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和稀泥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百八十一章 和稀泥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2: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转眼天启元年过去,天启二年来临。

正月十二日,过完年的天启皇帝同意了刘一燝的辞职,这位内阁首辅、东林党大佬在内阁首辅位呆了才半年就落下帷幕,黯然去职。

刘一燝离开内阁后,叶向高接替首辅之职,这次争斗魏忠贤算是赢了一局。

这一日天启皇帝召开朝会,在朝会上提出了关于辽东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如何解决辽东的经抚之争。参与讨论的除内阁成员外,还有九卿、部堂和科道官等。

对于辽东熊廷弼和王化贞不合,经抚之争越演越烈,朝堂各人都是知道的,等到天启让大家说说这个事,辩论究竟谁对谁错的时候,以东林党为首的众人马上就开始表态支持王化贞。

在刘一燝一事上东林党棋差一招,如果王化贞再丢了辽东巡抚一职,东林党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所以无论从那方面来看,东林党都不愿意看见王化贞丢掉辽东巡抚之职,一旦王化贞离开辽东,那就表示东林党对辽东的影响力没了。

从政治角度来看,王化贞肯定是要保的,更何况东林党和熊廷弼的关系并不怎么样。在最初万历驾崩后,言官弹劾熊廷弼一事本就有东林党的影子在,如果不是因为袁应泰的缘故,东林党内部怎么可能让熊廷弼复职?

在东林党旗帜鲜明支持王化贞的情况下,其余官员三缄其口,一言不发。

毕竟,东林党在朝廷的影响力太大,其他各党根本无法和东林党抗衡,再加上新任首辅叶向高又是王化贞的老师,如摆明立场针对王化贞就等于针对叶向高。叶向高可不是普通人,他不仅是东林党大佬,还是两次入阁担任首辅,在朝堂威望甚高,一旦得罪了叶向高,以后哪里有好果子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庭议中有二十七人明确表态支持王化贞,五十二人弃权中立,表态明确支持熊廷弼的只有李精白和徐扬先两人。

李精白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品级不算高。至于徐杨先就更不用说了,他只是巡视皇城御史。他们两人无论从官职还是影响力等都远不如东林党众人,虽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表示辽东战事非熊廷弼不可,而且熊廷弼又是朝廷任命的辽东经略,王化贞只是辽东巡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化贞都应该接受熊廷弼的指挥,而不是和熊廷弼对着干。

对于李精白和徐扬先的意见,东林党表示嗤之以鼻,说熊廷弼骄横跋扈畏敌不前,复职辽东后没有丝毫作为,枉顾朝廷信任。相反,王化贞积极进取,极有能力,而且王化贞所提出的拉拢蒙古林丹汗作为援军,调整防线布置,令毛文龙在后金侧方主动出击牵制后金,同时联络李永芳为内应,这些举措都有实在的操作性。

一旦成功,辽东局面将大为改变,建奴必遭受重创,之前的失地也能一举收复,这也是朝堂众人所期待的。

对于这样的臣子非但不鼓励支持,反而倾向于去支持畏敌不前作风保守的熊廷弼,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想法。难不成你们两个是愿意眼睁睁看着辽东局势僵持不下,坐视建奴越大?这是何等居心?

这话一出,李精白勃然大怒,当即反问东林党人这些话是何意?

当初袁应泰在辽东就是积极进取,热热闹闹做了许多事,可最终结果又是如何?辽东局势复杂,远不是尔等想象的那么简单,假如建奴这么容易解决,那么从万历朝的萨尔浒之战到现在,建奴早就被大明解决了,也不会一败再败,直至今日局面。

李精白认为王化贞的能力别说熊廷弼了,就连袁应泰也不如,这些措施只是纸上谈兵,根本不切实际。就拿东林党提出的这几个措施来看,初一瞧上去似乎可行,可实际上就是异想天开。

王化贞提出的让毛文龙在侧面牵制后金似乎可行,但毛文龙眼下兵少将寡,在辽东本就立足不稳,奇袭镇江的想法虽然不错,可哪怕成功也根本守不住镇江。一旦毛文龙军事行动失败,那么大明就失去了在后金侧后方的一支宝贵力量,况且熊廷弼也不是完全反对这个想法,只是觉得时机未能成熟,希望毛文龙多积蓄力量,等辽东局势稳固后双方同时行动,毛文龙以偏师配合主力再出兵,这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至于联合蒙古林丹汗就更是异想天开,为了解决后金问题,大明在万历年间就和蒙古人握手言和,双方私下达成联手对方后金的协议。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蒙古的林丹汗又做了些什么?

