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八百八十一章 国之干城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八百八十一章 国之干城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承宗的态度也逐步有些改变,说实话他其实心里对朱慎锥还是有几分佩服的,在他看来一个区区宗室能以这样的方式最终登上大位,成为大明新的天子,朱慎锥实在是不简单。

而且朱慎锥这人不仅会练兵会打仗,更有一套治理国家的手段和办法,相比之下崇祯皇帝根本就是一个渣渣,孙承宗作为五朝元老,太了解崇祯皇帝了,这位皇帝别说和朱慎锥比了,就连他的哥哥天启皇帝都远及不上。

要知道孙承宗可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自己这个亲手教出来的弟子有什么本事他很是清楚。别看天启皇帝在外名声不好,而且因为重用魏忠贤的缘故做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可实际上天启皇帝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不缺政治手段,他所有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才能使得大明在对外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动,可惜天启皇帝和当年的正德一样做事太急了,他用的魏忠贤手段也太过毒辣了,最终逼得政治对手走投无路孤注一掷,导致天启皇帝大意中招,年纪轻轻就驾崩了。

对于天启皇帝,孙承宗是有深厚感情的,可在这件事他也无能为力,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他能阻止的,而且当年出事时候他根本就不在京师,等知道早就来不及了。

但对崇祯皇帝,孙承宗却完全不同,他清醒的知道崇祯皇帝并不是所谓的英主,反而是大明衰败的主要原因,一个眼高手低没有清醒认识,而且刚愎自用性格多变的人当皇帝哪里会是国家之福呢?

反观朱慎锥就完全不同,虽然孙承宗作为文人对于朱慎锥的上位开始是反感的,可作为忠于大明的能臣,他心里同时也有隐隐的期待。当年燕王朱棣不就是这样登上皇位的么?而且在他手中还开创了大明最辉煌的永乐之治,再加上后来的仁宣之治延续,更是把大明国力达到了顶峰。

如果朱慎锥有朱棣的本事,或者说只要有一半的能力就够了,大明说不定就能在他手中中兴。这也是孙承宗一直不正式表态,却又拒绝朱慎锥的原因,毕竟他作为前朝老臣从情理无法接受对方的招揽,可从理智又希望朱慎锥能做出一番事来,从而改变大明的格局,这样矛盾的心态就是孙承宗心中的两难,也造成了孙承宗这些态度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朱慎锥正式成为皇帝后,孙承宗就不必为这些问题烦恼了。因为现在永明皇帝朱慎锥已经成为了大明真正的天子,哪怕他上位的手段有些问题,可事实就是事实,等皇位在手名义已定,以前所谓的一些情况就得到了改变,胜利者是不需要指责的,当年永乐皇帝朱棣是这样,现在永明皇帝朱慎锥也是一样。

不久前,朱慎锥再一次派人去高阳拜访孙承宗,这一次带去了他作为皇帝给孙承宗的圣旨。

在圣旨中,朱慎锥高度评价了孙承宗对国家的贡献和其功劳,因为孙承宗的官职已到了顶点,再封无可加,而且给孙承宗封爵非但不是褒奖反而是羞辱,所以朱慎锥特意在圣旨中加恩其子孙,给他的长子高苑县令孙铨升了一级官,二子孙鉁授承事郎,其余儿子中除去已先去世的外,另外三个儿子孙钥、孙铈、孙镐各授迪功郎,并荫其孙。

除去这些外,朱慎锥还特意从皇庄拨千亩良田赐给了孙家,并亲自手书一副给孙承宗。如此优厚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孙承宗接旨后心中苦笑,瞬间就明白了朱慎锥这么做的用意。

果然不出所料,在宣读完圣旨后,宣旨的太监私下告诉孙承宗,说皇帝希望孙承宗能去一趟京师,皇帝想见见先生,而且考虑到孙承宗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皇帝还特意派了车马,以守护周全。

孙承宗又不傻,他当然明白朱慎锥的打算,何况他之前推辞多次,现在如果继续装傻不去京师不见皇帝,这对于孙家来说就是祸了。

孙承宗虽是读书人,却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虽然是东林党成员,可和东林党大部分人不同,极少空谈更注重实际,可以说是大明朝廷中难得的清醒人。

现在皇帝给了这样的面子和梯子,他孙承宗再不知好歹打皇帝的脸,这意义完全就不同了。别忘了现在朱慎锥已不是监国,更不是郡王和亲王,而是大明的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大明臣子,孙承宗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京师。

就这样,孙承宗跟着来人坐车到了京师,到京师的第一日朱慎锥就早就安排好了这位先生的住处,让其住下后歇息两日,等到第三日一早,朱慎锥就派人把孙承宗接来宫中,在乾清宫的偏殿见他。

