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君臣之隙

大清疆臣。 第一百二十五章 君臣之隙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听着阮元这番话,嘉庆也是一时语塞,不知如何辩驳,又看着阮元言语诚恳,也不觉有些改变了念头。可洪亮吉上疏之事,却并非他一人之事,于是嘉庆继续道:“阮侍郎,你所言或许也有些道理。其实若是洪亮吉直接向朕上疏,朕或许也就会免其一死,可是你应该知道了,洪亮吉这份上疏,原本是给了成亲王的,他这番大费周折,却是何意呢?是想告诉朕,朕不配直接上疏吗?还是说,他觉得成亲王处断起这些事来,会比朕做得更好呢?”

“皇上,此事臣也有所耳闻,成亲王收信之后,并未拆阅,而是次日一早,就直接交给了皇上,所以臣以为,成亲王绝无不臣之心。至于洪翰林上疏之人,洪翰林的个性臣也略知一二,他只是个七品编修,平日与皇上见面不多,可成亲王雅好文学,对有才学的翰林,往往格外敬重,是以洪翰林会相信成亲王的为人,也不难理解了。”阮元道。

“雅好文学、格外敬重?”嘉庆忽然冷笑道:“清流终勒东林碑,戍骨几埋代州土,阮侍郎,这两句诗做得不错啊?不过这诗中之人,朕明史所学不多,倒是不清楚了。你却觉得,赵 南星此人如何?”

阮元听了这句话,也不禁再一次渐渐生出了冷汗,后心的衣服,也再一次湿得透了。

因为这两句诗,正是他为永瑆送给他的赵 南星铁如意所作。

看来铁如意的事,嘉庆也有耳闻,而更重要的还不是铁如意。

回想几个月来,与嘉庆一同对抗和珅的宗室,原本淳颖、绵恩、永瑆三人,都得到了重赏,得以位列要职。可没过多久,因为恒谨之事,淳颖和绵恩不得再执掌宿卫,这一次洪亮吉的事,又让永瑆如此惶恐不安……

或许洪亮吉的事,嘉庆一开始就不是针对洪亮吉本人的。

可既然嘉庆已经问了自己,自己也只得迎难而上了,便道:“回皇上,赵忠毅公主持前明选事,多用贤臣,屏退不肖,一时正士,遍布朝野,若无魏阉秉政于后,前明也不会亡于李闯之手。”在清代,说起明清易代,士人也只得解释为明亡于李自成,以示清朝“得国最正”。

“可赵 南星主持选事之时,多用东林出身之人,对所谓的齐楚浙三党,却大加贬斥,其实东林之中,何尝没有言过其实之辈,三党之中,又怎得尽是奸佞小人?他此番选举,却是有些偏了。”嘉庆道。

“回皇上,所谓君子小人之事,人各有所念,赵忠毅公既然主持选事,就只能依自己心中所念。纵观忠毅公一生,他终是心有正气,尽忠报国之人。”阮元道。

“可他此举,却让天启皇帝如何去想?却让天下士人如何去想啊?阮侍郎,朕所见的天下,与你所见的天下,终究还是不一样的啊?”阮元也清楚嘉庆深意,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永瑆对嘉庆自然忠心,可是他毕竟曾经是皇位的竞争者,又与文人学者多所交流,民间舆论,自然会更有利于永瑆而不利于嘉庆了。

“只是皇上,臣却以为,皇上大可不必如此去想成亲王之事。”阮元道:“天命在皇上,而不在成亲王,这是高宗皇帝生前,便用二十二年时间告诉天下万民的道理。即便成亲王与洪翰林,与其他文人多有交流,他又怎能与高宗皇帝的意旨相抗衡?皇上如此对待成亲王,却是过当,因成亲王的缘故,要置洪翰林于死地,更是毫无必要啊?”

