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三百三十八章 聪明误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三百三十八章 聪明误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启皇帝很是信任孙承宗,对孙承宗提出的看法也很认同,现在辽东的局势变化同样也证明孙承宗的判断是对的。

可就算这样孙承宗在辽东问题上也从来没说过五年平辽的话,孙承宗反而告诉天启皇帝,辽东战事或许会持续很久,朝廷千万不能心急,只要耐心执行现在的战略战术不断压迫后金建奴的生存空间,那么对方的力量会不断被大明所压制,只要建奴破不开大明的包围圈和封锁圈,最终胜利者终将属于大明。

可现在袁崇焕突然提出了五年平辽的说法,而且看他一副成竹在胸很有把握的样子,天启皇帝不由得略有动心,毕竟孙承宗的战略耗资太大,如果袁崇焕真有如此把握和能力,未必不可一试。

但天启皇帝也没袁崇焕说什么就一拍大腿赞叹,表现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作为大明的皇帝,帝国的君主,天启皇帝虽然年轻却性格沉稳,考虑问题丝毫不冲动,他被袁崇焕的话吸引之下同时也想听听袁崇焕用什么办法来实现五年平辽的目标,当即就让袁崇焕仔细说说他的平辽策略。

面对皇帝的询问,袁崇焕当即就做了回答,他提出辽东在如今的铸城围困战术同时还应该采取屯田之策,以辽东军民合一的手段来应对战局。

屯田在军事上并不稀奇,历史上最著名的屯田是东汉末年曹操主持的,也正是通过这个办法,曹操积累了大量粮草,练就了精锐士兵,最终打败了袁绍,从而统一了北方,拥有当时最强的军事力量。

假如不是在赤壁之战疏忽大意,或许历史就会改写,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三国。

但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承认曹操采取的屯田制给后来的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使了最终三家归晋的结局。

大明开国时也采取过屯田制,后来的军户制度就是屯田制的变种,一直延续至今。

袁崇焕对天启皇帝说,只要在辽东实施屯田制,整合辽东军民,使其合一,那么必然会进一步增强辽东对后金建奴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用不了几年后金建奴就会不战自溃,到时候必然主动投降。

为了证明这点,袁崇焕还以实际情况来进行证实,说了不少辽东的现状等等。此外,屯田制和军民合一制度还有其他好处,一来可以减少朝廷对辽东的粮食、军饷支持,使得辽东有部分自给的能力。

二来,军民合一也能增强辽东的军事力量,使自身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壮大,以拥有和后金建奴在军事上正面抗衡的能力。

袁崇焕越说越是兴奋,双手也不由自主地比划了起来,脸上神色更是神采奕奕。

可听着他的讲述,天启皇帝心中却略有失望,虽然袁崇焕说的这些听起来颇有道理,而且从理论上也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结合事实,天启皇帝还是从其中听到了一些不切实际。

“袁爱卿,在辽东屯田并使军民合一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有几点朕略有不解,袁爱卿是否可为朕解惑?”等袁崇焕说完,天启皇帝思索片刻开口询问。

“臣请陛下垂询。”袁崇焕毫无怯意回到。

天启皇帝当即就问了袁崇焕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分别是辽东屯田怎么确保辽东军民之间的关系?在屯田中同时铸城又如何保证辽东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屯田的这个田是属于谁的?辽东百姓本就有田,是收其田为朝廷所有还是另开荒地?开出来的荒地又如何分配?军民合一,又怎么确保这个合一问题?军就是军,民就是民,你怎么保证老百姓和军队一样实施训练保证战斗力?

此外,屯田需要时间耕种和收获,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不担心在耕种或者收割的时候后金建奴不来捣乱?还有万一到收割的时候,后金建奴跑来抢夺粮食,那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就成了资敌的物资了?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

更重要的是,辽东不是一般的地方,那是前线,是和后金建奴交战的战场。既然是前线,那么随时随刻会发生战争。哪来的这么多精力一方面要铸城,一方面要屯田,另一方面还要军民合一等等?

一旦战事一开,抵挡后金建奴的进攻都来不及,那么刚刚开出来的田种下的粮食怎么办?别的不说,到时候后金建奴一把火把这些全给烧了,辛辛苦苦花费了这么多气力不就白搭了么?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屯田,军队平日的训练和防御怎么解决?打仗的军队可不是屯田的军户,如果军队训练不能保证,精力过多分散,导致战败又将如何?

