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七百四十六章 文武之争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七百四十六章 文武之争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新甲的计划包括众人的反应都落在朱慎锥耳目中,朱慎锥承认陈新甲的确精于军事,对于边事极为了解,是文官中难得的军事人才。而且他所提出的计划也有相当的可行性,从目前双方的情况包括辽东局势来看,陈新甲的计划是最稳妥的。

而历史上也是如此,洪承畴就是这么干的。崇祯皇帝得知锦州被围后大惊,不顾洪承畴还在围剿流寇就把他从地方调回了京师,并且让他领军去救援辽东。

洪承畴也看到了辽东局势的问题,包括双方的优劣之处,所以提出了和今天陈新甲相同的看法,就是调集重兵以守代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救援的方式,动用了总计十五万的大军去救援锦州,从山海关出后沿着辽西走廊一步步推进,根本不给皇太极可乘之机,全军抱团就和一个让对方无法下口的乌龟一般。

这个办法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确实好用,出兵之后皇太极多次引诱洪承畴,洪承畴就是不上当,一路上双方大大小小规模的战争爆发多次,皇太极始终拿洪承畴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承畴率领的大军渐渐推进到了松山一带,而松山离锦州只有咫尺,眼看着再用不了多久时间就能抵达锦州,只要援军一到锦州,皇太极的谋划就彻底破产,锦州之围也就解除了。

可谁都没想到就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却坐不住了,当他得知洪承畴进军缓慢,一日就走十几里地,从山海关一路北上走了月余都没抵达锦州,眼看着锦州已在眼前,洪承畴却突然又按兵不动的时候,崇祯皇帝心中焦虑万分,他恨不能洪承畴的大军瞬间就抵达锦州,把祖大寿部从锦州之围解救出来,从而结束这场战争。

为了这个想法,崇祯皇帝忍不住就派人三番五次催促洪承畴快速出兵,甚至还亲自下旨命令洪承畴不得延误战机,如再不马上救出祖大寿,就要撤洪承畴的职治他的罪,从而用其他人来替代。

这时候的洪承畴其实已经胜利在望,但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小心,千万不能大意。原本他打算继续和皇太极对峙一段时间,依靠手里的雄厚兵力慢慢推进,根本不给对方任何机会。

只要再给他点时间,锦州之围必然解除,皇太极只能无功而返。可偏偏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命令下达,在多次催促之下洪承畴实在是没有办法,最后只能一咬牙冒了个险打算突袭清军救出祖大寿,却没想到正是因为他的冒险导致原本无懈可击的大军出现了前后脱节问题,再加上洪承畴所率某部的怯战和临战而逃,一下子使得他的军队漏洞大开,被抓到机会的皇太极反手击破。

虽然这时候洪承畴的大军总兵力损失并不大,但问题在于兵败如山倒,全军崩溃之下洪承畴已没办法有效指挥其他部队了,只能带着近万中军退守松山固守,最后非但没有救出祖大寿,反而先一步被皇太极的八旗围困,最后弹尽粮绝战败被俘。

等到洪承畴战败的消息传来,锦州的祖大寿彻底失望,眼看局势已无法挽回,在皇太极的劝说下祖大寿只能认清事实,开城投降,从而锦州丢失,辽东惨败。

历史上这一仗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甚至比当年萨尔浒之战惨败更严重的多。

首先近二十万明军精锐在辽东丢失,洪承畴和祖大寿先后投降了皇太极,导致明军军力大损。

其次,因为救援锦州的原因,崇祯皇帝抽调了大量地方部队,导致原本奄奄一息的地方流寇得到了难得喘息机会,从而逃脱了被彻底围剿的结局,再加上明军军力的损失使得之后流寇围剿力度越来越弱,而流寇也借此机会有了快速发展,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至于最后就是洪承畴和祖大寿的投降了,尤其是前者投降皇太极后,皇太极在洪承畴的帮助下不断壮大,更重新制定了新的国策,从而使代大清从当初后金以来的奴隶制王朝向着真正王朝格局发展。

洪承畴帮皇太极完善了各项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外还有其他各方面的进步。虽然皇太极最终没有等到自己入关夺取天下的那一天,可皇太极的儿子却在大明最后的内乱之下趁虚而入,占据了大明北方,然后再继续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最终获取了天下。

这个情况朱慎锥是清楚的,他当然明白陈新甲的建议是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了。而且朱慎锥不是崇祯皇帝,他绝对不会和历史上崇祯皇帝那样催促洪承畴,最终导致功亏一篑。

