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一百二十章 孙秀举荐

晋庭汉裔 第一百二十章 孙秀举荐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元康七年秋七月,朝中关于选将的事情还是没有决定下来。

不过与元康六年年末的选将不同,那一次选将难定,是因为众人都小瞧齐万年,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得逞,都是因为孙秀与司马伦无能导致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晋军在扶风接连战败,让众人都意识到,齐万年确实是极其难啃的一块骨头。

如果只是单纯军事上的问题,这尚且还好说。毕竟年轻人永远不惧怕到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注意到:战乱之中,关中几乎沦为一片白地,饥荒也如影随形,大量的流民在雍、秦、梁、凉四州间来回流窜乞活,随时可能会酿成民变。这给平叛带来了更多的变数,谁也不敢担保,会不会弄成更大的乱子。

如此一来,原本在洛阳积极活动,试图到关中领兵的诸王都冷静下来了。虽然他们依旧指责于后党的无能,但愿意去关中的却寥寥无几。后党自己同样也为将领的人选感到头疼,因为合适的人选实在太少。

虽然单纯从军事上来说,朝中有指挥能力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梁州刺史罗尚、宁朔将军刘弘、尚书左仆射王戎、上谷郡公孟观、大司农何攀等人。

只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都难以征调:

关中饥荒,那梁州刺史罗尚要提防叛军南下;

宁朔将军刘弘也抽不开身,要继续关照拓跋鲜卑的动向;

尚书左仆射王戎年事已高,恐怕受不了征战之苦;

上谷郡公孟观被闲居数载,据说一直对朝廷颇有怨言;

大司农何攀则是干脆推辞,说自己无法平定叛军……

这么一看,国家虽富有四海,人材也算得上英杰辈出,可想要人尽其才,却并非一件易事。

正当朝堂为这件事情头疼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跳出来说:“这有何难?”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孙秀。

说起孙秀这一年的经历,那真是跌宕起伏。在一年前,他先是被齐万年戏耍,而后是政斗失败,被解系解职,而后在九月份的时候,被押回洛阳论罪。

在解系的证言下,孙秀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杀人、贪污、识人不明、阵前脱逃、贻误战机……种种罪行加起来,直接判个剥皮也毫不为过。朝中也可谓是群情激愤,尤其是诸王,说是要拿孙秀的人头祭旗,实际上就是要借此机会攻击后党。一时间群意汹汹,大有孙秀是古往今来第一奸臣的架势。

但孙秀待在诏狱里,可谓是老神在在,他对狱卒送了一百金,天天好吃好喝,大鱼大肉,还跟狱卒打赌说:“哈哈,你看着吧,要不了一个月,我就能从这里出去,而且官复原职。”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怎么说,孙秀是同时搭上了后党与东宫两条线,可谓是如鱼得水,两头通吃。在好友辛冉的招呼下,孙秀向贾谧和司马遹同时行贿,然后拖着拖着,朝堂内就没有攻讦他的声音了。再拖着拖着,孙秀就无罪释放了。

无罪释放的理由很简单:梁王也没能成功平叛,其余罪名又证据不足,加上孙秀举荐刘羡有功,所以功过相抵,孙秀仍旧是赵王长史。

接下来的这些时间里,孙秀拿着从关中搜刮来的钱财,打着司马伦的名义,大肆讨好贾后,还有贾后之母广城君。这导致司马伦虽然不再担任方面之任,但得到了车骑将军、太子太傅作为补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殿下,只要您把事情都交给我办,我孙秀担保有一日,将来连天下都是您的。”

孙秀这么对赵王司马伦打下了包票,然后在朝中各势力相互对峙之际,他左右逢源,联络情谊。

对于后党,他担保说,赵王的权势都是皇后与鲁公给的,他一定会支持皇后与鲁公执政,只要赵王能有一席之地。

对于东宫,他担保说,赵王是宣皇帝的儿子,不为太子效力为谁效力?赵王一定支持,只要将来有一席之地。

对于诸王,他担保说,赵王是宗室里的长辈,大家应该相互亲近亲近,不管怎么说,一家人不能生分了,只要团结一心,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按理来说,这么多家投注,在政治上是一定会被众人所排斥的,没有人会欢迎没有立场的人。

