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明的忠臣!

朱瀚的问话,在场的学子都无法回答。

海外他们都没去过,说再多也是无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刚刚,朱瀚用‘有教无类’四个字,狠狠地怼了学子,现在这些学子顿时没了嚣张的劲头,老老实实听朱瀚的。

“是到海外去的军士!”

朱瀚自问自答,把答案说了出来,然后对在场的一百三十多名学子说道:“当然,你们或许会认为他们大字不识一个,凭什么去教化海外未开化的土著?这不是把人往沟里带吗?可你们却不知道,这些军士在入伍之前,他们当中有农民,有工匠,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他们只要把自己会的技能教给他们,这就是教化。”

“还有什么是教化?非得是让他们会读书么?”

朱瀚看着眼前的学子,毫不留情的抨击道:“你们除了会读书,还会什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了海外我也不放心你们。”

“在我看来,读书并不是至高无上,也不是人这辈子最高的追求,而是应该看你们能利用自己的本事,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你们不愿意去海外,认为海外是不毛之地,可我们大明的将士,正在为大明开疆拓土,他们为大明教化当地的百姓,而你们呢?不愿意走出大明,等军士把人教化好了,把海外飞地建设的和大明本土一样好,你们再出去吗?呵呵……我告诉你们,那要等两百年后才能见到。”

“你们读书,是为了为官,但想进入大明的朝堂,没那么容易,不是你饱读诗书就能做的。”

“读书人,也要耕种,也要劳作,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今让你们前往海外飞地,去教化当地的百姓,并不是说你们一辈子就要呆在海外,表现出色的官员,是会被调回来的。”

朱瀚把挑选官员的流程说了一遍,同时又告诉他们在海外的历练情况,至于书读得多就可以做高官,就可以一步登天,这样的事情以后在大明基本上不会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这一百三十位学子,被朱瀚从一开始就撕开了窗户纸,他们还试图保留自己读书人的面子,朱瀚却直接用‘你们全是私心’来抨击,说他们只懂得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这些学子只会高屋建瓴,却不会脚踏实地。

在场的学士被朱瀚讽刺的脸色通红,但也有不服气的:“英王殿下,我等非是您形容的那么不堪,我们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这等苦楚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您说的这些,我们也一定可以坚持下来,并且能做的……比军士更好!”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武双方本身就是竞争关系,现在朱瀚用军士对学子进行比较,直接让在场的学子都吃味了。

那些丘八,怎么能和我们比?

他们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

“光说能干,谁不会?”

朱瀚看着反驳自己的学士,对他说道:“我没有激将的意思,对你们我也不需要激将,让你们去干,是给你们机会,机会不把握住,以后后悔了,可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爱去不去。

学子们离开大明本土,走出海外,的确可以让大明更快的掌控海外飞地,但朱瀚知道,大明需要的是听话的学士,是愿意为大明奉献的学士,而不是一心为私的学士。

而且,朱瀚也说了。

想要进入朝堂,不是只依靠你读书读的多,你家学渊源,而是要有办实事的本事,去海外历练,哪个地方发展得好,他就有机会回到朝堂上。

机会给了学士,他们不把握住,朱瀚只能换下一批。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读书人还不多么?

“英王殿下,我们非是不愿前往海外,我等读书不就是为了实现抱负吗?”

又一个学士站出来,看着朱瀚:“只是,我等想问英王殿下,那些海外飞地,我中原王朝从未染指过,您如今把那些地方拿下,能保证那些地方永远都属于大明吗?”

你朱瀚在的时候,或许可以。

可你总有不在的时候吧?

到时候你还能保证,那些海外飞地还属于大明吗?

“日月所照之处,皆是大明国土!”

朱瀚回答的铿锵有力,说话说得斩钉截铁:“这是我大明的国祚,任何丢掉大明土地的人,都是大明的罪人!人人得而诛之!”

打下这么多土地,都是大明的吗?

不见得。

世上哪有不衰落的王朝?

打下这么多的土地,与其说是大明的,不如说是属于汉人的。

只要有汉人在,那么这些土地就不会被人抢走,没有人能否认汉人对土地的热爱。

在大理寺的一百三十多位学子,听完朱瀚的话,有些意动。

读书读到名垂青史,这也算得上是人生圆满,但是去海外……学子们还有些犹豫。

“大丈夫立于天地间,自当为国效力,吾等虽是读书人,却也有以笔为剑的勇气!”

学士看着朱瀚,很认真的回答道:“我们只是担心到了海外,再无归家的可能!”

朱瀚却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你们只要心中记住自己是个汉人,是大明的子民,去哪里都是为国效力。”

朱瀚要打破的,是人心中‘家’的概念叶落归根的道理,朱瀚懂,他也愿意给大家叶落归根的机会。

可是,在死之前,哪里用得着把目光都盯在大明本土?

非得流放才能让他们去外面吗?

这样不行,朱瀚得让更多的学士到海外去。

文化,是统治一个地方的根本,传承数百年的四书五经,只要传播出去,就可以起到很好地效果。

再说,朱瀚打下那么多海外土地,他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经营,将其真正变成大明的土地,这其中文化的入侵必不可少。

这些学士自愿前往海外,只要做出一定的功绩,就可以从海外把人调到大明本土继续为官,这种官员的选拔模式,将会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这些学士如果想继续留在本土,一辈子或许都没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朱瀚把这些话告诉在场的学士后,他们顿时就慌了。

到海外为官,在提拔的时候十几个人里面选一个人,可如果留在大明本土,将会是几百个人里面选一个,这其中的晋升难度会有多大,任何人都想得明白。

怎么选?