但计划再好,朱慎锥也不会使用,因为这个计划从辽东战事来看虽然是个好办法,可对于大明整体而言却隐患甚多。

一来目前针对流寇的围剿还在继续,如果这时候从地方抽调兵力救援辽东,那么必然会削弱针对流寇的军事行动。

这些流寇就和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你不彻底铲除,给他们可乘之机,很快流寇就能恢复元气,再一次壮大起来。

二来,大量的兵力抽调、集结和救援耗资甚大,仅仅是粮草方面就不是一个小数。现在大明的经济情况虽有好转,可整体财政依旧在破产边缘,国库空虚之下这样庞大的支出根本不是朝廷能够承担的,就算朱慎锥砸锅卖铁也很难做到,何况以守代攻的救援策略需要很长的时间,其中的耗费更是天文数字,除非朱慎锥和崇祯皇帝那样再一次不顾民生增派辽饷,加税加赋,要不然无法支撑下去。

至于最后就是整体的布局了,说句实话朱慎锥情愿锦州丢失,祖大寿被俘也不想冒这样的风险,一旦这么做了他之前的诸多努力就成了泡影,一系列的安排也没办法推行下去。

可权衡利弊,锦州必须还是要救,就和杨嗣昌等人说的那样,如果锦州不救后果同样严重,对于朱慎锥的影响极大。

“宁山伯!”

“臣在!”

“你来说说,锦州应该如何救?”

王晋武拱手道:“臣以为陈大人的计划听起来不错,如能以守代攻步步为营之策援救,这办法虽笨了些,但成功的可能性极大。臣身为京营总戎,愿领兵前去辽东,救援锦州!”

“不可!”王晋武的话音刚落,杨嗣昌就开口反对,王晋武顿时眉头一皱,神色不悦。

杨嗣昌道:“王帅坐镇京师不可擅动,而且此次救援锦州需调集各地兵力组成援军,王帅虽是总戎,却只是一军之将,按朝廷之例,当选文官统帅三军才对,故由王帅领军并不合适。”

“杨大人说的极是。”这个时候温体仁也顾不上和杨嗣昌的恩怨了,附和道:“此次救援锦州同上次长城之战不同,如不派选文官统领恐怕镇不住各地骄兵悍将,尤其是在辽东作战,关宁军向来骄横自大,外将去了辽东实在不妥,依臣之见,当派一员重臣为帅最为妥当。”

“臣附议!”张至发是温体仁说什么他就是什么,何况这件事他的态度和温体仁是一样的,觉得如果让王晋武再一次统兵的话万一打赢了,那么王晋武不仅是地位再次稳固,更可能直接成了大明军中的第一人。

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武将地位就不断下降,文官开始抬头,到崇祯年间,文官统兵已成了惯例,尤其是辽东那边,无论是最初的熊廷弼还是后来的王化贞,或者孙承宗和袁崇焕,这些人哪个不是文官的?

如果王晋武去统兵,直接就打破了文官统兵的传统,而且这一次和长城之战完全不同,当初长城之战是朱慎锥刚刚入京后不久,他的监国之位还没彻底坐稳呢,再加上长城之战是在关内的蓟州镇,离着京师不远,王晋武统兵的主要兵力组成又是朱慎锥的新军,那时候朝野上下袖手旁观者不少,更有不少人打算看此战的结果再判断是否要真正投靠朱慎锥,这才有了后来的情况。

长城一战使得朱慎锥的地位稳固,也让王晋武在军中名声鹊起,更进一步成了宁山伯。战后,在朱慎锥的运作下,新军吞并了原本京营的精锐包括京畿周边的明军,使得力量大增,王晋武也隐隐成了大明军中第一人,新鲜出炉的勋贵。

如果这一次依旧让王晋武去,战败也就罢了,一旦胜了王晋武不得名扬四海威震华夏?而且他的爵位也必然会上升,从宁山伯进宁山侯绝对没问题,甚至可能因为朱慎锥的缘故直接进公爵之位,一旦是这样的结果,不仅是王晋武一人,而是整个军方包括勋贵的地位彻底改变。

虽说温体仁等人都算是朱慎锥的人,和王晋武没什么两样,可文武有别,他们再投靠朱慎锥也不希望冒出一个文官无法制约的武勋来。就和朱元璋时期的徐达、常遇春那样,有这样一个人在朝,对于文官群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旦朱慎锥顺势恢复五军都督府的全部职权,那么文官就彻底没了以后再插手军事的可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