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六月朝堂

晋庭汉裔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六月朝堂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从元康七年的春二月下旬开始,晋军在扶风再次大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整个朝堂争吵的声音就没有停过。

“我早就说过,朝廷识人不明啊。梁王空有资历,夏侯骏不知兵事,周处还和他们含有龃龉,他们名义上虽然都是贤臣,可不能相互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又能干成什么事情呢?眼下关中形势败坏如此,又折损数万人,该由谁来负责?”

齐王司马冏一直对朝中政策持批评态度,此时得了机会,更加变本加厉,在东堂内大声质问,大有一副在廷尉诏狱里断案,不找明真凶决不罢休的架式。

“齐王殿下这是何解?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正是因为关中如此情形,才要团结一致,共克时艰,长安还在我们手里。若是再出了什么差错,丢了长安,又该由谁来负责呢?”

面对司马冏的指责,裴頠据理力争。但如此大的军事失败,又有诸多宗室在暗中推波助澜,怎么可能强压得住?于情于理,朝廷都需要给大众一个交代。

好在贾后还算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她与贾谧商议之后,让皇帝下诏说:“司马肜不善戎事,以私怨害将,可谓愚也。但国难当前,不害忠荩。梁王忠于王事数十年,恪尽职守,有目共睹,为全将士之心,允其戴罪立功,择机再战。”

这是先批评司马肜,表明朝廷赏罚分明的态度,只是因为时局艰难暂不处理。

而后又下诏追封周处为平西将军,追念其功绩说:“周处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特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又赐王家近田五顷。”

以此超规格的追封,来表现朝廷对忠臣的缅怀。

但这还不是结束,贾后还有一道诏书,颁给群臣道:“国家危难,巨擘惩凶,正是志士效命之际。正所谓王尸受戮,包胥求兵,国都重围,毛遂自荐。朝野郡国,当举有能之士,练师讲武,勤王靖难。无论出身,只论贤能,朕不吝惜财赀,但有所求,必有相应。练有所成,顷刻奋师,慰平四海。”

这是一封求贤令,令朝中上下举荐合适的带兵将领,现在就准备练兵,只要练有所成,就再向关西派送援军。

这三道诏书极为讲究,既有对过去错误的批评,又有对忠臣的褒奖,显得赏罚得当。最重要的是表现出愿意让渡权力的意愿来,这就像在狼群中丢了块肉,周围虎视眈眈的诸王立马围了上去,开始争夺这次兵权的职位。

在如此安排下,后党才得以蒙混过关,一边把朝堂的水搅浑,一边拖延时间,静待关西局势的发展。

在他们想来,其实只要长安能够稳住,后面随时都可以发起反攻。殊不知长安的情形万分危急,一度到了断粮落城的边缘。长安之围后产生的大饥荒,更是他们没有预料的。

但接下来的时局发展,更是令后党难以理解。齐万年竟然离奇地在长安撤围,而后转而去进攻北地郡。

“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华立马去信长安追问详情,经过傅祗回报后,这才知道,原来是索靖、刘羡、李含三部在泥阳与叛军血战。傅祗向朝中请求说,应当紧急从并州调一两万援兵前来救援,务必要将这批精锐保全下来。

而得知详情后,贾谧可谓是大喜过望,他笑道:

“原来刘怀冲想为国尽忠啊,那我成全他!”

于是按下了傅祗的求援信,转而在朝中说:“关西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了,现在不必着急,好好地在洛阳练练兵,等有了把握,再去关中不迟。”

所以,整整三个月,朝廷没有派任何援兵,竟然坐视齐万年大肆围攻泥阳。在贾谧看来,双方兵力如此悬殊,结果是不言自明的。以刘羡的性格,他一定会战死在泥阳,同样,也能给叛军带来极大的杀伤。这就是所谓的死得其所啊!等收到刘羡的死讯,他一定会办一场不下于周处的葬礼,寄托自己的哀思。

至于索靖、李含等人,他全然没放在心上。

结果,随着时间渐渐推移,贾谧一直没有收到刘羡的死讯,不由得有些焦虑,反复追问,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叛军围攻泥阳甚急,但尚未破城。

这让他不禁有些狐疑,继而罕见得没有在金谷园讨论文学,而是说起军事来。

陆机说:“齐万年想的是挺精明的,他知道长安不好打也不好守,不如拔除泥阳消除腹背之忧。但他毕竟才起事一年,手下不过虽不是乌合之众,但还是泥沙俱下,攻城这种事情,远不是这种军队能成的。只要索公守卫得当,军心可用,应该是能够抵御的。”

欧阳建此时也傍上了贾谧,说道:“早听说泥阳是关中少有的坚城,应该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

这些言论使得贾谧焦躁起来,他不禁在心中想:莫非自己给了刘羡一个建立奇功的机会。

这想法当然没有道理,他没有上过战场,不知道战场的厮杀有多么可怕。

而石超听到这个消息,则是想起自己儿时和刘羡的约定来,不由自我埋怨道:“唉,当年说好一起边疆立功,我怎么就落后了呢?等辟疾回到洛阳,我怕是要矮上一头了!”

在这些言语中,贾谧心中是何等滋味,真是千言万语都无法陈述。

最终,六月下旬,经征西军司转呈,泥阳的战报终于上报到了洛阳。刘羡在露板中详细描述了战争的经过,也将李含私自向鲜卑求援的事情揽到身上,请朝廷论述功罪。

战报递到了尚书省,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置信。毕竟按照战报上所说,这五个月来,在泥阳的这万余晋军,联合鲜卑人,杀伤了叛军近四万人,自身折损则不到五千人。毫无疑问,这就是齐万年起事之后的第一大捷。但却是完全离开了朝廷的指挥下完成的,这叫大家颜面何存呢?

