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612章 洛阳铲(上)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612章 洛阳铲(上)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来自利尔楚奇的难民们,他们获悉可以一起前往南方建立新的家园,几乎所有人都是支持的。

不过要在荒蛮之地修建定居点,该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们也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附近发现了盐,针对那里的挖掘已经全面展开。自己此行不仅是盖房子这么简单,大家都有义务参与挖掘。

目前,日常的粮食是大量的土豆,游击共和国提供这些并非无常的。一些年轻的女人,以及所有十三岁到六十岁的男人,全部无条件的登记为民兵。一些人已经被编入部队,开始紧张的军事训练。

利尔楚奇籍贯的难民有多达五千人,伤病员还在养病,难民中身强力壮者都已从军,剩下还有三千余人,他们都是老弱妇孺,尤其以三四十岁的妇女最多。

女人的丈夫多数在一年前参军,他们生死未卜。还有一些人在德军占领期间被强制征召为苦力,另有一些人因为反抗而被处决。至于城镇里的犹太人,男女老少早就被侵略者杀害了。

所以对于这些女人来说,利尔楚奇是自己的家,也是个令人痛心的地方。离开那里来到普里佩特沼泽,距离伤心地足有二百公里,又吃上了足量的食物,大家的心情好了一些。

可生活还要继续,现住的鲶鱼村是当地人的家绝非自己的。

她们多数还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逃难,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城镇,这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多达三千五百人的利尔楚奇镇难民,另有其他小型村庄的难民,聚集一起组成了一支近四千人的队伍。他们撤离的时候带着一些财物,除却大量的衣物,那些农业生产的工具,将为他们营建新的定居点提供巨大帮助。

斧子双人锯铁锤长柄镰刀,这些工具他们都不缺,鲶鱼村为他们又提供了一些生产工具,更是锦上添花。

不得不说,在难民问题上,鲶鱼村村长波博斯基做的非常厚道。他提供了一大批粮食和生产工具,又组织了一些马车,专门用来运输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他更是提供了一些粗制麻绳和铁钉,有了这些小部件,木屋将能迅速落成!

关于盖房子,这些难民可谓经验丰富。本来他们故乡的房子就是亲手建造,兴建新的定居点,只需游击共和国提供足够工具,他们对迅速入住新房充满信心。

沿着土路向南走,等待大家的将是和平的新生活!唯有这片沼泽,战争的恶魔没有侵蚀。

母亲携着孩子,老翁拉着老叟。有的戴着列宁前进帽,有的戴着头巾,甚至有人顶着圆顶小礼帽。

经过两天的休息,难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改观,惊慌的表情荡然无存,许多人面色红润,他们的高高兴兴地向南走去。

所谓破家值万贯,他们推着手推车,赶着自己仅剩的牛羊,笼子里塞着家禽。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吃完饭后,在一个连的民兵护送引导下,开始南下旅途。

仅仅是两天的功夫,游击共和国已经给利尔楚奇镇的难民重建了苏维埃委员会,并在难民中选举出了一位集体农庄第一书记。为了加强控制,五名由萨林奇金指导培训的基层政委加入委员会,如此,当难民开始动身时,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苏军看来,自己的重大优势就是苏维埃体制,它管理每一位苏联公民,通过协调手段,使得所有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劳动生产的价值按劳按需求分配,这种公正公平的分配手段在残酷的战争时期,立刻团结了这些难民。

他们毕竟是普通人,其中还有许多老人和孩子。不能幻想着他们能快速移动,队伍在下午两点出发,当队伍绕过硫磺矿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了。直到下午六点,第一批难民才磨磨蹭蹭的抵达目的地。

瞧瞧他们的模样,杨明志估摸着,就是因为走了太远的路每个人面露疲态。

可是他们不能磨蹭,趁着天还没有黑,盖房子的工作必须立刻展开。

扪心自问,杨明志觉得自己实在高估了难民们的动作,他们陆续抵达,恐怕绝大多数人在定居点的第一个夜晚要露宿野外了。

难民的事都由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等人负责,自己作为军事主管,继续盯着盐矿发觉即可。

时间已经是傍晚了,经过整整一个下午的挖掘,第21游击旅的官兵们累得够呛,传说中的岩盐矿脉并未出现。

目前,已经有五个原始吊车搭建完毕,挖掘泥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合计二十个土坑中,其中有六个已经向下掘进了超过十二米。继续向下挖掘,铁锹接触的已经是比较坚硬的腐泥,仿佛继续深挖,挖到的不是岩盐,而是泥煤,甚至是褐煤。

“如果能挖到褐煤也是好的,万一能挖到高品质无烟焦煤,我们就能炼高速钢了!”

