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八百八十三章 太子之师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八百八十三章 太子之师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个稳字看似易,却实则难,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朱慎锥正色说道。

孙承宗心中微微一暖,不由得对朱慎锥大起知己之感,朱慎锥的这句话说到了他的心里去。

行难知易,莫不如此。他孙承宗这么多年为大明在辽东镇守,看似无赫赫之功,可的确做到了改变战局、收复失地、遏制建奴的成果。可惜朝中衮衮诸公都看自己这个蓟辽督师当的容易,可谁又能知道其中的艰难呢?

孙承宗嘴上客气了几句,心里却是很高兴的,但他老于官场自然也不会被朱慎锥轻飘飘的几句吹捧就昏了头,在来京之前孙承宗就断定朱慎锥找自己绝对不仅是见个面这么简单,堂堂皇帝三番五次派人找他一个退休的老臣,难不成就因为自己之前的那些功劳么?他孙承宗还没自大到这种程度。

不过朱慎锥不主动提,孙承宗也不会主动询问,两人借着辽东情况讨论了好一会儿,转眼就小半个时辰过去了,直到这个话题告一段落,朱慎锥这才说到了正事。

“太子?”孙承宗略有诧异,他怎么都没想到朱慎锥请他来京是因为此事。

“正是!”朱慎锥微笑着点头,说道:“太子名分已定,国有储君乃国家幸事,但仅立储却依旧不足,太子执掌东宫,为国家储君,未来的天子,按祖制自当出阁读书,不过朕如何当的这个皇帝,想来先生也清楚,太子早些年居山西时虽也读了些书,可实则只是粗通文墨,认识些字罢了。”

“既然如今已为储君,太子读书一事自是大事,这些日子也有不少人向朕提及此事,朕想来想去这件事的确不能耽搁,但老师好找,良师却难觅,先生曾为先帝之师,又是少师兼太子太师,自是最合适的人选。”

孙承宗有些无语,朱慎锥这番话看起来没问题,可实际上哪里是这么简单。

他孙承宗的确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身上也的确有着少师兼太子太师的官职,可问题在于他孙承宗实际上并不是当太子老师的最好人选。

当年天启皇帝读书之所以挑选孙承宗,并非孙承宗的文采有多好,孙承宗少年时虽有聪慧之名,可科举之途却不顺畅。

他很早就中了秀才,可之后屡考不中,无奈只能通过选贡以监生的身份入国子监读书,之后在京蹉跎了多年,直到四十岁后终于一举中榜,这才迈入仕途。

当了官后,孙承宗在翰林院任职,一直负责修起居注、编纂文书、主持考试等差事,这个官当了十多年,直在万历四十七年才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

万历皇帝驾崩后,泰昌皇帝登基,可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泰昌皇帝就因为“红丸案”也驾崩了,随后就发生了移宫案,天启皇帝以太子身份登基为帝。

天启皇帝登基后不久,当时东林党为了掌控天启皇帝,对其施加影响,打算在天启皇帝身边安排几个老师,由于孙承宗在中进士之前曾当过很长时间的一段教师工作,再加上他在翰林院又负责了十多年的科举考试工作,而且孙承宗的座师礼部尚书孙慎行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再加上孙承宗也算是东林一脉,就这样孙承宗就成了天启皇帝的诸多老师之一。

也许是因为眼缘的问题吧,留着长须的孙承宗相貌堂堂一身正气,而且他在当官之前给不少人当了多年的老师,在翰林院又一直负责科举的工作,对于如何教授学业颇有心得。

所以在给天启皇帝讲课后,天启皇帝很快就喜欢上了孙承宗,并公开说过“甚喜孙学士,我偏懂他讲”的话。

这么多侍讲学士中,唯只有孙承宗入了天启皇帝的眼,而且孙承宗和天启皇帝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亲近,再加上孙承宗这人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孙承宗虽算是东林党,可他和其他东林党人不同,从不夸夸其谈,更注重实际,一来二去,孙承宗就成了天启皇帝唯一的老师。

但不管怎么说,要以文章而言,孙承宗只能算是中等,东林党内人才济济,比他在文坛上名气更大的人多了去,要以官职而言,他孙承宗只是一个侍讲学士,比他官职高的更是数不胜数,可偏偏就孙承宗最后成了天启皇帝唯一的帝师。

虽然孙承宗这个帝师当的不错,但后来他去了辽东后,所谓的帝师就只是一个名义了。而且孙承宗虽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可大明自朱元璋重定官职后,三师三少已成了荣耀官职,品级虽高可实际上已不负责实职,而且孙承宗今年已经七十七了,早就到了古稀之年,这一把年纪如何能再当太子老师呢?

