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零二章 论史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零二章 论史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孙承宗在给太子、宋王上课,他这个老师当的还是非常称职的,毕竟他有着多年的授课经验,而且还当过天启皇帝的老师。

来京师之前,孙承宗是有些不情愿的,如果不是朱慎锥的坚持,孙承宗甚至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再不踏入朝堂。

作为大明首屈一指的文臣,文武双全的孙承宗早就名扬天下了,要论当官,他除了没当过首辅外,官职已做到了尖顶,而且在主政辽东之时,孙承宗也曾经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大明对建奴的劣势,使得大明在辽东的局势大为改善,甚至差一点就完成了彻底收复辽东的战果。

可惜孙承宗最终还是没做到彻底收复辽东,但这不是他的能力问题,而是大明党争的缘故。

如果当时朝堂不撤换孙承宗,不是因为魏忠贤对孙承宗不满怕孙承宗权利过大威胁自身,而天启皇帝又考虑制衡的缘故调回孙承宗,假如让孙承宗继续主政辽东的话,恐怕所谓的大清根本就不会出现。而在孙承宗离开辽东之后,继任者袁崇焕的结果天下皆知,自此辽东的局势开始恶化,以至后来的糟糕情况不断发生。

但这些和孙承宗并没什么关系,在己已之变时期,孙承宗临危受命击退建奴,再一次临时主政辽东。可惜那时候孙承宗已做不到之前的成就了,不是他的能力有问题,而是皇位上的那位已从天启皇帝换成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并不信任孙承宗,用他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和朝堂上还有不少人更不希望孙承宗回来的原因,最终导致孙承宗黯然辞职,再一次回到家乡。

可以说孙承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他这一生都在为大明付出,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惜却事与愿违,没能彻底完成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这么多,却没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哪怕他是对的,却阻止不了各方而来的明枪暗箭,无法施展一身的抱负。

这也是孙承宗再一次回乡后心灰意冷,彻底放下了继续为国效力的念头。但没想到随着朱慎锥的出现,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而他这个已年过七十的老臣,由于一道圣旨的缘故,再一次回到了京师。

担任教习堂的总师傅,孙承宗再一次当起了老师,而这一次的老师并非是皇帝,是如今的太子和宋王。

对于这个职务,孙承宗无法拒绝,并且也不是他的本意,但既然做了总师傅,向来负责的孙承宗还是异常上心的,在他看来教授国家的储君责任重大,如果能教出一个优秀的学生的话,自己虽没能为国家解决辽东问题,可也算是为国出力,了却心愿了。

而且在教授太子和宋王之后,孙承宗发现无论是太子还是宋王,这两个少年的学业很是不错,他们的学习基础打的很是扎实,据说这都是皇帝和皇后的缘故,尤其是后者,在朱慎锥还没成为皇帝之前,皇后就担负起了给太子、宋王开蒙的责任,也正是因为这样,太子和宋王不仅完成了开蒙,从学业情况来看也不算差。

当然这和正经的读书人相比还是略有不足,毕竟徐静秋所学的和科举一途不同,可在孙承宗看来,这点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无论是作为太子还是宋王,他们未来的路对于科举方面根本不需要考虑,尤其是太子,作为国家储君需要懂得的并非是四书五经这些科举内容,更不需要专研儒学经学,这些对他来说仅仅只是次要的,真正需要的是懂得如何治国,如何用人,又如何明白权利的运用等等。

换句话来说,这就是帝王之术。当皇帝可不是靠科举当官,何况孙承宗从来就看不起那些光知道死读书,只能做得一手好文章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就算文章做的再花团锦绣,却不懂实务,不了解民生,更没有施政的能力和手段,就算当官也是一个糊涂官,又有什么用处呢。

孙承宗当了总师傅后,就开始给太子制定了严格的教育,对于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并没有放在第一位,太子可读这些书,但并不需要太过专研,仅仅能通读了解即可,此外,孙承宗在授课的时候所讲更多的是史,他通过历朝历代的史书入手,深入浅出进行授课,同时以史为例仔细讲授其中的得失、利弊等等,并以这些内容延伸,从而讲到当时的政治格局,经济情况,军事各方面。

孙承宗的授课别具一格,再加上他卓越的能力和多年丰富的执政经验,更把许多问题说的明明白白,里外通透。

在听了他的授课后,太子感悟良多,就连宋王也夸赞孙老师讲课讲的生动有趣,而朱慎锥在最初旁听了他一堂课后,就彻底放心把太子和宋王交给了孙承宗,有孙承宗这样的一个优秀老师在,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这一日,孙承宗和往常一样继续在教习堂授课,他今日所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历史,讲到了中平六年,汉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汉灵帝去世,蹇硕欲抢先立刘协为帝并诛杀大将军何进,被其麾下司马潘隐出卖而未果,刘辩遂即位为帝,是为汉少帝的故事。

