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惊世之文

大清疆臣。 第一百二十四章 惊世之文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则集思广益之法未备。尧、舜之主,亦必询四岳,询群牧。盖恐一人之聪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然寄耳目於左右近习,不可也;询人之功过於其党类,亦不可也。盖人材至今日,销磨殆尽矣。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官方吏治,非所急也,保本任而已。虑久远者,以为过忧;事兴革者,以为生事。此又岂国家求治之本意乎?二则进贤退不肖似尚游移。夫邪教之起,由於激变。原任达州知州戴如煌,罪不容逭矣。……闻教匪甘心欲食其肉,知其所在,即极力焚劫。是以数月必移一处,教匪亦必随而迹之。近在川东与一道员联姻,恃以无恐。是救一有罪之人,反杀千百无罪之人,其理尚可恕乎?

何以言用人行政未尽改也?盖其人虽已致法,而十馀年来,其更变祖宗成例,汲引一己私人,犹未尝平心讨论。……否则,朝廷常若今日清明可也,万一他日复有效权臣所为者,而诸臣又群起而集其门矣。何以言风俗日趋卑下也?士大夫渐不顾廉耻,百姓则不顾纲常。然此不当责之百姓,仍当责之士大夫也。以亮吉所见,十馀年来,有尚书、侍郎甘为宰相屈膝者矣;有大学士、七卿之长,且年长以倍,而求拜门生,求为私人者矣;有交宰相之僮隶,并乐与抗礼者矣。……士大夫之行如此,何以责小民之夸诈夤缘?辇毂之下如此,何以责四海九州之营私舞弊?……夫下之化上,犹影响也。士气必待在上者振作之,风节必待在上者奖成之。

而亮吉更有所虑者,前之所言,皆士大夫之不务名节者耳。幸有矫矫自好者,类皆惑於因果,遁入虚无,以蔬食为家规,以谈禅为国政。……及此回入都,而士大夫持斋戒杀又十居六七矣。深恐西晋祖尚玄虚之习复见於今,则所关世道人心非小也。何以言赏罚仍不严明也?自征苗匪、教匪以来,福康安、和琳、孙士毅则蒙蔽欺妄於前,宜绵、惠龄、福宁则丧师失律於后,又益以景安、秦承恩之因循畏葸,而川、陕、楚、豫之民,遭劫者不知几百万矣。……国法之宽,及诸臣之不畏国法,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今自乙卯以迄己未,首尾五年,偾事者屡矣。提、镇、副都统、偏裨之将,有一膺失律之诛者乎?而欲诸臣之不玩寇、不殃民得乎?

何以言言路似通而未通也?九卿台谏之臣,类皆毛举细故,不切政要。否则发人之阴私,快己之恩怨。……然或因其所言琐碎,或轻重失伦,或虚实不审,而一概留中,则又不可。……此外,官大省、据方面者如故也,出巡则有站规、有门包,常时则有节礼、生日礼,按年则又有帮费。升迁调补之私相餽谢者,尚未在此数也。以上诸项,无不取之於州县,州县则无不取之於民。钱粮漕米,前数年尚不过加倍,近则加倍不止。督、抚、藩、臬以及所属之道、府,无不明知故纵,否则门包、站规、节礼、生日礼、帮费无所出也。……千万人中,或有不甘冤抑,赴京控告者,不过发督抚审究而已,派钦差就讯而已。试思百姓告官之案,千百中有一二得直者乎?……百姓亦习知上控必不能自直,是以往往至於激变。湖北之当阳,四川之达州,其明效大验也。亮吉以为今日皇上当法宪皇帝之严明,使吏治肃而民乐生;然后法仁皇帝之宽仁,以转移风俗,则文武一张一弛之道也。”

嘉庆等着阮元详细观瞻已毕,又问道:“怎么样?不如你来说吧,如此狂悖不堪之语,到底该如何处置?”

“回皇上,这洪翰林的上书,臣已看过了。”阮元原本也是担心洪亮吉真有什么针对朝廷社稷之语,是以看过之后,反而放下了心,道:“臣还是之前那句话,皇上,您当时下诏求直言的时候,就没有想过,所谓直言,本就多是激烈难听之语。而下臣小民上言,必有与皇上和王公重臣所思所念,大有不同之处吗?昔日魏征在唐太宗面前言语激烈,唐太宗盛怒之下,甚至放言欲杀之而后快,魏征言语如何,皇上不难猜想到啊?唐太宗是英明之主,尚有此言,皇上自然也应该想到,讲求直言之后,皇上也该有盛怒之时啊?”

