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八百八十六章 武学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八百八十六章 武学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军中除去这些军职的混乱外还有散官、勋级这些,如果全算进去就更乱了。

朱慎锥打算好好整理一下军队的军职,并且统一军职和军衔,以作为区分,更便于指挥。

这样的话可以很好改变大明军队中军职、军衔混乱的情况,并且针对性地整编各部,从而把军队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朱慎锥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的新军,新军再好也只是一支部队罢了,而大明的军队从边军到卫所加起来何止百万,把这些军队逐一整编,重新设置新的军队军职、军衔是很有必要的。

在朱慎锥看来,直接造搬后世的军职军衔不是个好选择,毕竟这种做法要彻底推翻现有军职另起炉灶,让人很难接受,但从目前大明军中对现有军职军衔进行整理,重新规划却是可以的,这也是他现在打算做的事。

未来大明的军队地方卫所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为警察存在,早在朱慎锥入京后对京营进行调整时,京畿之地就已把原来的京营部分改变为警察机构,同时设置了一个警察司,这个机构目前归于锦衣卫管,但日后会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部门。

除去卫所分离出来的警察机构外,还有一部分作为地方部队也就是二线部队,这二线部队相当于地方治安部队,和警察平级,换句话来说就等于后世的武警部队的存在,继续以卫所的名义归于指挥使和都指挥使管辖。

至于最后一部分,就直接遣散为民了,当然之前卫所的世袭制也会在调整中陆续打破,如此就能直接拆分掉卫所,把原本卫所的弊端解决掉很大一部分,而且在有警察机构和二线部队的存在情况下,原本卫所的军官和士兵也能安置一大部分,相比直接取消卫所所遭遇的压力会小的多。

边军和野战部队要好些,毕竟这些部队和卫所不是一回事,但相应的调整同样也是必须的。

朱慎锥已着手在京师建立武学了,这个武学未来分为几作用,第一作用是高等培训进修,也就是将官培训班,主要针对的是大明各级将领,至少也是指挥使、守备级别的高级军官。

这些军官会分批陆续进入高等武学进修,所谓的进修除去对这些丘八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外,就是加强他们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度,提升军事能力,同时在培训之后对他们的职务重新分配,通过调换部队的方式解决在原本部队的隐患,从而消除军中山头的出现。

而且无论是进修还是培训,关键在于通过这个方式直接掌控住这些军队,此外再加上重新分配时的授衔和安排,顺势解决掉大明军职军衔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除去高等培训进修,还有中等和初等两种,中等的针对的是军队的中级军官,也就是从指挥同知到百户这样的级别,这相当于后世的校级军官培训。

至于初等换而言之就是低级基层军官了,这将把总旗包括总旗之下的都在其中,相当于尉级军官和士官培训。

中等和初等武学的培训完成同样由朝廷另行分配并且授衔安排,朱慎锥打算通过几年的时间一步步用这些方式调整大明军队和将领、军官们,从而彻底掌控住大明的所有军队。

武学不仅仅只是对现有军官的培训,还会招纳新人入学学习,通过考核入学,性质类似于培养文官的国子监,也就是真正的军校模式,未来大明勋贵、将门子弟、良家子弟甚至包括皇室子弟都必须和科举一样考入武学,然后在武学中完成几年学业后方能授衔,如果未经这一步的话,那么他们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入伍当兵甚至领军的。

这样一来之前大明军中父子相授,将门相传的格局就能彻底打破,而且武学的建立也能改变之前大明文贵武贱的情况,和科举一样,未来武学就是武人的科举,但不相当于以前普通的武举模式。

西方国家在这点上做的不错,西方各国大多都有类似的专业军人学校,而且王族、贵族包括平民都可以进入这样的学校学习,完成学业毕业后再进入军队服役。

比如英国,比如法国、德国都是如此,彼得大帝后的沙皇俄国也是一样,这也导致了西方各国后来武德充沛名将辈出的原因,而中国要走到这一步那是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了,因为洋务运动的缘故,这才有类似的武学产生,但真正被称为近代军校的那要算1912年才诞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了。

现在朱慎锥准备提前近三百年在大明搞类似后世的军官学校,这个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在文官集团看来,这无非就是皇帝想通过武举揽军权的方式,毕竟当年正德皇帝开武举就有过这样的意图,天启皇帝也尝试过,就连崇祯皇帝之后和东林党翻脸为了内外战争缘故也试图重开武举加强军力,现在朱慎锥所做的同样也是一样。

