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零六章 乾隆之死

大清疆臣。 第一百零六章 乾隆之死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乾隆被群臣太监扶下乾清宫后,即便被送回了养心殿休息。所幸嘉庆也早已做了三年皇帝,元日祭拜、行礼流程,已不陌生,于是嘉庆依然依从旧例,将这一日的各种礼节如数行毕。直到黄昏之际,一日的元日大典才勉强结束,而乾隆却依然说不出话来。

到了夜里,乾隆又渐渐发热,兼之口不能言,嘉庆与和珅等一干大臣也自忧心,只得纷纷在养心殿畔寻了地方将歇一夜。直到初二日正午,乾隆才渐渐发出了声音,听闻殿内鄂罗哩传信,嘉庆才放下心来,与一众大臣重新进了寝殿,等待乾隆吩咐。

“皇上……颙琰……”乾隆看着嘉庆入内,虽是依旧无力,却也不无眷恋的看着儿子。嘉庆虽深知父亲平日严格,喜怒不形于色,但毕竟父子亲情深重,这时眼见乾隆双唇无力蠕动,知道父亲这一病倒,可能再无回天之力,也连忙奔了上去,紧紧握住乾隆双手,眼中两行眼泪涔涔而下,哭泣道:“皇阿玛,您吉人天相,可千万要坚持住,儿子……儿子还等着给您办九旬万寿呢。”

“皇上,不必说了。”乾隆高烧了一日之后,反而比所有人都要冷静,道:“朕的病情,朕自己最清楚,自古帝王,三代以下再无九旬之人,朕活不到那时候,也没什么遗憾的。皇上,你从去年起,就开始自己处理政务了,朕一直看着,你办得很好,朕没什么不满意的。这大清的天下,由你撑着,朕放心。你……去叫内阁学士过来,让他们起草遗诏吧。”

“皇阿玛,这……”嘉庆似乎还是不敢相信,父亲的生命已经到达终点。

“朕想看着朕的遗诏,有何不可?”乾隆缓缓道,他一生好强,素来希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此时大限将至,也不忘了从而而去,不给后人留下半分修改遗诏的空间。嘉庆听了,知道父亲圣意从来是不能违逆的,只得点了点头。乾隆也转过头来,对着和珅等一众入殿大臣道:“你等切记,朕去世之后,不可沉溺于丧仪,政事务须一切如常,眼下前线军务,依然是最要紧之事,切不可有半日耽搁。朕死之后,尔等务必尽心国事,一心把前线战事先解决下来才是,同列之间有什么不快,就都担待担待吧。”

“太上皇!”和珅这时听乾隆之言,观乾隆之色,深知这一二日可能就是乾隆的大限了,也连忙向前爬出数步,再行跪倒道:“太上皇天纵神武,英哲睿断,川楚贼人,近已望风披靡。可太上皇去后,这前线的战事,却如何主持才是?是以臣斗胆上言,于皇上之侧,设议政王大臣数人,共襄大计。如此,则川楚指日可平,天下不过数年,便可重现盛治!”

“议政王大臣?”乾隆似乎也有些疑惑。

“是,臣想着,定亲王绵恩年长稳重,为人能持大体,成亲王是皇上之兄,从来与太上皇学习兵法战阵,还有睿亲王淳颖,此数人皆是良辅之选,若选做议政王大臣,上下协力,天下方能早日太平啊。”和珅道。这时他举荐绵恩、淳颖和永瑆,一方面是真心想着乾隆能任用他们,方便限制嘉庆,这样自己后面就会更加从容。而即便乾隆不允,宫中众人清楚他举荐之事,很快也会让三王知悉,到时候三王或可感念和珅举荐之恩,从而相助于他。即便不能,这一举荐,三王与和珅之间的关系,也必然遭人非议,至少三王面对外人和嘉庆,都会产生相疑之心,也有利于自己行动。

“和珅啊,你怎的忘了?这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在朕年轻之时,便已再无用处,朕将它裁撤了,反而许多事办得更快了呢。”乾隆似乎不愿意接受和珅的建议,又道:“再说了,皇上登基至今,已经是第四年了,怎么做皇帝,皇上清楚。前线的事,有你们军机处协力相助,就已经足够了,多叫那许多人来,人多口杂,反而误事。朕意已决,日后战事,就由皇上亲决,军机处若有不同意见,只管和皇上商议,皇上,军机处的意见若是合理,你也要多加采纳才是,可知道了?”嘉庆也连忙应是。

