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四百六十六章 亏本买卖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四百六十六章 亏本买卖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干,关键就在于他性格的缺陷。他每次换人前都是对即将换上来的人抱有极大期望,希望能够通过换人达到立竿见影的施政效果。

可问题在于治国哪里有这么容易的?就算是治病也没这样夸张啊!常言说的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算是人生病了,医生治病也不可能马上药到病除,小病尚可,大病治疗不仅需要药石之效,还得慢慢调理,怎么可能一个重病之人今日把药灌下去,明天就活蹦乱跳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吃仙丹了。可偏偏崇祯皇帝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内阁根本没达到自己的期望,自己任命的内阁阁老包括首辅都是吃干饭的无能之辈,既然自己给了他们权利和地位,他们就应该马上立竿见影做出成绩来,这才不负自己的提拔和重用。

可问题哪里有他想象的这么简单?就像一家公司招聘管理者一样,一个新人刚刚入职,至少得先熟悉公司的情况吧?整个熟悉下来摸清楚各方面的情况也需要时间,短的一个月,长些的两个多月是必须的,等搞明白企业存在的问题后,再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这依旧是一个不短的过程。

公司都是如此,更不用说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了。内阁首辅和阁老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第一天屁股刚坐上这个位置,第二天就把整个帝国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根本就不可能嘛。可偏偏崇祯皇帝这个人根本就没耐心,任命的时候还好好的,可过了没几天就忍耐不住了,当他没看见快速改变之后,就对所任命的人大为失望,甚至觉得这些人辜负了自己期望,分明就是酒囊饭袋,想也不想直接找理由不是撤职就是降级,甚至还有因为迁怒找借口直接拉出去打板子甚至下狱的呢。

崇祯皇帝这样做法让所有人无法理解,因为从来没有这样当老板的,大家打工人碰到这样一个喜怒无常又没有耐心的老板简直就是倒了大霉了。

在以前,入阁是所有官员所向往的地方,能够入阁是当官最高的政治荣誉,如果能当上首辅更是达到人生顶峰的标志。可现在倒好,被所有官员所认为最大荣誉的入阁现在反而成了避之不及的政治旋涡,在崇祯皇帝手下干活,你不入阁还好,一旦入阁几乎标志着你政治生命走到了终点,因为当了阁老甚至首辅后,倒霉是肯定的,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谁都跑不了这个结局。

能当上官的都不傻,朝廷中的官员除去寥寥无几外,绝大部分人那个不是苦读诗书,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考上来的?从全国诸多的读书人中拼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当上这个官怎么可能有傻子?

因为崇祯皇帝的这些操作包括他性格上的缺陷,三番五次下来大家伙也都明白了这位主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了。在这种主子手下干活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你越是有能力,越被崇祯皇帝看上,那离开政治舞台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因为伱马上就会被重用,然后又很快会被埋怨上,最终和用过的手纸一般被丢开,成了弃子。

苦苦熬数十年,从童生、秀才考举人再中进士成为官员,一点点熬到现在的地位,难不成就是为了追求这么一个结果?

所以现在的朝廷上下风气渐渐产生了变化,许多官员开始摆烂躺平,每日暗中求爷爷告奶奶希望崇祯皇帝看不上自己,让自己安安稳稳在原本的职位上多呆几年,千万千万不要让崇祯皇帝对自己重用。

正因为这样,内阁几乎成了所有官员敬而远之的场所,如果不是崇祯皇帝直接点人入阁,基本上大伙都不会主动,这也算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见过的稀罕事了。

其实徐宪成并不清楚,崇祯皇帝之所以这么干一方面是对内阁的不满,他觉得无论是内阁首辅还是阁老都不是合适的人选。但他又没有好的办法来改变这些,许多时候崇祯皇帝很羡慕他爷爷万历皇帝,觉得如果像自己这样勤政的皇帝能有一个和张居正一样的首辅辅助的话,那么大明必然会强盛起来。

所以崇祯皇帝频繁更换内阁成员的目的就是要想要找他心目中合适的人,最好是再出现一个类似张居正一样的优秀首辅。可问题在于崇祯皇帝这么干先不说臣子们的反应如何,而且还直接破坏了原本内阁和皇权之间的平衡点,导致内阁长期除在混乱之中,首辅包括阁老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长期稳定的施政,因为今天你还是阁老,说不定明天就换人了,下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从内阁发出去的命令能有多少有效时间,无奈之下只能观望甚至坐视不理。