但一来是孙秀处理得好,他明面上对贾谧声称,赵王这是帮后党稳住大局,暗地里对司马遹声称,如此可以获取后党更多的情报,双方又不可能去对账,自然也无法拆穿他。

二来是赵王司马伦的无能是出了名的,既不会军事,也不懂政治。大家本来就看不起他,这样一个人没有政治立场,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你不能要求文盲会赋诗一样。

三来是孙秀确实是天才级别的政治掮客,他深知司马伦的优势就是被人看轻,所以往来间除了单纯的吃喝玩乐外,从来不主动谈国事。但他却在服侍的侍女中安排信徒,越过诸王,大肆结交诸王门下的门客。通过这种方式,半年下来,他对朝中的动向可谓是了如指掌。

在得知朝中陷入了选将难题后,孙秀立马去金谷园求见贾谧,向其提议道:

“殿下,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应该立刻去请上谷郡公出山啊!”

听到这句话,贾谧狐疑地看了孙秀片刻,但他很快就受不了孙秀那张鼠脸,移开眼睛,不耐烦地问道:

“孟观给了你多少钱?”

在第一次派兵关中时,张华就曾主动向贾谧提过,以孟观为主将出讨齐万年。可贾谧考虑到孟观楚王党的出身,十分忌惮孟观的才能,一直不愿意让他执掌军队,以免酿出祸端,这几乎已经成了朝野公论。可万万没想到,今日孙秀竟然会再次向贾谧举荐孟观,他不知道忌讳吗?

孙秀腆颜笑道:“什么钱不钱的,我是为了您的基业着想啊!”

“基业?”贾谧闻言,细长的眼睛微微眯起,不动声色地将眼光移回来,问道:“你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嘛!”

孙秀张口便道:“当今的朝堂,不就是皇后和您的天下吗?但自古以来,获得过辅政大权的,有几个人有过好下场?屈指可数吧!要么是周公这样的宗王,要么是诸葛亮这样的小国宰辅。您作为天朝主宰,有朝一日,若是放权还给太子,莫非能过太平日子吗?”

这句话顿时说中了贾谧的心事,但不同于其他人,贾谧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需要遮掩的事情,竟然没有流露出丝毫惊慌失措的神情,反而颇有些受用,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他端坐在主席上,斜着眼睛问孙秀道:

“哦?听你这意思,莫非是要我当皇帝不成?我家可是大晋的忠臣啊!”

孙秀当然是顺水推舟,笑道:“鲁公这话说的,社稷神器,唯有德者据之。宣皇帝不也是大魏的忠臣吗?您不能被忠孝困住了手脚,而忘记了天下那些尚在受苦的万民啊!”

“哦?我竟然有如此之德?”

“在下略懂一些相面之术,看您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这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啊!除了您,谁有资格坐这个位置呢?”

说到这,孙秀忽然话锋一转:

“可您也知道,朝中反对您的宗王太多了,像太子、齐王、成都王、淮南王,他们无不想夺取您的权位……您要坐稳这个位置,不容易啊!”

贾谧只觉得这些都是废话,不耐烦地打断道:“所以呢?你有什么办法?”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鲁公您提拔人才啊!这一次派兵西征,您一定要用上谷郡公!”

“你莫非不知道,他曾是楚王的人。”

“我当然知道,但您也知道,楚王已经死了。像上谷郡公这种人,攀附王室,所求的无非就是飞黄腾达而已,您想要收服他,又有何不可能呢?”

“收服他有什么好处?”

