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812章 诸葛司徒请王司徒出题

舍弟诸葛亮 第812章 诸葛司徒请王司徒出题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哥真是高瞻远瞩,这些取仕科目的设置,每一科看似都在向豪门世家妥协,但实际上又尽量往里掺入寒门士子也能刻苦习学、凭天赋胜出的内容。

偏偏这些内容还都是做官为政所需要的真才实学,并没有那种纯粹为了让步而让步的糟粕之学。

陛下那日劝我主持科举,我却力陈在这方面我的眼光远不如大哥,现在看来,我当日之言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二月中的一天,司徒府上,诸葛亮过府与长兄闲坐。

两人一边下着象棋,一边闲聊起最近筹措科举的种种事务见闻,诸葛亮便不由说起这番感慨。自叹在顶层的制度设计方面,确实是不如大哥。

他的长处,更多在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一项政策落地之后,尽快找到漏洞,然后查漏补缺快速迭代。

但要说凭空从无到有设想一项新制度,诸葛亮毕竟不是神,没有历史答案可抄,不如大哥也不足为怪了。

他们兄弟俩,一个就像是做底层架构的,一开始心里就想好了最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另一个则像是具体写代码落实的、还负责发现BUG就尽快修复BUG。

兄弟俩配合了近二十年,自然是熟门熟路。

诸葛瑾对于二弟的吹捧,也丝毫不觉得得意,显然是这些年下来都习惯了。

他趁着诸葛亮分神,一个卧槽马连招抽车,吃了诸葛亮一子,这才好整以暇地说:

“说这些作甚,眼下还是先看看如何更好地落实这次的考试,还有十几天就要开考了。其他各科的题卷,都已经拟好,我也亲自审过、改过了。这经学一门,却还要二弟帮着一起斟酌。我不敢找外人,也是怕泄题。”

诸葛亮被突然抽了一子,一时也稍稍懵逼了几秒,刚才光顾着聊天,确实是走神了。

这些年他也摸清了,每次和大哥下棋,早年大哥还肯下围棋,但渐渐就发现围棋实在是下不过自己,就只好改下象棋。

象棋汉朝时就有了,但当时还不是跟后世那样定为三十二子的,规则也跟后世不太一样。后世的象棋,经过多次演变,一直到北宋才彻底定型。

不过诸葛瑾既然是司徒,他完全可以改良象棋,调整规则,所以如今大汉上上下下凡是下象棋的,都是诸葛司徒改良的版本。

当然也有偏远地区的人,消息不灵通,依然下更古老的版本,也很正常。

诸葛瑾刚刚改良象棋的时候,仗着自己更熟悉规则,懂套路,一度压着二弟打。

可惜下了几年之后,诸葛亮进步神速,诸葛瑾渐渐又败多胜少。但不管怎么说,下象棋的胜率好歹比下围棋高一些,也更有对抗性和观赏性。趁着二弟走神,还往往能偷一个。

诸葛亮静下心来,花了十几手慢慢扳回劣势,这才继续刚才的正事儿话题:

“经学也是考得最多的科目了,当年阳嘉改制就有成例的卷子可以借鉴,考过十几年了,这命题能有什么难的?”

诸葛瑾:“仅仅要命出考题,当然不难。但此番毕竟是天下第一次开科取士,经学究竟考些什么内容,是否能见前人所未见,是否足够发人深省、为百世垂范,那就很见功力了。

这一科考试,将来是要载入史册,被后世一次次引用提及的,可不能落入考据辩经的窠臼。”

诸葛亮:“那大哥心中肯定早就想好了要考哪方面了吧?也想好了要借机向天下人宣扬些什么理念,只是还不知道如何强行把要考的东西,和圣人的观点强行结合起来?”

诸葛亮几乎是一言就猜到了大哥的企图。

他太了解大哥了,知道能让大哥如此苦恼的事情,肯定是大哥想宣扬他那些政治理念,尤其是兜售他那套说了很久的正统论、还有别的“殿兴有福”相关的东西,或者别的什么。

可惜,大哥说了那么多年的理论,拿来学术辩论可以,但拿来考试就有问题了。因为很多论据都不是来自孔子的,也不是来自经学最核心的那些经的。

诸葛瑾被猜中了企图,倒也不觉得奇怪。

自家二弟猜中了有什么大不了,自己本来就是找他一起商量这最后临门一脚的。

“知我者,贤弟也,”诸葛瑾便大大方方承认了,随后话锋一转,“其实,我就是想让这全天下第一届科举,围绕着《孟子.梁惠王》里那段‘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来考。