“陛下如此看重老臣,老臣本不应该推辞,可老臣眼下已七十七了,年老多病,精力不济,恐怕难以胜任,太子之师极为要紧,如老臣年轻十岁,自不负陛下之托,可如今再任此职,万一因为老臣的缘故耽搁了太子学业……。”孙承宗婉言说道,话里的意思就是自己年龄大了,当太子老师不合适,还是请朱慎锥另寻合适人选更为妥当。

“呵呵,先生过谦了,朕见先生年岁虽长,却精神依旧不错,看这身子骨也硬朗着,廉颇虽老,依能上阵。先生是进士出身,久在翰林院任职,对于国政经验极为丰富,又懂军事,是朝中难得的能臣,何况先生当年又是先帝之师,这大明上下哪里还有谁比先生更合适为太子之师的呢?”

“朕也不是不体谅先生,朕早想过了,朕打算在文华殿设教习堂,重设当年太祖的规矩,以后凡是所有皇子长到八岁必须入教习堂读书,教习堂设总师傅一人,教授文武的师傅数人,朕打算让先生任总师傅,主持教授太子、皇子的学业,在朕看来,只要有先生坐镇教习堂,朕定然无忧也,如此先生平日也无需太过操劳,如何?”

“这……。”孙承宗一时间沉咛,心中想着朱慎锥的这番话,看来朱慎锥是硬要他当这个太子老师了。

而且朱慎锥之前刚见孙承宗的时候就拉着他说了许多话,还特意关心他的身体情况,原本以为只是皇帝对老臣的关切罢了,没想现在却成了他当太子老师的理由。

早知道这样,孙承宗就应该装出一副体弱多病的样子,可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再加上朱慎锥很早前就关注孙承宗了,自己就算现在要装恐怕也装不像,反而会惹得皇帝不快。

再加上朱慎锥说的明白,他这个太子老师只是挂名抓总,朱元璋时期,太子和皇子读书的地方叫大本堂,后来才改为在文华殿授课,不过却一直没有正式的授课规定,因为在之后几朝中,因为种种原因太子授课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正德皇帝无子,嘉靖皇帝当年轻信所谓的“二龙不相见”的谣言,根本不立太子,也自然就不存在太子之师,到了万历时期,万历皇帝又因为不想立长子为太子,导致太子之位始终不决,所以当时的泰昌皇帝一直只是以皇子身份处境十分尴尬,最后群臣多次劝阻,万历皇帝这才没办法立了太子,可对于太子读书一事依旧能拖就拖。

天启皇帝也是一样,泰昌皇帝在位时间太短,天启皇帝作为皇长子就连太子的身份也是泰昌皇帝驾崩后才上的,他这个太子几乎没有过渡直接就继位当了皇帝,直到当上皇帝后才正式出阁读书,这也是孙承宗帝师的由来。

现在朱慎锥决定正式在文华殿设置教习堂,以替代当年朱元璋的大本堂,从而把太子、皇子正式进学读书的规矩确定下来,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且朱慎锥话说的明白,让孙承宗当教习堂的总师傅,是看重孙承宗的身份和威望,具体教学孙承宗如可以的话就教,假如身体情况不允许,只需要以总师傅的名义帮着坐镇即可,并不强求。

朱慎锥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孙承宗如果再推辞的话就不合适了。别看朱慎锥现在一口一个先生,对孙承宗尊敬有加,可君心难测,当皇帝的哪里能和普通人一样?何况朱慎锥这样的皇帝。

万一一口拒绝,不给皇帝面子,孙承宗也无法确定朱慎锥会不会直接翻脸,他根本就不敢赌。

孙承宗不怕死,如和建奴作战哪怕就是死都毫无畏惧,可在这种事上假如触怒了皇帝,这死的就太不值得了。而且孙承宗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家人子孙,他年龄已经大了,孙家子弟中出息的人不多,假如自己一旦撒手离世,那么孙家怎么办?自己的后人又会如何呢?

“陛下既然如此看重老臣,老臣自当尽力,此事老臣应了,还请陛下不要嫌弃老臣过于年老体弱,精力不济呀。”孙承宗暗暗咬牙答应了下来,他不是不懂变通的人,事已如此不答应是不可能了,先答应下来再说,这个总师傅先当着,自己年龄这么大了,当上两年再找理由辞去就是了,朱慎锥总不能让自己到了八十岁了还辛苦操劳吧?以后的事总有办法解决。

见孙承宗终于答应,朱慎锥极为高兴,当即就让人把太子和宋王找来,没一会儿太子朱敏澜和宋王朱敏澄就到了,朱慎锥指着孙承宗就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给他们找的老师孙承宗孙老大人,让他们当场行拜师礼,拜见自己老师。

太子和宋王一听连忙称是,两人上前行学生大礼,见此孙承宗连忙起身要搀扶,但一旁的朱慎锥却拦住,说学生见老师行礼是必须的,哪怕他们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宋王,这师生之礼绝不能废。

等两人拜见老师后,朱慎锥还当着他们的面给了孙承宗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居然是一把戒尺,当着太子和宋王的面告诉孙承宗,这戒尺是自己给他的权利,孙承宗作为总师傅有代天子训诫太子和皇子之权,如他们贪玩不好好读书,孙承宗直接拿着戒尺打就是,哪怕手掌打烂了也是应该的,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