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三百七十一章 如愿以偿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三百七十一章 如愿以偿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魏忠贤本就是市井出身,斗鸡弄狗他拿手的很,随着权势的越发壮大,魏忠贤用人也有自己一套,无论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不管能力如何,其关键就是要听话。

如果不听话,就算再有能力的人魏忠贤也不会用,他试探袁崇焕的另一个用意也是这样。养一条好狗既要给吃的,也要狠狠训,如果训不好,狗改不了吃屎,记打不记吃就不是好狗。

就这样,魏忠贤直接就把袁崇焕的奏折丢到了一旁,再也不去理会袁崇焕那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宁远的袁崇焕一开始因为气愤难填写了那份奏折,可奏折送出去后没几日,袁崇焕的头脑渐渐冷静了下来,心中开始有些忐忑不安起来。

几天后,这种忐忑变成了袁崇焕的心病,每天既期望着京师那边有消息传来,又害怕来的是坏消息。

这些年,他在辽东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从最初的六品官爬到了正四品的官职,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

袁崇焕对权利的渴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对于官位的热衷同样也是如此。可一旦朝廷真同意了自己奏折中所言,顺水推舟同意他辞官回乡,那么多年的奋斗就全付之流水了,手中的权利和头上的乌纱也一夜化为乌有。

这样的结果是袁崇焕怎么都无法接受的,此时袁崇焕已经后悔自己所做的事了,假如有后悔药卖的话,袁崇焕就算倾家荡产也会去买来吃下,可惜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后悔药?泼出去的水难道还能收回来不成?

狠狠抽了自己几个耳光,袁崇焕大骂自己当时太过糊涂,怎么头脑发热就干出了这样的蠢事来呢?

他希望朝廷能有驳回自己的公文下达,可又怕来的公文是同意自己辞职。一天天过去,袁崇焕快被这种等待折磨的要疯了,这简直被判了他死刑还要难受,吃不好睡不好的袁崇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了下去,急得嘴上起了个大泡,疼得连喝水都成问题。

急上火的袁崇焕觉得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他必须马上做出弥补的操作,以补救自己之前的失误。

现在能救自己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魏忠贤魏公公,只要魏公公拉他一把,自己就能重获新生,一旦魏公公放弃了自己,那么自己努力的一切就彻底没了。

为了弥补过错,袁崇焕连忙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写了一封信给魏忠贤,在信中袁崇焕把自己给臭骂了一通,表示自己之前头脑发热做了错事,辜负了皇帝和魏公公的信任,希望魏公公能看在自己忠心和以往功劳的份上,伸出手来拉他一把。

第二件事就是袁崇焕以宁远主将的身份联合宁远其他守将写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是对之前的宁远大捷的战后总结,同时也列举了宁远大捷之所以胜利的真正原因。

袁崇焕没有在这份奏折中过多吹嘘自己的功劳,而是很低调地把自己的功劳放到了次要地位,而把首功给了皇帝和魏忠贤魏公公。

袁崇焕在奏折里说,之所以有宁远大捷,完全是在皇帝英明的指导下进行的,魏忠贤魏公公的战前准备和安排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一场战争中,指挥官固然有相当的重要性,可真正重要的却是战争的谋划者和军队的后勤保障。

就和当年汉高祖刘邦时一样,虽然韩信骁勇善战,可如果缺少刘邦的整体布局还有萧何的协助,哪怕韩信再能打也无法立下奇功。

大明开国也是如此,开国功臣中第一是李善长。虽然李善长不是武将,要论带兵根本不如徐达、常遇春等人,甚至作为文人的李善长手无博鸡之力,别说上阵打仗了,拿刀子和敌人对砍都做不到。

可后来评论功劳,太祖把李善长摆到了第一位,而武将们没有一个不服的。道理很简单,李善长是明军的大管家,大明之所以能夺取天下,没有李善长在后方井井有条的后勤保障是根本做不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明军才能击败元军,从而占据天下,这才有大明的建国。

从以上例子来看,如今的宁远大捷同样也是如此。他袁崇焕和宁远将领们只不过是执行者,真正的功劳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魏公公才对。

天启皇帝就和当年的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一样,而魏忠贤魏公公的作用也和萧何、李善长没有区别,和天启皇帝、魏公公的功劳相比,自己这点小功根本微不足道。

如此,袁崇焕建议朝廷论功当以皇帝和魏公公为首功,他们只是次功罢了。当然皇帝本人不可能看重这份功劳,因为皇帝已经是九五之尊,要这功劳并没什么用处,至于魏忠贤魏公公,作为天启皇帝身边的忠仆,实际的荣华富贵也没什么意义,而且魏公公本人也不需要什么官职,天下人谁不知道魏公公视官职如粪土,心中只有大明和皇帝?

