兄与我是同乡,自我少年之时,便与他多番交往,后来入幕、为官,也从来都是过命的交情。既然伯元也曾为皇上进言,那稚存兄得以不死,也自然有你的恩情才是。这样说来,稚存兄这份情,也该我为他报恩,才对得起这二十余年的相交之谊。伯元,既然里堂说你幕中现下尚缺幕僚相佐,我闲居守制,也终是无事可做。我食朝廷俸禄,自当勤于国事,眼下浙江内忧外患,正是我竭诚献力之际。伯元,若你确实幕中乏人,我愿意与你同赴杭州,全力相助于你!”

阮元听着,也是又惊又喜,其实当焦循与他说起孙星衍时,他也就有了招孙星衍入幕的想法,可想起孙星衍早自己两年入仕,终是前辈,不敢贸然提议让他入幕,生怕伤了二人情分。焦循对孙星衍言及入幕之事时,自己心中也和焦循一样不安。可自己却未曾想到,铲除和珅、维护洪亮吉,本就是天下有志之士所愿,自己在京中这些作为,又怎能不让孙星衍振奋鼓舞?是以聘孙星衍入幕,其实在此时不仅不再是难事,反倒是顺理成章了。

激动之余,阮元也连忙回揖而拜,道:“渊如兄,你一番心意,我确实心领了,可渊如兄毕竟先我入仕,才行也从来在我之上。我怎能因皇上恩遇,官职偶然比渊如兄高了些,就让渊如兄为我佐幕,行主宾之礼呢?”

“伯元这是什么话?是何人规定,先入仕之人,就不能为后入仕之人做幕友了?眼下我在家守制,却是无官无职,入仕先后,又有何区别?伯元切莫谦辞,只说你眼下是否需我办事就好。”孙星衍从来是诚信之人,这时自然也不会收回先前之言。

“伯元,渊如兄,我倒是有个想法。”这次是焦循主动站出来为二人打圆场,道:“眼下伯元不愿渊如兄为宾,渊如兄也想着到杭州去,为杭州之事尽些心力,那在下正有个折中之策。伯元先前在杭州督学,深知浙江学子,才学甲于天下,伯元多方拔擢,也寻了不少实才出来。可伯元督学之际,却始终有些遗憾,杭州是人文渊薮之地,书院也多,这本该是好事。可眼下各个书院,所讲学者,却大半只限于八股词章,考学应举之事。这样下来,即便有些学子心向实学,在这般功利的书院里,又能有多少进益啊?所以伯元也一直想着,在杭州新建一座书院,那里不讲八股,而是不拘一格,广纳士人,经术、史事、算学、天文地理、训诂文辞,都应该有人主讲其间,凡有所学,皆可成才,这样天下之间,学子才能心向实学,最终有益于天下之事啊。渊如兄讲学常州、无锡之间,难道就没有这个想法吗?”孙星衍平日精于学术,对此自然多有了解,当即点了点头。

焦循又道:“既然如此,这书院兴建,最关键的一步,尚不在房舍之精、屋宇之便。当下最紧要的,乃是实心向学的主讲之人。只有主讲之人通经术、多实践,才能让两浙学子,得以进益。渊如兄经术一道,《尚书》已是独步海内,又兼京中曾任刑部,直省得任道员,实行之事,当然也不在话下。所以在下有个不情之请,就请渊如兄来做这书院主讲,渊如兄看来如何?这样伯元与渊如兄并无名义上的主宾之别,而渊如兄主讲之余,自然也可以在浙省要务上,对伯元有所帮助,正是一举两得之事!却不知,渊如兄意下如何?”

孙星衍听了,自然也是大喜,道:“正和我意!伯元,如此一来,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这讲学之事,本来就是我心中所愿,眼下守制之余,能为你这书院略尽绵薄之力,正是我治学一生,所应做的事啊?至于刑律、水利方面,伯元,我知道你以前没有做过这些事,若是我有了闲暇,你也只管找我,这样你那什么主宾之别的心思,也该收起来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