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零三章 太子之见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零三章 太子之见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子的这番话让孙承宗刮目相看,他没想太子会从这个角度着眼,而且联想到了当年万历皇帝的故事。

不仅是万历皇帝,就连嘉靖皇帝在立皇嗣上同样犹豫不决,只不过嘉靖皇帝的两个皇子裕王和景王后者死的比较早,在嘉靖四十四年病故,所以嘉靖没了其他选择,只能选裕王。

但万历皇帝不一样,万历皇帝一直不立太子的原因是因为他想立福王,并且和大臣们为此争斗了十多年,可最终万历皇帝还是理智占了上风,按照祖宗制度选择了后来的光宗为太子,至于光宗登基后仅一个月就因为红丸案驾崩,这怪不得万历皇帝,因为这是谁都无法预料的结果。

太子从这角度入手,是常人没能看明白的,仅此就能看出太子的眼光,而且对这个答案孙承宗同样表示赞同,他的看法和太子一样,如果不是因为灵帝的这番作为埋下隐患,也不会有后来的许多事发生。

目光下意识朝着宋王看去,孙承宗在对太子的回答满意同时也担心宋王心中会有什么想法。毕竟这段历史是少帝和献帝兄弟二人先后为帝,而太子和宋王同样也是兄弟,太子说这番话,宋王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

不过当看见宋王丝毫没有联想到自己,反而带着佩服的眼神看着太子的时候,孙承宗心里松了口气,看来太子和宋王还是兄弟情深的,宋王没有半点其他想法,不过想来也是,两人都是嫡子,是一母同胞,太子比宋王大了几岁,从小又一起长大,他们之间的感情可比普通皇子之间要深厚的太多,再加上宋王对太子这个哥哥向来敬佩尊重,想来大明不会发生那样的情况。

太子继续道:“其实到这一步依旧还是有挽救的可能,毕竟少帝已继位,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同辅政,实际上何太后和何进已执掌了朝政,大势已在何家手中。如果何太后和何进不那么急迫,按部就班缓缓图之,等过了几年后再一步步解决问题,尤其不主动挑起何董相争,以至董太后离京病故,又步步紧逼,强逼宦官为自保奋起一搏的话,也不会造成这样恶劣的结果。”

“话说回来,何太后虽身份贵重,却没有半点政治眼光和手段,何进屠夫出身一介武夫头脑简单,更不懂政局稳定的重要性。再加上当时世家大族的挑唆和相互利益所至,何进这人又过于自大,独自冒险入宫以至身死。等何进一死,短暂的平衡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借着何进一事挑起争端,趁机起兵屠杀异己,想借这个机会把外戚、官宦一网打尽,然后独揽大权,压制皇权。”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引董卓入京。董卓是世家招来的,却酿成了恶果。董卓抢先一步把皇帝和陈留王抓到手中,然后再以军权压制世家,屠杀异己,之后又行废帝另立事,接着独揽朝政清除世家在朝堂影响力,世家当然不甘束手就擒,从而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说到这,太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对孙承宗道:“老师,学生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学生对此段史了解的不多,仅只能从老师讲述和书本上判断一二,这些所言仅是学生浅见,并不完全。依学生来看,当时的情况异常复杂,各方面的势力掺杂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远非学生所说的这般简单,想要搞明白这些,还需老师多多教导才是。”

孙承宗心中很是高兴,伸手抚着长须不由得点头,太子不仅聪慧,还能举一反三,尤其是对政治的敏感和判断力远超出了他的预计,有这样一个学生,他这个当老师的如何不喜呢?

对于孙承宗来说,当年的天启皇帝同样聪明无比,政治手段也不差,天启皇帝利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意图重振皇权,从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魏忠贤干的也不错,短短数年时间就帮着天启皇帝做了许多事,朝堂上经过清洗后面目一新,皇权进一步稳固,大明各方情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好转。

可惜在孙承宗看来天启皇帝虽然做的不错,可他从出发点上却有了偏差,他的许多做法从效果来说的确是做到了,可他的诸多手段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魏忠贤的确能干,可他这个混混出身的大太监虽为天启皇帝做了事,却也引来诸多骂名,这些骂名不可避免地同样落到了天启皇帝的身上。对自己的学生异常了解的孙承宗对此也颇有不满,虽然他没直接反对天启皇帝的这些做法,却对天启皇帝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很是担忧。在孙承宗看来,哪怕天启皇帝之后在收回全部皇权处置了魏忠贤,可造成的许多后果也无法弥补的,而且东林党倒下也不代表着文官集团彻底屈服于皇权,没了东林党或许会冒出一个西林党或者北林党,文官集团早就根深蒂固,无论是谁当皇帝,以大明的体制而言这种争夺是根本避免不了的。

