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八百八十章 孙承宗回京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八百八十章 孙承宗回京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明京师,乾清宫偏殿。

大明永明皇帝朱慎锥正在见一个人,这是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穿着一品文官的服饰,年龄虽大却腰板坐得笔直,他就是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军务、兵部尚书、前蓟辽督师孙承宗。

今年孙承宗已七十有七了,原本历史上他只活了七十五岁,因为皇太极在己已之变后没过几年又一次入关进攻大明京畿,又被称为戊寅之变。

戊寅之变事八旗兵不仅再一次攻到了京畿,还继续南下,直接打到了孙承宗老家的高阳城,高阳知县雷觉明大恐,连夜逃走,而当时住在高阳城外的孙承宗非但没有南下避祸,还带着家人主动入城,亲自率领高阳军民抵抗。

经过一日激战,小小的高阳城最终因为军力不足再加炮石竭尽没挡住清军,清军登城后孙承宗在北城依旧酣战,大呼“放炮!杀敌!”带着仆人提刀继续厮杀,手刃数人后最终不幸被俘。

被俘后的孙承宗面对清军的礼遇和多番劝降破口大骂,直接喝骂对方为“臊狗奴”,一意求死,最终在高阳被清军所害,终年七十五岁。

而如今历史发生了变化,戊寅之变并没发生,皇太极的部队当初在喜峰口被王晋武率部拦住,双方在长城展开了激战,最终皇太极无功而返,非但没能打进长城,还损兵折将。所以戊寅之变成了后来的长城之战,此战大明正面击退了清军,是近十年来难得的大胜,不仅鼓舞了大明的士气,更让刚担任监国不久的朱慎锥坐稳了执政的位子。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就不一一细说了。既然没了戊寅之变的发生,孙承宗也自然不可能死在高阳,所以孙承宗一直活的好好呢,而且这位老臣身子骨极为硬朗,别看年近八十,身子却比六十岁的人还精神呢。

朱慎锥当然知道孙承宗的本事,天启皇帝在的时候,孙承宗临危受命接替熊廷弼等人镇守辽东,正是因为有他在,这才打造了辽东的宁锦防线,并且对辽东的建奴实施了全面军事加经济封锁。

孙承宗用兵并不冒进,在朱慎锥看来如果以兵法论,孙承宗甚至比不上许多大明将领,但他有一点比任何人都强,那就是孙承宗的全局观和谨慎,这点是许多人比不上的。

让孙承宗独领一军作战,这种事他不擅长,可要让他统帅全军谋划全局却是极好的人选。从这点来看,孙承宗不是战将而是做全面决策的统帅,这让朱慎锥想起了后世另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用兵之道和孙承宗极为相似,他们都是文官,同样也统帅大军,而且以个人军事素质来说单独作战不擅长,却擅长全局谋划和如何用人,而且他们打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别小看这六个字,往往许多人打了一辈子仗都悟不透,孙承宗和曾国藩却把这六字精髓运用到了极点,这也是他们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威名的主要原因。

孙承宗很清楚地看到了大明和当时后金的利弊,更明白大明内部的诸多问题所在。他当蓟辽督师的时候虽然手下的军队不少,可这些军队士气低落,训练不足,野战更是不行,可以说防守有余进取不足,如果直接拉上战场和建奴死拼,别说胜了,说不定一战下来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而且当时大明在辽东战场上已是一败再败,之前发生的经抚之争更导致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几乎全落在了努尔哈赤手中。以大明当时的情况,孙承宗清醒知道反击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旦战败不仅拿不回辽东,说不定连山海关都会丢失,如果山海关到了建奴手中,那么大明再无屏障拦住建奴,建奴完全可以从山海关而出,长驱直入进入大明腹地。

当时的情况很是危急,孙承宗临危受命在判断双方实力对比和实际情况后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术,依托大明雄厚的实力在防守的同时步步为营向前推进,同时拿下一地后就在原地修筑堡垒和城池,以此为据点一步步收复失地,并压制和封锁建奴。

这个战术看起来笨,可实际上恰恰符合结硬寨这三个字的精髓,而且在修筑防线的同时,孙承宗从不主动出击,而是找寻机会一点点蚕食,把自己的部队抱成团当成一个无可下嘴的乌龟壳,这也就和所谓的打呆仗一样,让努尔哈赤根本拿他没办法。