“太上皇,可是……”和珅还是希望自己的“上策”能够成功。

“不必再说了,朕用了你们军机处六十年,怎么能把事办好,朕清楚。朕也有些倦了,你等都先退下吧。”乾隆也没给和珅继续辩驳的机会,眼看乾隆下了命令,和珅等一干重臣只得先行退下,嘉庆又陪着乾隆待了一会儿,也离开了养心殿。

看着空无一人的养心殿内寝,乾隆也不禁叹了叹气,似乎既是无奈,又是失望。

这日嘉庆和群臣都先行退出了养心殿,嘉庆暂归毓庆宫,其余重臣则在皇城内寻了空房,暂时歇下,以免乾隆病情突然生变,入内不及。乾隆自又安歇下来,到了一更时分,忽然对鄂罗哩道:“鄂罗哩,朕有些发冷,你将炭盆拿得近些,之后便出去吧。”

鄂罗哩听着乾隆言语,只觉话中有话,一时虽有些疑虑,却也将炭盆移到了乾隆身前,随即出门看守去了。过不多时,只听寝殿中火声大振,“咝咝”作响,似乎是什么物什被点着了一般。

“太上皇,太上皇您不要紧吧?”鄂罗哩忙又奔回,只见乾隆仍是卧在床上,呼吸急促,却似乎比先前更为疲倦,盆中炭火倒是旺盛如故,这样看来,方才可能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无妨,这火生得太旺了,朕反倒觉得气息有些不顺,你还是把它搬远一些罢,朕觉得有些暖意,也就够了。”乾隆无力道。

鄂罗哩只得重新提起炭盆,向床侧又移动了数尺。可就在这数尺之间,他却隐隐发现,炭盆之中似乎有些烧焦之物,此时尚未燃尽,似是些写了字的布帛。

“罢了,太上皇既然把它烧了,想来里面写的事,是太上皇不愿看到的。这样看来,唉……烧就烧吧,我也用不着知道里面是什么了。”鄂罗哩一向谨慎,清楚自己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什么。

这一日归家之时,礼部大臣也都接到了诏令,要求所有尚书、侍郎次日全部前往养心殿,不得有误。这道诏令虽未明言,但礼部素来掌管国丧之事,这时突发急诏,其间含义不言自明。是以这夜阮元回到家中,看着天上缓缓划过的流星,想着乾隆对自己知遇之恩,又想起为官十年,种种朝堂争斗、民生疾苦,心中也不禁怅然。

“伯元,今日朝廷里有什么事?是不是那糟老……老太上皇就要……”一个熟悉的声音渐渐在阮元身后响起,果然是杨吉到了。阮元也不在意,只招呼他坐在了身边,一同看着天上黯淡的群星。

“是啊,听宫里的人说,太上皇元日之时,还能亲赴朝会,与群臣一同饮宴,还饮下了两杯酒,这已是回光返照的极限了。太上皇还能撑过今日,就已经是……说是换了常人,只怕都撑不到今日。”阮元说着,也不禁有些心酸。

“伯元,你还记得三年前,他把皇位传给皇上之前那一夜吗?我又想起来了,当时,我们也是这一般看着天上的样子,今日看来,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同。”杨吉忽然说道。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一年四季,天上的星星总会有些变化。”阮元精通天文,在这个细节上倒是不愿意将就。

“那到了来年,我们头上不还是这一片天吗?”杨吉道:“我总是不明白,这糟老头子为什么就那么贪心呢?贪心到万事万物,他都想掌握在自己手上,做儿子的,不能有别的想法,说要他当皇帝,你就得当,当了皇帝,却又一件事都做不得。做大臣的,处处都是不对付的人限制着,这又是何苦呢?若是心术不正的坏人,直接罢免不是更好?若是你这样心中还有百姓,还有些想法的,若是就在这朝廷里,处处遭人防备,你过得开心吗?我知道,你会说他这一切,都是为了天下太平。可为了天下太平,就一定要这么多人受苦吗?再说了,现下的天下,也算不得太平了啊?”

