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四十六章 最后的平静(4k,生日加更)

晋庭汉裔 第四十六章 最后的平静(4k,生日加更)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三月辛酉,暮春时节,洛阳北郊的桃花都已经凋谢完了,结出一个个饱满水嫩的红桃。阡陌间的小麦已经郁郁葱葱,看上去绿油油如同给大地蒙上了一层纱幕。天色灰蒙蒙的,但却不让人感到压抑,因为此时的空气中正飘荡着湿润的雨丝,这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好年景。

后世称之为太康之治的太康十年已经结束了,在今年正月的时候,国家正式改元太熙。

可能是年号真的牵扯到国运吧,改元至今,国家还真的是头一次没有遭到任何灾异,既没有日蚀,也没有地震,更没有旱灾,一切都显得那么顺遂,务农的农人们都喘了一口气,感慨说,天象如此,真正的太平盛世或许要来了吧。

在这一片平和中,刘羡从万安山的山坡中打马跑过,翻羽马在草地上奔驰,头上是一只张开翅膀盘旋翱翔于空中的黑雕。

上下起伏中,刘羡双腿夹紧马腹,张弓搭箭,单眼冒着纤细的雨丝,看准了,倏忽间一箭射出。伴随着一声刺耳的尖啸,大雕应箭而落,跌落到山坡下面去了。

刘羡见状大喜,双脚微踢马腹,翻羽马顿时疾驰如电,直奔至猎物身旁。只见那雕的左翼被一箭贯穿,不断抖擞,鲜血染湿了绒羽,还没断气,而两爪间抓着一只黄黑色的兔子,此时正瞪大了眼睛,挣扎着试图掏出雕爪。

刘羡下了马,从雕爪里取出兔子,拎着耳朵,回首对姗姗来迟的陆机、祖逖笑道:“哈哈,士衡,士稚,你们看,我射中一只大雕,上苍居然还送了一只兔子。”

陆机和祖逖此时都一身戎装。祖逖的打扮非常狂放,他把头发简单地扎起,连头巾都没带,而身上的胸襟半敞开着,探出一只赤裸的臂膀来持弓,放肆得活像半个野人。而陆机则穿着非常规整,即使身处马匹上,他也衣冠不乱,一动一静之间,正如兵法所言中“徐如林,静如山”的描述。

刘羡笑道:“看来这次打猎,我是第一了。”

祖逖颇不服气,他叹道:“论箭术,你不如我,不过是借着好马次次抢先,算什么本事?”

刘羡则道:“那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也不是一样样的和人比本事,士稚,输了就是输了。”

陆机则在一旁笑道:“没事,士稚,大不了等会烤肉,你把怀冲的猎物都吃尽,就当是他给你打下手了。”

“这话说得,好似我更像酒囊饭袋……”祖逖接过刘羡手里的兔子,掂了掂重量,又道,“不过,也不是不行……”

三人都大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陆机看看天气道:“时候不早了,还是带上猎物早点回去吧,大伙都等得急了。”

这是一次平平无奇的出猎,在年末诸藩王陆续就藩后,洛阳一时间又恢复了平静,朝廷也陷入了沉默,除去一些例行的公文往来外,宫中三省基本没有任何诏书传出,连带着新立的其余诸王府也都在保持观望态度。

具体原因大家都明白,无非是在等待天子最后的死亡。

而刘羡在工作之余,也是按照司马玮的意图,在士人中频繁活动,观察禁军中的人事动向,也与一些有识之士联络友谊。

今日的游猎便是如此,除去陆机、祖逖外,刘羡还邀请了孟观、陆云、刘琨、王粹、周顗、石超、王敦、江统、阮孚等人,就在这儿时经常散心的万安山里,召开了这么一个小型的士人游宴。

回到来时的石洞里,郤安、张固已经把山洞打理得井井有条,什么烤架、酒席,瓜果,调料,都已经安排好了,客人们则多在席中旁坐闲谈。

刘琨正在吹笛,见刘羡等人回来,便停下音乐,笑道:“怎么,有多少收获?”

“三头鹿,八只兔子,四只雁,一只雕,还有一条蛇。等会大家分了!”

“喔,还有一只雕?那我可要尝尝鲜!”

“喂,我可没说雕给你,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亲手射下的第一只雕,我打算独享。”

“那没有雕,我就不能吃。”刘琨感叹道,“人生若有生平未见又触手可及之物,与其失之交臂后悔,还不如早点去死。”

“你这话说得,那怎么不自己去打猎?”

