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八百八十二章 无他唯稳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八百八十二章 无他唯稳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见孙承宗如此,安慰道:“先生不必如此,常言人力终究有穷时,以先生当时的情况,能做到如此已是不易了,而且有些事也非先生能改变。”

“此外,袁崇焕也非无能之辈,以朕来看,袁崇焕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可惜他私心太重,又好夸夸其谈,更喜欢耍些小聪明,这人呀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饭,明明吃不下还要硬吃,这肚皮不撑破了才怪呢。”

“再加上袁崇焕之前只是兵备道,一下子从兵备道擢升巡抚,后又接任先生的蓟辽督师之位,他袁崇焕年轻得志,一朝大权在握,心中骄横,最终落得这样的结果都是自找的,如何能是先生的责任呢?”

孙承宗默默点头,说起来袁崇焕这件事是孙承宗这些年心中的刺,一直都是孙承宗难以排解的。

当年孙承宗很是看重袁崇焕,认为这个年轻人有胆有识,不仅知兵更有谋略,是自己最好的继承人。

一直以来,袁崇焕在辽东的时候孙承宗都对他悉心培养,目的就是把他视为接班人,毕竟那时候孙承宗已经六十出头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身子能不能挨到彻底收复辽东剿灭建奴,万一自己做了一半就撒手离去,那么朝廷到时候无人可用怎么办?

与其朝廷派一个废物点心来辽东,把自己的心血毁了,倒不如提前培养一个靠得住的接班人,万一自己哪天不能继续在辽东为国效力,至少也有合适的人接替自己,延续自己的战略,完成收复辽东灭掉建奴的目标。

而袁崇焕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孙承宗极为看重于他,更是为了培养他花了大量的心血。可孙承宗万万没想到他培养了好几年的接班人居然看走眼了,等到后来袁崇焕接任蓟辽督师之职,掌控辽东军政大权后,非但没有按照孙承宗之前定下的政策去做,反而把他的政策破坏殆尽,以至之后的辽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别的不说就说几件事吧,其一,孙承宗当初在辽东实施的是坚壁清野政策,也就是把整个辽东打造成一个大战场,所有一切全部围绕战争目的实施。他的宁锦防线全部都是战兵,每处据点军力虽不多可战斗力不弱,而且一环扣一环,每个堡垒、城池都随时可以增援、转移,一旦开战明军能依托防线和八旗周旋,就算不敌放弃部分堡垒集中防护重要城池毫无问题,就算对方占据了堡垒也没用,因为一个空荡荡的堡垒八旗拿了也带不走,等到对方退走后,明军依旧可以轻而易举拿回来。

可袁崇焕是怎么做的?袁崇焕自以为聪明,接任辽东巡抚后就改变了孙承宗的这个政策,在辽东招募大量辽民在各地大搞屯田。这种举动简直就是给敌人有机可乘,要知道屯田不是不能搞,而是不能在战区搞,如果想搞屯田最好的地方是在长城以南,也就是山海关以西的蓟州镇,这个地方敌人鞭长莫及,在此屯田毫无问题。

可袁崇焕却在辽西走廊各处,甚至包括辽西走廊的出口大搞屯田,这不是自寻麻烦呢?这些地方建奴随时都能来攻,你前脚开好荒地种上粮食,辛辛苦苦大半年等要收割的时候敌人就来了,屯田都在野外,明军又不善于野战,这些田不是给建奴割了去当了军粮资敌,就是一把火给烧了,从而导致投入巨大却损失惨重。

而且屯田的军民在这种情况只能往各处堡垒和城池跑,他们的存在不仅会带来恐慌,更加重明军作战的负担。这可不是几个十几个人,而是几千甚至几万人,这么多人的后勤怎么解决?转移起来也不便,明明能够轻装上阵的战争被折腾成背着包袱的战争,再加上明军战斗力本就不如八旗,这样一来更是打不过对方了。

前后折腾了几年,年年受到损失,实在是得不偿失。这还不算,袁崇焕还擅杀了东江镇大将毛文龙,消息传来后在高阳的孙承宗是气得简直要吐血,他怎么都没想过袁崇焕会有如此大的胆子,更不明白这家伙究竟是怎么想的。回想到之前袁崇焕曾经擅杀辽军将领,差一点闹出兵变的往事,孙承宗恨不能当初就把袁崇焕革职查办,如是这样的话也不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了。

当年的一念之仁,因为惜才没有严惩袁崇焕,最终使得毛文龙冤死在袁崇焕的手中。毛文龙有多么重要,东江镇意味着什么?难不成他孙承宗不知道么?或者说毛文龙私下做的那些走私生意,靠走私获得大量财物他孙承宗是瞎子和聋子?