其他的不说,魏公公作为内廷第一人,却不是司礼监一把手,主动把掌印让给了他人,仅从这点来看就能体现出魏公公的高风亮节。不过袁崇焕觉得千万不能委屈了魏公公,虽然魏公公不在意世俗名利,可大明百姓包括他袁崇焕必须要记得魏公公的功劳和为大明所做的一切。

何况这几年魏公公协助皇帝管理朝政,为民间做了许多实事,尤其是去年的地方减税政策更让天下百姓获利甚多。这一次宁远大捷,又救了辽东军民水火之中,辽东百万军民对魏公公感恩戴德,袁崇焕建议效仿江南,在辽东给魏公公建立生祠,以此来感谢魏公公的大恩。

作为正牌子进士的袁崇焕写文章自然是没任何问题,这份奏折洋洋洒洒千言,引据论道观点确凿有物,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很快,给魏忠贤的书信包括这奏折就送往了京师,没几日就到了魏忠贤的手里。

先读完书信,又读了袁崇焕的奏折,魏忠贤心情极佳,当时就哈哈大笑起来。

袁崇焕还是很聪明的,魏忠贤他就喜欢聪明人,因为聪明人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明白应该怎么做。

人嘛,哪里有不犯错的,何况袁崇焕还是一个年轻人,自己总得给年轻人一点机会不是?

更重要的是,袁崇焕的书信奏折所写的内容简直说到了魏忠贤心里去,尤其是奏折中把魏忠贤和萧何、李善长相比,让让魏忠贤得意万分,事实也是如此,自从魏忠贤崛起后,辽东战事所需要的钱粮军械什么的,不都是魏忠贤绞尽脑汁从各处想办法弄来的?

如果仅仅靠大明那些可怜的赋税,辽东哪里有现在的宁远大捷?这些功劳就和袁崇焕说的一样,他们虽然是前线打仗的将领,可奠基基础的却是他魏忠贤啊!要没有魏忠贤,辽东别说和后金打仗了,连军队都吃不饱,军饷更是发不下去。

高兴之余,魏忠贤挑了时间去见了天启皇帝,在天启皇帝面前帮袁崇焕说了几句好话。

原本就因为宁远大捷对袁崇焕略有改观的天启皇帝正在兴头,现在又有了魏忠贤的建议,天启皇帝听后宁远如此功劳,仅仅给袁崇焕一个加衔的确有些低了,这样的话对功臣实在委屈,当即就问魏忠贤如何补救的好。

魏忠贤早就有了盘算,说现在辽东巡抚之位空缺呢,要不让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一职?

天启皇帝想了想觉得这个建议不错,点头就答应了下来,让魏忠贤自己去安排即可。就这样,得了天启皇帝的许可,魏忠贤让人拟好了升袁崇焕为辽东巡抚的诏书,然后再盖印后转交给了内阁。

内阁首辅顾秉谦本就是魏忠贤的人,自然不会有任何异议,内阁当场就表示同意,接着由内阁叫吏部行文,仅仅一天功夫,任命袁崇焕为辽东巡抚的旨意新鲜出炉,由人送往宁远传旨。

几天后,盼星星盼月亮,袁崇焕终于盼到了从京师来的旨意,他忐忑不安地接了旨,等听完旨意中的内容后,前一刻还忧心忡忡的袁崇焕后一刻瞬间精神焕发,简直判若两人。

太不容易了,辽东巡抚之位终于落到了自己头上,袁崇焕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个职务。由此,他真正踏上了封疆大吏的地位,这一步等了许久了。

再回想之前的冲动,袁崇焕更是对魏忠贤心生感激,如果不是魏忠贤的大度,自己这辈子就全完了。生我者父母,成我者魏公公也!要不是自己人不在京师,他甚至想直接喊魏公公一声干爹呢,以表示自己的忠心和诚意。

升任辽东巡抚的第二日,袁崇焕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而是在宁远给魏忠贤大张旗鼓地建生祠。这件事不是小事,要不是自己头脑灵活,突然想到了这么一招,魏忠贤恐怕还不会原谅自己,而辽东巡抚的位置也落不到他袁崇焕的头上。

既然得了好处,那么所承诺的必须做到。魏忠贤有能力把他捧上去,同样也有能力把他从辽东巡抚位上拉下来。袁崇焕吃一亏长一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想再进步,必须牢牢抱住魏公公的大腿,只有这样他的辽东巡抚之位才能坐的安稳,甚至有可能取代高第登上辽东经略之位,哪怕就算是当初孙承宗的蓟辽督师之职也是有可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