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宇文换礼

晋庭汉裔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宇文换礼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一场泥阳之战,不止叛军上下打得身心俱疲,城中得胜的晋军亦是如此。

这不难理解,不管泥阳城修得有多么坚固,敌我双方的悬殊是不言自明的。城中晋军以区区九千人,面对近十倍敌人的昼夜围攻,坚守近三个月,杀伤两万敌军的同时,自身的折损也超过了四千人,可谓是伤亡近半。

但比伤亡更可怕的,是内外消息的断绝。守军根本不知道城外的情况:到底有没有援军?敌人还能围困多久?朝廷有没有什么指示?是继续坚守还是突围?晋人并不知道答案。他们只知道,在城墙上往下看,密密麻麻的人头无穷无尽,不管击退了多少人,似乎都对对方的兵力毫无影响。

在这种无声的压力下进行防守,对晋军来说,每一天都是折磨,就好像眼看着死神对你凌迟一样。

故而当齐万年率军撤走,守军斥候确定消息无误后,守城的军民终于松了一口气,除去极少数的人外,大部份人回到房舍里,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他们连衣甲也懒得脱,倒头就睡。更有甚者,干脆躺在了城墙上、壕沟里,哪怕身边有着还没收拾的尸体,他们也毫不在乎。

同样,作为三军首领的刘羡也撑不住了。在这场战事中,压力最大的就是他,百姓可以指望士卒,士卒能寄希望于军官,军官能寄希望于刘羡,刘羡又能寄希望于谁呢?索靖已经病倒了还未痊愈,刘羡则感到自己随时随地都会昏厥,只是重压之下,他从不敢在外表上泄露分毫。

故而在亲眼看着敌军离开后,刘羡脑海中的弦终于也松了,就好像竭尽全力后从虎口脱险一样,他的精神就像是被绞尽了,当即在城楼的卧室里昏沉睡去,这一次,不管旁人怎么叫他,周围有多少杂音,只要没有鼓声和金戈声,他也就不会再惊醒了。

刘羡先是一梦做了八个时辰,再醒来时,草草收拾洗漱了一番,吃了点麦饭,然后就继续昏睡,又睡了四个时辰。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战后第三日中午了。这一次歇息,可以说是自刘羡受伤之外,睡得最久的一次了。李盛不禁和他开玩笑说,若是齐万年在这个时候突然杀一个回马枪,说不得就能攻下泥阳吧。

不过这也就是一个玩笑,因为很快,刘羡就收到了李含领着鲜卑骑兵一同抵达的消息。

援兵的到来,令泥阳城中欢声震天。附近的叛军游骑都不见了踪迹,城中索性就拆除栅栏,打开封阖日久的大门,出来迎接援兵的到来。

此时来的虽是先头部队,只有千余人,但李含和宇文逊昵延、吕渠阳等人都在。刘羡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刻骑了翻羽,领着张光、李盛、索琳、张固等人出来迎接。

这是刘羡第一次见到宇文逊昵延,只见他骑在一匹汗血宝马上,身带弓矢,腰带上挂着一把胡刀,身上穿一件浆洗不净的戎服,汗泥的印渍清晰可见,加上一脸的络腮胡子,显得这个中年人打扮非常粗犷。不过即使如此,也遮不住他身上硬朗精悍的气息。看得出来,他只是把精力用在了更值得关注的地方。

刘羡当即在城中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鲜卑客人,同时也当做是一次庆功。

不过正如此前所言,城中的物资原本就比较匮乏,此时城内省吃俭用了三个月,剩下的粮秣也不算丰盛。也就是拿了几条咸鱼出来,配合莱菔一起煲汤,这就算是一道好菜了。好在这两日刘羡休息的时候,有人到城北临时打了几只兔子,不然案板上连像样的肉菜都没有。

不过宇文逊昵延并没有什么抱怨。攻克临晋时,他原本还对晋人存有轻视之感,毕竟在关中造成如此灾祸的叛军,在鲜卑人手中,却并非一合之敌。但来到泥阳城下,见到这破损残缺、伤痕累累的城池,还有这周遭随处可见的白骨尸体,他不难得知,这里到底经过了怎样的一轮血战。

