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八百四十四章 各方均衡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八百四十四章 各方均衡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纳一个蒙古女人为妃,所用的理由很是恰当,因为辽东战事的缘故,大明需要更多的盟友,尤其是需要确保北边的安全与蒙古各部的和平。

土默特部是蒙古现在最强大的部落,掌控土默特的塔娜和腾格尔都是忠于大明的,而且在不久前的登基大典时她们还来大明观礼,更送来了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

从这点就能看出土默特部的可靠和信任,大明也投桃报李给了塔娜母子优厚的回报,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可仅仅一个土默特亲近大明还远远不够,要知道蒙古的地盘可不小,而且蒙古和大明不一样,土默特仅是蒙古部落之一不能代表整个蒙古,所以从这点来说适当地拉拢其他蒙古各部也是很必要的。

就这样娜仁托娅就成为了最好的人选,别忘了娜仁托娅可是林丹汗的女儿,虽然林丹汗已死,他的部属也已分裂,可毕竟林丹汗是当过蒙古大汗的人,作为当时的蒙古共主的他在蒙古草原影响力极大。

哪怕林丹汗现在不在了,许多蒙古人依旧不忘这位曾经的大汗,所以娜仁托娅作为林丹汗子女无论身份地位或是用其来拉拢蒙古各部是极好的选择。

再者大明皇帝娶蒙古女子为妻早就有先例,太祖朱元璋的嫔妃中就有好几个是蒙古贵女,就连朱元璋的嫡二子秦王朱樉的王妃也是个蒙古女子,这位秦王妃是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蒙古名字叫敏敏帖木儿,没错!她就是金庸所著《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型。

甚至有传闻,永乐皇帝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蒙古人,所以大明皇室中本就带着蒙古人的血脉。只不过后来因为统治稳固,大明北伐的大军又在捕鱼儿海彻底击败了北元,后续的皇帝们就再也没和蒙古进行联姻。

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辽东建奴猖獗,大明必须要和蒙古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个政策在万历年就有了,为了对付辽东建奴大明和林丹汗结盟对抗努尔哈赤,虽然这个结盟因为林丹汗目光短浅的缘故最终没起到效果,可从大局来看却毫无问题。

所以现在朱慎锥娶一个蒙古贵女(公主),还是林丹汗得女儿从政治角度来看毫无问题,哪怕再挑剔的臣子也想不出反对的理由。毕竟这个联姻可不是大明给蒙古送皇女和亲,而是蒙古献送女子给大明皇帝为妃,非但没有屈辱性,甚至还能代表大明远高于蒙古的地位。

随着娜仁托娅到了京师,很快就被接入宫中,朱慎锥在朝会上正式宣布了纳其为妃,并封娜仁托娅为贤妃的消息,众人先是惊愕,接着又是无奈,朱慎锥这样干不仅找了个合适的理由,还顺手解决了争吵多日的关于皇帝纳妃的事,让他们无话可说。

大明皇室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自然是瞎扯,皇帝精力有限,哪里能顾得上这么多女人?几十个女子在后宫,皇帝就算每天不歇只临幸一个,这么转下来也要两个半月,皇帝不是骡子也是人啊,这样干根本没人受得了。

大明后宫制度早在朱元璋时期就确定下来了,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皇帝后宫为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这两个是大明后宫最尊贵的,皇后为正,皇贵妃为副,不过皇贵妃这个级别一般很少设置,整个大明朝第一个皇贵妃是宪宗时期的万贞儿,那是因为宪宗本想立万贞儿为皇后却得到了百官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次给了她皇贵妃的名头。

除去皇后和皇贵妃外,再下面的妃子就是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等,再之后就是嫔和嫔以下等级的宫人了。

通常来说,大明皇帝的妃子一般并不算多,少的区区几人,多的也不超过十人而已,所谓的七十二嫔妃那是谣传,根本和事实不符。

朱慎锥快刀斩乱麻,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而且还纳了这么一个蒙古女人为妃更是令人出乎大家意料。一时间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有些举手无措,不知道如何继续进行下去这件事,这时候朱慎锥却又宣布了一件事,他告诉所有人既然为国事已纳了娜仁托娅为妃,但仅纳一个蒙古女子略有不妥,考虑到众人的劝告和好意,为大明延续着想朱慎锥决定再纳两个女子为妃,这两个女子将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所推荐的女子中挑选各纳一人,这样的话大家也别争人,一碗水就此端平,谁都没有吃亏。

