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811章 章武元年

舍弟诸葛亮 第811章 章武元年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历史的车轮,终于滚滚转到了章武元年。

也就是原本应该是建安十九年的公元214年。

刘备比原本历史上,足足早了七年登基称帝。历史上他一直熬到六十岁,而现在才五十三岁。

在雒阳适应磨合了两个月,也把朝中积弊略一扫除。随着新年的到来,刘备整个人都觉得精神抖擞,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想要再干一番大事业。

军备和战事已经没什么可操心的了,新年的当务之急,首先就两件,一个是恢复河洛地区的生产,让雒阳周边彻底安稳下来,另一个就是假借恢复“阳嘉旧制”的名头,把首届科举取仕的事儿办了。

为了这次选官制度的改革,刘备阵营也是筹备了好几年了。早在刘备刚入川平刘璋的时候,诸葛兄弟就讨论过。

当时最后的结论,是先推进财税方面的改革,而把人事方面的事情压一压,先改考核,再改取仕。

如今,一切总算是时机成熟了。

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刘备也考虑过,究竟该让诸葛瑾还是诸葛亮来具体负责。

刘备原本觉得,诸葛亮可能更适合,因为当年讨论的时候,诸葛瑾就显得相对理想化一点,而诸葛亮更加谨慎、接地气,对于时机的把控也显得更精准稳妥。

让诸葛亮操盘,或许能让这次的改革更加平稳。

而且另一方面,当年汉顺帝搞“阳嘉改制”的时候,也是当时的尚书令左雄牵头的,而现任的尚书令正是诸葛亮。

但是最终,诸葛亮却亲自向皇帝私下力荐,恳请让他兄长、司徒诸葛瑾操持这次的取仕改革。

刘备听了后,第一反应还以为诸葛亮想让功于兄,因为是关起门来私聊的场合,刘备也不跟他见外,就直接问了:

“先生这是不希望风头压过兄长么?朕也知道,此法若能推行,对于后世千百年都会有影响。

考试取仕的做法,比推荐察举,实在是公平太多,后世读书做官之人,都会感念设计此项制度之人,先生是想把这个千古美名让给兄长么?”

诸葛亮却非常诚恳地说:“臣只是从利于国家的角度,建议由司徒主持首次考试。臣当年虽然在讨论此项变法的过程中,出力颇多,但臣自知臣的才干,主要在于看准时机、避免行事操切,导致天下汹汹。

但司徒在具体的制度细节设计上,每每有高瞻远瞩的设想,这一点臣实在远远不及。而如今新法改制的时机已经成熟,不需要再斟酌推迟,臣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因此,后面的工作恰恰需要一位擅长设计细节、高屋建瓴的重臣来操持。”

诸葛亮这番话,其实就是在说“他自己更擅长决定什么时候推进这项变法,但现在既然时机已经决定好了,不再改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大哥比较强”。

而诸葛亮有这样的看法,当然也是实话实说,绝无半点吹捧。

因为诸葛瑾是穿越者嘛,他见了后世那么多科举制细节进步的现成博弈案例,知道后世一千多年、有多少次科举舞弊者的著名突破尝试,也知道有多少次科举主持者的堵漏防作弊。

这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对抗经验,诸葛瑾能直接抄现成答案,诸葛亮当然也不如他了。

所以,具体的首次科举操盘,还真就该诸葛瑾来做,这是当仁不让的。

刘备对这两位左臂右膀也是非常了解,所以诸葛亮一说,他就知道其所言无虚,句句属实,就直接批准了。

“既如此,这首次科考的具体安排,就全看子瑜的了。”

……

有了刘备的直接授权,诸葛瑾过完章武元年的新年后,也就很快忙碌起来。

雒阳城经过三个月的战后重建,原本烟熏火燎的战争破坏都被清扫一空,损坏的房子也都得到紧急修缮。

给天下各郡太守的通知旨意,也早就在去年刘备刚登基后不久,就下发了下去。去年年底之前,各郡都确认收到了。

各郡选出来的“侯选孝廉”、“侯选茂才”们,也都在过完年后就启程了,有些特别偏远地区的郡,甚至没过年就启程了,只为二月份能赶到雒阳,然后参加定期在三月初一的首场考试。

