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613章 洛阳铲(下)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613章 洛阳铲(下)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按照杨明志写的工艺,该洛阳铲的铲头就是针对普通铁锹铲头的魔改。

兵工厂本身就承接了生产铁锹的工作,以应对马上进行的大规模住房建设。同时,一批砍树专用的长柄斧头双人锯,也在生产任务上,且是紧急任务。

可以说洛阳铲的铲头原料有数以百计的现成货,要把平直的铲头改造成带有严重的内弯弧度,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铁匠手工操作了。

还别说,铁匠村的老居民,尤其是那些蓄着马克思般大胡子的老者,他们本身就是经验丰富的铁匠。他们甚至能轻而易举的凭借铁锤敲出有缝钢管,区区给铲头敲出弧度完全轻轻松松。

铁匠开始针对铲头,叮叮当当敲打,很快将有十支洛阳铲铲头制造完成。

仅仅是这样就大功告成了?不!另一个重要的结构,就是铲子的长柄,它必须要长!

兵工厂兼职制造一大批挖土用普通铁锹,自然用木工车床,拼命车出大量木杆。不过它们普遍只有一米五的长度,以适应普通人身高。

给洛阳铲安装这种长度的木柄显然不合适,为了探究更深的土壤,它至少要长达三米。

本地生长最多的是红松,其次为榉树。松木硬度一般,作为建筑用木材凑合,如今用来制作铁锹木柄,只要木柄不是很长,它完全使用,但洛阳铲就是需要极长的木柄。

兵工厂的两台木工车床已经开始工作,它们使用人力驱动,一辆被改造的自行车(来自空投的那一批)给予车床动力。车床将把一根比之的松树干,削成直径只有四厘米长达三米的木杆,该长度也是车床的加工极限。

三米的柄还是太短,这类长度的洛阳铲终究只能探索区区三米深。

要想探得更深,还得需要金属。

所以在杨明志绘制的工艺图纸上,他认为真正堪用的,是可以螺旋锁紧的铁棍。

高炉在模具中浇铸薄钢板,接着通过小型蒸汽冲压机,慢慢将其敲成有缝钢管。

通过蒸汽车床,将其削成笔直钢管后,在对钢管两头进行精细的攻丝作业,使得加工完成的两根钢管能够螺旋锁死成整体。

针对洛阳铲的制造,杨明志目测现有的机器和出色的工匠,直接能跳到二十一世纪。在那个时代,该技术早已发扬光大,即便是最简陋的洛阳铲,也多是采取合金或碳质材料作为铲柄,根据勘探深度的要求,通过螺旋锁死的方式,把数根铲柄连接。

总体来说兵工厂的劳苦功高之蒸汽车床,它们如同年迈的老翁,要完成洛阳铲的铲柄这需要一定时间。

第一根有缝钢管,经过连续一小时的折腾终于下了生产线,在其身后还有多达二十根,或是小型蒸汽冲床或是纯手工敲打,正紧锣密鼓地生产着。

火卒火之后,依旧温热的有缝钢管立刻开始接受切刀的旋转切削。

杨明志看得津津有味,他想起了很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恍惚一下,耳畔从不消停的噪音终究把人拉回现实,在这个时代,加工的工具比较落后,它最终还是能很好的完成工艺目标。

“唉,效率有点慢呐!我希望能趁早把东西造出来。”

“慢工出细活啊。”里固施科夫掐着腰说:“我们很有信心,请您完全放心。再说天已经很晚了,您从白天就忙活挖盐的事,这个时间点您不休息一下?”

“休息?”杨明志无奈一笑,“我现在热血沸腾,即便太阳升起来,我依旧精神充沛。”

“您还是休息一下吧!您已经回到铁匠村了,或许陪一下贝茜卡,或是到指挥部里和值班的同桌打个招呼。您最好去一个安静的地方,起码休息两三小时。当我们把东西制造完毕,再差人去同志您。”

“这是在赶我走吗?”

“不!我想我们制造会消耗三个小时的时间将您需要的铲子制造。在制造完毕,我们还需要实验一下它是否好用,这都需要一点点时间。我认为您在新的白天要一直忙碌,一个好精神至关重要。”

想想看他说的没什么问题,杨明志耸耸肩:“好吧,找个安静的地方小睡一会儿。记住!我不在场的时候,你必须保证所有工人兢兢业业,我不希望出现任何问题。”

“我以荣誉保证!”

去指挥部?那里应该就剩几位值班的同志,诸如耶夫洛夫和福明,他们肯定待在自己的宿舍呼呼大睡!