当年先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我代主公去许都觐见天子,在石渠阁单独奏对,就说了那番道理。

人君得天下之得,不在于得天下本身,也不在统一本身,而在于通过统一,让天下人不用再打内战,让天下人的徭役、兵役负担减轻。统一只是手段,让人民不用承受内战的额外负担,才是目的。

可惜这番道理,终究只跟孟子里这仅有的一句话牵扯,其余翻遍全书,再也找不到论据了,可以说完全是我借孟子为我所用,只取一句,其余都无所谓。

但考试却不能这么考,如果出题出得那么牵强附会,一来不能服众,二来我毕竟当了司徒多年,我那些主张,其实早就被天下读书人吃透了,我怕他们会迎合上意押题。

而且还有一桩难处,那就是如今《孟子》的地位也不够高,毕竟不是‘经’,要想直接拿孟子的话出考题,对其他经却一点都不考,怕是难以服众。”

诸葛瑾一五一十,说出了自己的难处。整个过程中,因为分心二用,也难免被诸葛亮又吃回来几颗子。

汉朝的时候,在儒学圈子内部,《孟子》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如今甚至没有四书的概念。

别说《孟子》了,哪怕是《论语》,地位也不算高。

毕竟连孔子本人说的话,都还没那么值钱,比孔子的话更值钱的是“孔子引用和阐述周公的话”。

就好比马云没当首富之前,他说的话也不够值钱,以至于他还得把自己说的话假托是比尔盖茨说的。

孔子封圣之前,也没少把他自己说的话假托成周公说的,说自己只是“述而不著”。

无独有偶,在西方同时代,苏格拉底因为一辈子只口述、辩论,没留下文字著作,结果柏拉图在纪录苏格拉底言行时,就夹带了不少他自己的私货,他也不说是自己说的,偏要说是苏格拉底说的。

古今中外,没成名之前傍名声更大的前人,那都是用惯了的老套路了,哪里都一样。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这样的顶级人精,当然都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诸葛亮便设身处地地帮大哥着想了一会儿,斟酌着说:“也罢,虽然眼下还没想到什么好招,但这事儿我帮大哥扛下了。不就是找点十三经里的章句,既要体现大哥一贯的主张,又要尽量权威。

但依我看,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要想长久解决问题,重塑将来的正统论、用一套全新的更适用的理论来彻底取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关键还是要系统提升《论语》、《孟子》这些的地位,一直研究《尚书》、《春秋》,在这里面找历史依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诸葛亮这番话,一方面是把眼下的差事先接过去,具体的经学考题,他会帮着一起揣摩。就算他不擅长这个,但诸葛亮至少比诸葛瑾更懂如何拆分统筹。

他有的是办法找“代读”,把自己要的内容分包给己方阵营的当世大儒们去“为我辩经”,还能确保不泄题、不让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儒猜到自己的完整考题。

王朗、陈琳、许靖,这些人都是可以用的。

别看演义里王朗被诸葛亮骂死了,但是人家在正史上研究学问时,对于“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的研究,还是非常深的。

王朗对于什么是“有德之人”,自有多年的淫浸。

这一世,王朗也算是大汉忠臣了,在当年刘备夹击灭孙策的时候,王朗就坚持不降孙策,宁可逃到闽中继续抵抗,一直撑到了刘备打过来,帮他报了仇。

孙策覆灭之后,王朗就被刘备引为客卿,地位虚高就是个吉祥物。要不是诸葛兄弟和其他功臣把高位都占了,王朗怎么也能捞个侍中之类的级别。

王朗当不成王司徒了,却有机会参与到诸葛司徒的“首届科举出题人”圈子里,也算是一种补偿了。

诸葛瑾见二弟有想法,也算放下一桩心事,这就交给诸葛亮去操心了。

而更让诸葛瑾在意的是,二弟居然跟他所想暗合,也觉得如今该是提升孟子地位的时候了,而不是再跟以往那样只尊崇最古老的五经。

历史上,孟子的地位被抬高,一直要等到宋朝。

首先是北宋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拔高了孟子,然后是南宋时朱熹在读了司马光的著作后、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再次拔高了孟子。