“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在下看来,其实是多助者得道,寡助者失道。鲁公若想要取代晋室,您就必须要有这些寒门的支持,不然,将来诸王起事造反,您用谁来平定他们呢?”

“你理解错了。”贾谧挥挥手,上身略微后倾,俯视孙秀道:“我问的是,我收服他,对你有什么好处?”

孙秀谄媚地笑道:“那当然是因为在下懂得感恩,在下的一切都是鲁公给的。没有鲁公的恩赐,怎么会有这些年,我在关中的好日子呢?只盼鲁公早日登基,让在下做了从龙之臣,在下必然十倍、百倍的回报鲁公!”

孙秀的丑态实在是令贾谧忍俊不禁,他从一开始就没把孙秀的话当真,不禁拍了拍腰间的剑,嘲笑道:

“你能回报给我什么?话说得这么大,可你连刘怀冲都杀不掉。若只是论捞钱,石崇不是胜过你十倍?你未免太看得起你自己了。”

“就说举荐孟观,我凭什么相信孟观?我对他的要求不高,无非是到我这里来,向我磕几个头,过去的事情就可以既往不咎。但他却自以为是,几年来,他阖门闭户,连见都不见我,如果我这还重用他,体面何在?”

“你既然没收过孟观的钱,还想替他说话,你够资格吗?”

孙秀受了这等讥讽,仍然是笑容满面,他徐徐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想为鲁公办成这件事啊!”

“那你就去办吧!”

贾谧全然没把孙秀的话放在心上,他随口说道:

“我的条件不变,他能到我家门前来,当着大庭广众的面,给我磕几个头,从此以后为我效力,我就让他出征关中。”

等孙秀离去后,贾谧转眼就把这件事忘了。

作为朝政真正的执掌者,贾谧拥有自己的骄傲。在他眼中,除了那寥寥几个亲人外,其余的那些人,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其实都是一样的,要么是奴才,要么就是不听话的奴才。也就是很久以前对刘羡他所说的,这世上的人,要么是朋友,要么就是敌人。

贾谧是永远不会向那些不听话的奴才表现什么的,他自诩为王者,所谓王者之风,就是要让那些奴才自然臣服在地。而对于不臣服的那些奴才,贾谧又将他们分为能杀的奴才,与不能杀的奴才。能杀的自然要赶尽杀绝,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影响,不能直接诛杀的,贾谧则会彻底地闲置与打压。

总而言之,别说什么刘邦式的化敌为友,就连一点点微末的交好手段,贾谧都不愿使用。大概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如此纯粹而直接的支配感吧。

不过另一方面来说,贾谧也是仁慈的,他不会和那些不听话的奴才置气,若是有人迷途知返,愿意重新表忠,他也向来是来者不拒的。

所以贾谧才会说,只要孟观愿意认清自己的地位,贾谧就同意选他为将出征,这并不是一句假话。

但这么久了,贾谧也明白这一点很难做到,毕竟奴才们总是做着自己才是主人的梦,不到梦碎是不肯死心的,所以他根本没对孙秀没做什么指望。

可结果是出乎意料,两日后的一日下午,孙秀竟当真带着孟观过来了。

孟观光明正大地打着上谷郡公的旗鼓,从最繁华的铜驼街上路过,而后停靠在鲁公府前,当着众人的面,孟观下车拜倒,对着公府的门楣三拜。

这一下实在是出乎所有人预料,自从元康元年的楚王之乱后,他退出政坛几乎已经六年了,虽然没有官职,但爵位已经达到公爵,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为什么还要来向贾谧服软呢?即使服了软,他又能从贾谧手中得到什么呢?这些问题里,有的大家能猜到,有的则不能猜到。

但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很明白的。孟观数年来的清流官声一朝毁尽,换来了贾谧的开怀大笑。

到了这个时候,西征主帅的人选终于定下来了。上谷郡公孟观得到起复,被任命为积弩将军,使持节,有都督关中诸军之权,在洛阳练兵一年,将于元康八年七月,出征关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