靠着这一套,孙承宗短短几年时间就逐步扭转了辽东战局,甚至逼得努尔哈赤苦不堪言。

当时明军根本不和努尔哈赤正面作战,你来打明军就躲在堡垒或者城池中坚守,没有火炮和锐利攻城器械的八旗再能打,这战马也飞不过城墙去,而明军打野战不行,可守城却没丝毫问题,依仗火器和大炮非但能守得严严实实,更能给八旗带来一定的损伤。

拿不下明军堡垒,无法久战的努尔哈赤只能撤退,可他前脚一撤后脚明军就出动了,明军借着努尔哈赤撤退的间隙把战线往前推进,每次推进的距离不会太长,一般只有区区几十里甚至十几里地而已,而且推进到一定程度,孙承宗就会派人在向前推进的阵线继续设置堡垒,甚至修筑新城作为据点,这样一来不仅拿下了部分失地,更能借此完善整个防线,从而压缩建奴的生存空间。

这个战术对建奴来说根本就是无解,而且这个战术在后世小日子也借鉴运用过,这就是二战时期在中国战场上大名鼎鼎的“囚笼政策”。

孙承宗用这种看似“笨拙”的战术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仅几年时间收复了熊廷弼他们丢掉的地盘,还打造了一条坚固的宁锦防线,这条防线至今都是大明在辽东最坚固的防线,遏制着辽西走廊,让建奴无可奈何,由此可见孙承宗的本事。

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魏忠贤和孙承宗闹矛盾的缘故,再加上天启皇帝死的那么早,凭借着孙承宗打造的宁锦防线和一系列战术手段,说不定建奴早就被灭掉了。

要知道所谓的宁远大捷之前,努尔哈赤的八旗几乎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要打打不出去,要粮食没粮食,要军械没军械,手下人连肚子都快吃不饱了,还谈什么其他?可惜孙承宗在这个时候突然去职,等他去职后不久天启皇帝又莫名其妙出事了,等到天启皇帝一死,魏忠贤又被崇祯皇帝处死后,辽东战场彻底失控,再加上袁崇焕的上台,一切全都变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孙承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惜崇祯皇帝不会用人,空有这么多能臣良将却把天下搞的一团糟,而且在己已之变后虽被迫无奈启用孙承宗,可过了没多久又把孙承宗打发回了老家,让孙承宗彻底心灰意冷。

朱慎锥入京时,孙承宗正在高阳养老,当时听到京师传来的消息震惊万分,不过他没有和其他官员一样有勤王北上的想法,而是冷眼旁观,根本不做反应。

由此可见孙承宗对崇祯皇帝的意见实际是极大的,或者说他甚至有些希望大明能有一个英主能够取代崇祯皇帝,改变如今大明糟糕的局势。

后来朱慎锥当了监国,很快稳定了政局,孙承宗同样没有公开表态,仿佛这一切都没发生过一般,继续呆在高阳过他的退休日子。

在朱慎锥当了监国后不久,朱慎锥也想起了孙承宗这个人,当时特意派人去高阳见孙承宗,表示希望孙承宗能起复来京任职的想法。但这件事被孙承宗拒绝了,孙承宗告诉来人自己年间大了,常言说得好,人到七十古来稀,他都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已经退休了好几年,精力不济再回京已没必要,只希望监国能好好治理大明,不要让国家再这样乱下去,早日平定内患,解决外敌,让天下终能太平。

孙承宗拒绝了朱慎锥的招揽,这让朱慎锥有些遗憾,毕竟他对孙承宗的感官一直不错,而且知道孙承宗的能耐,如果孙承宗能来京任职,那么朱慎锥必然会重用,这样一个有能力的大佬无论是当一部尚书或者直接入阁,对于国家的帮助都是极大的。

可惜孙承宗没有入京,既然如此朱慎锥也只能尊重他的决定,而且朱慎锥对这个老臣也表现了相当的尊重和待遇,每年都会派人去高阳探望孙承宗,并给与他一些赏赐,至于其他也不多说,只是为国家对一个有功之臣的态度罢了。

等到朱慎锥进位吴王,接着不久崇祯皇帝下禅让诏书,朱慎锥登基为帝后,孙承宗也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此事。据说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望着京师方向长叹了一声,接下来就闭门不见任何人,也不知这个老臣究竟是如何想的。

转眼朱慎锥登基已有近一年了,随着他渐渐坐稳了皇位,中原和西北各省的流寇也在朱慎锥的手中逐一剿灭,辽东那边皇太极因为正蓝旗反叛的缘故暂时也顾不上和大明开战,大明这一年多来终于有了难得的太平日子,地方的生产逐步恢复,连续几年的天灾也缓和了许多,再加上朱慎锥一系列施政,大明隐隐有了中兴的气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