不管怎样,向下挖掘肯定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地质勘探这一行,杨明志对这个了解有限,他站在地面继续躬着背,瞅着坑洞里继续挥汗如雨的战士们。光线越来越昏暗,地面燃起了一些篝火,借着篝火散射的微光,挖掘继续,大有挖掘一宿的趋势。

杨明志在下午时也参与挖掘,累的气喘吁吁后终究变成一介看客。

他抓着一个烤土豆,啃食的同时继续监督,认真的模样引得安东诺夫情不自禁的凑过来。

“司令同志,您还是去休息一阵吧!您放心,我们夜里会加紧工作,我们一定能挖到盐矿。”

“你们努力是好,战士们也不能透支体力啊。”

“唉,现在多付出,我们就能早一点见到盐矿。如果我们脚下坐拥一座盐矿,在勘探到之前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杨明志耸耸肩:“只是我们付出的劳动强度也太大了。”

“没有办法。”安东诺夫一副无奈的模样,“如果不挖深坑,我们如何知晓地下究竟有什么?泥土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挖坑是无奈也是必须的。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说者无意,杨明志听者有意。

如何避开泥土,直接窥探深邃的大地之下有什么,有没有一种工具能完成这一壮举?

有!当然有。

“哎呀!”杨明志猛地拍一下自己的脑壳,一副懊悔的模样:“我怎么这种时候突然犯蠢?赶紧造一点洛阳铲不就行了?!”

安东诺夫不懂汉语,他质问道:“唉!司令您怎么了?”

“我?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在这里继续监督着。我……嗯!我得会亲自会铁匠村一趟”

夜里的铁匠村,大部分区域已经安安静静,唯有兵工厂的机器持续轰鸣。

夜间生产对于兵工厂非常重要,也只有在夜里,烟囱能够肆无忌惮的排污,所有机器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

工厂还在拼命的生产炮弹复装旧弹壳,工人们的生产计划被排的满满当当,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蒸汽车床,每一台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工人和机器都在超负荷运转,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迎战德军下一次进攻时,部队拥有更强大的武器储备。

杨明志乘坐吉普车灯大开,沿着铁路在夜里狂奔。毕竟是走夜路,车速不可能很快,当他回到铁匠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按理说他归来是要到指挥部报道,因事情重大,吉普绕着铁匠村的边缘,直接开到兵工厂。

机器的轰鸣声是他最想听见的,他也清楚,这个时间点里固施科夫要么在办公室待着,要么还在声称车间里瞪大双眼。

整个兵工厂灯火通明,各个厂房内挂着大量油灯,燃油发电机提供的有限电量,大部分也供应此处照明。

厂房之外,大量的工人依旧游走着。他们多数手中拎着麻袋,通过叮叮当当的声音,证明里面装着的是金属。

杨明志没有犹豫,既然吉普车突然到访引起许多人注意,他下了车,随便拉住一位一把年纪的工人问:“你们的厂长在哪里?我是司令,我必须立刻见他!”

昏暗中,工人看不清杨明志的脸。工人也不想多事,直接指出轰鸣声最大的厂房:“他就在那里。”

“很好。阿布拉姆,跟我来。”

杨明志闯入车间大门,轻而易举的看到了那位顶着列宁帽的里固施科夫。

“啊!厂长同志,您在这里。”

“您……哦真是不可思议,我听说您去南边找盐矿了,怎么您这个时间会出现在这里?”

