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饥荒

晋庭汉裔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饥荒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洛阳政治的风起云涌,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政坛变化。但对于关中百姓来说,这些事情都太遥远了,遥远得就像是沙门传教时所谈的极乐净土。眼下,他们脑海中惟一在考虑的,就是如何活下去。

自齐万年起兵以来,饥荒在关中已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

毕竟打仗就是打粮草,士兵要张口吃饭,所以叛军所过之处,多半会搜刮能搜到的一切粮食。这里面既有官府府库内的粮食,也有百姓家里的粮食。那些普通百姓失去了粮食,没有饭吃,自然就只能沦为乞丐,要么去山林间挖掘野菜,要么去剥削树皮,以此来勉强度日。

但这么些年了,关中的百姓也不是傻子,自从郝散河东之乱后,很多精明的农民就发现事情不对,经历过秃发树机能之乱的他们知道,这个时候是不能相信朝廷的,还是要发动自己的智慧。

于是他们就在荒郊野岭里挖掘地窖,储备粮食。这些地窖要么隐藏在一片荆棘里,要么伪装成一个蛇洞,有的甚至挖在墓穴旁。常人根本想象不到,在里面竟然会藏着粮食。

然后农人们又抱起团来,做好弓矢,设置陷阱。如果有落单的叛军和官军前来搜粮,他们就设伏抵御,将其杀死,夺下这些人的铠甲、粮食与兵器。反正两军交战胶着,不可能把军力放在这种小事上。渐渐地,民间就自发地形成了一些小型的马贼团体。

除此之外,农民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命办法:捉拿田鼠,煎炸蚂蚱,到士族坞堡里偷粮,假扮成胡人骗叛军绕路……

总而言之,在关中百姓的狡黠下,还是有相当的人熬过了齐万年起兵的第一个冬天,即使是有部分饥荒,但尚未能发展到所有人都手足无措的地步。

但在元康七年的八月,饥荒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无法遏制的地步。

无论平民们为了求存如何绞尽脑汁,兵荒马乱下无法进行正常的耕种,存粮也总是有极限的。大部分人熬了整整一年,已经足以称得上智慧。可再怎么智慧,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随着一场蝗灾自关中大地中升腾而起,关中百姓的心防终于被击碎了。他们无法再在家乡坚持,然后纷纷开始逃散死亡,村落化为废墟。原本就声势不小的流民,此时终于演变成了波及全关中的大动乱。

数十万人四处奔走,有的往秦州,有的往河东,有的往弘农,有的往汉中,甚至还有人跑向了以穷困闻名的朔方……

但非常可悲的是,几乎每个方向都无路可走。

在泥阳之战后,无论是齐万年还是关中晋军,几乎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作战,转而进入了休整期。他们都非常清楚,这么多的流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成为祸乱之源,只有粮食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但现在无论哪一方,最缺的就是粮食。

长安的晋军完全仰赖汉中转运粮食来接济,没有余粮供给。而齐万年这一年征战下来,秦州各地的粮食也基本见底,还要为以后的作战准备军粮。于是双方都毫不犹豫地驱散流民。

按理来说,在汉中的梁州刺史罗尚,应该是能够接纳一些流民的,但数目如此巨大的流民,他也害怕有叛军混杂其间,要是最后让叛军趁乱起势,丢了汉中继而入蜀,那责任不是他能承担的,所以罗尚也封锁道路,拒绝流民进入。

而河东的百姓,前年也刚刚遭过灾,怎么可能接济这么多流民呢?