“打猎太不风雅了,我刘越石可不干大煞风景的事情。”

这话说罢,周围人都笑了起来,刘琨谈笑总是这般风趣,能够自然而然成为众人视线的中心。

刘羡笑道:“好好,看在你这么风雅的份上,这只雕就分了。”

说罢,他亲手拔毛剥皮,和仆人们一起开始处理打到的猎物。一众朋友也不讲究什么君子远庖厨,各自开始帮忙,什么割肉串签,炙肉刷油,忙得不亦乐乎。

等一切都忙得差不多,肉还未烤熟的时候,刘羡一面看着火候,一面开口对陆机道:

“士衡,来的路上,你说这次朝廷的分封并不心诚,当作何解?”

众人心道,又开始了。自从刘羡和陆机相交以后,每次他们两人所在的宴会,都会变成两个人的辩论,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总是如此,似乎永远不会疲倦似的。

但作为士子,谁又不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这是到死都不会消退的爱好,众人也乐得听他们讨论,并且时不时插上一两句自己的见解。

陆机见刘羡提起话头,也不推辞,直接笑道:“我之前说,朝廷这种分封是假分封,主要在于,陛下并没有改变制度根基。”

“陛下让诸王节制地方军镇,看似是分封,但从制度上来说,诸王本质上是以朝廷的名义掌管地方军政大权,而不是以藩王的名义管理自己的国家。”

“这就导致,诸王管理地方的权力来源仍是中央的,他们只不过是一时担任地方州郡的领导,并不能真正地违背郡县制度,在国家内自行其是,朝廷什么时候想撤换诸王的节制大权,仍然能够撤换。甚至想撤掉诸王的王国,又有什么难的呢?这在真正的周制中,是不可想象的。”

“而真正的分封,是国家不仅要在形式上把权力交给诸王,而且要在制度上,完全放弃对地方诸国的干预。地方王公,可以自行改革制度,铸造货币,任命人事。这些事情,现在的藩王们做得到吗?”

“藩王们无非是按照朝廷的规矩,一个国有多少户口,立多少国兵,国内设立哪些官员,朝廷都有明确的规定,导致诸王并不能真正自作主张,这要是放在周代,恐怕连一个子爵的权力都比不过,不是吗?”

众人尽皆颔首,陆机则总结道:“所以我说,陛下的这种安排完全是无根浮萍,假分封罢了,怎么当得了真呢?”

刘羡笑道:“我还是那句老话,分封制度是不合时宜的,陛下能够做到眼下这个地步,已经是极致了。”

“天下人都知道皇帝才是真正的主君,都知道九州万方是一个国家,即使在制度上能够重新实现分封,但只要有这种想法在,就不可能变成真正的分封。”

“我看不见得。”陆机说道,“古往今来,真正用皇帝制度还能国祚绵长的,只有汉朝而已,在此之前,秦帝二代而亡,在此之后,魏祚三代而衰。”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足以证实,皇帝制度是难以持续的,汉室确实是古往今来唯一成功的皇室,但除此之外,真正长寿的夏商周,哪个不是分封呢?”

“或许皇帝能成功才是偶然,汉室以前没有皇帝,汉室以后也不需要皇帝,世上有皇帝,本就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事情。”

陆机此次发言之大胆,令众人大感震惊,但他的角度非常刁钻,现在大家也都不相信天人感应那一套,故而一时间竟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反驳。

可刘羡仍然坚持道:“士衡说未来可能没有皇帝,这或许有理,但是说要返回分封,这也是痴人说梦!”

“现在的士子,多是靠父辈余荫,苦读书,通人情,但你要重现五等分封,这些学识又有什么用呢?他们莫非能够安心回家务农吃苦吗?我并不反感吃苦,但经过了几代人的养尊处优,很多人连粟米和麦豆的种法都分不清楚,想要士子们去做这些事,他们怕不是要跟你拼命咯!”

陆机则反驳说:“正是因为他们不知,所以才要借用分封制度,强行把士子捆绑在土地上,不然士不知工农,天天研究些清谈玄说,不是亡国之道吗?”

“当然是亡国之道,但是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手段,说分封有些太异想天开!”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不说服不了谁,可越是这样,双方越是想说服对方。在这种时候,想要打断这种话题,就需要有人提出新的话题。

今天扮演这个角色的是江统,他是殿中中郎,和孟观同职,出身不算高,但也是个两千石之家,平日颇有真知灼见,又欣赏刘羡、陆机的才华,所以与其交好。

他说道:“两位说得这些,都太虚诞了,和清谈有什么差别呢?要我说,还不如说些实事,解决一些国家切实的隐患。”

周顗对这个话题很关注,他闻言,立刻追问道:“哦?应元兄说的隐患,是什么呢?”