“您就不要再问这个了!”杨明志急匆匆走上前,直接勾住里固施科夫的肩,直言不讳的说:“挖盐行动出现了些问题,我们盲目的挖土实在的低效率。所以我突击赶到兵工厂,我知道,只有您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愿为您效劳。”

里固施科夫目前一副丈二和尚的姿态,只好完全听从杨明志的安排。

通过一支钢笔和一张纸,杨明志匆匆画出了一份工艺图纸。此乃杨明志的老本行,徒手画图有些粗糙,里固施科夫瞪大双眼,一眼看出司令是打算制造一种特殊的工具。

“这个……它是什么工具?看起来是挖土用的。”接着煤油灯昏暗的光,里固施科夫双手握着图纸,他继续问,“该不会,您指望这个东西拼命挖土吧。”

“对!就是一种挖土工具。”

“可是,您不觉得这东西的铲头太小了吗?铲子头还有夸张的弧度。恕我直言,您希望挖土效率提高,我想我们可以突击制造一台能驱动铲子的蒸汽机,并装在一辆卡车上,那就是一台挖掘机了!”

杨明志摇头说:“我还没跟您说清楚呢!您现在看到的这份图纸,您按着我写的工艺,按顺序对原理加工。最终它能拼接成一种特殊的铲子,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铲头只在地面打一个小洞,通过不停掘进,硬是能知晓地下五十米究竟埋的有什么!”

“啊!我已经完全明白了!您是想探测地下五十米处,是否存在盐?!”

“完全正确!”兴奋的杨明志狠狠拍拍里固施科夫的肩膀:“我亲爱的同志,我匆匆赶来就是希望您能迅速把这个东西造出来。您最好在天亮前完成,我要尽快投入使用!”

“遵命,司令同志。”本有些疲惫的里固施科夫突然斗志昂扬,他又多嘴问一句:“司令,这种铲子到底叫什么?”

“叫洛阳(Лoюh)铲。”说着,杨明志也掐着腰,展望性的感叹:“可能我是第一个把这种工具带入白俄罗斯的人,未来全联盟对矿产资源的勘探,这种工具将立下功勋。”

里固施科夫点点头,他突然明白自己今夜的突击任务,莫看只是生产一种小型工具,却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事实确实如此啊!

苏联,乃至曾经的沙皇俄国,过去的几百年里从未出现过类似于洛阳铲的特种挖掘工具。

即便是放眼全球,洛阳铲这种发明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盗墓勘探工具,也有着强烈的独特性。

英国人曾在十八世纪末发明了一种名为coring的钻土勘探工具,其工作原理和洛阳铲有些类似。后来,美国人对这项技术发扬光大,它多是用于寻找水源。有时候,则不可思议的成为玄学工具,来断定定居点的风水。

洛阳铲,它发源于中国终于走向了世界,成为各国考古地质勘探矿产勘探时必备的一种工具。针对该工具的挖掘原理的进一步研究,某种意义上,南极冰芯的钻探取样,也有洛阳铲技术的影子。

可惜,英国美国名为coring的工具根本没传入俄国,更不说洛阳铲了。沙俄的工业底子过于薄弱,工业大发展还是在于苏联时期斯大林开展的两个五年计划。十年时间,苏联在全联盟发现了许多新矿,尤其是在白俄罗斯中部地区发现了大量盐矿。

苏联是用传统的拆迁勘探队在人迹罕至的区域徒步寻找,确定可疑点后开始用传统方式大规模挖掘。这类手段的确落后,不过全面临待探勘地区规模庞大,发动强大的人力进行挖掘,各类新矿大量建立,可惜战争来的太突然了。

广大苏联公民,尤其是先居普里佩特沼泽的数万军民,根本不知道洛阳铲。平民挖坑的主要理由就是挖井,大多数时候挖一个十米深的坑就能渗出水,接着用石头堆砌井壁,一口井就完成了。

苏联的一些城市也有压水井,其钻洞的技术还是石油钻进术。老实说,用石油钻井技术去勘探地下是否有盐矿,技术上游击共和国可以实现,就是有些费时费力。而洛阳铲,它技术要求不高,根据杨明志的估计,几个小时它就能下生产线投入使用了。至于使用方法,岂是一个简单能够形容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