面对这个结果,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也毫无办法,朱慎锥这一招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软肋,如果说自己这边反对的话,那么其他一边肯定会赞同,而且皇帝纳妃可不是无限制的,一般来说一次纳一至两个妃子算是正常,一下子纳三个已是极限了,你们既然以皇帝后宫除皇后外无人为由,打着大明江山稳固子嗣繁荣的旗号让皇帝纳妃,现在皇帝已纳了一个妃子,再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中各挑选一个纳入后宫已算是极为给面子了,如果再继续在这件事上纠缠未免有些过分,不用皇帝出手,争夺的另一方就会以此为由进行反驳。

无奈之下,两边只能表示同意,就此为纳妃一事争斗了多日的双方偃旗息鼓。

于此,朱慎锥算是达到了目的,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平衡了双方,最终从文官集团中纳了一个家世清白的经历之女为惠妃,又纳了勋贵中怀远侯常延龄的幼妹为淑妃。

惠妃暂且不说,她的家世很是简单,其父只是一个普通的经历,经历官职不高仅六品,虽是正牌子进士出身但家族却不是世家更不是地方豪族,虽然其父和东林党平日有交往,政治观点也倾向于东林党,不过要说他是东林党一员倒也不算,充其量就算偏向东林党的下级官员罢了,而且根据锦衣卫所查,为人算是正直,其女家教也好,读过书认识字,虽不如徐静秋有才,但在女子中也算才貌俱佳了。

而纳怀远侯常延龄的幼妹就不一样了,怀远侯一脉可不简单,怀远侯的祖上是开平王常遇春的次子常升,常遇春死后,爵位本由常茂继承,但因为常茂获罪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让其弟常升替代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并改为开国公世袭罔替。

可后来常升很是倒霉卷入了蓝玉案,这场大案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常家本就和蓝玉是亲戚,再加上当时太孙朱允炆并非原太子妃常氏所出,为确保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高举屠刀杀了许多人,刚袭爵没多久的常升也死在这场大案之中。

常升死后,家族虽没被灭,但爵位却没了,常升年仅七岁的儿子常继祖被朝廷安置在云南由沐家看管,直到孝宗时期常家后人这才被召回京师,此时已是常继祖的孙子常复了,念在其祖的功劳,孝宗给了常复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世职,这个职务并没什么实权,仅仅只是虚职待遇罢了,而且孝宗也没恢复常家的爵位。

一直等到世宗时期,嘉靖十一年这才复封了常复的曾孙常玄振封为怀远侯,怀远侯的爵位就此传了下去,之前怀远侯是常延龄的父亲常胤绪,常胤绪一年多前因病去世,由其子常延龄袭爵,并领南京军府。

常家虽然没落,但常家再怎么说也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大名鼎鼎的常遇春的后裔。仅此在勋贵中的地位可是不低,只不过当年受了蓝玉案的牵连常家丢了爵位,足足百年后这才复了个怀远侯的世爵罢了。

常延龄虽是怀远侯,又领南京军府,但他并没什么实权。所谓的领南京军府不是掌控南京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要知道南京的军权都在南京兵部和地方卫所手里,领南京军府只是五军都督府的职务,按照朱元璋的制度原本左军都督府管辖应天、辽东、山东、江浙一带,但现在早就没了统兵的职权,所以这个官品级虽然不低,但却也是虚职,换而言之就是一个给勋贵养老的官职。

但就算如此常延龄也是大明顶尖勋贵家族的一员,是当今的怀远侯,在勋贵集团中影响力不小,而且勋贵集团各家世代联姻,大家打断骨头连着筋,真要算起来都是亲戚。

纳怀远侯之妹为妃,算是拉拢勋贵的一着棋,而且朱慎锥之所以选中怀远侯家一来是因为他家祖上的缘故,二来也是因为怀远侯常延龄这个人。

说起来是之前常延龄给朱慎锥的一道奏折,这道奏折还是常延龄刚刚继承怀远侯爵位时候所上,常延龄此人虽是勋贵,但在勋贵中却是难得的清醒人,在继承爵位之初上折谢恩,同时在奏折中写了条陈时政疏十二,这些条陈皆切中时弊,虽没提出改变的具体做法,于此也能看出他的才干。

自那一次,常延龄就入了朱慎锥的法眼,一直打算什么时候用一用此人。虽然朱慎锥早就打算扶持勋贵让其同文官集团形成平衡,而这两年他也是这么做的,不仅改大汉将军为御前侍卫,招勋贵子弟以侍卫入职,给勋贵子弟开了一条上进之路,还借京营改制一事扩大新军,以新军为基打开勋贵子弟从军掌兵的通道。

但要有成果不是短时间能有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勋贵子弟中有出息的人不多,从矮子里拔长个也只是勉强,也许过个十几二十年,等一代上渐渐成长起来,这个情况才会彻底改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