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元化出谋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元化出谋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袁崇焕的奏折上去后一直没有下文,朝廷那边就连遵化团练总兵人选也拖拖拉拉地最终不了了之。

转眼间,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辽东的战局一直胶着,双方小规模的冲突战争时不时爆发,可大规模的战争一直没有发生,这倒让袁崇焕放心了不少。

有时候袁崇焕也在想,是否自己有些多疑了?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看建奴那边的情况没有什么异动呀,所以袁崇焕也就没多催促京师那边,更把此事暂时放了下来。

但袁崇焕不知道是,就在他渐渐放松的时候,皇太极那边却做好了准备,正如袁崇焕想象的那样,皇太极一直暗中憋着一把大的呢,而他的打算正如袁崇焕之前预料的一样。

皇太极在硬磕宁锦防线和绕道攻击大明的两个选择中最终选择了后者,在调集兵力后让部分军队继续进攻锦州,摆出一副要强行攻打宁锦的架势时,皇太极私下却已经派人去联络蒙古各部了。

因为之前和蒙古各部的联手,林丹汗被从察哈尔给赶走,如今蒙古各部和皇太极的关系正在蜜月期,双方的关系很是不错。

尤其是喀喇沁部,当初袁崇焕卖军粮名义上就是卖给他们的,而收到军粮后喀喇沁部转手就给了皇太极,双方的关系之好可见一斑。眼下要绕路攻击大明,喀喇沁部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为此皇太极派人联络对方,许诺了不少好处,喀喇沁部听所不仅有好处,还能跟着八旗攻进长城去大明的地盘上抢掠一番后,喀喇沁部首领二话不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还特意派出向导给皇太极带路。

这一次皇太极下了血本,几乎调集了八旗全部主力,除了留下几千人驻守沈阳和继续在辽东吸引明军外,而作为主力的五万多精锐八旗由皇太极亲自率领直接向西进入蒙古草原,一路向西然后和喀喇沁的人汇合,由喀喇沁的向导带路一路西行绕开山海关,然后折转向南神不知鬼不觉直奔蓟州方向。

在蒙古和喀喇沁的人合兵,两军加起来约六万多人,浩浩荡荡在明军没有防备之下直接杀进了长城。

正如袁崇焕之前担心的那样,蓟州这边根本就挡不住,略一接触就被皇太极的八旗打得落花流水,建奴直接破关而入,仅仅几日蓟州镇辖下的龙井关、大安口、汉儿庄、马兰峪、洪山口等要塞陆续被攻克,蓟州明军全线溃败。

皇太极带兵打进长城时,袁崇焕还在宁远呆着呢,接到部下禀报有长城烽火起,蓟州方向可能出事的消息后,袁崇焕也不确定是否真的皇太极绕路杀来了,因为在锦州方向依旧有八旗在活动,不大不小规模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面对这个情况,袁崇焕为保险起见决定派赵率教带兵去救援,说实话这个举动是很草率的,因为赵率教手下只有几千步军,这么点人假如碰上皇太极的主力危险极大,按理说这时候袁崇焕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派出手下精锐的关宁铁骑,再加祖大寿、何可纲的主力,集结在山海关的守军快速向蓟州运动,一旦搞清楚的确是八旗主力入侵,那么有关宁铁骑在,明军至少确保一战之力。

可偏偏他只让赵率教去救援,所带的兵力也不多,假如迎头碰上皇太极主力其风险极大。

可偏偏袁崇焕就这么干了,他这样做等于把赵率教当成了一颗试探的弃子,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因为之前赵率教告了袁崇焕黑状,袁崇焕一直看他不顺眼,早就想整他了,这次故意把如此大风险的任务交给了他。

面对袁崇焕的命令,赵率教没有推辞,他二话不说连夜带兵就从山海关出,一路西行快速救援蓟州。行军到三屯营的时候,赵率教见军士疲惫本打算在此歇息一下,整顿一下手下兵马,可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却以没有接到上级命令未由不肯放赵率教进去,让他在外扎营。

无奈之下,赵率教没能进入三屯营休整,在外过了一夜后第二日继续领兵西行,翌日抵达遵化附近,正当赵率教前脚刚刚抵达遵化,还没搞清楚什么情况的时候,已在遵化附近的八旗兵主力突然就出现了,两军迎面碰上,赵率教见此大惊,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他只能仓促应战。

这一仗打得根本没什么准备,赵率教的部队数量本就不多,而且一路急行军又没做休整,军士更是疲惫不堪又是步兵,当八旗主力出现后,军中士气大跌,虽有赵率教身先士卒迎敌,可根本不是八旗的对手。

开战仅仅不到小半个时辰,冲锋在前的赵率教就中箭坠马而亡,主帅一死,全军瞬间崩溃,最终覆灭。

赵率教的援军在遵化城外被歼,遵化城中守军见此再也没了抵抗的念头,连援军都没了,他们哪里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八旗围攻?很快,遵化城的明军开城投降,巡抚殉国自杀,遵化就此落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拿下遵化,蓟州方面的明军只剩下蓟州城内一支孤军,皇太极直接控制住了从蓟州到遵化一线,以遵化为据点开始休整,同时派出手下军队四处烧杀抢掠。

几日后,蓟州那边的情况传到了辽东,袁崇焕接到赵率教阵亡和遵化失陷消息后顿时知道大事不妙,他最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这根本不可能是建奴和蒙古人的小股部队,而是皇太极的主力八旗。

