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六十五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六十五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徐宪成的劝说起到了作用,李信渐渐冷静了下来,仔细想后不得不承认徐宪成的说法是对的。

弹劾袁崇焕简单,只要写弹劾奏折递上去就成,可一旦这么做了就要面临弹劾不成的结果。

而从现在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维护来看,哪怕徐宪成弹劾也是不成的,之前赵率教都实名举报过了,可结果又如何呢?袁崇焕毫发无损,赵率教却被袁崇焕整得灰头土脸,所以徐宪成就算弹劾恐怕也是这个结果。

作为工部郎中,徐宪成固然不怕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根本就管不到他。可问题在于徐宪成这一弹劾,孙元化的情况就瞒不住了,到时候袁崇焕肯定会知道是孙元化给徐宪成写了信。

所以这样做等于把孙元化给卖了,以袁崇焕睚眦必报的性格,孙元化肯定落不得好去。

现在孙元化可在袁崇焕手下呢,袁崇焕轻而易举就能给他穿小鞋,而且辽东又是战区,到时候耍点小手段,让孙元化不明不白死在辽东都是一句话的事,假如真有这样的事发生,他李信能对得起孙元化?

想到这,前一刻还愤愤不平的李信后一刻就和泄了气的皮球一般痿了下来,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此事我心中有数,眼下不是弹劾的最好时机,不过袁崇焕如此作为,想来绝无善终的可能。当即陛下宠信袁崇焕只是因为他五年平辽的承诺罢了,如袁崇焕两年内在辽东未有起色,那么陛下对袁崇焕的信任必然越来越淡,更何况我们这位陛下从来不是有耐心之人,等到那时候对袁崇焕失去信心,就是出手弹劾的最好机会。”

李信默默点头:“你说的倒也不错,眼下袁崇焕如日中天,的确不是弹劾的最好时机,可是如现在不弹劾他,等到他在辽东把局面搞得一塌糊涂,就算能把他拉下马来,这辽东残局又如何呢?怎么收拾?”

徐宪成叹了口气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你也无需这样悲观,我大明毕竟是泱泱大国,国力雄厚远不是区区辽东建奴可比,只要辽东局势不坏到最严重的地步,以我大明国力依旧能挡住建奴,到时候朝廷派一员能臣经略辽东,渐渐稳住,还是有可为的。”

“你不要忘了,之前督师孙老大人还在呢,如有可能,请孙老大人出山再督师辽东,建奴之患必然能压制得住,不必过虑。”

“对对对!”李信一拍手,神色顿时轻松了不少。他怎么就忘记孙承宗了呢?孙承宗之前去职回乡,眼下就在家乡养老呢,这位可是当年督师辽东完成辽东防线,逼得建奴寸步难行的赫赫人物,如果让他老人家再出马,别说区区建奴呢,就算再强也能压服得住。

松了口气,李信的神色缓和了许多,他又骂了袁崇焕几句,接着突然想到了什么,对徐宪成说亏得当初袁崇焕给崇祯皇帝上书,说要整顿辽东军事让朝廷暂缓任命辽东巡抚和山东巡抚。

如果没有当初袁崇焕这个要求,那么现在的徐宪成说不定就是山东兵备道了,甚至由兵备道升迁山东巡抚也有可能。而一旦徐宪成去了山东,就成了蓟辽督师袁崇焕的部下,袁崇焕这样的一个人在他手下不是什么好事,到时候是福是祸谁都无法预料,亏得徐宪成没去山东。

听李信的这种说法,徐宪成摇头苦笑,这事的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去山东如今看来也不是坏事,至少徐宪成认为袁崇焕此人不仅名不副实,而且像他这样在辽东折腾,恐怕以后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以前读书的时候徐宪成心中总想着等科举高中当了官,能为朝廷为天下做事,一展抱负甚至青史留名。

读书人不都是如此么?可当自己真正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徐宪成心中却没了之前的激情,反而无比失落。

要说官运,徐宪成并不差,他从中了进士步入官场到现在前后也不过不到五年的时间,而如今却已是正五品的官职了。

三十岁都不到的徐宪成就成了正五品的京官,升官速度可是不慢,要知道和他同科的进士中,许多人才区区七品而已,高些的也不过从六品罢了。

天启年,魏忠贤权势滔天,几乎把持了朝政,当初徐宪成对魏忠贤的态度和大部分人差不多,认为这是一个权阉,而围绕魏忠贤的阉党集团更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团体。

