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三百二十一章 有教无类!用孔子打败孔子门徒!

上一次,菲鲁兹沙告诉匈牙利的使者,大明讲究一个礼多人不怪,礼物只要送得多,那就是有价值的。

这一次,菲鲁兹沙又说,送礼要讲究人家喜不喜欢。

虽然菲鲁兹沙说的好像有点道理,但为什么听起来怪怪的?

不对劲!

可哪里不对劲,这位使者又说不上来。

只能先把礼物给菲鲁兹沙送过来,看到满车的金银、珍珠玛瑙,菲鲁兹沙像当初蓝玉教训他一样,对他说道:“这些金银,你觉得珍贵,但是在大明人看来,这些金银不过是区区小物,大明乃天朝上国,你们视若珍宝的东西,他们会缺?”

匈牙利的使者听到菲鲁兹沙的话,不由得点点头。

菲鲁兹沙说的对啊。

金银、珍珠玛瑙这些东西,大明会缺么?

想到被国王当成传家宝的丝绸和陶瓷,这位使者认为那些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可想想,丝绸和陶瓷都是从大明传出来的,蓝玉应该不缺吧?

“国王殿下,您应该清楚,我们最好的财富,都来自于大明,大明富有四海,我们怎么可以拿大明的物品去赠与蓝将军呢?”

匈牙利的使者分析的很清楚,但菲鲁兹沙却对他说道:“你看你这话说的,蓝将军忠君为大明,他又岂会在乎你的恩惠?在大明有句话,叫‘视金钱如粪土’,蓝将军就是此等人物,他根本不在乎什么金钱,他只是为实现更高的理想而战!”

然后,菲鲁兹沙搬出来了一套‘蓝玉不喜欢钱、只想让大明富足’的理论,很快匈牙利的使者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哦,我明白了,我要用这些金银,去采买大明的物产!”

“对!”

菲鲁兹沙认为对方了解了此中深意,然后对他说道:“你这么作,蓝将军一定会夸赞你的。”

你只是一个很得力的下属!

而我,菲鲁兹沙!

是蓝玉将军的好朋友!好兄弟!

身份上的差距,足够让菲鲁兹沙自得。

……

蓝玉在印度搞的轰轰烈烈,在大明本土,也非常热闹。

朱元章突然对官场下手,把一众行省的官员叫到应天府,逮住他们就是一顿臭骂,尤其是他们的公文,写的辞藻华丽,但实用的却只有寥寥几句,让朱元章不胜厌烦。

这一次,朱元章把他们喊过来,就是给他们上培训课的。

培训他们如何写公文,如何写让朱元章满意的公文。

朱瀚没有参与这里面的事情,因为他们是要服务朱元章,而不是服务自己。

参与不参与此次的培训,对朱瀚来说没有必要,而且他和朱元章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客套。

两兄弟在交谈时都是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不会拐弯抹角。

朱元章倒是意气风发,很热衷于给各个行省的官员上课,而且讲的很开放,时不时的还能听到朱元章的一两句粗话。

在场的官员听着朱元章给他们训话,心中万分憋屈……感觉自己这辈子读的书,都白读了。

想想,朱元章以前的身份是什么?

佃户!行乞的僧人!

朱元章还在为生活而疲于奔命的时候,这些行省的官员已经开始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昼夜读书了,这些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比朱元章读的书要多。

可现在给他们上课的人是朱元章,是这个曾经身份远不如他们的人。

朱元章的虚荣心得到了彻底的满足。

拿着这些官员上的奏折一本接着一本的骂,把上奏折的官员骂的是狗血淋头。

而且朱元章骂的是有理有据,每骂一次人,都是奔着痛点去的,这些官员虽然很不甘心被骂,我们只是大明的臣子,又不是你朱元章的仆人,你这么骂我们合适吗?

可想要反驳,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因为朱元章骂的对,想反驳都没机会。

这些官员在被朱元章骂完,回到住的地方后,心中难免意难平。

造成他们被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朱元章不喜欢儒家的那一套,甚至很厌恶儒家的繁文缛节。

在大明以前……啊不对,是在朱瀚把孔家流放以前,他们无论如何写奏折都没有问题,因为那些所谓的繁文缛节,都是孔氏代表的儒学中应该有的,可朱瀚以风卷残云之势把孔家从神坛拉下马,他们就再没有理由再用原来的那套了的。

朱元章:老孔家都被咱打倒了,你还用老一套来湖弄咱?

这些各行省的官员都是聪明人,他们意识到时代变了,他们也要随着朱元章的喜好变化而变化,再像以前一样敷衍了事,在朱元章这里行不通!