此外,就算张居正复生也是没用,在这样的主子手下干活,别说一个张居正了,哪怕十个张居正也是白搭。再说了,张居正是何许人?张居正的强势天下皆知,他崇祯皇帝能忍受张居正这样的臣子么?可别忘了张居正可是有一句大名鼎鼎的话“吾非相,乃摄也!”做臣子的居然爬到当主子的头上去了,以崇祯皇帝的性格脾气,不把张居正的脑袋砍下来就算优待了。

对于孙元化的那封信,徐宪成最终还是没做出任何反应,就连回信中也闭口不提之前的事,只是安抚孙元化几句,婉转劝告让他在辽东小心在意,保障自己的安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至于其他不用多插手。

接到徐宪成的回信,孙元化看完后呆了许久,心中明白徐宪成的提醒,最终也无奈长叹了一声。

而这时候,收到大批粮食的皇太极已有了足够底气,随着这些粮食的在手,满清这边有了足够一年的储备,这样就给了他后续谋划的基础。

皇太极从来没想过真的和大明握手言和,至于所谓的和谈根本就是一种政治手段罢了。不过袁崇焕的反应和对和谈的急迫,让皇太极有了意外收获,这些收获不光是粮食问题的解决,还包括了他有更多的准备时间。

转眼间,冬天过去,随着春天的到来,休养了一整个冬日的皇太极开始蠢蠢欲动,面对南方大明的花花世界,皇太极一直垂涎三尺,从没放弃入侵大明的想法。

这一次皇太极没有马上出兵,而又派人联系袁崇焕,追问大明对和谈的“诚意”,此时袁崇焕正有些焦头烂额呢,因为大量的粮食被卖,导致辽东军中的粮草不足,虽然他从关内收购了些粮食,可因为这两年各地干旱的缘故,粮食原本就不足,价格也在不断飞涨,所以收购的粮食根本不够用,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自己这边的问题恐怕就捂不住了。

这时候,袁崇焕意图通过皮岛的贸易路线解决军饷和粮食的问题,之前弄死毛文龙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看上了毛文龙的皮岛,意图拿下毛文龙这条贸易和运输路线。

可袁崇焕没想到的是虽然他杀掉了毛文龙,拿下了皮岛,也掌控住了毛文龙的东江镇和贸易路线包括航道,可结果却不乐观。

因为毛文龙的死后导致的一系列变化,袁崇焕并没有从原本皮岛的贸易路线中获利多少,甚至因为后续的许多问题导致皮岛从一个原本的香饽饽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毛文龙死后,袁崇焕先分东江镇为四协,分别由毛承禄、徐敷奏、刘兴祚、陈继盛分管,由副总兵陈继盛暂时代管东江镇。不久后,袁崇焕下令四协改为二协,其中陈继盛领东协,刘兴治摄西协,并调毛承禄移驻广鹿岛。

这样做的本意是要分而治之,更好地掌控东江镇,消除毛文龙对东江镇的影响。可问题在于袁崇焕虽然采取了这样的手段,还特意让原本就有矛盾的陈继盛和刘兴治各领一协,意图让各自牵制,可实际效果却和预料中的完全不同。

整个东江镇原本在毛文龙手下,凭借着毛文龙对东江镇的影响力和威望,东江镇就算内部有矛盾,毛文龙也能牢牢掌控。可当毛文龙一死,许多问题就彻底爆发出来了,东江镇内部骄兵悍将各自不服对方,尤其是陈继盛和刘兴治两人本就有极深的私怨,现在两人的地位相当,手中又各握一协,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再加上袁崇焕的故意纵容和从中挑唆,东江镇内部已没有了毛文龙时期的稳定,变得混乱起来。

现在陈继盛和刘兴治时不时爆发矛盾,双方甚至不顾同胞之谊彻底翻脸。而原本最有能力,也最得人心的毛承禄又被袁崇焕边缘化,带着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去了广鹿岛,远离了东江镇核心。

这还不算,这些日子以毛承禄为核心的毛文龙几个忠心部下三天两头上书朝廷,痛骂袁崇焕,为毛文龙喊冤叫屈,请求崇祯皇帝为毛文龙平反,严厉惩处袁崇焕。

可崇祯皇帝对毛承禄根本不以理会,这让毛承禄等人心中更是愤怒,虽然他们暂时拿袁崇焕没办法,可驻守广鹿岛后给袁崇焕找点麻烦还是能做到的,一来二去,导致袁崇焕意图通过掌控的商贸海道获利的打算几乎落空,投入和产出根本不成比例,甚至还因为东江镇的缘故,让袁崇焕还要拿不少银子出来稳住东江镇,这实在是一笔亏到姥姥家的买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