但他们不会想到朱慎锥要做的和传统武举完全不同,因为传统的武举和文官科举是不一样的,武举从诞生之初就和普通科举相差甚远,要知道普通的科举几乎是用国家力量在投入,从上至下推行。

朝廷有礼部负责科举,除去礼部外还有其他部门协助,另外还设立太学、国子监等等,至于地方,从省到县都有官方负责科举的官员,省内有提学官,州府有府学教授、州学教喻、县学训导等等,再加上地方主官往往还承担科考的主考官,此外民间还有各类府、州、县的学校、社学、书院和大量的私塾存在。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科举才能成为覆盖整个国家选士的方式,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一步步从童生、秀才、举人考到进士,最终鱼跃龙门当上官员踏入仕途。

但武举就不同了,武举可比不上普通的科举,武举在民间根本就没基础,之前朝廷所进行的武举名义上是武举,实际上只不过是从勋贵子弟和将门子弟中挑选人进行考试罢了,所考的内容也很简单,除去普通的文章外,就考弓马骑射和兵书谋略,考试并不严格,就算中了武举无非一个名义罢了,根本就没太多的用处。

一个阶级如果没有基础那么这个阶级就失去了未来,大明的文武为何会一直文官强压武将一头,除去土木堡之变后大量勋贵中坚战死,军中失去了强力支柱外,还有文官因为科举的缘故有着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和人才因素。

相比文官,武将却没这个优势,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勋贵一代不如一代,后续乏力,当然比不上人才济济的文官集团了。所以兴建军校,推动武举是极其必要的,朱慎锥可不想等自己百年后大明继续沦为之前的模样,这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改变大明文武情况,收归大明军队为皇帝掌控,朱慎锥还要通过这个方式把勋贵和武将集团和皇室捆绑在一起,利用他们巩固政权。另外培养后续人员也是重中之重,要不然就算现在朱慎锥做到了,等以后老一辈人离世依旧会产生青黄不接的情况,武学或者说军校就是为这个来准备的。

更重要一点朱慎锥还准备把皇室子弟包括太子也送进武学中学习,以后大明皇帝的皇室子弟必须入武学按部就班学习毕业,等毕业后再以下级军官的身份进入军队服役几年。

这种方式西方国家做的很好,皇室成员入伍的效果极佳,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哪怕是亲王、郡王、奉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宗室后人,未来当米虫享乐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大明皇室以后不养米虫,这个规矩将从朱慎锥这里开始,皇室和勋贵不进武学,不入伍服役就没有资格继承爵位,除非你自愿放弃爵位,那么同时继承人也会按照规定进行更换。

这也是朱慎锥针对皇室继承权和勋贵爵位继承权的另一个硬性要求,未来等武学正式建立后会逐步推行,最终形成制度。如此一来,无论是大明皇室还是勋贵阶级就能摆脱不断腐化无能的状况,再通过这方式掌控军队,这对于大明帝国来说是一件长远的好事。

在决定了孙承宗担任教习堂总师傅之后,第二日的朝会上朱慎锥就当众宣布了此事。

对于朱慎锥抬出孙承宗这尊大神来负责太子和皇子的教育,众人意外之余也只能表示赞同,毕竟孙承宗无论从身份、资格、地位、品德各方面来看都是毫无疑议的绝对人选,朝中根本没人能和他相比,他作为总师傅,谁都无法反对。

虽然这件事有些出于意料,让某些人的小算盘落空。可这些人依旧还不放弃,在孙承宗担任总师傅之后,他们又提出了给太子、皇子上课的其他师傅人选,对此朱慎锥依旧没让他们如愿,找了个理由以教习堂刚刚开办,一切还需孙承宗到任后按照太子和皇子的学业摸底后安排,他虽然是皇帝,可既然把此事已委托给了孙承宗,这一切就要以孙承宗这个总师傅的意见为主导,所以这些不用着急。

等朝会结束后不久,孙承宗在京师的府邸就去了不少人拜访,这些人自然打着各式各样的算盘,其目的无非是想从孙承宗这边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但孙承宗是何许人?他在答应朱慎锥之后就想到了这些,在府中直接闭门谢客,一个都不见,对外更是说自己年事已高,他这个总师傅只是挂名头不管实事,如要因为教习堂事的话就不用来找自己了,一推三五六,一招如封似闭就把责任给推了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