天启皇帝说道,袁崇焕的想法不是不行,但前提是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确保这些问题不会发生,那么他的策略就是可以实施的。现在,天启皇帝希望袁崇焕能仔细考虑这些情况的可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当天启皇帝这些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抛出,原本还面色如常的袁崇焕一时间显得有些尴尬,他万万没想到这位年轻的皇帝居然有如此眼光,每一个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让他无法反驳。

“这些……臣……臣……。”略有慌张的袁崇焕瞬间没了刚才的沉稳,张口不知如何回答。

看着他这幅反应,天启皇帝心中暗叹了一声,对袁崇焕的期待已没了刚前的热切,反而带着失望。

“袁爱卿一时无法回答倒也无妨。”天启皇帝微笑安慰了袁崇焕一句:“此事重大,不急一时,袁爱卿可好好想想,等想到了妥善的法子后再上折给朕就是了。”

“袁爱卿为国事操劳,朕心里是明白的,做事急切了些也非什么过错,朕知道袁爱卿是忠心之人,要不也不会提出此策,对此朕甚是欣慰……。”

天启皇帝这几句话顿时让袁崇焕松了口气,心头的大石也落了地。他刚才真怕天启皇帝追着这个事问,如果天启皇帝较真的话,那些问题他一个都没办法回答。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今天的面圣袁崇焕就彻底失分了,好不容易见了皇帝一面,居然连皇帝提出的问题也回答不出来,皇帝心里对自己是怎么看的?又有什么样的想法?袁崇焕不免得忐忑不安。

眼下天启皇帝还是给了袁崇焕面子,没有穷追猛打,还主动给了他一个台阶,这让袁崇焕心中无比感激。也正是如此,袁崇焕更丝毫不敢小看这个年轻的天子,在面圣之前,袁崇焕面对天启皇帝心中有过想法,他觉得这位年轻的天子外界一向传闻沉迷于木匠活,国事都丢给了魏忠贤魏公公处置,平日里根本就不理政务。

在袁崇焕看来,天启皇帝应该是很好糊弄的,到时候顺着皇帝的话吹捧几句,让皇帝高兴高兴就行了。所以在谈论辽东军务的时候,一开始袁崇焕还能耐住性子说些实际情况,可等后来说的兴起,再加上袁崇焕性子又爱显摆,说到最后说秃噜了嘴,直接吹嘘起了所谓的五年平辽之策。

可没想天启皇帝一眼就看出了他的五年平辽之策中的问题,还直接抛出了这些问题让他解答。袁崇焕哪里回答得出来?背后正冒着冷汗呢,天启皇帝又轻飘飘地把这些问题搁置一旁,主动替袁崇焕解围,这让袁崇焕再也不敢小看这位年轻天子。

刚才的问题不再询问,天启皇帝又和袁崇焕聊起了宁远的军队情况,对于这个袁崇焕自然是了如指掌,当即一一回答。几句话后,袁崇焕的心情也平复了下来,没了刚前的一丝惶恐,神态也恢复到了初见天启皇帝时的从容不迫。

等谈完这些后,天启皇帝和袁崇焕的这一次见面算是结束了,让袁崇焕回去好好休息,尽快赶赴宁远,用心办差,此外还给了袁崇焕一个恩典,就是让袁崇焕以后有直接上折的权利,以加深和朝廷的相互沟通。

对此袁崇焕叩谢皇帝,起身行了大礼后退了出去。等送走袁崇焕后,魏忠贤回到偏殿就向天启皇帝认错,口称自己识人不明,错看了袁崇焕,甘愿受罚。

“这是做什么,魏伴伴起来。”天启皇帝见魏忠贤跪在自己面前,连忙伸手搀扶把他从地上拉了起来。

“皇爷,奴婢没想到袁崇焕此人眼高手低,如不是皇爷,奴婢差一点就误了国事……。”魏忠贤羞愧难当,刚才那一幕他看在眼里听在耳中,哪里不明白袁崇焕的表现如何。

天启皇帝笑呵呵摇头,拍拍魏忠贤的手背道:“魏伴伴不必如此,举荐袁崇焕此举并无过错,何况袁崇焕虽然略有急切,做事也考虑不周,但此人的确有才,要不然孙老师也不会也向朕推荐此人。”

说到这,天启皇帝又摇头叹了一声:“可此人虽有才,却非帅才,只是将才而已。这非你之错,何况你为朕举荐良臣是为国事,朕欢喜都不来不及呢,如何能责怪于伱?”

“这袁崇焕还是可以一用的,如为将当时一把利刃,可一旦为帅……。”天启皇帝微微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

“皇爷英明,天下无不过皇爷……。”魏忠贤急忙马屁拍上,天启皇帝哈哈一笑,接着思索片刻问魏忠贤:“朕记得前兵部左侍郎高第致仕在乡?”

“皇爷记得清楚,高第是今年二月致仕回的乡。”

点点头,天启皇帝想了下开口道:“拟旨,起复高第为工部右侍郎,让他即日回京。”

魏忠贤瞬间就明白了天启皇帝的意思,连忙应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