在之前是君权和相权的争夺,而自从朱元璋取消了丞相这个职务后,就成了皇帝和文官的争夺,作为皇帝独揽大权根本就做不到,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皇权和司礼监对抗文官集团的情况发生。而大明政权三足鼎立,其中最重要的是平衡才对,哪怕短时间内皇权超过了文官集团掌控的权利也只是一时,无法彻底长久。

天启皇帝就是没看清这点,最终导致后来的恶果。孙承宗心里非常清楚,也为此很是惋惜。他这个学生有能力,有眼光,也有魄力,可偏偏操之过急而且用了不恰当的手段,如果换一种方式,天启皇帝或许就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了,大明也不会变成后来的糟糕局面。

从这点来讲孙承宗还是很佩服朱慎锥的,虽然朱慎锥的上位说句实话等于和篡位没什么区别,和当年朱棣登上皇位几乎如出一辙。可朱慎锥的政治手段远非崇祯皇帝可比,就连当年的天启皇帝也要逊色的多。

朱慎锥无论是刚刚入京成为监国时,还是后来正式登基为帝之后,以朱慎锥手中掌控的力量完全可以做到强压各派,以军队为资本对朝廷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地步。

但问题在于朱慎锥根本就没这么干,朱慎锥无论是当初做监国时候还是现在做皇帝时,一步步走的非常扎实,更明白大局稳定对国家的重要性。哪怕孙承宗心里清楚朱慎锥实际上对文官集团的极度不满,尤其是对东林党的防备和警惕,但朱慎锥却没采用天启皇帝的那些做法,非但没有直接针对文官集团的举动,反而任用了不少官员,其中就包括东林党、浙党、楚党等南方官员。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大佬,现在已是礼部尚书了。自己也是东林党一员可朱慎锥依旧“三顾茅庐”把年迈的他请出来,更让他担任教习堂的总师傅,把太子和宋王交给他教导。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不少,崇祯皇帝一朝的官员中大部分依旧留任,身居高位的更有许多。朱慎锥没有对这些人下手,哪怕就算是下手也从不采取皇权强压的办法,而是利用法律在规则的中进行,让人丝毫挑不出毛病。

但不管如何,朱慎锥对文官集团的压制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点孙承宗看的很明白。可就算这样,朱慎锥依旧维持着朝堂的平衡,潜移默化改变之前的格局,而且这些做法并没有太多阻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起到了效果,这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万分。

大明历代皇帝中,除去开国太祖朱元璋和后来的永乐帝朱棣外,能把权谋运用到极点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数一数二,更是搞平衡的一把好手。可在孙承宗来看,朱慎锥的手段也不差,而且朱慎锥还有嘉靖皇帝一个比不上的优点,那就是朱慎锥不仅是一个实权皇帝,更是一个掌控兵权的马上皇帝,这样的皇帝两者兼顾,哪里是其他皇帝能比的。

想到这些,孙承宗不由得沉思起来,他心里很清楚朱慎锥把自己弄回京师绝对不是当一个教习堂总师傅那么简单,以朱慎锥的深谋远虑,自己一定还有其他用处,早在刚来京师后不久孙承宗就做好了朱慎锥和他摊牌的准备,可等来等去朱慎锥都没表露出这个想法,这让孙承宗甚至有些怀疑起自己的判断了,难不成自己想错了?

叮的一声悠悠声响,打断了孙承宗的思绪,这声音是从教习堂外传来的,表示今天的授课到了时间。

按照朱慎锥对教习堂设置的规矩,皇子读书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两个时辰,中午休息一个时辰。

上午从辰时(七点)开始到巳时(十一点)结束,然后午时休息一个时辰。上午主要是文课,教授上课的人是孙承宗和其他教习堂的老师,不过现在教习堂教授文课的只有孙承宗一人,至于其他老师虽应该有,可朱慎锥却一直没有安排,孙承宗对此也没催促,反正每日两个时辰的教授对他来说并不算累,通常都是讲课一个时辰,然后一个时辰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聊天这种方式加深印象,孙承宗虽然年纪大,可身体不错,对此也是游刃有余。

至于下午未时到申时是武课,其中一个时辰是学如何打仗用兵的,当然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那种读兵法,而是实际的了解,比如怎么练兵,怎么扎营,如何行军,如何排兵布阵等等。

剩下的一个时辰是实练,一般是练习武艺和进行兵棋对演或小规模的实操,教授的老师全都是军中宿将,其中就包括如今在京的几个老将,还有前不久来京的秦良玉也应邀给太子和宋王上了两堂课,甚至连之前的巨寇张献忠也来上过课,这些人虽出身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身经百战对于战争极为了解。

武课的师傅从不固定,经常更换轮替,再加上朱慎锥在让太子和宋王上武课的同时还会调派好些侍卫和他们共同学习,这种做法在大明以前从所未有,但孙承宗却心里清楚朱慎锥的用意所在,不仅不反对,还对此很是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