蓟州到遵化一线的丢失,导致明军在辽东的布置完全没了作用。无论是山海关还是宁锦防线,其防备的都是建奴在辽东的八旗,布置在辽西走廊一带,遏制住对方通往关内的要道。

原本只要建奴攻不破这道防线,关内就安然无恙。可现在不一样了,皇太极不正面和你打,偏偏通过蒙古草原绕道而行,直接从蓟州突入长城之内,这样一来导致大明在辽东的布置彻底失效,哪怕防线再稳固也根本不起作用。

此外,蓟州和遵化一线离京师很近,如果快马的话最多两三日就能抵达京师附近。这意味着什么?袁崇焕当然心里明白,自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兵临京师城下到现在,京师又一次受到如此严重的威胁,作为大明的中枢和心脏,京师必然要救,如果被皇太极打破京师,那么大明就完了。

面对这样的危急袁崇焕哪里坐得住?立即调动主力往山海关赶,等他赶到山海关的时候,祖大寿和何可纲等人也已到了,袁崇焕丝毫没有耽搁马上召开战前会议,商量应对之策。

“大人,卑职建议尽快出兵山海关救援蓟州城,在蓟西拦住敌军,守护京师!”作为辽东将门的领头人,又是袁崇焕的铁杆部下,祖大寿第一个开口说道。

“祖将军所言极是!”何可纲表示同意,当即也道:“卑职以为如今把建奴拦在蓟州一带是当务之急,一旦建奴继续南下,或直奔京师而去,京师大危!卑职愿亲领一万兵马为大人先锋,连夜出兵西进,挡住建奴!”

“卑职也愿为先锋!”

“大人!京师不可不救!还请大人速速出兵才是!”

一时间,大多数将领都表面了态度,表示现在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火速救援遵化、蓟州一线,把皇太极的部队挡在蓟西一带。只要不让皇太极南下,把八旗给打回去,那么京师那边就不会出问题,一旦行动晚了,等到皇太极继续南下,用不了几日就能打到京师附近,倒时候情况就严重了。

还有人提出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救遵化,因为现在遵化已经落到皇太极手里了,皇太极占领了遵化,如果要打遵化的话恐怕不那么容易。倒不如提前皇太极一步先绕路南行,然后再由南向北赶到蓟州城截断皇太极西进的道路,这样的话把握更大一些,也能逼迫八旗退兵。

听着众人的你一句我一言,一身戎装的袁崇焕不由得沉思起来,他觉得自己部下的建议都有可取之处,尤其是不救遵化绕路南行,先一步掐断皇太极西进的路线更妥当些,假如能做到这点不仅能阻止皇太极继续向京师进军,也能把八旗拦着蓟西一带。

此外,袁崇焕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是否可以借这个机会在蓟州城给皇太极一个重创。毕竟现在的情况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自己作为蓟辽督师负责辽东军务,虽然遵化的失陷之前袁崇焕提醒过朝廷,希望增强蓟州到遵化的防御力量,并在遵化设置团练总兵,可朝廷却没按照袁崇焕的建议来办,导致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可不管怎么说,事已经出了,哪怕他提前提醒过朝廷,袁崇焕还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为了将功折过,袁崇焕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大人!”这时候一直没吭声的孙元化站了出来,拱手对袁崇焕道:“下官觉得如今再去救援蓟州并非上策。”

“哦,初阳有何高见?不妨道来。”袁崇焕还是很看重孙元化的,毕竟他们是老搭档,而且孙元化来辽东还是袁崇焕特意问崇祯皇帝要来的,宁锦防线之所以固若金汤,孙元化出力不小。

此外,孙元化是文官不是武将,相比武将,同是文官出身的袁崇焕对文官自然要更亲近得多,听到孙元化这么说,袁崇焕的眉毛一挑顿时问道。

孙元化开口道:“下官以为无论是救援遵化或者向南绕行御敌蓟西都有些不妥,眼下遵化已落入敌手,如下官猜的没错,建奴八旗眼下已经控制住了蓟州东线,随时可以挥兵西进。假如这时候我军赶过去,哪怕速度再快至少需要四五日才能赶到蓟州城,如果这时候建奴已提兵南下绕开蓟州,又或者西进,要拦住对方并没十足把握。”

“大人,您可别忘了建奴那边都是骑兵,来去如风速度极快,而我部除关宁铁骑外大部分都是步军,要以行军速度根本就无法及得上。一旦拦不住,建奴必然威胁京师,等到那时候京畿之地一片平坦,更易骑兵驰骋,靠我步军速度只能跟着建奴后面跑,如何能进行拦截?”

“你的意思是……?”袁崇焕皱起眉头,孙元化提出的问题的确存在。

“下官以为不如围魏救赵,只派部分军队西进牵制建奴,而我部的辽东主力直接掉头东进更为妥当些。既然建奴主力已拿下了遵化,那么辽东那边必然空虚,我军不必顾及太多,倾巢而出直取建奴老巢,此外再让东江镇由皮岛登陆,联合我部主力两路夹击沈阳,只要我们速度快,打得坚决,建奴必然拦不住我军,到时候皇太极必然不会坐视老巢丢失,肯定会主动退兵,这样一来蓟州之局可解,京师之危可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