“你怎么又这样说……”阮元看着杨吉这个态度,也十分无奈。

“不管怎么说,我总是跟了你十多年了。”杨吉也不知为何,竟然笑了出来,似乎也是在感慨时光荏苒,十五年光阴早已一去不回。 “刚认识你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那和珅不是个东西!那个时候,我听你说皇上……该叫太上皇了,太上皇英明睿智,天生圣主,心里就想着,那他这么聪明,怎么就不知道和珅背着他干了那许多坏事呢?起初我真的以为他就是个糟老头子,老了嘛,也有记不住的事,看不到的地方。但后来你做了官,而且越做越大,每次你任官届满,都能先得到提拔。你还跟我说,太上皇对你在山东、浙江做得这些事,竟然一清二楚。我也渐渐明白了,和珅的事,你说他能不知道吗?他也应该一清二楚啊?但和珅就这样做了二十年宰相,这个怪胎,把大清的盛世太平全毁了!可是这一切,难道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吗?”和珅做大学士到嘉庆四年,其实只有十五年,但杨吉从不在意这些细节,把他之前做军机大臣的时间也都算上了,才有了二十年之数。

“杨吉,你……你怎么说都好。”阮元这一次却也没直接斥责于他,而是沉默了半晌,道:“但不管怎么说,我知道,即便天下其他人都觉得太上皇有些事做得不对,也轮不到我来批评他啊。我家到了我这一代,不过是普通的读书人家,若不是太上皇加恩,大考时对我破格提拔,每逢我任期到了,还都能率先升迁,我一个寻常进士,要怎样才能只入仕十年,就做到二品侍郎啊?且不说国朝了,即便前面的宋朝明朝,到了太平之时,官员升迁也一样非常困难,晋升得像我这般快的普通进士,几百年来又有几个啊?所以我是没有办法说太上皇不是的。至于眼下这些弊政,是太上皇的责任也好,是和珅的问题也罢,若是我有了机会,我一定去把这些弊病除了便是。我外任五年,学政做得如何,你不都看在眼里吗?”

“机会?若是太上皇真的不在了,那和珅会给你机会?”杨吉问道,忽然,他似乎隐隐发觉,阮元这句话背后可能另有深意,又道:“你这样说我想起来了,伯元,当日你授了侍郎,我们不就一直觉得不对劲吗?哪里有两日之内,就把兵部侍郎换成礼部侍郎的道理?这回京之后,我也听夫人和小恩公总是说,皇上与那和珅之间,多半是要有些大事发生了,到时候,是不是和珅就要完蛋了啊?你这两个月的样子,我看也不对,你肯定是有事瞒着我,要么怎么前些日子,每日都入夜了才回来?皇上跟和珅想找你办事?是皇上,还是说,你想投靠和珅?!”说着说着,杨吉忽然也有些担心起来,阮元之前两个月时常早起晚归,他看着早已有些不对劲,可阮元却从来没有告诉他,自己在外面做了什么。

“我没说的事,你不要胡乱猜测如何?今日就先就寝吧,你想知道的事,或许过不了几日,自然有分晓。对了,我……或许之后几日,我都要留宿皇城,回不来了,家中之事,还得多麻烦你照看。”阮元也没和杨吉说明其中内情,只是如此吩咐了一番,便回房休息去了。

杨吉看着阮元的背影,却也不知应该如何是好。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方当寅卯之交,一众大臣便已经齐聚养心殿,嘉庆为首,下面是四个大学士和珅、苏凌阿、王杰和刘墉,后面又有和珅之外四名军机大臣福长安、沈初、戴衢亨和那彦成,董诰作为前大学士、署刑部尚书,德明和纪昀作为礼部尚书,也都被诏到场,最后是多永武、书敬、阮元、周兴岱四名礼部侍郎,如果乾隆在这一日去世,礼部就要立刻着手丧仪之事。只有庆桂足疾一时未愈,此时无法到场。此外金士松年迈无用,彭元瑞在工部不大受重用,二人虽是尚书,却也未被召见。

乾隆先唤了德明与纪昀,二人分持满汉两种文字的遗诏,依次念道:“朕惟帝王诞膺天命,享祚久长,必有小心昭事之诚,与天无间,然后厥德不回。永绥多福。是以兢兢业业,无怠无荒,一日履乎帝位,即思一日享乎天心……而在位日久,经事日多,祇惧之心因以日切,初不敢谓已治已安,稍涉满假,也回忆践阼之初,曾默祷上帝,若能仰邀眷命,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有逾皇祖纪年之数……爰于丙辰正旦,亲授玺皇帝,自称太上皇以遂初元吉天之本志,初非欲自暇自逸,深居高拱,为颐养高年计也……兹殆将大渐,特举朕在位数十年翼翼小心承受天祖恩佑之由,永贻来叶皇帝聪明仁孝,能深体朕之心。必能如朕之福,付托得人,实所深慰。内外大小臣工等,其各勤思厥职,精白乃心。用辅皇帝郅隆之治……天地、宗庙、社稷之祭,不可久疎,百神群祀,亦不可辍,钦此!”念着念着,下面一众大臣,已经渐有哭泣之声。

