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七百九十一章 进吴王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七百九十一章 进吴王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东林党向来以天下为己任,自誉清流。

如果暗中包庇这些人,轻飘飘地这么含糊过去,那么天下人如何看待东林党?又如何看待他们这些清流?

假如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东林党外面套着的那层华丽衣袍就直接被剥了下来,表里不一,天下谁还会信东林党的那套呢?面对这样的情况,东林党大佬们只能硬着头皮上,尽量想办法在律法合理范围中“从轻处置”,可这样也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因为朱慎锥不光把东林党给拉了进来,还把其他各党也拉了进来,各党和东林党本就有政治争斗,怎么可能看着东林党用这样的手段?

何况出事的官员中不光有东林党,还有其他党人,东林党对于相同的罪名一个铁面无私,另一个却是网开一面,这结果如何能让人信服?其他党人自然是不肯的,所以必须要盯着东林党不能让他们暗中捣鬼,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闹到最后大家一拍两散,对这些官员几乎是一视同仁从严从快,最终谁都没讨得了好去。

在这件事上东林党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其余各党也没落得好,反而朱慎锥表面上虽然没出手,却利用手段在其中游刃有余,拉拢了不少各党中人,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此外,随着辽东战事的结束,山东开海在即,其他各党甚至包括东林党对于开海同样眼热。

要知道山西的边贸现在如火如荼,大明和蒙古的边贸这一年多来获利丰厚之极,朝廷虽没有直接参与,而是把边贸权交给了晋商和内务府,可大家却看得清清楚楚,光是晋商在其中就赚了多少银子,用一句金山银海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一旦山东海贸再进行,这必然是又一个巨大的获利窗口,而且辽东战事的缘故先一步去山东的那些商人已经赚到银子了,更因为这些商人想尽办法搞到了海船,还先一步介入了此事之中的缘故,其中这些商人不仅有北方商人,也有南方商人,消息传到南方后,南方的商人们如何不眼红?

海贸的获利有多大南方商人再清楚不过,商人的根本是追逐利益,不管是什么手段,或者他们这些阶级背后的政治代表想法如何,其本质是绝对不会变的。因为之前的种种缘故,朱慎锥暂时还掌控不了南方,而南方的商人、士绅阶级对朱慎锥的感官也是很复杂的,一直处于观望或者若即若离状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的诸多情况改变,尤其是山西边贸和山东开海的举动出现后,南方的商人和士绅阶级的心态也开始了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大明皇位上坐的是谁对自己根本就没什么影响,关键在于能否满足本身利益。而朱慎锥的这些举动让他们看到了机会,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适当让步或者合作并非不可能,而这个心态的改变,也给朱慎锥把触手向南伸去带来了机会。

当温体仁的人首先提出请朱慎锥进位亲王的时候,当即就有不少官员站出来表示同意。这些人中除去温体仁安排的外,自然有不少本就支持朱慎锥的官员,甚至还有不少勋贵。

在勋贵方面,朱慎锥做的不错,大明勋贵自土木堡之后在朝堂的地位很是尴尬,虽然地位不低,可手中的权利大大减弱,几乎成了朝堂的摆设。但自朱慎锥担任监国后,虽对京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眼下京营名义还在,可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勋贵在京营的掌控力量是大明建国以来最弱的。不过朱慎锥并没有借此打压勋贵,反而暗中扶持勋贵,尤其是设立御前侍卫,允许勋贵子弟由御前侍卫入军职,并有外放领兵的这条路后,勋贵们瞬间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看到了再复起的希望。

相比文官群体,勋贵要可靠的多,毕竟勋贵们与国同休,如果大明没了,他们的荣华富贵也就没了。勋贵和大明(皇帝)其实是捆绑在一起的,这点和文官集团完全不同,勋贵可以拉拢,哪怕其中良莠不齐,可毕竟也有一些人才。

重用和提拔这些人才,从而形成围绕自己的帝党,这是相当必要的。朱慎锥现在也在这么做,而且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勋贵的陆续投靠,朱慎锥在朝堂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这也是勋贵们支持朱慎锥进位亲王的缘故。

除去这些人外,还有一部分墙头草自然也不甘落后,当即表态支持,紧接着各党中人大多也陆续表示同意,虽依旧有少部分人心中反对,可在这种情况下哪里敢站出来说?只能默默看着这一幕发生。

最终这件事在朱慎锥“勉为其难”之下得到了通过,并由首辅温体仁提议进位吴王。

当吴王这个封号从温体仁嘴中说出时,众人对温体仁的无耻已无话可说了。谁不知道吴王这个王爵意味着什么?这可是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王位啊!温体仁这才挑头劝进朱慎锥为吴王,他就不怕以后史书上骂他是小人?是奸臣?