林丹汗虽然是蒙古共主,却眼光短浅志大才疏,没有半点大局的观念。先不说之前林丹汗在攻打炒花时被科尔沁和后金联手击退,此战足以能看出林丹汗外强中干。而袁应泰在辽东和后金作战的时候,作为大明盟友的林丹汗非但不支持大明,反而起了坐山观虎斗的想法。

如果那时候林丹汗能够果断出兵支援明军,袁应泰也不会败的这么惨,戚家军和白杆兵也不会在辽东全军覆没。

当初都是如此,现在更不会有改变,李精白认为林丹汗是狗改不了吃屎,先不说林丹汗究竟有没有四十万大军,哪怕他有也绝对不会拿出来帮大明。最有可能的是林丹汗所谓的四十万大军是吹牛,答应王化贞的联手也是糊弄而已,最大的可能是林丹汗用这种方式挑唆王化贞和后金作战,从而看着大明和后金打生打死,他在一旁渔翁得利。

对于王化贞提出的引李永芳为内应更是个笑话,李永芳是什么人?他可是老奴的孙女婿,李永芳这种人的话如何能信?把如此重要的大事寄托在一个曾经背叛大明的将领身上,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举动。

王化贞实在是太想当然了,他所谓的谋略千疮百孔,现在连大明朝堂上下都知道王化贞要引李永芳当内应,老奴难道是傻子聋子不成?难道会一点都没防备?这种事先不说能否成功,就算要做也是瞒着人暗搓搓做,绝对不让别人知晓。而现在大张旗鼓地操作闹得人人皆知,李永芳只要是正常人都明白会如何选择,除非他脑子进水才会和王化贞合作。

李精白提出的观点东林党表示反对,东林党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相当然而已,你李精白所说的仅仅只是假设。既然要办事,就有风险,难道因为有风险就不做事了?

王化贞所提出的这些建议和谋划固然有失败的可能,可同样也有成功的可能啊!其他不说,只要他的这些谋划能成功一二,那么足以改变辽东局势,这难道不是好事么?

盯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李精白简直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按照伱的说法那么在辽东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熊廷弼不就是这样么?难不成为大明尽心做事反而错了?

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李精白和徐扬先据理力争,虽他们二人从人数上远不如东林党,官职更是不如,可依旧寸步不让。

见吵闹的凶,眼看再这么下去双方就不是吵架,弄不好得直接撸袖子打起来了。天启皇帝阴沉着脸让维持秩序的太监、御史喝止,他自己也没想到今天提出的问题讨论会成为这样的局面,虽然他心里有估计东林党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王化贞,可没想东林党要保王化贞的决心如此之大。

“此事先生如何看?”天启决定不能再让他们继续吵下去了,这样吵法不会有什么结果,当即他把目光投向了站在最靠自己的叶向高,从开始讨论到现在,叶向高作为首辅却一直都没发布意见。

叶向高没想皇帝会直接问他,他站出身来先朝皇帝一拜,接着说道:“回禀陛下,臣同王化贞有师生之谊,此事臣不便参与,还请陛下准臣回避。”

“先生此言差也,先生乃内阁首辅,国家重臣。如今庭议的是国家大事,朕向来对先生品德钦佩万分,也知先生是何等样的人,朕都不担心这些,先生又何必主动回避呢?”

叶向高心中苦笑,他本来是打定主意不说话的,就和他刚才说的那样,他和王化贞的关系满朝皆知,作为王化贞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开口不合适。

可现在天启硬要他说,他又不能不表态,毕竟天启皇帝说的明白这是国家大事,自己是内阁首辅如果在这种事上都不表态实在说不过去,相比之下他和王化贞的关系只是私人关系,在国事为重的情况下,私人关系根本算不了什么。

想了想,叶向高开口说道,他没有说支持王化贞,也没说支持熊廷弼,因为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和王化贞的关系,支持那一边都是不合适的。

叶向高直接耍了个滑头,表示这个事太过复杂,他们身在京师对于辽东那边的情况也只是听闻而已,有些具体信息了解不多,也不好做出合适的判断。

可眼下辽东经抚之争的确存在,又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叶向高提议把问题暂时搁置,不偏不倚处置的好。

至于这个不偏不倚也很简单,就拿两人的官职来决定,王化贞是辽东巡抚,广宁又是他原本的属地,就直接把辽东的权利划分确定下来,让王化贞负责广宁这边的事务。

除广宁之外,辽东的其他事务让熊廷弼来全权负责,这样的话就能完美避开两人的矛盾所在,也能解决目前的经抚之争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