“阮元,朕且问你,你为官履历,与那洪亮吉大不相同,你平日治学之道,朕听闻与他也相差甚远。所以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这般不惜自己名位,而为他求情呢?若是朕以为你与他党同伐异,连你官职也一并夺了,你不觉得,这是得不偿失吗?”嘉庆忽然问道。

“回皇上,臣与洪翰林,确有言语不同甚至大异之处。但臣却以为,因言语学术上的不合,而对他见死不救,这非但有损同僚之谊,而且会误了国家大事。”阮元道:“眼下皇上下诏求言,正是天下万民争相进言之时,若是皇上真的处决了洪翰林,天下万民又会作何想法?他们只会认为,皇上这是言而无信,他们也只会想,为皇上上言,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他们每次上言,都只有符合皇上心意,才能安然无恙。可皇上的心意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啊。久而久之,为求自保,无论官员诸生,都只能退而求其次,自保性命,不再为皇上上言进谏了。若是走到那一步,那皇上革新吏治,振兴朝纲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阮元,你今日说得够多了,退下吧。洪亮吉的事,朕自有处断之法,不劳你费心。”嘉庆道。

“皇上,这……”阮元听着也是一脸茫然。

“你想好了,是你在决定洪亮吉的生死,还是朕?!”听着嘉庆的言语,只觉十分严厉中带着七分坚定、冷漠,可即便如此,最后却也留下了三分怀念与不舍。

或许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

想到这里,阮元也不再强求,向嘉庆叩首拜过之后,便即离开了紫禁城。

方出得西华门,只听得前面又有人叫道:“阮侍郎留步!”定睛看时,原来是一行人走到了自己面前,为首的身着团龙补服,气度闲雅,自然是成亲王永瑆了,后面还跟着几个仆从。阮元也连忙行礼见过永瑆,道:“回成亲王,在下当说的话,都已经与皇上说完了,只是……皇上还没有答应开释稚存兄。”

“伯元,你也尽力了。”永瑆安慰道:“其实这件事,你本也不该参与进来,归根到底,还是我和皇上的事。只是可惜了你,也可惜了稚存了。对了,皇上可有因你前来劝谏斥责于你?他也正在气头上,你这样若是把他惹怒了,日后做官也不好做了啊?”

“成亲王放心吧,皇上并未责罚于我。”阮元道:“这一年来,皇上为人处事,我也看得清楚,既然他愿意重用我来办事,自然也不至于因为一件与我无关之事,就对我罢官夺职。说到底,皇上还是仁慈之主啊。”

“那样就好。”永瑆道:“剩下的事,也只有我能办了。归根到底,他是皇上,我却是他皇兄。这是皇阿玛的意思,所以我也没有再与他争夺皇位之念,可皇上他又怎么能放得下呢?或许就在今日,我也该与他做个了结了。”

“成亲王,您又何必……”阮元也担心永瑆不顾自己安危,反而做出自害之举。

“你放心吧,我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我心里清楚。之后的事,就不劳你担心了。”永瑆笑道,只是阮元听来,这句话之中,却也是饱含苦涩。

后面嘉庆兄弟的交谈,阮元就不得而知了。那时嘉庆屏退了身旁一切内侍,就连纽祜禄氏和张进忠,也不知二人交谈言语。

“皇上,臣知道,当年皇阿玛立储之时,能做太子的皇子,也只有我们二人了。但皇阿玛已经选了你做皇帝,臣也绝无半分觊觎皇位之心了。其实不瞒皇上,我性情如何,我自己清楚,皇阿玛也清楚,诗文画艺之事,我确是喜好过了头,再也出不来了……皇阿玛想要的太子,今日的大清皇帝,就应该是皇上这样能勤于政务,能匡扶时弊,不拘泥于所好的皇子啊?所以那时,我原本就没有争夺皇位的念头,每次升赏百官、上呈贺表,我也是有心自炫才学,只因为我清楚,我这番才学,多让皇阿玛知道一分,皇阿玛不立我做太子的决意,也自会坚定一分啊?所以皇上,臣又怎能在皇上亲政之后,再起争夺皇位之念呢?”永瑆道。

