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二百零三章 大明的战争债券【求全定】

只要没有发生重大的变故,那朝廷每五年的大政方针,就将严格按照既定计划执行。

这一套是现代的施政理念,对于封建王朝的人治社会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大明开国这五年,虽然战事一直没有停,但大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始终不曾松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旨,乃是定国安民,休养生息。

“天下各个州府,一共统计,百姓人苦,五千五百六十三万!”

“大明共有各司将士一百二十五万八千六百人!”

“朝贡蕃国和羁糜地一百一十六个!”

……

在众人的目光当中,朱瀚把手中的一分奏章拿了起来,然后又把上面的数据给重新念了一遍。

朱瀚念着这些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统计上来的数目,老哥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自豪之情。

因为驱逐蒙古人和各路势力又快又稳,所以整个天下的人口损失并没有历史上那样大。

又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大明如镜的人口竟然已经达到了五千多万。

而且这个人口是还没有算上陈友谅占据的西南地区。

拥有五六千万人口的大明,可以说就拥有了无限的潜力。

“几千万百姓的事,百万大军的衣食住行,这么多的事,若事无巨细,都让我们来亲自处理,就算累死,也绝对是无法处理妥善。”

今日内阁朝会,基本基调就是对于前五年的肯定,然后对于后五年计划的布置。

刚才众人一阵商议,基本已经制定好了所有的国策。

朱瀚现在却忽然提出这么一句,让所有人都感到疑惑起来。

“七五,你说说,这是有什么想法?”老哥朱元璋笑着问道。

他就喜欢听朱瀚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因为每当朱瀚还提出自己的想法,那必然会让大明的国力强上几分。

虽然有的时候朱瀚提出的那些想法初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事后的效果总能证明朱瀚的正确性。

“刚才李刘等诸位说的这些个国策,好是非常的好,但却是有一个地方没有考虑到!”朱瀚缓缓的说道。

“不知道老李哪个地方没有考虑到?”

“还请你英王殿下示下?”

李善长和刘伯温立刻如同小学生一般恭敬的向朱瀚询问。

“七五,你也快说说,你到底是哪里呀?”老哥朱元璋也立刻问道。

十几个人刚才商量了好几个时辰,制定的国策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纰漏呀。

朱瀚微微一摇头,“这国策制定的实在是太好了,可以说是详细到,每一个县令只需要按照朝廷的公文去执行就好!”

大明皇帝与内阁制定的国策,其执行细则自然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官员,能够达到限定这个级别就已经算是非常的详细。

“制定的细则越详尽,岂不就是越好吗?”老哥朱元璋有些疑惑道。

“好是好,但是干的活实在是太多了,这还仅仅是一个县令一年到头的任务,就足够让一个七品县令忙得脚不沾地儿,而具体实施的时候这些限定肯定要把任务分给下面的官吏,这些人具体干起来肯定更多更杂,自然也就更辛苦更劳累!”朱瀚缓缓的说道。

“官员俸禄,民脂民膏,拿了朝廷的俸禄,他们当然要多干些活,让他们吃闲饭,那可是对不起天下百姓!”老哥朱元璋认真的说道。

对于这个说法,朱瀚可并不意外。

历史上的朱元璋可是出了名的,对官员严苛抠门,明朝初年的许多官员因为不敢贪污受贿,紧紧依靠朝廷的俸禄,许多时候连家庭温饱都难以维持,还必须要让自己的家族接济粮食钱财,才能够在外地当官时候维持生活。

可以想见明朝初年的官员俸禄是多么的低。

但人心自古都是利己,朝廷想要用少的俸禄,让官员们当牛做马,那些能考中科举当上官员的人可没有一个是傻子。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各种各样的花式孝敬漂没等贪污手段就一一展现了出来。

洪武皇帝给官员们定下清廉的标准,想要让他们当圣人,却没有想到让大明朝养出了更多的贪官污吏。

所以朱瀚的策略基本就是想要走高薪养廉的路子。

高薪养廉,虽然不能让那些心怀贪婪的官员们变成清官,但是能够让那些想要好好从政的官员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至于为了温饱糊口而贪污腐化。