坐在凳子上,离着朱慎锥只有两步的距离,这个地方孙承宗不陌生,而且很是熟悉。

他当年当天启皇帝老师的时候就是在此教授天启皇帝的,后来当了蓟辽督师主政辽东军政,每次回京也是在这受到天启皇帝召见的。而在己已之变后,孙承宗临危受命统帅各部驱逐皇太极,回到京师还是在此见的崇祯皇帝。一晃就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孙承宗已比之前更老,而坐在他面前的人也换成了朱慎锥。

孙承宗是第一次见到朱慎锥,虽然臣子见皇帝按理不能仔细打量圣颜,可在这种场合两人对坐却没有这种说法,所以孙承宗第一时间就仔细看了朱慎锥的容貌,并心中对这位新君有了第一印象的评价。

从面容来讲,朱慎锥更像开国太祖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朱棣的容貌也很相似,毕竟都是朱家的子弟,长着相同的脸庞,再加上朱慎锥留着断须,配着这副面孔,就更酷似三分。

相比之下,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的容貌却和先祖有些区别,这主要是因为自从孝宗后开始,之后的大明天子的脸就渐渐长了,也瘦了不少。但凭相貌来看,朱慎锥更接近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而且朱慎锥和体弱的天启皇帝,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不一样,坐在那边面带微笑,虽举止随意,可身上却隐隐有着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威严和压力。

这和所谓的帝王气度无关,孙承宗经历五朝见的皇帝多了,可不相信有什么帝王气度,无非就是上位者在这位置上呆久了,再加平日的习惯和身上的帝王光环被外人所称的一种玄之又玄的感觉罢了。

但朱慎锥却不一样,他面对孙承宗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他身上的气息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是旁人或许会把这些感觉搞混,可孙承宗是什么人?他可是当过蓟辽督师,领兵打过仗的人,第一时间就察觉到朱慎锥的这种气息更类似于统兵的大将,分明就是在军阵中厮杀所来的,而不仅是身份的缘故。

面对孙承宗,朱慎锥不仅和蔼还有着相当尊重,毕竟这位先生是值得令人尊敬的人,而且也是朱慎锥一直都希望见到的人。

见了孙承宗后,朱慎锥没有丝毫拿架子,只是和颜悦色地询问孙承宗的身体情况,并问了问他在家乡休养的事。

对此孙承宗也不隐瞒,一一回答。毕竟这些都不是秘密,他的家乡高阳离着京师也不远,快马一天就能来回,而且这些年朱慎锥每年都会派人去探望孙承宗,甚至一年去过好几次,逢年过节多有礼物赏赐,以锦衣卫的本事,恐怕孙承宗在家中的情况,包括干了些什么早就被朱慎锥知道了吧。

“朕一直想见见先生,朕知道先生年老体弱,本应该朕亲自去高阳才对,不过朕这里实在是走不开,如今我大明虽内患已平,但外敌依在,再加上前些年天灾人祸,地方民生艰难,朕刚继承大统,当以国事为重,无奈只能请先生来京一晤了。”

“陛下此言让老臣羞愧难当,老臣本就应该早早来京拜访陛下才是,可老臣年事已高,身子着实不便,以至拖到今日,这是老臣不对,还请陛下恕罪。”孙承宗拱手回道,言辞很是诚恳。

朱慎锥哈哈一笑,摆手道:“不管如何,今天能见到先生,朕心中实在是高兴。在朕看来,我大明正是有先生这样的人物,才有今天啊!当年辽东战事危急到了极点,众人对辽东战事谈之色变,甚至避之不及,可偏偏先生主动请缨前往,这才稳住辽东战局,几年中修筑了宁锦防线,扭转辽东局势,先生之能让人钦佩万分,更是功不可没。”

听朱慎锥说起自己的往事,孙承宗脸上却没半点得色,反而有些黯然。

虽然在辽东的那几年是孙承宗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而且也是因为他扭转了大明在辽东的战局,使得原本节节败退的大明重新在辽东站稳了脚跟,并且构造了坚固的宁锦防线,压制着当初努尔哈赤根本无能为力,甚至差一点就彻底崩溃。

可惜孙承宗最终没能做成最后一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辽东,而等他去职后辽东局势就发生了改变,原本占了上风的明军转眼间就被建奴翻了盘,非但精心打造的宁锦防线岌岌可危,后来居然还发生了己已之变这样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来。

“陛下此言让老臣羞愧难当,老臣不仅未能尽全功,还举荐错了人,以致之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这是老臣之过,何谈功劳。”孙承宗摇头叹息道,神色中带着无奈和痛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