孙承宗之所以对毛文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懂得毛文龙的苦衷,朝廷就发那么点军饷,而且还是打折的军饷,毛文龙要养数十万军民靠这点银子怎么可能,不弄点其他来钱的买卖,通过走私赚银子,毛文龙如何生存得下去?而且只要有毛文龙和东江镇在,大明在辽东就对建奴形成了东西夹击的姿态,无论建奴从那个方向出兵,大明随时可以出兵攻击建奴的后路,让其投鼠忌器,没办法集中力量攻击大明防线。

这么简单的唇亡齿寒道理,他袁崇焕会不懂?再怎么说他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正统的读书人,难道他真的不明白么?孙承宗了解袁崇焕,知道袁崇焕对毛文龙下手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独揽辽东大权,意图吞并东江镇。而第二个原因就是看上了毛文龙手里的走私渠道,想夺取毛文龙来钱的路子。

因小利而忘大义,袁崇焕这样做简直是亲者痛仇者快,自此一事后,孙承宗就对袁崇焕彻底失望了,更觉得自己是看错了人,举荐错了袁崇焕,导致如此恶果。

如果孙承宗还知道那时候袁崇焕还直接放开了对建奴的经济封锁,私下把辽东的大量军粮通过蒙古卖给皇太极的话,恐怕孙承宗更会得气得吐血三升。他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封锁住辽东,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自己的一切布置就被袁崇焕拆得七零八落,如此别说收复辽东了,恐怕连辽东继续坚守也难。

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就发生了己已之变,皇太极直接绕过山海关从蓟州攻进大明,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居然打到了京师。

辽东战场从辽东转移到了京畿,原本应该在辽东的战争却变成了京师保卫战,这样的结局别说崇祯皇帝了,就连孙承宗知道后也是目瞪口呆。

之后孙承宗临危受命,赶赴京师接手勤王各部和建奴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把皇太极从大明驱逐出去,稳住了局势。那时候孙承宗还想过重回辽东当督师的可能,他打算等自己回到辽东后重新整顿军队,把之前袁崇焕破坏的政策再用起来,用老办法继续和建奴作战,只要给他时间和经济、政治上的绝对支持,孙承宗对此很有把握,可惜崇祯皇帝不信任孙承宗,过了没多久就找了个理由夺了孙承宗的军权,见此孙承宗彻底心灰意冷,这才再次告老还乡去了。

“陛下不必安慰老臣,当年的事的确是老臣的过错,幸亏有陛下在,陛下监国后先是在长城挡住了皇太极再一次入关之举,后调集重兵彻底解决了中原流寇问题,调整国策,稳定地方,恢复生产,更在锦州之围后没有轻易派兵增援锦州,而是实施渡海北击建奴后方的战术,此举天马行空,老臣佩服万分,这天下也只有陛下能做到,如是老臣是万万做不到的。”

“先生过谦了,以先生之能,朕如何能比。”朱慎锥听了心中高兴,可嘴上却谦虚的很。

孙承宗正色道:“陛下,老臣并非谦虚,老臣用兵其实远不如陛下,说句惭愧的话,老臣虽有领兵之能,可要论用兵之术实在平庸,老臣这些年用兵无非就是一个‘稳’字罢了,一切手段都是求稳,如让老臣来打这一仗,老臣可想不出渡海北击的法子,充其量只会调集兵马从辽西战场入手,假如这么打的话,老臣也无十足把握能救出锦州守军。”

朱慎锥点点头,孙承宗说的没错,他说的很是坦然,也颇有道理。的确如孙承宗说的那样,如果孙承宗打这一仗以他的性格应该就是派重兵稳扎稳打,在辽西走廊推进,最终救援锦州罢了。

可这样做用的兵力必须多,而且统帅还得小心在意,千万不能被皇太极抓到机会,不管是围城打援或者切断后路都会使得这一仗功亏一篑,历史上洪承畴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原本按照洪承畴的计划其实不会败的,可惜崇祯皇帝这个人性子太急,三番五次催促洪承畴快速进军,最终导致大军前后脱节,被皇太极抓到机会直接拦腰斩断,从而兵败被俘。

而朱慎锥用的法子却不一般,朱慎锥所派出去的兵力虽少但战斗力极强,这可是他赖以为资本的新军精锐,再加上郑鸿逵的郑家水师又善于打这种仗,两者结合下来才有后来的战果。

可以说朱慎锥采取的是类似后世的特殊作战方式,以小规模的部队袭扰对方后方,从而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至于后来正蓝旗反叛这是一个意外,而正是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生再加郑鸿逵、李佑等人在辽东后方的多次出击带来的损失,皇太极这才无可奈何从锦州撤军,从而让其功亏一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