诸葛瑾为了这次的科举,也是做了不少设计。

跟汉顺帝时的“阳嘉改制”相比,诸葛瑾做出的最重大突破,就是强调了此番考试必须是“差额考试”,而且差额的比例,会达到五倍。

汉顺帝时的考试是等额考试,没有强制淘汰的名额要求,只要考试成绩及格,可以所有人都通过。只是当年首次考试时,举上来的候选人实在学问太差,才导致二百人只过了三十几个。

而诸葛瑾就直接借了当年阳嘉改制首届考试的“录取率”这一“历史数据”,一刀切定下标准:这次的考试,也按照五比一录取,不管卷面成绩好不好,有没有较多的明显错误,但只要分数相对较低,后面的百分之八十考生都要淘汰。

这个“录取率”定出来时,朝中也颇有哗然,但诸葛瑾却抬出当年阳嘉改制的招牌,怼了回去:

汉顺帝阳嘉元年,二百过了三十几,那录取率还不到两成呢!我如今定死了就是两成,那也是在追迹古人善政。

陛下刚刚认顺帝为祖父,想要恢复当年大汉没有被连续的幼主、外戚祸害前的美政,

尔等阻挠,是想陷陛下于不孝、给陛下的美好愿望使绊子么!

再说了,诸葛瑾定那么高的淘汰率,那也不是白定的,他之前就允许各郡今年多察举几倍数量的候选人,供朝廷挑选,最后实际选出来的候选官员总数,又没明显变少。

这个大帽子一扣,所有人顿时再次噤若寒蝉,再也没人敢对“五倍录取淘汰率”这根红线提出质疑。

那一刻,诸葛瑾突然觉得,那些大儒们帮他找的历史依据,是真的好用。

陛下多出个爷爷,他爷爷当年做过的事情,自己想再修修补补重做一遍,阻力比完全凭空创新,要小太多了。

这就是“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的爽感么?

……

定下了录取规模和淘汰率之后,下一步关键就是决定考试的科目和形式,以及出卷子。

因为是第一次考试,倒也没人质疑考试的出题范围会不会偏题、怪题,反正也没有先例,只要是从经学和策论、实政等领域出题,那就都算公平。

所有人也都没有“真题”可以刷,没有应试经验可以借鉴。

诸葛瑾最终决定,考试的内容要考经学,但经学的分值比例不能太高。

经学是非考不可的,一来汉朝读书人哪有不治经学的,二来么,当年阳嘉改制时也主要考经学。

这方面如果步子迈太大,容易阻力爆棚,所以还是沿用吧。

饭要一口一口吃。

诸葛瑾能做的,只是控制经学的分值总占比。

所以经过多方博弈和权衡,诸葛瑾最终定下:首次科举一共考四门,而给经学特别优待,一门算两门的分数。

也就是经学占总分值的四成,剩下三门各占两成。

这样一来,经学学得不太好的,如果其他三门杂学够好,也能拿到一大半分数。经学的权重已经压到一半以下,也算是一个重大进步了,以后再慢慢一步步调整。

剩下的三门学科,一科考策论,这也是汉朝人很容易理解的,属于实政范畴。

之前察举制时,就有“策问”,相当于是策论的面试、口试,现在只不过是以奏对的形式,固定成笔试。

最后两科,一科是具体的施政和刑法应用,

给应考者一堆案例题,既有断案子的,也有其他具体行政事务处理的。

另外一科,则是考钱粮财赋,有很多账目类的东西要算——其实就是把诸葛瑾心心念念希望加塞的数学,给掺沙子掺进去。

诸葛瑾作为穿越者,当然知道理工科教学和理工科考试的重要性,那样能让做官的人才更加理性务实。

但他也很清楚,在古代的大环境下,要强行考数学,难度有多高,反弹有多大,而且民间也缺乏这方面的学习基础。

至于其他理工科的内容,哪怕是简单的科学常识,诸葛瑾暂时也不敢想。数学好歹还是君子六艺之一,“礼乐射御书数”里就有“数”,还能说是圣人推崇的。

所以,暂时先披着钱粮财赋之类的政务外皮,夹带一点数学,也算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这最后两科内容公布之后,果然引来了不少哗然,不过好在,反对这两个科目的人群,还刚好错开了,并不重合。

