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六百五十二章 李康妃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六百五十二章 李康妃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温体仁的谈话持续了整整小半日,最终朱慎锥表明了对温体仁的态度,不仅让他继续担任首辅,更承诺给予实权。

这让温体仁大喜过望,更坚定了投靠朱慎锥的决心。

虽然他在崇祯皇帝手下就是首辅,可崇祯皇帝这个人很难伺候,在这个皇帝手下干活实权什么的暂且不说,时时刻刻还得防备皇帝甩锅,一不小心不光是丢官罢职这么简单,甚至还会丢了脑袋。

可朱慎锥却不一样,虽说见面的时间不长,但温体仁却发现朱慎锥和崇祯皇帝的不同之处,这是一个极有魄力,也懂得权利平衡的主,而且朱慎锥身上的气度也不是崇祯皇帝那种小家子气能比,更在谈话中认可了他的首辅之位,还暗示给予实权和托付朝政的打算,这使得温体仁欣喜若狂。

但高兴归高兴,温体仁却不敢丝毫小看朱慎锥,毕竟朱慎锥不是简单的人,能够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突然发难拿下京师,囚禁皇帝和后宫怎么可能是普通人?

在温体仁看来,朱慎锥和当年的朱棣没什么区别,而且在有些手段上更是老辣,他这样做只是想把温体仁推到台前,由温体仁出头替他冲锋陷阵罢了。

从这点来讲,朱慎锥是把温体仁当成了一颗棋子,或者是手里的一把刀以作为利用。可温体仁对此根本就不在乎,在温体仁看来,只有有能力也有本事,更能让朱慎锥看中才有这个资格当棋子,如果连这点本事都没,那么也就没了利用价值,那还有什么用处呢?

当棋子也有当棋子的好处,至少温体仁这辈子追求的不是什么家财万贯,他是朝廷官员中少有不受贿不贪污的人,因为他所追求的是权利和地位,而恰恰这点朱慎锥是能够给他的,温体仁怎么可能拒绝呢?

在见过温体仁后,朱慎锥陆续又见了几人,这些人都是特意挑选出来的,在朝中不属于东林党,和其他各党的牵连也不多。更重要的一点,这些人大多不是什么君子,却都是有能力有本事的官员,也是朱慎锥现在能用的上的。

对于朝廷的官员们朱慎锥早就有所了解,因为张锡钧的缘故百官们的履历和详细情况早就编造成册,递交到了朱慎锥的手中。这些玩意比吏部的资料更为完善,在仔细看完这些东西后,朱慎锥按照自己所需挑选出一些人来陆续谈话,而结果也非常显然。

张锡钧眼下已被朱慎锥征召入仕,直接擢升为吏部右侍郎并兼左佥都御史。

吏部右侍郎是吏部的三把手,吏部管的是官员升迁,张锡钧在京师多年,上上下下交往的人甚多,朝中官员情况更是了如指掌,由他担任右侍郎的职务,想来不仅能做好,更能协助朱慎锥控制吏部。

至于左佥都御史属于都察院,从官职排名第五。

大明的言官制度是朱元璋确定下来的,其权可是不小,都察院上下养着一大群职业喷子,风闻奏事是他们的本职,除去这外言官们还时时会和皇帝作对,是一群制造麻烦的刺头。

虽然朱慎锥不待见言官,可也不得不承认言官制度对国家还是有利的,只不过如今的言官作为已脱离了当初的初衷,成为了党争和为己邀名的工具。把张锡钧在担任吏部右侍郎的同时再让他兼任左佥都御史,也是利用张锡钧控制言官的一个手段。

以张锡钧的能力,哪怕做不到完全控制住言官为己所用,但拉拢一部分却是没问题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朱慎锥也没奢望一蹴而就,他刚入主京师,就算他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立即改变,眼下还是以稳为主,先做好平稳过渡,随后再慢慢来。

朱慎锥没有冒进,他现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先稳定朝局和地方,让大明上下承认自己实际决定大明的权利和地位。只要做到这点,那么他起兵的第一步目的就达到了,至于朝堂上和地方上的调整这个不急。所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旦动作太大,反而会导致各种问题的爆发,也不利于他之后的安排。

控制京师后,除去杀了些不开眼的人外,朝堂上下的官员朱慎锥基本一个都没动,只是对内阁和六部进行了一些调整。再加上温体仁作为首辅,还有张锡钧和其他一些官员的配合,朝中文武在经历了短暂的惊慌之后渐渐也就放下心来,尤其是当有些人主动上书朱慎锥,表明了自己投靠的态度并官复原职后,一些观望的人瞬间就坐不住了,雪片一般的奏折朝着朱慎锥涌来,对于温体仁提出的复朱慎锥为交城王王爵,并由其为监国的态度更被认可,也让京师包括京畿周边区域渐渐稳定下来。

