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八百八十五章 军权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八百八十五章 军权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的大明总不能连历史上的清朝也不如吧?他的子孙再不济也要比道光、咸丰、同知这些皇帝强。所以皇室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借这个机会朱慎锥正式把这件事确定下来,以后作为正式的机构和章程延续下去,等他百年后,至少可以保证大明帝国的长久延续。

其实徐静秋并不知道除去这些原因外,朱慎锥用孙承宗还有其他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他登上皇帝之位,掌控大权后,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大明对外的战争,也就是和辽东的皇太极的战争。大明虽然已去了内患,随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人的先后覆灭,除去张献忠投诚当了个富贵闲人外,其余义军领袖已都灰飞烟灭了。

但大明的对外战争还没结束,自称为帝的皇太极依旧盘踞辽东,八旗未灭,这是大明自万历年到如今一直没能解决的,朱慎锥当了皇帝后自然也要延续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只能有一个赢家,不是大明就是大清,不是他朱慎锥就是皇太极。

朱慎锥知道要靠现在大明的力量一下子结束这场战争很难,虽然他手里有着最能打的新军,可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底牌直接放到辽东战场上去,一旦新军损失过大,或者战争短时间结束不了,手里没了新军朱慎锥根本无法保证皇权,更稳定不了地方。

现在北方之所以能稳定和恢复,朱慎锥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也极大,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军的存在。如今的新军等于取代了原本的京营,是大明北地最强悍也最有力量的军队,而且这支军队直接掌控在皇帝的手里,又驻扎在京畿,有这支军队在,谁敢炸刺?

假如把新军派出去就不一样了,没了绝对的军力压制说不准没几天那些魑魅魍魉就会冒出来,再加上地方军队和大明的其他军队已隐隐有了军头的迹象,假如失控的话,就会导致难以收拾的结果。

这也是朱慎锥几次动用新军都没派出全部主力的缘故,就算是之前长城之战,虽然王晋武带新军为主帅出征,可新军真正的精锐依旧驻扎在京畿,监视着各处的一举一动。

现在也是如此,有新军在手,朱慎锥不用担忧,一旦这张王牌不在了,那就很不好说了。

针对辽东的对外战争,朱慎锥主要还是依靠地方部队和大明原本的野战部队,其中包括九边的边军。但在天启年后,因为朝廷的缘故,再加上后来崇祯皇帝的瞎折腾,朝廷对边军和地方卫所的控制力不断削弱,而且又因为内部流寇四起,朝廷疲于剿灭流寇,给了带兵将领极大的自主权,这也使得大明军队中的军头(军阀)有了部分迹象。

这种情况尤其是辽东那边最为严重,在崇祯皇帝时期,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时就有拥兵自重的迹象了,整个辽军包括关宁铁骑名义上是大明的军队,可实际上却掌控在辽东将门的手里,而且这个情况近年越发严重,如果再不解决,恐怕尾大不掉。

辽东战场打依旧还是要打,但绝对不能因为对外战争的缘故培养出一批拥兵自重的军头来。至于其他地方也是一样,无论九边各镇或者之前围剿流寇的明军,在流寇问题解决之后,这些也要顾及。

枪把子、印把子、钱袋子,这三个东西是掌控权力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朱慎锥必须要在确保对外战争的同时解决目前军队的问题,消除军队的这些隐患,这样一来他必须要对大明的军队进行调整,尤其是辽军和之前围剿地方的大明野战部队。

九边各部还好点,可以通过直接调换将领进行改变,但前者却有些难度。虽然朱慎锥手里有新军在,如果用武力解决固然是一个办法,但动用武力却不妥当,毕竟许多将领虽拥兵自重,可却没背叛朝廷的迹象,而且这些将领都对大明有功,无论是对外战争或者对内战争中立下了功勋,如果朱慎锥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撤换他们的兵权,或者找理由问罪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

就算要用也是需要一步步来,这个急不得,而且不能伤了军队和将领的心。想来想去,朱慎锥打算用几种手段,一是把部分将领明升实降的方法进行调任,架空他们的军权。另一个办法是利用新军为基础逐步改变大明的各支军队,通过整编的法子掺沙子,分其军权。

此外就是用爵位高官引诱,再加上他已经准备用五军都督府的架子来设置总参谋部,把一些老将请来京师在五军都督府中任职,打造大明的总参谋部,从而让其脱离部队顺势接管。

无论用哪种办法都急不得,还得防止有些将领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抵触情绪,要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这件事朱慎锥不适合直接出面,让王晋武或者其他勋贵去做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毕竟他们和这些军头根本就是两路人,让他们做这些事弄不好更会让对方反感。

