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七十三章 糊弄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七十三章 糊弄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宁锦防线的坚固皇太极不可能不清楚,明明知道他强攻不太可能拿下,可为什么会这么干呢?

难不成皇太极真的是个莽夫?但这根本不可能啊!看着地图,袁崇焕不由得沉思起来,他紧皱眉头站在地图上许久盯着地图上的地形,却怎么都想不明白对方的意图所在。

不知不觉中,袁崇焕把目光渐渐东移,投向了皮岛方向。心里琢磨皇太极是否打算声西击东,表面打着西边宁锦防线的主意,可真正的目标却是东边的皮岛?

可这个念头刚刚起,就被袁崇焕给否决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太极不可能这么做。

虽然毛文龙已死,皮岛东江镇各部在毛文龙死后已有分裂趋势,两协中陈继盛的东协和刘兴治的西协水火不容,可毕竟还没真正翻脸。

一旦皇太极进攻皮岛,无论是陈继盛还是刘兴治都会起兵抵抗,更何况新任总兵黄龙已经到位,黄龙可是袁崇焕的人,更是他举荐担任东江镇总兵的,在黄龙去东江镇之前袁崇焕就和他交代过一二,不仅要维持皮岛的稳定,还要防范皇太极的八旗偷袭。

黄龙这个人要论将才肯定不如毛文龙,就连祖大寿、赵率教等也比不上,不过黄龙有个好,那就是听话,交代他的事肯定不折不扣地会去办,深得袁崇焕的信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袁崇焕才会举荐他为东江镇总兵。

此外,皮岛是在海上的,东江镇拥有实力不弱的水师,而八旗虽然凶悍却只能在陆地驰骋,假如建奴能够由海面攻上皮岛的话,那么东江镇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被灭了,哪里还会一直存在到今天?

皇太极又不傻,他明明知道打皮岛不是那么容易得,缺乏水师的八旗兵就算再能打也对东江镇无能为力。所以皇太极的目标绝对不可能是皮岛,那么他调动八旗的真正目标又在哪里呢?

想着,袁崇焕的目光从东边收回,重新回到了现在八旗兵聚集的区域,接着他目光左移,朝着西边望去。

突然瞳孔一缩,袁崇焕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连忙上前一步,眼睛离地图仅仅不到两尺的距离,目光死死盯着一个地方。

“他不会盯上了这里吧?”

越看越是心惊,袁崇焕额头不由得渗出汗水,因为他所盯着的方向是关内的蓟州。

蓟州位于北直隶,在京师的东北方向,从京师往山海关,蓟州在靠近中间的位置。

这个地方属于顺天巡抚管辖范围,但袁崇焕对此地的情况也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这里虽有明军驻扎,可兵力并不多,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战斗力极差。

从目前宁锦防线情况来看,皇太极肯定是没办法从锦州、宁远再至山海关一线打过来的,他袁崇焕又不是吃素的,手下的辽东兵将虽然野战不如八旗,可防守却是绰绰有余。

一旦八旗兵这样打过来,凭借宁锦防线的坚固袁崇焕有十足把握守住,甚至能借用火器之利给皇太极一个狠狠教训。

既然如此,强攻宁锦不可能,东面打皮岛也是不成,皇太极手上又没水师,八旗也不可能靠着战马横渡大海从天津卫登岸,那么留给皇太极唯一的可能就是向西进入蒙古人的地盘,然后借用蒙古人的草原绕道而行,从蓟州攻入大明。

这种战术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因为皇太极要这么干的话风险也是不小,等于直接放弃了在辽东和明军对峙的局面绕几百近千里从蒙古草原孤军深入。一般人根本不会这么干,因为一旦半路出事,又或者大明有所防备的话,那么不仅会前功尽弃,还可能损失惨重。

可非常人做非常事,袁崇焕丝毫不敢小看皇太极,向来骄傲的袁崇焕自从和皇太极打交道以来还从来没从对方手里占过便宜呢,这样一个人物你觉得他不可能会这么做,可万一偏偏就这么做了呢?谁又能保证?

如果真的如袁崇焕判断的那样,皇太极从蒙古借道怎么办?他作为蓟辽督师主要的战区在辽东,手中的主力也在辽东,从蓟州到遵化一线根本不是他能直接管的,再加上现在只是一种猜测,他也不可能冒风险从宁锦一线抽调主力派往蓟州一代,因为这么做的话会削弱他在宁锦防线的布置,一旦前脚把兵调走,后脚皇太极全力进攻宁锦,因为兵力不足防线动摇的话同样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目光在两地来回扫视,袁崇焕哪里能坐得住?越琢磨心里越是不安,他当即一跺脚,转身去了书案那边,找出一本空白的奏折研墨提笔就给崇祯皇帝写了奏折。

在奏折中袁崇焕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提醒崇祯皇帝注意蓟州一线的防务,尤其写道:“辽东无忧,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不得不承认袁崇焕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可能发生的情况,在警告崇祯皇帝之后,袁崇焕还建议崇祯皇帝在这一带加强防御,布置重兵,尤其是遵化方向最好添置一个团练总兵以确保万一。