何皇后在少帝登基后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同辅政,国家大权已为何进掌握。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光熹元年四月,蹇硕欲联合赵忠等宦官谋杀何进,赵忠等人反而帮助何进对付蹇硕,何进派黄门令捕杀蹇硕,接管其军队。

随后何进又与董氏相争,在五月收捕骠骑将军董重,逼董太后回到河间,董太后忧怖而死。

八月,何进谋诛宦官事败,张让、段珪等宦官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死两千多人。

就此京师大乱,皇帝出逃,董卓入京,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从而拉开了汉末纷乱的序幕。

孙承宗说到这停了下来,看着若有所思的太子和宋王开口询问:“两位殿下,汉末纷争就此拉开帷幕,以两位殿下来看,主要原因在何处?为何灵帝在位时大汉虽有乱象,却依旧能镇压黄巾,皇权稳固。而灵帝一死,大汉就彻底乱了,这是为何?”

听着老师的询问,太子和宋王凝神思索,片刻宋王举手跃跃欲试,孙承宗让他来说。

宋王说这是因为主少臣强的缘故,灵帝死后虽有遗诏倾向于刘协,但却没在死前真正确认继承人,刘辩却是嫡长子,按制度应是刘辩继位,而且灵帝无论是当时的少帝还是后来的献帝都只是少年,少帝继位太后执政,少帝就是一个傀儡并无实权,而当时汉室官宦之争极为激烈,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尤其是因为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和大将军何进矛盾到了无法调和地步,而少帝是何太后所生,如少帝在位,蹇硕等人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蹇硕为了自保必杀何进,何进同样也明白这点,他作为大将军想要大权独揽也必杀蹇硕,就此双方你死我活进行争夺,但没想蹇硕死后本应该尘埃落定,但何进依旧不满要诛杀全部宦官,导致宦官为自保反抗,最终何进棋差一招被骗入宫身死,何进死后军队失控,其他宦官同样被杀,宫中无须男子误杀更多,整个京师大乱,以至皇帝和陈留王出逃,再加上此时董卓受命入京,借机会趁虚而入掌控朝堂,董卓一介武夫,以个人喜好行废帝立陈留王事,以至汉室元气大伤,造成了后来恶劣后果。

听着宋王的回答,孙承宗微微点头,心中有几分满意。虽然宋王年幼,所说的这些内容只是表象,但能以他这个年龄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已非常不易了。

目光朝着太子望去,见太子依旧在凝神细想,孙承宗忍不住开口问道:“太子,您对此又是如何想的?”

“老师,您这个题目太大,学生一时间无法作答。”太子拱手对孙承宗回道。

孙承宗眉毛一扬,略有兴趣追问:“太子此言让老臣略有不解,不知太子能仔细说说。”

太子迟疑了下道:“既然老师问,学生自当回答,如学生说的不好,还请老师指点。”

见孙承宗抬手向自己示意,太子心中组织了下言辞,这才开口道:“汉末乱局在学生看来早在灵帝时期就埋下了,灵帝继位后重用宦官,提拔信用十常侍,兴起二次党锢之祸。灵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兴建宫室,不顾国力奢靡享受,更为敛财公开卖官,以至史治大坏。在地方,灵帝因为黄巾叛乱废史立牧,这么做虽起到了平定叛乱的效果,可也埋下了军阀割据的祸根,之后汉末大乱,军阀林立实从灵帝而起,所以汉实亡于灵帝,而非献帝。”

听着太子这回答,孙承宗眼中精光闪烁,他没想到太子小小年纪居然有这样的判断,仅此就超出了大部分人了。

太子继续道:“其实灵帝死后,大汉还是有机会的,少帝登基法理正统,还有何太后和大将军何进辅助,如能稳定朝政,未尝不可拨乱反正,等中枢稳定后让地方休养生息,再陆续把地方的军权收归中央,不出数十年,大汉就能恢复元气,甚至中兴。”

“可惜灵帝所托非人,他既然知道何太后和何进同宦官不和,心中也想立刘协为帝,但遗诏却仅只是托付?而且这遗诏还给了同何进不和的上军校尉蹇硕,蹇硕手中有了这个东西如何能不起异心?如此引发了争斗。”

“依学生来看,灵帝这番安排可谓荒唐到了极点,作为君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而埋下祸根。学生不免得想起了当年万历先帝之事,万历先帝当年也想立福王为太子而不是光宗,但最终为大局考虑依旧选择光宗并非福王,暂且不论两者何人继承大统能力如何,但以皇嗣而言,皇位继承制度乃国家根本,为君者在这种时候犹豫不决,国家如何能不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