大饥荒就这么到来了。雍州诸郡十室九空,穿行其中不见人烟,常常可以看到狐狸和豺狼出现在废墟之中。这些流民按照老办法去吃树皮、草根,可饿死的人仍然不计其数,尸体都罗列在官道边相互枕籍,人吃人的传闻到处都是,但又难以查询,只能看见秋日之下,到处都是被扒光了树皮的桑树、柳树、梨树,在一片枯黄秋草之中默默死亡。

九月的时候,朝廷按照张华的办法,真的从关东各州找来了一堆富商,在潼关前设置了一个人市,公然鼓励富商们用粮食来买卖奴隶。关中流民听闻后,顿时蜂拥而至。

人市前可谓是堆满了从关东运过来的粮食,远看就像一座座小山。可那些锦衣玉食的富商们并不是来做慈善的,官府特地派了上千名士兵来维持人市的正常秩序,避免流民们趁势抢粮。

在刀剑的保卫下,富商们在人群中挑挑拣拣,从饥饿的父母手中把孩童买走,然后转手扔给他们一袋粗粮。那些成功卖掉儿女的父母们,捧着粮食,来不及多看儿女几眼,就开始警觉地打量周遭,想办法保住这来之不易的粮食。

商人们买奴的价格已经是极为低廉了,可他们仍嫌奴隶费粮。如果不是长相标致,体态健全的孩子,他们根本不会去买,即使买了的那些商品,也懒得花多少心思去照顾,就拿些牲口吃的糟糠当口粮。结果孩子们吃得满口是血,身体不适,沿路病死的也不知有多少。

即便条件如此不堪,可能从这人市中得粮的依然是少数。

对于那些被拒绝,没能成功卖掉儿女的父母们,他们先是不可置信,而后是怒从心起,不断地打骂儿女,发泄着自己对世道的仇恨。但一夜过去,他们就没有力气再打骂了,麻木的神情甚至流不出悲伤的泪水,就这么沉默地把自己的孩子洗干净下锅,以此来等待太阳的升起。

等到了冬天到来的时候,一场风雪从天而降,将多少在生死间苦苦挣扎的生命,彻底埋葬在一片洁白中。放眼望去,渺茫无际,再也看不见什么白骨与尸体,大概这就是这惨剧最好的结局吧。

这半年过来,刘羡也是深感煎熬的。

齐万年一走,他就收复了泥阳全郡,同时招揽周遭的难民,组织郡内百姓自救。为了凑粮食,刘羡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往常的那些组织民众开垦种菜,入山狩猎的法子自不必说,所有的泥阳官员都跟着一齐节衣缩食,平日都是吃一些菜粥度日。

士兵们也跟着一起种田,同时去寻找那些勉强可以入口的食物。什么椿芽、蒲公英、车前草、苜蓿芽都采光了,就是那些平日里根本没有人会看一眼的野稗子(狗尾巴草),都被拿来,和蝗虫等虫子一起磨了粉蒸饼。不管是能吃的,不能吃的,他们已经竭尽全力地设法求存了。

可结果终究是残酷的,人力有时而穷,再如何努力,依旧有人吃不饱饭。饿久了,就连一些基层官员都出现了皮肤浮肿的情况,手指按下去,就是一个坑,良久方能恢复。大规模的死亡无法避免,刘羡只能尽可能去杜绝治下出现人吃人的可怕景象,让饥饿的人们能够维持一个比较体面的方式来等待生命的终结。

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刘羡知道,没有人愿意面对死亡,而在北地郡内聚集的数万人里,有许多人都是因为听说过刘羡的名声,相信刘羡的品德,所以才聚集在这里的,但刘羡最终却不得不辜负他们的希望。

本来刘羡还对朝廷在潼关处组织人市的行为感到不齿,但当亲眼见到灾荒扩大到一个不可收拾的地步,刘羡有时也不得不在脑中幻想:若是北地也有个人市该多好,至少自己就不用出面操心,也不用为谁而负责了。

可刘羡又知道,这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以此来逃避责任罢了。什么都不做,就什么也不会改变。或许救下所有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哪怕多做一件事,也就能多救一个人,他必须坚持下去。如果连他都放弃了,百姓们还有谁可以指望呢?