“他若是稍有激烈之语,朕看着也就不追究了。可你仔细看看他其中上言,难道我大清,在他洪亮吉,一个大清臣子眼中,就是这样污秽不堪吗?若是这篇奏疏传了出去,被外人知道了,还不知多少人会引用其中文字言语,肆意毁谤朝臣,图谋倾覆这江山社稷呢。若是朕今日不将他洪亮吉置之以法,明日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就会把这篇奏疏,当作杀人的利器啊?”嘉庆言语之间,虽然对洪亮吉依然不愿饶恕,但阮元在这里看了小半个时辰的奏疏,在平静的气氛之下,嘉庆的怒气倒是也消减了不少。

“皇上,臣觉得不会如此。”阮元道:“川楚百姓,何以反抗朝廷,皇上也对臣说过,百姓之中,均深知此举,乃是 官 逼 民 反。彼时没有洪翰林上言,可百姓还是反了。但皇上亲政以来,在四川重用刘清刘知府,他前后劝谕贼人归降,予以农具器械,令其归家还耕,前后大半年来,已招抚了两万人,这说明什么?若是百姓知道,皇上是真心为了他们着想,自然就不会反抗朝廷,行贼盗之事了。如此看来,即便洪翰林这篇文章,有朝一日真的公之于天下,只要皇上真心体恤民情,日后用人得当,百姓只会相信所见皇上之仁政,却是不会被险恶之人所传闻之事误导的。”

“至于洪翰林之语,是否已及大逆之事,臣以为不然。皇上,洪翰林言语确实激烈,可所针对之事,乃是边将无功、督抚陋规不能尽除诸事,其中深意,其实是希望皇上另择良将,彻查陋规。并没有说因为眼下文武百官,多有不足之处,所以这大清江山,就要倾覆了啊?至于洪翰林最后先仿宪皇,再仿仁皇之言,若不是仁皇宪皇体制足称,皆有圣治,他又为何要如此出言呢?是以臣以为,洪翰林言语虽然有过激之处,却绝非大逆,更不是犯上之语,望皇上三思。”说罢,阮元也再次拜倒,一连三叩,以示至诚。

“好啊,这样说来,你还是希望朕放了洪亮吉,对这件事,就不予追究了不是?阮元,朕问你,他今日上疏言语如此,朕要是不予追究,那若是到了明日,另有个张亮吉李亮吉向朕进言,言语更甚于此文,朕又当如何?我大清自有朝仪纲纪,若是被这些假言取名之人写得如此不堪,那日后施行政令,又要如何取信于百姓?”嘉庆此时犹是余怒未息,不肯放手。

“皇上,臣以为绝不至于如此,天下百姓能记得的,只有皇上的宽容。昔日苏文定公上言宋仁宗,所言多坊间巷语之事,宋仁宗仍是不予追究。难道赵宋的江山,就这样被坊言巷语倾覆了不成?更何况皇上若是此时真诛杀了洪翰林,那于朝廷国法之上,只恐也说不过去了。”阮元所言苏文定公指的是北宋的苏辙,他在制科考试中批评宋仁宗,所引之言经后世考证,多有不实,但宋仁宗依然不予追究,这件事嘉庆自也知晓。

但阮元言及国法,嘉庆却未免有些恼怒,道:“你说朕杀了洪亮吉,便是坏了国法,这又从何说起?他这般言语即便朕定了大逆,难道百官坊巷之间,还会有异议吗?”

“皇上,上个月吴省兰外放了湖南学政,臣没记错吧?”和珅一党倾覆之后,吴省兰自然也被革职,故而阮元有此一问。

“阮元,这吴省兰你也识得的,虽然平日亲附和珅不假,但并无营私纳贿、滥用私人之事,也没有轻陷其他大臣之举。故而朕网开一面,不予夺职,只降了做六品闲职,放了学政,朕想着也没什么不对啊?”嘉庆道。

“可皇上,如此一来,天下人会怎么想?”阮元道:“吴省兰罪过不深,这一点臣也认同。但他结交和珅,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可洪翰林去年挂冠归乡,原因何在,不也是因为翰詹大考之际,言语激烈,得罪了和珅吗?若是皇上真的处死了洪翰林,天下人只会想,一个亲附和珅之人,可以因种种缘故免去一死,重新为皇上效力,一个对和珅直言相抗之人,却只因为言语激烈,到最后,一条命都没了!其间孰轻孰重,皇上可有考虑过?日后天下之人,又要如何相信皇上亲政之后,还有革新除弊之念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