看看表已经十一点多了,说不定在医院工作的老婆还在忙着夜间巡查。

杨明志差遣警卫员阿布拉姆去指挥部一趟,自己孤身一人拐到依旧灯火通明的医院。

他注意到有相当部分的伤病员依旧保持着精神,不少人甚至在闲聊,还有一些妇女坐在病床前,哄着生病的孩子入睡。

伤病员中有许多不是军人,他们是生病的平民,其中以孩子为甚。

毕竟杨明志的样貌太特别,他还一直穿着军装,胸口的两枚金星勋章在煤油灯下反射耀阳的光。

大吃一惊的护士一路小跑,直接闯入休息室,通知刚刚睡下的杨桃司令突然造访。

“什么?司令来了?他……”

“贝茜卡医生,您快起来看看吧!”

护士夸张的表情令杨桃本能的心情紧张。她匆匆穿上鞋出了门,直接在大病房里和杨明志撞个正着!

“哥?你怎么到这儿了。”

以胸膛迎接扑过来的老婆,杨明志拂过她额头的一缕柔丝,温柔的说:“没什么,工作再忙,我也得来看看你。”

“你……”杨桃听得内心暖暖,不顾一大群好事的伤员瞩目,依偎在丈夫的怀中本能的撒娇。“谢谢你能来看我,我还是觉得工作为重。对了,你明明是在南方监督挖盐?你突然回来,是不是盐已经挖到了?”

“这……挖掘出了些问题。走吧,我看看你休息的地方,说真的我一身疲惫。”

毕竟杨桃已经是主刀医师,她地位很高,即便在这比较简陋的医院,她有着独立的休息室,压根就是她的个人房间。那么把丈夫领进个人房间合情合理,何况那还是司令。

卧榻之上,那个男人不会向依偎的妻子展现自身的强大?

“亲爱的,我现在又把一个中国的技术教授给老毛子了。”

“啊?又是啥玩应啊?”

“盗墓的技术呗。”

“啊?”杨桃一愣,“我说哥啊,这儿地方啥玩应儿没有,你盗个啥墓?嗯……不对,你话里有话!忙了一整天挖盐的事,你能想的也是怎么挖盐。盗墓的技术,我看就是挖盐的技术。”

“唉!你可真聪明。”

“那是,不聪明能怀你的儿?”说着,她又把脑袋贴在丈夫的胸前。

洛阳铲这东西杨桃是知晓的,听丈夫的说法,苏联人对这个工具根本没概念。说起来这工具的确是中国人发明,如今的中国积贫积弱还面临着残酷的战争。洛阳铲,它能帮着老毛子找到盐矿,这难道不代表着一种中国的技术成就。顿时,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夜深了她甚至咯咯地笑出声。

天亮了,几个小时的休息杨明志精神恢复不错。在告别妻子,又到娜塔莎的病房打个招呼,心系洛阳铲的杨明志匆匆离开医院。

他离开前,还不忘在大病房,以司令的身份嘱咐所有伤病员早日康复,引得一种病号激动的吼了几句乌拉。

目前,没有什么事比洛阳铲更重要。

“三个小时!不是说好的三个小时吗?时间已经是五点半了,里固施科夫你的承诺呢?!”

带着一丝起床气,杨明志又是一路小跑冲到兵工厂的生产车间,他闯入厂房,大吼质问:“里固施科夫,铲子在哪里?”

话刚吼完,恍惚间竟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

“哎呦!耶夫洛夫福明,你们怎么在这儿?”

“你这个男人,你突击回来为何不提前电报通知一下?!”一脸抱怨的耶夫洛夫走过来给了杨明志轻轻一拳,“记住,你是司令员,你不能乱跑!”

“好吧!看来你们都在这儿,一定是知道我在指挥制造新工具。”

“当然!”耶夫洛夫表情突变,这就笑了笑,“你们中国人太聪明了!刚刚里固施科夫同志给我讲解了一下制造完成的东西,的确,想要知晓很深地下有什么,搞出石油钻井平台是可以的。但你直接制造了一种一个人就能操作,而且效率惊人的工具,我可真佩服。”

“这的确是中国人的智慧。那么铲子在哪里?里固施科夫又在哪里?”

“在那儿!”福明指了一下,杨明志侧目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哎呦,萨林奇金也在这儿?!他们……他们在干什么?”