所以在那时候,徐宪成为人很是低调,再加上早就有姐夫朱慎锥的提醒,徐宪成为自保刻意和东林党保持距离,再加上张锡钧暗中的帮衬,徐宪成进入工部实习,负责三大殿的修缮。

正是因为这份工作,徐宪成见到了天启皇帝,还在王恭厂大爆炸那次变故中指挥若定,救了天启皇帝,从而给天启皇帝留下深刻印象。

可之后,徐宪成依旧离天启皇帝包括魏忠贤一党保持距离,避免卷入当初的政治旋涡,等到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上台后,随着崇祯皇帝果断出手把魏忠贤拉下马来,一举铲除了阉党时,当时的徐宪成是极为兴奋的,更对这个刚刚登基的少年皇帝抱有极大的期待。

在徐宪成看来,天启皇帝登基没多久就不动声色地解决了魏忠贤和阉党,在这件事上展露出极为高明的政治手段,而且天启皇帝的勤政努力也让人佩服,这位少年皇帝登基后并不像天启皇帝那样怠政,而是经常召见大臣,虚心听取官员们的意见,从不缺席朝会,据说在宫中每日为政务从早一直忙到深夜,还下旨消减宫中开支,很是勤俭。

这些举动都展现出一个英主的气象,朝野上下更是对崇祯皇帝很是称赞,许多人包括徐宪成在内,都有大明即将中兴的感觉。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身上的毛病和缺陷渐渐暴露出来,这位少年皇帝虽然勤于政务、勇于改革、不近女色、生活简朴,也有一腔抱负,更有改变大明的想法,可惜的是他所做的一切却离原本的初衷越来越远,而且徐宪成在接触之下更是看出了崇祯皇帝身上的诸多问题。

崇祯皇帝虽然有好的一面,可他同样也有性格上无法弥补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刚愎自用、做事急躁,多疑,犹豫,反复,对局势把握不明,甚至不会审时度势。

如果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崇祯皇帝的这些性格缺陷问题还不算大,可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帝国的掌控者,这些缺陷却是致命的。

崇祯皇帝登基以来所作出的许多决策,不仅是在国家政策大事上,甚至在官员的任命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些问题。一来二去,许多事明明出发点是好的,可在实际决策包括操作中却朝着更差的方向发展,这让徐宪成在察觉到这些后不由得大为失望。

相比崇祯皇帝,徐宪成不由得拿他和之前的天启皇帝对比,虽说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受到世人的评击,更因为阉党横行导致文官士绅集团的强烈反抗。可徐宪成却不得不承认,至少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大明的情况却要比现在好得多,无论是财政的运转或者地方的稳定,甚至包括辽东的情况等各方面都强不少。

徐宪成不是读死书出来的,他虽是少年进士,也是复社的创建者,可他和其他人却不同,尤其是因为当年的游学让徐宪成看明白了许多,更能用其他角度去判断问题,在他看来崇祯皇帝哪里是什么英主,更不是什么大明的中兴之主,说实话崇祯皇帝的性格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大明开国以来从来没有像他这样的皇帝存在,而这种性格的皇帝越折腾,对大明的损害也越严重。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如此,一个皇帝怎么能这么干呢?

其他的暂且不说,就说现在的内阁吧,内阁成员从阁老到首辅如同走马灯一般的更换,崇祯元年到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普通的阁老不讲,仅仅是首辅就换了六个人,虽然这六位首辅中有近半是因为牵连到阉党的缘故被替换的,可问题在于还有近半是东林党和其他党人,却同样被崇祯皇帝所踢出了内阁。

其中担任首辅最短的人是来宗道,仅仅只当了一个月的首辅,而其他几位当的时间也不长,尤其是那位被崇祯皇帝抽签抽中才当上首辅的李标在首辅的位置上也没坐多久,只是比来宗道略好些罢了,前后在首辅位置上仅坐了两个多月就被崇祯皇帝给撤职了。

大明自朱元璋取消中书省后,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此结束,而之后逐步建立的内阁制,内阁阁老成为了协助皇帝施政的“秘书处”,宣宗时期,内阁制度得到了确定,内阁阁老的地位和权利渐渐高于六部,就此大明的内阁制度稳固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内阁首辅和阁老非相,可实际上却还是有部分的相权,可以说内阁是大明除去皇帝之外最重要的朝廷掌控机构了,而另一个机构就是持有批红权的司礼监。

可崇祯皇帝倒好,登基不到三年,内阁成员就和走马灯一般换了一次又一次,首辅前前后后换了六个人,就连司礼监也没有了之前的权利,包括批红权在内全部到了崇祯皇帝的手上,这样的做法在整个大明各代皇帝中从未有过,让人无法想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