后来朱熹的儒学地位非常高,又写了四书集注,孟子也彻底被纳入四书范围了。

拔高孟子的好处,当然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那样会系统性地引入“民贵君轻”的善政理念。

之前董仲舒靠天人感应,只引用周公和孔子,说白了就是指望“天”来吓住“君”,人君做得不好,天会有所感应,降下灾异,告诉人君天数有变了,如果不改正的话,神器就要更易了。

而天数是否向着人君,理论上倒是也要看万民是否心悦诚服、安居乐业,天是代表了民意的。只是这个代表终究隔了一层,而且要借助很多神神叨叨的东西,不但低效,还容易被人利用。

张角之流,不就是极大地利用了所谓的天数么。

如今,诸葛兄弟发明雕版印刷也有十好几年了,天下人读书的成本也在降低。

理工科的尤其是相对最容易普及的算学,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现在更是列入了科举考试的目录。

只要数学进步了,自然科学常识稍微多一点,那么从“人民需要天的代表来评判君是否有德”、渐渐转化为“人民是否能直接评判君是否有德”,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了。

原本历史上,这一点在宋朝渐渐成型,就是因为宋朝普及了科举,也普及了雕版印刷。

包括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历史上在看到彗星、日食之类的灾异报告时,态度都是“时至今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只是自然规律。但是,如果能借机让执政者敬畏,让大家自省,那么就继续假装这些东西是天意,也没什么不好”。

可见王安石司马光都是懂天象灾异背后的自然规律的。

如今的诸葛兄弟,也已经提前近千年,走到了这一步。

那就趁着这次科举为契机,狠狠推动一把《孟子》的地位,从此逐步取代天人感应,直接把“皇帝是否有德,是否配得天下,要看他的统一、他的上位,有没有让人民不再受打内战的负担,让人民的总负担变小”。

这也就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进一步具象化了,也是把这一观点和“天下恶乎定”结合起来、相互印证。

刘备这次统一,当然是有德的,因为他没统一之前,天下各方诸侯下辖的百姓,都肯定要服更重的徭役、兵役、缴纳更多的钱粮。

而诸葛瑾就打算趁着这次科举宣扬的这个理念,私下里跟刘备进谏、定下一个人君和天下百姓之间的约定。

将来统一天下了,必须统计一下未统一之前,各诸侯治下百姓的税有多重,徭役有多久。

未来,哪怕不考虑兵役,只考虑徭役和税赋,百姓的负担也必须比这个轻——除非是遇到外敌主动入侵大汉,大汉有被异族灭亡的威胁,比如遇到再有类似当年匈奴鲜卑那样的大患,

那么兵役方面的负担可以重新加码,但钱粮赋税方面,还是必须有个定数,皇帝要在军事上多花钱,就得自己从皇家用度或者别的方面省出来。

当然这些都还是很初步的设想,但总的来说,诸葛瑾的指导思想,就是孟子那一系列的观点。

如果统一了负担比没统一之前还重,那天下人不就白期待了么?

……

诸葛亮和大哥深入详谈了许久,也觉得这个事儿,以陛下的仁德,应该是可以通过的。

“也多亏了如今是陛下在位,又对我们如此信任,哪怕你我的倡议,从长远来看有可能稍稍限制君权,比当年董仲舒限制得更厉害些,但陛下应该还是会同意的。

毕竟按照这个理论,汉就不是因为秦德衰微才得的天下,而是因为秦始皇就无德,统一了天下之后负担比没统一还重,就因为他征发那么多徭役,所以他一开始就该亡。

以后大汉的皇帝也要知道,只要徭役多就该亡,大汉的皇帝徭役多了也该亡,德就是从轻徭来的。

能让大汉自始得到‘元德’,哪怕限制一些皇权,陛下多半也会认了。”

诸葛瑾见二弟终于完全理解了自己的设计,也颇为欣慰。他还补充道:

“其实一开始,我也想过另一种可能性,陛下毕竟比你年长二十余岁,比我也年长十五岁以上。而且陛下连年征战,早年还有旧伤,将来百年之后,你我兄弟必然还能再辅政多年。

如果到那时候再推行这种国本层面的正统论改革,或许阻力会更小一些,但是,我不愿后世史书把你我兄弟描述成大权独揽的辅政权臣。

如果将来在辅佐少主时再推行这些东西,后世人会说‘我们没把握在中兴再造之主手中就争取到这些权利,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

所幸陛下仁德,又信任我们,这些事情,就该在一开始就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