本来,得知杨明志突然去了兵工厂造什么特殊挖掘工具,本着监视的本职工作,萨林奇金急匆匆赶来合情合理。

洛阳铲在凌晨三点全部下了生产线,其中九个铲头安装了长达三米的木柄。另一个则非常特别,它的有缝钢管金属柄多达八个,每一根都有三米长,因此理论上它能一路向下掘进,探勘二十四米地下的土质构成。

当里固施科夫奉命就地演示时,木柄洛阳铲轻松在地上凿出小洞,带出了二十厘米厚的土壤。继续掘进了区区三次,经过皮尺测量,铲子已经把五十厘米下的土壤带了出来。

萨林奇金有不是傻子,他明白只要继续向下凿,凿到地下十米也是轻松的。而且测试的地点就是在这机器轰鸣的机床车间,铲子在地面凿出一个小洞,对其他区域没有任何的破坏。

他已经获悉,硫磺矿场以南的工地,挖掘工作并不顺利,虽然挖出许多含盐晶体的土壤,传说中的盐矿影子也没见到。

杨明志压制着兴奋走去,问道:“萨林奇金同志,真想不到您到兵工厂视察了?怎么?心系我军的炮弹生产?”

“不!我是特意来看你的神奇铲子的,它叫什么?Лoюh铲?”

“对!这是个音译的名字,您要听我仔细讲解一下吗?”

“不必了!”萨林奇金摆摆手,“我已经和厂长同志就地进行了实验,您瞧瞧,您的脚边就是我们掘出的泥土。我看,我们赶紧把这些工具运到工地那里,不要再磨蹭了。如果说……”

萨林奇金咽了一口唾沫,换做郑重其事的口气:“如果说我们能勘探到盐矿,那就一定是今天了。今天是十三日,我们的会议在十五日召开。我猜地下一定有盐矿,我们一定要证明这一猜测。我们挖到白花花的盐,为我们的会议献礼!”

“那就不要再磨蹭了,此事我亲自监督!”

“不,此事我也强烈关注着。听着,别列科夫同志!”萨林奇金把脸凑过去,“您是一位综合性人才,领袖对您高度重视。您挖到盐矿,这就是您的功绩,为了新的荣誉,您一定要成功。”

“我会的。”杨明志敬了军礼,顿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一辆严重掉漆的卡车装载着所有的洛阳铲和加长用铲柄,以及一百多把普通铁锹,这些工具本就该是运到工地,支援那里的定居点建设。又因为担心工地渗水的可能性,卡车两侧还挂上三十个木桶。

杨明志乘坐吉普,亲自押运洛阳铲,经过两个半小时平安抵达工地。

夜里,工地没有任何的好消息传出,很显然菲奥多洛夫和安东诺夫,都没有挖到传说中的盐矿。不过当杨明志抵达后,他获悉了一些吉兆。

挖出的坚硬土壤即为所谓的腐泥,因压力变得脱水从而比较坚硬,将新挖出的腐泥敲碎,其中的盐晶体比重明显更多。

杨明志在经过化肥厂时,那里的工人经过一宿的煮盐作业,愣是完成了五十公斤的粗盐产量。马车把工地挖出的最新土壤送去,最终析出的粗盐又是个大数字。

不过这些盐对于十万人规模的游击共和国依旧杯水车薪,何况挖土煮盐的事已经人尽皆知,两支游击大队和科夫帕克,届时还要提供给他们的部队一大批盐,那些盐不仅仅要支援作战,还得改善占领区里老百姓的坚信生活。

杨明志下了车,立刻和赶来的安东诺夫攀谈一番。

“没有发现盐矿不是你们不勤劳。战士和工人们都太累了,我本就不打算他们工作一夜。既然很多人还在休息,就不必打扰他们。”

“这……司令同志,太阳已经升起,他们不用继续挖掘工作?”

杨明志摇摇头:“不必!如果路径错了,走得太多也都是浪费。我研发的新工具已经到货了,我只需一小撮得力干将。你给我挑选二十位身强力壮的人,到我这里报道!”

“遵命!”

他离开了,杨明志立刻吩咐工人把车上的物资歇下来。

新到的一批铁锹,它们要交给正忙着定居点建设的利尔楚奇难民。

杨明志知道难民群是在傍晚时分全部抵达工地附近的树林中,他们的苏维埃组织架构比较成熟,对如何建设定居点杨明志即犯不着特别关注。大清早,凭借肉眼就能看到大量人群在活动。很多人扛着木头从远处走向兴建房屋的林子,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难民们非常清楚。

很显然,难民抵达后都是露宿了一夜,从现在开始,真正的土木建设才正式开始。

“盐矿,我肯定要找到。等我完成这个,就差遣士兵帮你们盖房子!”

杨明志暗下决心,不一会儿,安东诺夫从21游击旅里挑选了二十位强壮战士,旅长菲奥多洛夫也跟着凑过来。

简单絮叨后,通过洛阳铲的地下探测工作,正式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