对于草原上生活的鲜卑人来说,奢侈富贵是次一等的,一个人的勇武才是决定他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所以他对刘羡颇为敬佩,在宴席上并不拘泥,只不过他不会汉语,需要吕渠阳在一旁翻译。

宴席上,宇文逊昵延频频询问泥阳之战的详细经过,毕竟鲜卑人中从未有人经历过如此残酷的攻城战。

刘羡也并不藏私,他有问必答,将这三月的经历娓娓道来,又问逊昵延关于临晋之战的过程,并问道:

“宇文兄为何不去攻打渭桥,而是认定了临晋防卫不周,敢去偷袭呢?”

宇文逊昵延捋着胡子道:“我们鲜卑人打仗,要克敌制胜,其实就在于一个袭字,而偷袭又首重果敢。为将者必须得果敢大胆,走旁人不敢走之险路,善用恶劣之天气,谋算对方的心理。打仗本来就是行险,两军之间,只有更敢行险的人,才有可能活下来。”

说罢,他立刻反过来抛给刘羡一个问题:“刘府君觉得,自己能够赢得胜利,靠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大家的信任。”

刘羡对此颇有感触,感慨说:“战争真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有这么多将士相信我,愿意与我同生共死,还有李府君、贵部在外援助,我是决计撑不到现在的。”

“但你还是赢了。”宇文逊昵延拍着膝盖笑道,他从门口远望城中的风景,感慨道:“打赢了这一仗,你已经彻底扭转了关中的局势,看来要不了多久,全天下从戎的士卒,十有八九都会听说过你的名字。”

“或许吧。”刘羡把话题转到更宏大的战局上,摇头说道:“眼下只是暂时击退了齐万年罢了,可这并不代表着胜利。”

“为何?”

“夏天马上要过去了,关中的大部分百姓已经变为流民,他们没有耕种,没有收成,在春夏还能挖点野菜,打点猎物来吃。到了秋冬时节呢?等大雁南飞,树木凋零,很多人连野菜草根都没得吃,更别说冬天严寒,下一场雪,又会冻死多少人啊!关中灾情如此,即使齐万年后撤,我们短时间内,也没有办法与其再战了。”

此言一出,顿时引得席上诸将一片叹息。年初的时候,征西军司打的是速战速决的主意,可结果却被迫打成了这样一场持久战,不仅没有给朝廷省粮,还连累得两州百姓一起受苦。早知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采用周处围攻陈仓的策略。

只是对于关中百姓的苦难,刘羡说得还不够具体。李含已经和长安联络过几次,补充说:

“也不用等到冬天了,长安自从被齐贼围过一次后,饿死的恐怕有数万人,周遭二十里都荒无人烟。有豺狼和老虎横行,这还是在长安!其余郡县,更是无法可想。”

宇文逊昵延听了,也颇有同感的点点头,即使是鲜卑人,这一路走来,也难免不感到触目惊心。不过这毕竟是他国内政,他并无意指责,而是想借机判断关中的形势,就继续问道:

“那照诸位的想法,贵国想要平叛,估计还要几年时间?”

索綝说:“我看啊,大概还要四五年吧。”

刘羡闻言,也颇有兴趣,问道:“哦?这是怎么算出来的?”

“仗打成这个样子,朝廷也应该清醒了。后党胡乱插手军事,不只是在挖社稷的根基,更是在自掘坟墓啊!他们中有晓事理的人存在,只不过原本被鲁公压制,现在应该也压制不住了。有他们在,还是能做出些好事来的。”

“你是说,他们会派出真正能平叛的人物来坐镇?”

“是!”索綝微微颔首,分析说:“只是眼下国家财政困难,危机又暂时过去,怕是一时还派不出援兵来。明年!明年秋天,朝廷解决了其余各州的杂务,应该就会再派出援兵来!这一次,他们一定会派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坐镇,不再有其余人掣肘了。”

“会是谁呢?”