问题在于温体仁根本不怕,在他看来以后史书上如何写是以后的事,现在劝进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且史书也是人写的,现在这些人骂他是小人,是奸臣,可未来谁又能保证没有变化?

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斩杀了太子李建成,囚禁自己的父亲李渊,直接夺了皇位,却也就被后世称为明君。当时帮助李世民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这些人中除侯君集之后因为反叛而死,其余人哪个不也是名留青史的?

李世民做了如此大事,他身边的这些人哪个担了骂名?温体仁很清楚朱慎锥是怎么样的人,相比崇祯皇帝,朱慎锥雄才大略才是真正的英主,未来等朱慎锥登上皇位君临天下,大明中兴,定是明君,而他这个今日劝进之人怎么可能是小人是奸臣呢?明明就是中兴大明的大功臣啊!

再说了,他温体仁一生追求的就是权利,熬了数十年好不容易爬到首辅高位,怎么可能从这个位置上就此跌下尘埃?如果没了首辅之位,让他温体仁回乡养老,以温体仁的性格说不定就郁郁而终了。

为了权利和地位,哪怕是再担骂名温体仁也义无反顾,何况经历了之前救援锦州一事,温体仁已察觉到了朱慎锥对自己的不满和敲打,如果这一次再不做出点事,让朱慎锥对自己的态度改观,那么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进位吴王一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但后面的程序还是要走。

朱慎锥是监国,玉玺就在他的手上,要成为吴王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直接以崇祯皇帝的名义下个诏书然后内阁批复即可。何况他现在还是宗人府的大宗正,要做这件事很是简单,但是既然要做就要做的完善,为此朱慎锥把拟好的诏书直接送去了乾清宫,让崇祯皇帝过目后加盖崇祯皇帝的私印,以确保法统的严谨。

这件事朱慎锥没有出面,打发了杜勋跑一趟,据说杜勋去后把诏书给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看完诏书气得全身发抖,脸色难看之极,接着就是破口大骂,还把跪在地上的杜勋给踢了个跟头。

朱慎锥实在是欺人太甚,不仅进位吴王,还把诏书送来让他盖印,这简直就是诛心啊!

愤怒之下的崇祯皇帝真想一把火烧了这诏书,和朱慎锥来个鱼死网破,就算自己身死也不让朱慎锥好过,你不是想要当吴王么?那么好,自己这个皇帝直接死给你看,你吴王也不要当了,直接当皇帝得了。

可这时候,杜勋对崇祯皇帝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暴怒的崇祯皇帝冷静了下来,他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愣愣看着手里的诏书,脸色红一阵青一阵,最终无奈长叹了一声,两行清泪落了下来。

几日后,朱慎锥正式进位吴王,吴王位乃诸王之首,又是当年太祖的王爵,当了吴王意味着最后一步已不远了。

这点天下人都明白,用不了多久恐怕崇祯皇帝就会禅位吧。

文华殿内,刚刚进位吴王的朱慎锥正在见一个臣子,这个臣子不是别人,正是刚抵达京师没几日的钱谦益。

钱谦益此人朱慎锥还是第一次见,却久闻大名,之前因为京察的事朱慎锥借机会敲打了在朝的东林党诸人,并且调整了朝堂的格局,其中复起了两人,一人是张瑞图,另一人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算得上是东林党的大佬,当年因为政治斗争被温体仁和杨嗣昌联手赶出了京师,这一次把钱谦益起复招他回京是担任右都御史的,也是借钱谦益安抚被打击的东林党,稳定朝政。

此外钱谦益和温体仁、杨嗣昌有仇,把他弄回来的目的也是掺沙子,让其牵制温体仁和杨嗣昌他们,借机会敲打对方。

相比其他东林党人,钱谦益的名气虽大,资格也老,可却容易对付的多,而且深知钱谦益性格的朱慎锥觉得把他放在京师远比放在地方更合适些。

看着面前的钱谦益,心中和那位历史书上的“水太凉、头皮痒”渐渐重叠起来,不得不承认钱谦益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生的一副好皮囊,标准的老帅哥,不愧是能够一树梨花压海棠,把号称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收入府中的人物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