“皇兄多虑了,朕对皇兄,并没有半分猜疑之心。”嘉庆道。

“那皇上可曾忘了,那日万寿寺之会,皇叔对我二人所言呢?”永瑆续道:“皇叔说得对啊,我大清开国以来,几乎每一次易代之事,都是一番腥风血雨,为了争权夺利,几位皇祖被皇玛法圈禁,皇伯也被废去宗室身份。这样的兄弟相残,父子相忌,害了多少人,又误了多少国家大事啊?那时和珅权势日盛,若是我兄弟二人因争夺太子之位的缘故,竟然兄弟阋墙,那日后的大清天下,就真的要走到倾覆那一日了。所以我兄弟二人发下誓愿,无论哪一人做了太子,都必须接受皇阿玛的那个结果,没被立为太子之人,绝不得有任何二心,必须竭力辅佐未来的皇上。将来无论谁做了皇帝,都要兄弟协力,铲除和珅,再兴国朝盛治。这一番话,臣是一直谨记,也一直照做的啊?难道皇上,竟还是信不过臣吗?”

“皇兄,你与我说了这些,朕都记得。朕眼下只是将洪亮吉下了死牢,将来定罪问斩,也是他洪亮吉要上刑场,皇兄却与朕说这些做什么啊?”嘉庆依然不愿松口。

“皇上,臣知道,臣平日与那些学者文人,交往是多了些,可臣这心之所好,却也是改不得了。皇上的心意,臣也明白,臣一边兼着军机大臣,一边与这些好名好言之士交往颇密,其实是不利于皇上的。其实臣看了之前旧制,自乾隆二年军机处复立,成为定制以来(军机处始建于雍正七年,本来只是西北用兵临时设立,当时怡亲王允祥作为领班军机大臣进入军机处办事。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后,军机处一度被改为政事处,直到乾隆二年,才正式定立军机处为决策机构。),从无亲王入主军机处的先例,臣本是不该在军机处当值的。既然臣逾越了先例,加上洪亮吉之事,让他先将奏疏递到臣这里,是臣有过,还请皇上责罚于臣,革去臣军机大臣一职,听臣自己归家颐养天年便是。”永瑆知道,如果自己在政事之上不做任何退让,只怕嘉庆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只得自行引退,既为了营救洪亮吉,也为了消除嘉庆疑忌之心。

“皇兄,朕并非绝情之人,又怎会如此苛求皇兄呢?皇兄做这军机大臣,又没有任何过失,怎么能由朕来开革于你啊?至于洪亮吉的事,朕想着再过几日,再下决断不迟。你也先回去吧,万寿寺里,朕与你相约无论谁做了皇帝,都不得无端倾害未做皇帝之人,那一句话,朕也还记得。”对于永瑆之事,嘉庆自然也不希望做得太过绝情。

总之过了几日,宫中传来了新的消息,洪亮吉言语多有不敬之处,但毕竟忠心为国,情有可原。诏免去死罪,遣戍伊犁。而永瑆也主动上表,辞去了军机大臣之职。领班军机大臣变成了庆桂,他素来办事稳重,一时也无人非议。嘉庆又将兵部尚书傅森调入军机处办事,以确保人员充足。

这日广宁门外,押送洪亮吉前赴伊犁的一行人也即将启程西进。朱珪与阮元念及与洪亮吉的交情,也都来广宁门相送,杨吉听说这个外放之人平日正直,也一并跟了过来,想要看看他是何模样。

想着自己虽然在嘉庆身边竭力求情,可洪亮吉却仅仅免于一死,阮元也有些过意不去,道:“稚存兄,皇上那里,我已是多番劝谏,可最后也只得稚存兄免死遣戍。实在是小弟无能,不知如何帮忙为好,才累得稚存兄如此,还望稚存兄见谅。”