可事实就是如此,在这份露板上署名的不只有刘羡、索靖、李含,在长安的司马肜、夏侯骏、傅祗、解系等人也都签名画押,这说明征西军司已经验证过,刘羡所言非虚。

贾谧再也无法忍受,他恨恨地说道:“刘羡不过是一个亡国之后,怎么能让他继续往上爬?到时候,朝廷威严何在?”

蜀汉已经亡国三十多年了,政治基础基本已经消除殆尽。但在讲究家世的今天,让一个亡国之后凌驾在其余名族之上,无疑是会重创其余名士的声望。特别是贾谧这种公开羞辱过刘羡的,私下里肯定会为人所嘲笑。

“当年我一狠心,他立刻就会死在诏狱!”贾谧喃喃地说道。

是的,六年前在诏狱,如果不是贾谧抱着玩弄的心态对待刘羡,他早就死了。之后,贾谧又是抱着摧残人的心态把他扔到了边疆,没想到过了六年,这个人竟然硬生生从关西杀出来了。

露板给三省的官员们都看过后,中书监张华道: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件好事,原本关中的局势是火烧眉毛,现在他们救了急,发援兵的事情,可以暂缓到明年了。”

“封赏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先拖一拖,等到明年发兵的时候再细论。”

张华的意见,就是还是要褒奖刘羡他们。毕竟想要平叛,朝廷缺的并不是人力,而是时间。去年的关东水患,对于朝廷财政的损害是巨大的。只要今年和明年度过去,关东各州可以正常征税,那就可以调动巨大的物力人力优势来推平叛军。而这一战,恰恰给朝廷争取到了最难得的时间。

只是考虑到对朝中的影响,还有贾谧的颜面,封赏不适合立刻进行,不妨拖一拖,等充分参考了各方的意见后,再做打算不迟。

贾谧虽然仇恨刘羡,但也知道,在如今晋军接连战败的情形下,不可能追究他擅自行动的罪责,只能进行封赏,不然谁还会为朝廷卖命?而且眼下后党正深陷关中失利的风波,有了这份捷报,对于那些宗王,至少也有个交代。

他皱着眉头看了众人一会儿,说道:“如此也好,就先把这份露板发布出去吧。”

贾谧作势就要散会,但中书令陈准紧跟着问道:“鲁公,可这份露板中说的,关西的饥荒将如何处置?”

场中的气氛顿时冷淡下来。

其实不须多言,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关中如今正处在饥荒中。齐万年肆虐关中已经整整一年,两州十郡的百姓无法耕种,流民数以十万计,汉中、弘农地方都上报说,有大量流民流窜入内乞食。那关中的饥荒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也正是因为众人都知道关中出现了饥荒,所以在会议上,大家都极为默契地只字不提。毕竟这么多流民,根本不是国家能够正常安置的。

在国家极富庶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地方上的灾荒,国家可以无条件地进行赈济,但这是极少数的情况。早年在灭蜀后,刘颂作为相府掾,巡视蜀地,发现大战之后蜀中人饥地荒,便在没有得到司马昭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开仓放粮,半是赈济,半是借贷,救活了许多人命。但也因为私自行事,被除名夺爵。

所以国家遇到灾荒,更普遍的情况,多半是像去年对关东洪灾的处理措施一样,对遭灾的普通百姓免税一年,同时进行低息借贷,分三年归还。

但这仅仅是针对一年的遭灾而实施的,若是像关中这般注定了要连年遭灾的地方,一年借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情一点说,在朝廷看来,这些地方根本就是无底洞。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借的粮贷根本收不回来,再遇到胡人杀戮,马贼劫掠,便会当场横死,让借贷白白打了水漂。

因此,朝廷诸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视而不见,只要没有人提起,就让这些人各凭本事,自谋生路。

可这种处理有些过于不体面了,不管怎么说,关中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子民。一旦有人提起,说天子与朝堂诸公对百姓的哀苦视若无睹,那也会极大地损害朝廷的威信。

陈准出身自著名的颍川陈氏,他并非是纯正的后党,此前一直在颍川老家养望,威望很高,与诸王都相交甚笃,是个类似于夏侯骏一般的人物。在齐万年叛乱之后,贾南风为了平息众议,这才将他提拔入中书省的。故而陈准地位很高,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实权。即使如此,只要他不愿背负骂名,也足以在朝堂中带来许多麻烦了。

面对陈准的问题,贾谧不能当做没有听到,他只能面无表情地问张华道:“茂先公,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张华对这个问题也颇为头疼,他目不斜视地看着屋顶,说道:“等今年的税租收上来,明年可以适当地开仓赈济,但这肯定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还是要活人,很多往日的忌讳,一时也就顾不上了。”

贾谧不耐烦地说道:“但说无妨!”

张华紧接着说道:“可以诏令关中,不禁骨肉相卖,同时令关东富商至弘农,以商兼赈,如此两难自解。”

此言一出,东堂一片死寂。

这个办法过于违背礼教人伦。所谓亲亲之爱,伦常为首,卖子行为向来是官府所不提倡的。虽然暗地里经常有平民卖子的行为,但至少明面上,官府是禁止的。而方才张华的意思是,让官府主动牵头,号令关东富商来关中买卖奴隶,如此既运来了粮食,也减少了官府的拖累。

但谁能不明白呢?商人无利不起早,奴隶买卖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死伤。这么做,无非是官府表明自己想了办法,至于中间会出现多少惨绝人寰的悲剧,就不是官府的责任了。

“还是尽快把援兵的将领人选定下来吧。”陈准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低首说道,“越快拿下齐万年,为民除害,国家和民生才能早日恢复往常。”

除去贾谧外,其余朝臣的表情都逐渐收紧。接下来的数日,他们讨论的都是平叛选将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