“不是上谷郡公,就是宁朔将军!”

索綝断然道:“只要朝廷下定决心,后勤补给到位,让前方将士竭尽所能,没有后顾之忧,我敢断言,别看现在齐万年成了气候,只要两到三年,我等定然能够翦除巨寇,还关中一个朗朗乾坤!”

说到这里,他又想到自己战死的兄长,忍不住流泪哽咽道:

“如此一来,也才能抚慰战死的英灵……”

他声情真切,在场众人无不从中感受到一股殷殷报国之意,继而对他刮目相看。

只是宇文逊昵延却感到不解,他知道刘弘,却从未听说过孟观的名声,继而问道:“诸位能够在这里力克数倍之敌,不该是贵国的功臣吗?贵国又何必要另派他将呢?若是将关中诸部交给诸位率领,想必剿灭叛贼,应该也不是难事吧。”

此言一出,场上众人顿时哑然。话说回来,这一战的功臣,索靖、李含、刘羡三人,此前都得罪过梁王司马肜,在朝中也没有什么靠山,即使立下功劳,也是绝不可能为人所提拔的。但这怎么能与外人道呢?

还是刘羡说道:“齐万年实乃一代雄杰,起兵时不过区区之众,如今虎踞关右,纵横四州,眼下不过是小挫而已,想要将其剿灭,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宇文兄如此夸赞我等,实在是担当不起。”

这倒并非是自谦,正如此前所言,在经过了这一年来的战事洗礼后,刘羡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常人来说,战争是多么大的灾难。即使获得了胜利,死去的人也不会复生。更别说现在距离胜利仍然很远,还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一想到这里,刘羡就更加能够体会陆氏对于战争的审慎态度,年轻时自己和石超随意谈笑战争,真是一种年轻人的无知者无畏。

他不再谈论这些,而是转移话题,谈论起宇文逊昵延的未来计划,说道:“今日的胜利也离不开宇文兄的支援,请宇文兄稍住几日,我写一封露板,上报给征西军司。到时你去见梁王殿下,梁王殿下定有重谢。”

“不了。”逊昵延很快回拒道,“过两日,我就领军队开拔,返回朔方向单于复命,还是不去长安了。”

“哦?宇文兄走得这么急?”刘羡有些诧异,在他看来,鲜卑人愿意南下出援,已经是仁至义尽,按理来说,接下来就是索要报酬的时刻,逊昵延这意思,莫非是不打算要了么?

逊昵延答道:“我南下不过是受命解围,如今已经功成,自然也没有必要再盘旋。”

“那报酬呢?”

“攻克临晋时,我抓了六千多俘虏作为奴隶,还有一些城中的金银作为战利品,这些就足够了。我虽是拓跋部的女婿,但也是宇文部的首领,若是私下去见了梁王殿下,难免受到大单于的猜忌。如此,还是不见比较好。”

刘羡这才恍然。看来,这次南下是拓跋禄官对于宇文逊昵延的一个试探,看他能不能把握分寸,既要尽心用事,又要识得大体,主动避嫌。只有这样,宇文逊昵延才能在拓跋鲜卑中站稳脚跟。

只是想到他抓的那六千多俘虏,刘羡又有些心有不忍,不用猜也知道,这里面胡人占大多数,但肯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本地的汉民。

不料逊昵延竟很快察觉到刘羡的这点情绪波动,他很自然地说道:

“不过这么多人,在路上也是累赘。刘府君不妨去里面挑一挑,有看得上的就留下,一个人一匹绢,到夏阳转交给拔拔彻即可。”

“呀,这不会使得宇文兄为难吗?”