洪亮吉倒是大难不死,反将生死之事看得淡了,这时也是一声长笑,道:“洪某今日能捡回一条命,已是万幸了。但伯元,我这一遣戍,便与朝廷、官场再无干系。你却不同了,我看皇上啊,心胸却是比我之前所想,要狭隘的很。我这一去,看来朝廷又要回到原先那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之状了。”

“我看你说得对,之前那老皇帝,就是个糟老头子,这新来的皇帝,又能好到哪去?伯元辛辛苦苦为他卖命,最后就连求个情,都这样困难,照我说啊,就是自私。”杨吉在一旁也附和道。

“杨吉,皇上已经听了我的进言,不得再出无礼言语。”阮元斥道。

“你是不知道啊,伯元那日为你求了情回来,心中还一直为你担忧呢,那日皇上可什么都没和伯元说,直接就让他回来了。也是之后又过了好几日,才传来消息说你不用砍头了。哈哈,那几日我们家中夫人,还一直追着伯元骂呢。洪相公,你说你是不是以前真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我家夫人一提起你,就气不打一处来,要不是伯元求情,夫人都不愿意放他去劝皇上呢。”杨吉也不在意阮元,径自与洪亮吉说道。

洪亮吉却把自己文中之言忘了,只得道:“伯元,我平日就这个性子,骂过的人也不少了,说不定那句话说糊涂了,就把尊夫人也一并得罪了,若真是如此,我给夫人赔个不是吧。也是朱大人告诉我,皇上这一亲政,就下诏求直言,有不少人都给皇上上了奏表,我这又一生气,就写了那一长篇文章出来。唉,现在想想,做皇帝的,从来都有皇帝的心思,我也是真傻,还以为可以与虎谋皮呢。若我早知如此,这一封上疏定是不上为好了。”阮元听着洪亮吉言语,竟已经渐渐不信任嘉庆,可嘉庆对自己,对永瑆,又何尝没有保留,又何尝不是恩威并用?一时之间,不禁也有些心酸。

朱珪也安慰洪亮吉道:“稚存,话说回来,还是我辜负了你,年初带你来京城,我也没想到这许多,是我该给你赔个不是才对。但你也放心,我与伊犁的保中堂也有些交流,保中堂最是爱惜人才,我也已经给伊犁去了信,告诉保中堂你这件事前后始末。到了那里,你只管安心度日便好,依我看,说不定过不了多久,皇上就能放你回来了。”

“如此可多谢朱大人了。”洪亮吉笑道:“只是朱大人,伯元,你们在京城做官,可比我遣戍伊犁难为多了。帝王心术,从来难测,皇上做了皇上,也就不是之前的皇太子、嘉亲王,高宗皇帝的十五阿哥了。你们若是还像以前一般看他,肯定要吃亏了,日后在京城里,也小心点吧。”

看着洪亮吉这般模样,阮元心中虽然依然相信嘉庆,却也不由得多了一层隐忧。可这件事前后因果,俱皆摆在面前,自己即便想否认,又怎么否认得了呢?一时无言,也只得与朱珪一道拜别了洪亮吉,送他西行去了。

不过,嘉庆也的确没有过分为难洪亮吉,次年闰四月间,嘉庆便即下诏,将洪亮吉无罪开释,其所上奏疏,也一并公之天下。洪亮吉实际在伊犁遣戍的日子,只有百日。但即便如此,洪亮吉回归中原之后,也再不仕官,居家著书终老。

对于阮元而言,之后一段时间,却又有不少好消息。

送别洪亮吉之后,阮承信的书信也从扬州送到了京城,上面写着江镇鸿思忖再三,终于还是决定,向朝廷捐纳十五万两白银用于军费。眼看江府日渐衰落,这时只有继续向朝廷表现忠心,才是生存之道,无论阮承信,还是江镇鸿,对这一点都还是清楚的。

而随后阮元也得以兼署礼部左侍郎,继续办理乾隆大礼事宜。嘉庆四年九月,乾隆的裕陵终于修葺完毕,其余典礼,也一应准备得当,乾隆梓宫入陵安葬之日,也就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