反倒是乾隆听着遗诏渐渐宣读完毕,心中松了一口气。

看着身前的嘉庆,似乎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却又不愿说得过于直白,只好道:“皇上……颙琰,朕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就靠你了,这大清的江山,你可一定要支撑住啊。”

“皇阿玛,儿臣……儿臣必定尽心竭力,保我大清江山,万年永固。”嘉庆一边说着,一边也渐渐哭泣起来。

“好、好,你天生恭谨,即便不能建立多大的功业,总也能做个守成的明君。以后的事,你好自为之吧。朕……朕一直相信你,才立了你做这个皇帝……”乾隆喃喃道。看着眼前的群臣,已经渐渐开始模糊,周边哭声越来越响,可他也渐渐听不见了。

“唉……也不知什么时候,就想着把命运、把一切天下大事,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可没想到,到了今天,朕还是不能和上天相抗啊……”乾隆终于缓缓闭上了眼睛。

人生在世,终有一死,这是谁也不能逾越的极限。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清王朝第六任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养心殿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群臣见乾隆已然驾崩,也都纷纷放声大哭起来。阮元虽身在最后,无法看清乾隆去世之前的模样,可对身前发生了什么,却也已经清楚。念及乾隆提拔之恩,也不禁落下泪来。

各人哭了半晌,嘉庆也缓缓站起,仍带着哭音道:“各位,皇阿玛已经驾崩,这是天数。我等现下需做的,就是敬襄大礼,办理皇阿玛身后事宜,以待皇阿玛入土为安。鄂罗哩、礼部大小官员听旨:你等先将皇阿玛遗体收殓,入乾清宫妥善安放,不得有误!还有,速去传令各部,准备素服丧仪之事。张进忠,你速去派人通知文武百官,明日全部入宫哭临致奠,在京二品以上文武官员,入乾清门,三品以下有顶戴者,入景运门。各大臣官员命妇,凡在京者,明日入隆宗门哭临。朕与王公宗室,辅国公以上者,一律倚庐三日,三日后,各大臣再行轮值,其余丧礼细务,一律从国家典制!”

殿中众臣纷纷领了旨,包括和珅,对嘉庆这时的旨意也并无违逆之举,只因他也清楚,这一切都在自己预料之中。

但凡国丧之时,皇帝、宗室一律倚庐守灵,这是旧制,也就是说,嘉庆在之后的三日之内,不能离开乾清宫临时居所和军机处。当然,自己所倚重的绵恩也一样,而自己这些时日,也只能暂居于皇城之内,一时不得回府。这一切本是定制,和珅当然无从相抗。是以他自数月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自己身在何处,乾隆薨逝的信息都会快马发送前线,三四日内即可抵达。只要前线将士得知京中变故,就会立刻上疏保自己平安,那样三日之后即便嘉庆想对自己下手,也必然投鼠忌器。

至于宫禁之内,三日的时间里,自己只得按兵不动,但嘉庆一样难有作为,这同样是可以接受的结果。而侍卫处、銮仪卫各部,自己也早已预先联系好了其中心腹,只等三日守灵结束,自己便让呼什图通知外面心腹,随时准备举兵入宫,护自己安全,逼迫嘉庆保自己性命、权位无忧。

如果到时候,绵恩也能出宫带步军统领所部支持自己,那就再无后顾之忧了……

不过一个时辰之后,乾隆驾崩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衍圣公府,阮家众人虽早已有了准备,可其中除了阮承信,都未经历过乾隆之前的时代,听闻了这一噩耗,自然也都震惊了半晌。

可之后的事,也还是要依礼而行,是以孔璐华和阮承信迅速吩咐下去,府中上下人等,一律身着丧服,行举哀事宜。只是想着阮元一早入宫,又是礼部侍郎,只怕丧仪重任,就要交在阮元身上了,是以孔璐华也向宫中传旨的太监问道:“这位公公,我家夫子是礼部侍郎,请问他在宫中近况还好么?”

传旨太监道:“阮夫人放心吧,宫中丧礼,自有定制,一切依礼法而行,总不会错的。不过阮大人既然是礼部侍郎,这几日只怕都要留宿宫中,处理太上皇大礼之事了。在下还有别家要去传旨,就不在这里久留了。”说罢也拜过阮氏一家,便去其他府第传旨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