写完奏折,袁崇焕仔细看了一遍,觉得没问题后就把奏折封了起来,这时候外面的天也蒙蒙亮了,袁崇焕喊来下人把奏折马上送了出去,两日后,奏折就送到了京师到达了崇祯皇帝的手上。

接到袁崇焕的奏折,崇祯皇帝看后也不敢怠慢,他连忙找来大臣们问询,征求内阁和兵部各方的意见。

当奏折在几个阁老和兵部尚书王洽手中转了一圈后,众人都没说话,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全不发言。

“诸位爱卿,袁崇焕上折所言之事你们怎么看?”见没人开口,崇祯皇帝心里很不舒服,总不能大家干瞪眼吧,直接开口就问。

话语落后,大家还是不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崇祯皇帝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子,在这样的主子手下干活你冒的越快倒霉的也越快,万一说错了话,刚才还是重臣,说不定下一刻就被皇帝给剥夺官职了,甚至拉出去打屁股也有可能。

所以时间久了,大伙都抱着躺平的心疼,能尽量少言就少言,能不表态就最好不表态。

见着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如此,崇祯皇帝心头不由得冒气了一团火,他目光在这些臣子身上扫视着,最后落到了兵部尚书王洽身上。

“王洽!”

“臣在!”王洽心里暗暗叫苦,不是应该先问询首辅么?怎么直接就先问他了?可皇帝点名,他又不能躲,只能站出行礼。

“伱是本兵,你来说说,袁崇焕的建议如何?”

“臣……臣以为袁崇焕折中所言并无实据,只是推测,无法证实。不过臣又以为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对辽东建奴向来熟悉,虽言语中有空穴来风嫌疑,但细想下来却也有几分道理。”

王洽的话谁都不得罪,说了和没说几乎没区别。

崇祯皇帝顿时不悦,追问他究竟应该怎么应对。

无奈之下,王洽只能提议可以先布置一番,以防万一。

“布置一番?王大人,你好大的口气!”这时候内阁一位阁老当即反驳道:“既然是空穴来风,又何必布置?建奴在辽东,蓟州在直隶,向北就是蒙古,蒙古各部又不是死人,怎么可能让建奴借道而行?蒙古人再傻当也知道借道之危啊!”

“就算建奴借道蒙古,建奴千里迢迢如何行军?更如何攻入长城?难不成我大明九边的将士是摆设?至于布置,假如按袁崇焕所言抽调重兵驻守蓟州,那么必然其他方向就有空缺,倒时候建奴不会趁虚而入?如是这样,后果谁来承担?”

“这话说的好!”另一个阁老表示赞同,当即态度也是一样,认为袁崇焕既然主政辽东,那么他的目标就应该是辽东战场,怎么莫名其妙关心起直隶的安危来了?

如果建奴真的攻进直隶,那么肯定是袁崇焕那边出了问题,所以他认为这袁崇焕分明就是用这种方式转移朝廷的注意力,意图给自己安排后路。假如他在宁锦一线没挡住建奴,那么就能就此推卸责任,大家都是当官的,那个当官的没几个心眼?谁不知道谁呀。

当然,也有人赞同王洽的建议,认为袁崇焕不会无的放矢,既然他提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朝廷也得考虑一下,万一呢?万一真的建奴绕道攻击直隶可怎么办?别忘记蓟州离京师近在咫尺,一旦建奴从这里突破麻烦就大了。

一时间,众人说什么的都有,吵吵嚷嚷让崇祯皇帝头大,听这个人说觉得有道理,听另外人也觉得讲的没错,可最终应该是信袁崇焕或者不信,就连崇祯皇帝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决定暂时把调兵的事放一放,先问大家关于袁崇焕在遵化设置一个团练总兵的建议如何,这总没问题了吧?

可这时候又有人提出,袁崇焕推荐的遵化团练总兵人选王威很是不妥,因为前不久王威这人刚刚因为贪污被御史弹劾,一个私德有亏被弹劾还在待罪的人让他去遵化担任团练总兵?这算什么?这不是变相让王威脱罪么?

鉴于这个情况,大家表示团练总兵的人选谁都行,唯独就不能让王威去。而等崇祯皇帝询问那么除了王威的话派谁去合适呢?大伙又闭口不说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也拿不出合适人选,看着这个场面崇祯皇帝心里那个气啊,让你们说你们不说,人家提人选你们反而这个反对那个反对,怎么着?所有的事全要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人来一言而决么?还要你们这些大臣干什么?

恼怒之下,崇祯皇帝直接拍了桌子,众人见皇帝生气连忙请罪,看着下面这些大臣,崇祯皇帝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就让他们滚蛋,得了这个“旨意”众人巴不得早点跑呢,一眨眼功夫全跑了个干干净净,只留下还在生闷气的皇帝一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