在历史上的大不列颠帝国时代,在殖民统治上实现了一个日不落帝国,其国内的大小官员们的工资水平也是独步全球,远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荷兰等。

“刚才你们都说,今年朝廷结余了多少多少银子,前一年朝廷结余了多少多少银子,大前年结余了多少多少银子,这国库里的银子是越来越多。”

“但是大明王朝是一个朝廷,而不是一个商号,目的是为了治理天下,也不是为了积攒银子,并不是银子越攒越多就越好!”

“成千上万的银子堆积在国库当中,在有些时候可以买到急需的粮食物资等,但是有些东西却绝对不是有钱就能够立刻买到的。”

“比如这朝廷大大小小官员们的行政执行,本来就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不能从开始的时候就让他们尽心出力,等到出现了问题,在督促责罚他们也未必能够管用!”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朝廷的银子都拿出来一些,给这些官员们提高俸禄,同时在扩招一些官员!”

朱瀚的一通长篇大论,让老哥朱元璋和李善长刘伯温等朝廷大臣们陷入了沉思和惊讶。

其实大明开国的时候,给官员们定下的俸禄并不算低,县令的一年俸禄能够达到二十两个银子,也就相当于差不多三四十万。

但最近几年大明经济飞速发展繁荣,再加上倭国辽阳等地方大批的金银流入境内,不少东西的物价都有大幅度增长,原本显得比较多的银子就变得稀松平常。

而且大明开国之初,还沿袭了历代封建王朝在官员制度上的一个措施,那就是大大小小的朝天衙门当中存在大量的胥吏!

这些胥吏,虽然也代表了朝廷的权威,但并不是享受正是官员待遇的成员,他们往往干活最多却又拿不到朝廷的几个大子儿,这接触具体的事务当中,自然就会逐渐手黑贪赃枉法起来。

“提高俸禄?”

“扩招官员?”

老哥朱元璋中不禁琢磨这两条朱瀚提出的建议。

毫无疑问,这两个建议有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那就是需要花费大批的银子,每年发放俸禄。

朱元璋现在最为开心的事情,一个是接到边疆各个军区行都司的捷报,另外一个就是轻点大明国库内的存金库银。

一旦实施出汗这两条建议,那大明国库内的金银至少要消耗掉三四成。

“七五,给官员提高俸禄,这个咱倒是赞同,可是要扩招官员,那实在是有些浪费啊,朝廷现在使用的官吏,不是已经够用了,要是再多招一些官员,你岂不是给了许多人偷懒的机会?”朱元璋有些疑惑的说道。

朱瀚却依旧从容,“我说的扩招官员并不是简单的招募新人,而是要把朝廷现在使用的许多吏员,把她们招募成为正式的官员,也像正是的官员一样考评、录用、罢免和调任!”

朱瀚说的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刘伯温,李善长等人没有想到的明代基层官员问题。

历史上的明清两朝,在封建统治上可谓是登峰造极。

但是他们对于基层官吏的管理却一直没有什么进步。

地方上的权力实际掌控者并不是朝廷派遣的流官,而是那些官职并不高也不入流的吏员。

地方上的吏员往往都几代人传承,而且他们不需要像朝廷的流官一样有任期和调离的限制,再加上他们相互之间联姻结拜,这就造成了铁打的吏员,流水的官。

地方基层上的权力腐败,烂得最深的就是这些在朝廷重臣眼中不起眼的吏员。

朱瀚的计划直接是把这些最底层的官吏直接纳入朝廷的统一考核,断绝基层权力上吏员世袭和相互勾结的土壤。

朱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老哥朱元璋顿时激动的拍掌较好。

“七五你这个提议实在是太好了,说到咱的心坎里去了!”