“些许奴隶罢了,若能换得两国的和平,倒也无足轻重。”

这当然是套话,想到对方在拓跋鲜卑中的尴尬地位,其实与自己类似,刘羡知道这是份不小的人情,感激道:

“将来宇文兄若有所求,刘羡不敢不应。”

逊昵延对此倒看得很开,他笑道:“举手之劳罢了,何必言重。”

当日晚上,刘羡带着吕渠阳去鲜卑营中去找俘虏,把其中的汉人都一一挑选出来。而宇文逊昵延并没有伴随左右,一个人坐在山头上吹奏胡笳。

这胡笳声清远悠长,深厚沧桑,就像是一条冰封的河流带向北方天际延伸,天地灰色黯淡,草木凋零枯萎,很快就吸引了刘羡的注意力。

他等逊昵延吹完,情不自禁地走过去,评价道:“宇文兄,吹得真好啊,节奏缓中有急,曲调里怨中带恕,这是什么曲子?”

逊昵延闻言,不禁诧异道:“刘府君也懂得音乐?”

吕渠阳在一旁笑道:“我们的老师是小阮公,晋人中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家呢!”

逊昵延闻言恍然,他笑道:“那方才真是献丑了,我吹的不过是家乡一曲极简单的牧马曲。”

刘羡却摇首说:“乐曲是替人发声的,只要情真意切,简单与否全不重要。”

说到这,他叹了一口气,从怀中掏出一根竹笛,凝视良久,徐徐道:“听到宇文兄的音乐,我也忍不住思念家乡啊!”

不知不觉,离开洛阳已经六年了,虽然在关中也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但他现在越来越理解故土难离四个字,因为那代表着人生的起点与最无拘无束的日子。刘羡想到童年,想到母亲,想到妻子,想到二伯,想到老师,还有朱浮、来福、阿春、王七……甚至连父亲的面孔都不那么可憎了。

于是他也吹响了一首曲子,是小阮公生前入门时教导他的曲子:

“凤皇兮上九天兮,非梧不栖;凤皇兮下九天兮,非竹不食。”

原曲活泼灵动,刘羡入门时总嫌弃这曲子韵味不够悠长,但现在吹来,他已经能深刻地感受到,曲调中那股干净的情绪,自己已经很难再拥有了。直到这时,他才会恍然发现,那些过去自己感到不满的生活,其实是很多人奢求也得不到的。

因此现在他再吹奏,就好像水中捞月一样,明明那段时光近在咫尺,可试图回忆模仿,却总是似是而非,一时间心中泛起无数荡漾的波纹,连自己的存在都感到惘然了。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或许只有回不去的,才是真正的故乡吧。

一曲吹罢,刘羡放下竹笛。一旁的宇文逊昵延正在擦拭眼泪,他感慨说:“刘府君确实是风流人物,非我等胡人可比。仅仅一曲,就让我情难自已,想到了阿莫敦和莫贺。”

阿莫敦和莫贺在鲜卑语里分别是母亲和父亲的意思,宇文逊昵延正是因为父母双亡,所以才不得不担起宇文部的重任,没想到最后功亏一篑,还是败在拓跋部和慕容部的夹攻之下。

他回想过往下,从腰间掏出一把一尺长的金刀,赠送给刘羡道:“我真是喜欢刘府君,可惜,此次一别,也不知还能否再见,这把金刀,就作为我饯别的礼物吧!”

虽然语言不通,但刘羡仍然感受到了对方的真诚。刘羡收下金刀,按照规矩,他应该送回礼,可身上的这些东西,有哪件合适呢?

刘羡沉思片刻,从怀中掏出一块系着红绳的玉佛,交给宇文逊昵延道:“这是我阿母早年在洛阳白马寺给我求的一块玉佛,据说可以趋吉避凶,虽不算第一等的宝物,但我一直很珍惜,今日赠给宇文兄,还望宇文兄不要见怪。”

两人交换礼品完毕,又畅谈许久,时间就如同流水般飞逝。

逊昵延确实守信,两日之后,这群鲜卑人就消失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同一阵不期而遇的狂风。

不过刘羡并没有为之感慨,他知道,接下来的时间才是最煎熬的,它托生于战争,却又无关于战争,并将平等又平静地席卷整个关中。

大饥荒要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