随着不断有人表态,并陆续恢复职务,朝廷各部也开始正常运作起来。

当然,也有些人对朱慎锥监国表示反对,甚至痛骂朱慎锥为乱臣贼子的。对于这些不知趣的家伙朱慎锥也不客气,当即就以各种罪名派人拿下,打入诏狱严加审问。

大明的官员哪个屁股下面有干净的?何况他们的底细早就被张锡钧给摸清了,身上的罪名也是实实在在的,无论是贪污还是受贿,又或者结党营私等等,要查办根本就不是问题,拿出的证据更是确凿无误,再加上内阁和司礼监已全部被朱慎锥控制,几个程序走下来,明正典刑毫无问题,当着所有人面直接砍了几颗脑袋后,剩余者一下子就老实了不少。

手里握着刀把子,掌控着整个京师所有人的生死,朱慎锥再适当展现出“大度”和“抚柔”这些当官的又不是傻子,除了脑子不好使的家伙外,大家怎么可能把脑袋凑到刀下让人去砍呢?好端端活着不好么?而且自己的官职也在,手里的权利也没少,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依旧是崇祯皇帝,大明还是原来的大明,只不过头上多了一个监国,这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伙都是聪明人,可以说全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聪明人都在朝堂上,自然不会自讨没趣。很快,随着内阁和朝廷各部恢复运转,不仅京师和京畿各地的局势平稳了下来,就连各省、州府也陆续有官员上书,表示愿意听从朝廷号令,承认朱慎锥为监国。

至于头铁的,死活不认可的也不是没有,就像几支南边赶来的勤王部队,由几个文官带领意图攻破京师救出崇祯皇帝,可还没等他们抵达京师城下呢,领兵的武将突然反正,拿着朝廷命令直接扣押或斩杀了文官,把他们的脑袋送去京师,表态愿意遵朝廷号令带兵返回。

倒有一支军队文武官员一条心,视朱慎锥为反贼,信誓旦旦要救皇帝水火之中。但事实却教了他们做人,早就做好准备的朱慎锥派出军队一战就击溃了对方,斩杀领头者,余者尽俘,并把他们的脑袋传首九边和地方,以示告诫,更震慑了蠢蠢欲动的众人。

入京后的第四日,内阁、司礼监和六部各衙门陆续恢复后,朝政得到了施行,一道道政令也在朱慎锥的授意下不断发往大明各地。与此同时,温体仁以内阁首辅的名义批准了崇祯皇帝复朱慎锥为交城王的旨意,另外司礼监批红此旨,昭告天下,朱慎锥以一普通宗室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明交城王,以郡王爵食亲王俸,赐衮龙袍,受监国之位。

原本温体仁还打算给朱慎锥加九锡的,不过这个玩意却被朱慎锥给拒绝了。要知道历史上第一个加九锡的人是王莽,之后曹操也曾加九锡,从这点来看,所有加九锡者最后都篡位成功,虽说朱慎锥这个监国实际上已和皇帝没区别了,可如今崇祯皇帝活着远比死了的更有价值,有崇祯皇帝在手,大明就算有人不服自己,但朝廷的政令包括圣旨依旧和合法的,一旦崇祯皇帝死了,朱慎锥直接上位为帝,会发生些什么就很难说了。

至少目前在朱慎锥看来,监国更为适合,崇祯皇帝包括皇子等留着也更妥当些。所以加不加九锡根本就没必要,反而不加九锡也能舍去些意图篡位的麻烦,哪怕这种做法只是掩耳盗铃,但朱慎锥依旧要摆摆样子,不能落人口舌。

进位交城王的同时,那位在后宫不受待见的李康妃也终于梦想成真,即将成为大明的太后。

移宫案后十数年的冷遇,从一个只差一步就成为皇后的宠妃一夜间被打入冷宫,甚至差一点就死在东林党人之手,李康妃早就看惯了起起落落,人间冷热。

现在的李康妃已不再是以前依宠而骄性格跋扈的西李了,当年这位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当皇后和太后的她成熟了许多,在经历两代帝王和十多年的后宫生涯,李康妃已不再奢望之前的梦想。

可她万万没想到,就在自己一切都已放弃的时刻,突然就发生了转机,当朱慎锥亲自去后宫拜见李康妃,并提出要依当年泰昌皇帝和天启皇帝的遗命封她为太后的时候,李康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