朱元璋一边说的,心中一边不停记起,当年元朝的基层官吏在催收税赋的时候,把自己老爹老娘给逼得家破人亡的场景。

百姓们总是觉得朝廷的大官都是清官,地方上吏员多都是难缠的贪腐之徒。

但朝廷却一直没有拿出相应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大明朝有了充足的财政收入,就可以用大批的俸禄来把所有的大小官吏纳入朝廷的统一考核。

大明皇帝朱元璋对朱瀚提出的这个建议做出了如此肯定,李善长、刘伯温、朱升、施耐庵等人自然也是不会有任何的异义。

大明洪武六年开始的第二个大计划,便在今日正式定下了基调。

首先就是继续维持休养生息的策略,除了兴建应天府和北平府之外,朝廷的其他所有大型工程全部以水利民生为主,哪怕是皇帝老家,凤阳也不会修筑都城皇陵,而是修筑了完善的水利沟渠。

这个建议是朱瀚力劝老哥朱元璋才定下来的。

凤阳可不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地方,时不时就要闹旱灾,动不动就要来个水灾。

堂堂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如果再闹出大批的灾民,那简直就是大笑话。

所以在朱瀚看来在凤阳老家,修建水利沟渠可比修建中都皇陵重要的多。

第二个国策,便是要在全天下宣扬大明的教化,朱瀚制定的儒家新学作为唯一的科举内容通行全国,顺带再把地方基层的官吏纳入朝廷的统一考核。

这个举措,就相当于让大明拥有了相当于后世十七八世纪发展的近代官员制度,在组织动员力上可以达到超过任何的封建王朝。

最后,大明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当中,要消灭盘踞大西南的陈友谅,彻底把华夏版图归于一统。

至于其他的继续驱逐蒙古残余,以及下西洋,开拓辽阳海东等蛮荒之地等等,都是不属于硬性的国策,可以相机行动。

在朱瀚的影响下,如今的大明王朝虽然百废待兴,但各行各业却都迸发出了蓬勃的生机。

就算是连年征战,各地百姓民生也是一天比一天日子过得好。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明将要收复西南四川云南等地的消息,不仅没有让百姓们感到惊慌恐惧,反而很多人都积极的拥护朝廷消灭陈友谅盘踞势力的决定。

在这其中,以江南湖广等地的商人和工场主为主力!

因为这些大商人和工场主,他们许多人都吸收了朱瀚搞出来的新型工艺技术,逐渐有了资本萌芽的趋势。

而资本对于消费市场的渴求是没有止境的。

四川云南等地都是山好水好人好的上等地方,如果能够把这些地方纳入大明的版图,那这些大商人们的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也就会能够赚到更多的银子。

朱瀚很快就听到了这些情况,这一联想到我现在大明国库被自己霍霍不轻,便立刻又向老哥朱元璋提出了一个新的注意。

哪知道老哥朱元璋一听之后,顿时蹦了起来。

“什么这怎么可以?”

“让朝廷去跟百姓们借钱?”

“这种事干出去,大明的威望还要不要了!”

“七五,你说什么咱都能答应,只有这个不行!”

朱涵跟老哥朱元璋提出的建议,便是发行大明债券,其实就是一种战争债券,朱瀚连名字都给他想好了,就叫做平西债券,主要用途就是消灭占据西南的陈友谅。

但是老哥朱元璋很显然不想发行这个债券。

因为在他看来,向百姓们借钱,特别是以朝廷的名义借,简直是丢脸丢到家了。

“有借有还,而且还付利息,这怕什么!?”朱瀚一脸轻松。

“你说有借有还,但朝廷至高无上,百姓们肯定想这钱借给朝廷,要是朝廷不还,那也是没有办法,所以肯定会认为朝廷这是借机敛财,搜刮民脂民膏!”

很显然,朱元璋反对发行债券,想的并不是简单的丢脸问题,而是怕百姓借机对朝廷失去信任。

“哥,我这发行债券可不仅是了给朝廷宽裕一下军费,更是想要为将来的子孙后代开拓一条新的救命道路!”朱瀚一脸严肃的说道。

朱元璋一听这话立刻瞪大了双眼,好奇的追问起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