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人,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

刘羡就是抱着这样的觉悟来进行救灾的。他干脆把绿珠和刘朗都接到泥阳来,以表示自己与大众同甘共苦的决心,即使在酷寒的冬日,他也亲自率着郡卒,或去剿灭周遭的马贼,或去深山里狩猎,官吏中出现些许贪污的,刘羡不管他是什么出身,也都严刑处置。

可这也导致这个冬天极度漫长,每一日都让刘羡感觉度日如年,他以空前的激情来投入自己的事业,但也因此感受到空前的挫折。

终于来到了元康八年,积雪消融,冰河解冻,万物复苏。荒芜的土地再次萌发了青草,北归的燕子飞回了昔日的屋檐,但可惜的是,属于关中百姓的欢声笑语,此时却陷入了完全的沉寂。

经过统计,北地郡在元康七年收纳了三万四千余流民,最终活过这个冬日的,大概有两万八千余人。

这是个残酷的数字,但相比其余郡县而言,已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保守估计,整个关中的灾民死亡已经超过十万人。考虑到这仅仅是元康七年一年的数字,如果不能迅速剿灭齐万年的话,在元康八年,乃至元康九年会死多少人,那又是一个未知数。

好在此时终于可以种一些东西了,春天的桑葚和榆钱还能救一阵子急,足够熬到第一批作物成熟,刘羡赶紧安排农民们在田里种豆,同时又在山坡上种植膏粱(高粱),中间夹杂以一些短时的蔬菜,应该还是能熬过去的。

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未来战事顺利的前提下。

直到这时,刘羡才有空把注意力从政务中抽出来,继而关注在朝廷的下一步计划上。在元康七年的八月,朝廷已经将通知下发到征西军司,说将在元康八年的六月,正式派出新一波的援兵,援兵的统帅也已经决定了,正是上谷郡公孟观。

这个消息令关中诸将颇为鼓舞,因为大家听说,孟观这次出征的官职虽然只是积弩将军,但是拿到了使持节的资格,也就是拿到了关西州郡的督军权。虽然名义上,各军还是要服从梁王与征西军司的管理,但是实际上,等到孟观入关之后,他才是真正决定决策的统帅。

乱事持续了一年多后,军队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主帅了。

刘羡得知后也很高兴,他都已经快要忘记,上一次和孟观见面是什么时候了。这次能与孟观再次并肩作战,也算是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只是在和阿萝的通信中,刘羡也得知了一些风言风语,说这次孟观能够拜将,是公然投入了贾谧门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交易,谁也说不清。阿萝便在信中嘱咐刘羡,让他多加小心。

刘羡对此很是狐疑,他不相信孟观是这样的人。要知道,当年倒杨的时候,孟观身先士卒,蹈火杀敌,是公认的勇士。虽然孟观有一些势利心,但在司马玮遭殃之际,也没有落井下石,对自己也伸过援手。在刘羡眼中,孟观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就算是真投入贾谧麾下,大概也是有苦衷的,算不得什么大事。

故而在二月的时候,刘羡修书一封,直接写给孟观。信中他大谈如今关中的具体详情,此前与齐万年交手的经过,还有自己对未来战略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孟观有所助益,在入关前做更多的准备。

把信送出后,刘羡很快就再次投入到政务中,他没想过孟观会给什么回信。毕竟话到纸上总是少,不如等孟观入关之后,再与他促膝长谈。刘羡已经想好了,这必然会是一次畅快的对谈,至少自己不需要再有什么顾忌,可以随心所欲地谈话了。

转眼到了三月,这一天,春风和煦,花香四溢,一名穿着戎装的青年骑马带着五名随从,突然出现在北地郡府前,自称是故人之后,想要求见刘羡。

此时刘羡正外出行县视察农田,门卫便如实说不在,请青年留下名牒,等刘羡回来后再相见。青年哦了一声,也不为难,从袖袋中取出名牒,双手呈交给门卫,随即就去城中寻找邸店了。

名牒上写得很简单:上谷郡公世子,孟平字子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