“是戎狄!”江统叹道:“我看国家再这么不重视下去,是要亡于夷狄的!”

他这句话说出来,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而是遭到了大部分的人哂笑。

孟观说:“如今国家安宁,边疆的夷狄都已膺服,既没有匈奴那样一统漠北的大敌,也没有檀石槐这样坐拥十万之众的叛逆。如今最强的拓跋鲜卑,恐怕也强不过秃发树机能吧,应元兄说这些,莫不是杞人忧天?”

周顗道:“我也不理解,看当下的边疆,夷狄四分五裂,分成了六部,根本没什么值得担忧的吧?”

一直在旁边默默吃桃的王敦也说:“皇晋疆平,胜于汉室,何忧之有?”

江统摇头道:“我说的不是边疆的戎狄,那些不足为虑,我说的是国内这些已经归化的戎狄。”

“自曹魏初年,国家户口锐减,又与蜀人在关陇等地连战,虽然降服了相当数量的胡人,但也做了错误的决策。”

“魏武帝为了便于管控,竟然把他们从边疆迁入内地,致使两汉时的北地、上党、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等地,有大量胡人杂居。到了与姜维死斗,和与秃发树机能大战时,又往扶风、冯翊、弘农、京兆、魏郡等地,广迁胡人,到现在,洛阳的胡人都有数万人了吧?”

“我前些日子到尚书省打听过,国家如今账面上的人口,有一千六百万,加上没查出来的隐户,或许能有个两千多万,甚至我们乐观些说,有三千万。但胡人的数量有多少呢?”

“魏元帝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灭蜀时的诏书中有写。”

说到这他顿了顿,悠然念道:“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海隅幽裔,无思不服。”

江统叹道:“这还是快三十年前的数据,到今天,全国的胡人恐怕已经要上千万了吧!”

“上千万人啊!我们国家的在册户口,也不过一千六百万!”

“这些胡人,不生活在边疆,而生活在国家腹心之所在,一旦什么时候决定造反,就能拉出十万乃至数十万规模的部队。若从上党、弘农这些地方出发,不出三天就能打到洛阳!这不是心腹之患,什么是心腹之患?”

他说完这些话,众人赫然一惊,刘羡也不例外,他还真没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问题。而如今江统一提,他也不免联想起这样一幅画面来:刘聪带刘曜回到太原后,决定带兵造反,他振臂一呼,顿时有万人响应,山呼海啸,令人震撼。

陆机则否定道:“应元兄说得虽有道理,但这些戎狄,入中国多有百年了,着汉服,识汉字,应该不至于大反吧?”

江统却断然道:“就是因为他们身受汉化,我才觉得为祸更大!”

“如果不通儒学,他们也不过是多造些杀孽罢了。可眼下他们懂了名教,将来蛊惑人心,恐怕常人就难以分辨,反过来做胡人的刀枪了。”

周顗道:“可我看他们大多心向晋室,并未露出什么反意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这是迟早的事情!”

江统说得这么言之凿凿,倒让大家失笑了,以人种来断定人心,未免也过于偏颇。

而且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国家真有上千万胡人在生存的话,怎么可能迁移得动呢?恐怕人家原本还不想造反,你这一迁,才是直接海内沸腾了。

刘羡不无侥幸地想,还好这回没邀请刘聪过来,不然听到这番言论,以他自尊之高,非和江统撕破脸不可。

正思忖间,他闻到一股糊味,转头去看,才发现大家讨论得过于入神,连一旁的肉烤焦了都不知道,连忙呼喊大家过来抢救。

众人见吃食出了问题,也顾不上别的了,连忙都搭手过来抢救,大家大呼小叫,举止失措,不少人都烫到了手,但狼狈之余,大家又不免相互取笑起来,氛围融洽平静。

但这也是最后的平静了。

在晚宴结束后,一行人返回洛阳,街道上巡逻的侍卫陡然增加了三倍。

而路过城门时,可见上面贴着一道崭新的布告,上面写着:自今日始,全城戒严。

求票!求订阅!请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管理员希瓜和我说,生日了,要大家都开心,多更一章,我说行,但存稿就彻底寄了。

寄了就寄了吧,裸奔就裸奔。

感谢虎目石、ttuugsjq的打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