而孙承宗就不一样了,别忘了孙承宗可是第一任蓟辽督师,他在辽东呆的时间足够,而且辽军包括关宁铁骑上下的那些将领全是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虽然这些人后来被视为袁崇焕的人,可实际上孙承宗才是他们真正的老领导。

至于围剿流寇的那些部队将领大多也是一样,别忘了当初崇祯皇帝派兵围剿流寇所挑选的将领中不少人就出自于辽军,其中就包括曹文诏、曹变蛟、左良玉、黄得功这些人,他们同样出自于孙承宗的部下,孙承宗在这些人面前的一句话可比朱慎锥这个皇帝更管用的多。

如能得到孙承宗的支持,帮他来做这件事等于事半功倍,这也是朱慎锥看重孙承宗的另一个原因。

现在让孙承宗担任教习堂的总师傅,教授太子和宋王学业,目的不光是为了皇室的教育问题,更是想利用孙承宗的威望来解决军队问题。而且朱慎锥对此很有把握,因为他知道孙承宗是一个忠臣,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孙承宗不会拒绝,而现在也不急着一时,这件事可以慢慢来,先让孙承宗在京师住下了,当这个总师傅一段时日即可,等过些日子找个机会再给孙承宗透露些信息,以孙承宗的智慧肯定会明白朱慎锥的用意,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除了要解决军队内部军头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大明目前的卫所问题。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当年建立的,朱元璋建立这个制度是为了从军事用兵角度和稳定地方考虑,而且卫所制度在建立初期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为大明的对外战争立下功勋,更为稳定大明基业做了诸多贡献。

但一个制度从建立到后续的发展往往都是从好到坏,历朝历代都脱离不了这个问题,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同样也是如此。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卫所制度就逐步开始腐化了,几代人下来后原本朱元璋设想的卫所制已变了样子,等到现在卫所制虽依旧存在,但完全和当年的制度发生了巨大改变,非但帮不上大明,反而成为了大明内部的隐患。

大明卫所名存实亡,卫所军队早就不堪用,卫所士兵沦为军官们的佃户,被压榨甚至逃跑者不计其数,卫所军官们也全成了大地主和地方勾结,鱼肉乡里。

当年朱慎锥在山西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王荣当卫所指挥使的时候对潞州卫进行了整顿,虽有略微好转,但因为大明制度的原因也只是稍有改善罢了,却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而现在朱慎锥当了皇帝,他当然要整顿卫所,而且在他看来卫所制度已没有任何用处,直接取消反而更好。可朱慎锥自己也清楚,卫所制度延续两百多年,早就根深蒂固,而且卫所遍布整个大明,强行取消卫所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将直接触及到卫所各层包括地方乃至中央的利益,一旦他这么干了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导致反对四起天下大乱,朱慎锥不是崇祯皇帝,没崇祯皇帝这么傻,一拍脑袋不考虑后果就瞎搞。

这件事要徐徐图之,千万心急不得,而且做的要比解决军队内部军头问题更要小心。没有十足把握,朱慎锥是不会马上动手的,哪怕就算要动手也要给卫所的上下各层先找好退路,尽量不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才能推行下去。

想来想去,朱慎锥决定先做第一步,那就是先改变大明军队的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大明军制中关于军职的问题。

大明的军制在朱慎锥来看实在有些乱,大明军制原本是以卫所制为基础,可后来卫所不堪重用,就在卫所制外设置了边军制,然后再加上之后的多番调整和演变,成为了现在的情况。

现在大明军制中军职混乱不堪,既有卫所军职,也有边军军职,还有临时军职等等,比如指挥使一职,卫所指挥使是从三品,都指挥使是正三品,掌控一地和一省卫所军队,但在边军中和指挥使相等的职务有好几个,低的有守备,再高点的有游击将军,再往上有参将,这些军职都可以和指挥使相当,却又有不同。

之前说过,大明的军职分为卫所军职和边军军职还有临时军职,如果打比方就和军衔、职务相区分,往往边军军职担任游击将军、参将的都有指挥使的加衔,以确定他的品级,而再往上就是副将和总兵了,副将也叫副总兵,和总兵一样只是军职不是卫所职务,相当于都指挥使一级,可又有着不同。

就连总兵和总兵之间也有区别,大明的总兵分为普通总兵和一镇总兵,少的只能带几千人兵马,多的能领兵好几万,其中权力相差甚远,地位也不相同。

普通的总兵充其量就从二品,低的正三品也有,但一镇总兵却是正一品,比如毛文龙就是东江镇总兵,正一品的武将,同样是总兵根本无法相比。

类似各种职务多了去了,从低级到高级数不胜数,就算了解大明军制的人有时候也搞不明白,必须要听明白对方军职的加衔加官才能弄清楚对方究竟是怎样的将领,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不然如此混乱的军职看着脑袋都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