……

朱瀚在做另外一件事:照顾孩子。

娜塔莉和索菲亚的孩子出生了,一位是姑娘,一位是男孩。

男孩黑头发黄皮肤,一双眼睛则继承了索菲亚的灰蓝色的童孔,一双眼睛中仿佛有蓝宝石一样;女孩则继承了娜塔莉白色的皮肤,头发也是金黄色,但眼睛却是黑色。

在接生的时候,媒婆看到两个孩子和自己接生时的不一样,也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接了两个小怪物,可朱瀚却丝毫不介意,他告诉其他人,这种孩子叫做混血,就是不同肤色人的后代,长相自然会有些差异。

这种差异叫做遗传。

如此科学的事情,朱瀚解释起来却没多少人相信,和朱瀚的‘科学’比起来,他们更愿意相信‘神’学。

朱瀚见一时半会也无法改变他们的看法,索性也不再去解释,再说以朱瀚如今的地位,他的后代再怎么‘妖魔鬼怪’,都没有人敢对他的后代动手脚,而且以后会有更多不同肤色的女子涌入大明,而在海外的大明人,他们也会和不同肤色的女子生活在一起,然后有更多混血的孩子出现。

到那个时候,谁还会说什么?

谁还能说什么?

朱瀚每天抱着自己的混血姑娘爱不释手,真的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把她宝贝的不得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朱瀚对女儿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比儿子都让他开心。

不过,朱瀚也不是无时无刻都能陪在孩子身边,他也有自己的事情做。

比如,越来越多的学子被朱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一起送到应天府,然后派向海外。

被挑选出来的学子,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要到海外去,而是到了应天府以后才知道,自然会有很多人不想去海外,他们纷纷上书抗议,坚决反对派自己到海外。

海外,不毛之地。

那是人能呆的地方吗?

而且,海外的土着根本不会汉语,到时候怎么交流?

连语言都不通,交流起来岂不是对牛弹琴?

这些学子表示自己被蒙骗,所以纷纷上书,请求朱元章收回成命。

现在的朱元章正在开心的给百官上课呢,哪在乎这些学子的请求?

直接交给朱瀚,让朱瀚看着办。

当然,朱元章在派人给朱瀚传话的时候,也告诉朱瀚了:你如果不愿意做,可以等咱给官员们上完课再去处理。

于是,朱瀚就去了,而且他有不得不去的理由。

之前,朱瀚向朱元章建议,把学子分配到大明海外的飞地去,可却被朱元章以大明内部官员不足给拒绝了,但当时嘴上说的是拒绝,可实际上却偷偷摸摸的把人都给朱瀚找好了,十万学子,各个层面的都有,现在在应天府的是第一批后面还有更多的学子要到。

这些学子都已经满十六岁,其中有刚读书一两年的,也有从小就开始读书的,这些人就像是种子,需要让人带到海外的土地上,才能更好的生根发芽。

所以,这些人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化水平,

他们只需要把大明文化的种子种下去,就已经够了。

住在大理寺的学子,大概有一百三十人左右,而这一百三十人,基本上也是反对声音最大的一百三十人,算得上是硬骨头了。

朱瀚也是头铁,他牙口比较好,吃不了软饭,就喜欢吃硬的。

所以,朱瀚来到了大理寺!

人的名树的影,当朱瀚出现在大理寺中的时候,整个大理寺变得鸦雀无声,一方面是因为朱瀚在建立大明中所立下的功绩,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朱瀚在他们心中的凶名。

这是以一己之力掀翻整个孔家的男人,整个文坛的扫把星,谁见到他不害怕啊?

“看你们的样子,似乎都很畏惧我,是因为我的凶名?认为是我覆灭了整个孔家?”

朱瀚见到这些学子,直接开门见山:“孔家有没有我,他们最终都会因为没有适应潮流而被颠覆,我只不过是加快了他被颠覆的时间而已,你们也是一样,如果只是看到大明本土的一亩三分地,那你们也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一粒沙,泯灭于众人。”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朱瀚一句话,就把他们的后半生给确定了,他们怎么可能认同?

可是,朱瀚并没有就此收手,反而继续追问:“怎么?认为我说的不对?对我说的不服气?”

“无所谓,时间会证明我说的是正确的,今天我们不说这个,说说你们不愿意去海外的事,你们认为让你们去海外,是在流放你们……我告诉你们,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大错特错!”

朱瀚挥挥手,看着诸多学子道:

“你们自诩为孔孟门徒,那我今天就用四个字来询问: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中。

西周时期,朝堂在各地设立了国学和乡学。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等基础知识。

然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

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有潜力有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故而孔子以前属于“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可以这么说,有教无类可以说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总概括。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这种追求,是大理寺的一百三十多位学子达不到的思想境界。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孔子大力提倡‘有教无类’,现在的这些学子,很可能连书都念不上。

朱瀚用了孔子治学的四个字,直接让反对出海的学子鸦雀无声。

是啊,他们一直信奉的都是孔子,哪怕孔子的后人家族被朱瀚连根拔起,但在天下学子心中,他们依旧是孔氏门人,朱瀚用孔子的话,这些学子哪里能反驳?

他们大明本土人是人,海外那些土着就不是人了吗?

“英王殿下,我们、我们并非不想去海外,国家有命我们自当遵从,可我们去了海外能做什么?我们的语言都是不通的。”

有学子从另外一方面反对出海,可朱瀚是何许人也?

你们反对是吧?

好!

我提出来一个让你们无法反对的势力!

“这位学子说的很好。”

朱瀚拍拍手掌,对他提出的问题表示赞赏,可还没等他得意,就听到朱瀚话锋一转,直接询问道:“你可知,现在在海外,教化当地土着的,是什么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