大理寺的这一百三十多位学士,顿时觉得自己左右为难起来。

有学士想自己主动站出来去海外,可看到周围没有人动,也认为自己和同窗坚持这么多天了,现在去海外,是不是会被周围的同窗骂成叛徒,想想自己以后还要跟着他们同朝为官,就这么当了‘叛徒’,以后自己会举步维艰。

干脆,算了吧。

下次再找机会。

朱瀚见这些人都无动于衷,笑了笑:“好,人各有志,我虽然是大明的英王,但也不会强迫你们,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说完,朱瀚头也不回的离开,留下一众学子站在原地凌乱。

紧接着,朱瀚去了另外一个学士、学子们聚集的地方,然后把他在大理寺说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

这些话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谈阔论,但却很务实,朱瀚说的都是大明接下来的国策,开科取士也会影响到学士、学子们接下来的命运,话已经说的很透彻,学士、学子们如何选择,那就不是朱瀚能左右得了的了。

……

北平府。

作为前朝蒙元的国都,北平府的读书人还是非常多的,加上朱瀚和朱元璋想要让朝堂官员的祖籍达到一个均衡,所以在开科取士的时候,朱瀚和朱元璋下意识的会增加一些北方学子的数量。

齐鲁和北平,算是大明北方两个很关键的地方,进士榜上这两个地方的北方人占了九成之多。

这也从侧面说明,南方的人更加富饶,江南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即便有朱瀚和朱元璋在侧面的帮助,北方的学子在进士榜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少。

对此,北方的学子非常不服,他们不觉得朱瀚和朱元璋有什么问题,而是南方的学派派系太重,他们就算想要在学术上交流也非常困难。

不过,现在却有了赶超南方学派的机会。

到海外去当官!

应天府中,朱瀚痛斥学士们的话传出来,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北方的学子也知晓了这件事。

朱瀚要让读书人到海外去教化海外土著,让他们学会四书五经,让他们从语言和文化上,变成‘大明人’,和这一消息一同传到北方的,还有那些受征召的学子不愿前往海外的消息。

北平府的学子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趣。

这是机会啊!

很快,就有领头人把一众同窗聚集在一块,商量着前往海外当官的事情。

去海外……

合适吗?

有些人不是特别的想,他们认为自己一旦前往海外,就会天人永隔似得。

“为什么不去?这是我们北方学派一举超越南方学派的巨大机会。”

带头的人有些豪气,也带着振兴北方学派的重担,大声说道:“诸位同窗,我们都知道,英王和陛下对我们多有照顾,可南方学派可恶,将我们当成敌人,学术辩论时,他们连参与都不想让我们参与,长此以往下去,我们哪里还有机会和南方学派平起平坐?”

“那,那我们当如何?”

“自然是去海外!”

带头的学子回答的斩钉截铁,然后又说道:“我听闻,海外的官员与国内的官员不同,海外更重实际,海外的土著不懂文化,需要身体力行的去做,教他们读书识字,也要教他们耕种,教他们发挥最大的能量……这些事情,我们做起来会比南方学子更具有优势,因为我们的动手能力,远远超过南方学子。”

北方的读书人,大多是穷苦出身,他们要一边劳作一边读书,所以在动手能力这方面,他们是比南方读书人厉害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想出超越南方学派的办法。

要另辟蹊径,从文化上他们不如南方人,可另辟蹊径、弯道超车这方面,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诸位同窗,我北方学子能不能在南方学子身前昂起头来,就看我们在海外怎么做了,不管你们去不去,我是一定要去的!”

带头人攥紧拳头,“我不想被他们压一头,再这么压下去,哪里还有我们的出头之日?”

被带头人的话这么一激,就有热血男儿效仿:“好,我与高兄同去!”

“算我一个!”

“我也去,他母的,老子早就受够南方人的鸟气,这次去了海外,老子一定要站在他们头上!”

“去去去!算我一个!”

“我去拜别父母!”

“……”

到海外去当官,这股风从北平开始,迅速向南方刮了过去,北方学子们的行动非常快,他们到了齐鲁后,分别联络齐鲁和豫南两个地方的学生,汇同了准备同行的学子,一起前往莱州府。

莱州府有向海外通航的港口,属于北方第一大港,有通往大明海外各地的航线,为了避免被南方的读书人察觉,也为了赶时间前往海外各地任职,他们拿着包裹就上船离开了大明本土。

在应天府的朱瀚得知这件事以后,喜上眉梢,看着外出的北方学子名单,朱瀚开心极了,对前来送奏折的李善长说道:“瞧瞧,瞧瞧,这才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材,这才是我大明的股肱之臣!哈哈!我要去写信,我要让他们去最容易出政绩的地方!”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用前程报之!

李善长能明显感受到朱瀚的开心,他对朱瀚说道:“英王殿下,我已向外告知,让当地驻军多多配合这些学子,不过……英王殿下您想通过海外艰苦的环境去锻炼人才,对他们照顾可以,但不能有失偏颇,否则起不到锻炼人才的效果。”

“还用你说?”

朱瀚瞥了眼李善长,随后说道:“把北方学子前往海外的消息散播出去,我倒要看看,有多少人是我大明的忠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