反对考行政和刑律判案的,主要是寒门子弟。

他们在雒阳朝野各种议论,都说“当年察举制时,这些实际政务根本不用一上来就考,而是在通过察举后、担任郎官的那些年‘实习期’里,慢慢在实践中学习上手,实际做事政绩好的,才得到拔擢。

如今一上来就考,岂不是不给那些寒门子弟机会?寒门子弟哪里有门路在考中之前、便先就近观摩学习别人是怎么行政怎么做官的?这种具体事务不该是考中之后再要求的么?”

还别说,这一派观点,引来了不少人响应。甚至有人搬出七十年前、汉顺帝时,司徒胡广反对当时的尚书令左雄搞阳嘉改制时的主要借口。

那胡广也是七十年前的泰斗大儒、后来的学界泰斗蔡邕,少年时就是拜胡广为师学经的。而胡广当年反对的主要理由,就是认为“大汉的察举制,举上来的人本来就不是直接授予实职的,而是先为郎官。郎官的实质,就是一种‘实习期’,应该给人慢慢培养学习做官的机会,而不是一上来就考试”。

不过,这次寒门子弟反对的声音虽然不小,但不久之后,他们就赫然发现,原来世家大族、豪强权贵,也在反对此次科举的科目设置,只不过世家大族反对的是另一科,也就是钱粮财赋算术。

世家大族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都经过了精心的掩饰,但诸葛瑾却能一眼看出,他们背后最真实最底层的动机和用心。

那就是“数学太客观了,而且可以闭门苦学,不用社会阅历也能学好,又太吃天赋,太容易导致没背景的寒门子弟靠天赋和苦学突围了”。

世家大族,恰恰最喜欢你考司法和行政,因为那些东西他们从小有资源耳濡目染,考数学的话,还怎么垄断知识来源、垄断实操经验的来源?

不过,世家大族的反对派们,肯定不会明着把这个原因说出来,那样太丢人,也没有底气,于是他们就各种巧言令色变着法儿反驳,就是偏偏不说真实动机。

但没关系,诸葛瑾已经看穿了这一切,所以他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自己手中掌握的舆论工具,暗暗散播消息。

“司徒此番设置科举科目,之所以钱粮算学之科被那么多世家大族反对,就是因为司徒想要给那些没机会观摩做官的寒门子弟一个机会。算学只要你有算术的天赋,又刻苦学习,哪怕不与人交涉,闭门苦读也有可能学好。

寒门弟子,就该好好学算学来争取出头,这一门科目是四科里面对穷人最公平的!如果考策论和具体行政,人家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你们怎么比!”

“但是司徒为了强推世家大族接受算学考试,也不得不稍稍妥协,夹带了一门政务刑律之学,这门学问虽然世家大族出身的有优势,容易考高分,但毕竟也是实用之学,对将来做官确实有益。”

“如果大家非要反对,最后把这两门科目都搅黄了,将来再冒出别的科目,就不知道到底对谁有利、是否公平了。现在这样,至少一科给世家大族子弟看到更多机会,一科则公平全看天赋,寒门子弟也能出头。”

这样一番暗中的舆论引导后,原本忿忿不平的寒门举子也就心态平和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妥协的艺术,是不得不一科偏向公平、一科偏向资源。

考虑到原来世家大族对察举名额的垄断更加狠,现在司徒能撕开一个口子,给大家争取到至少一科绝对公平的科目,暂时就知足吧。

于是在诸葛瑾的暗中操盘斡旋下,这个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勉强都能接受的科目设置,就在各方的妥协下顺利推进下去了。

大家都不再纠结,全部心无旁骛地开始备考。

好在诸葛兄弟早就发明了雕版印刷,为了配合科举,章武元年正月以来,在雒阳进一步加大了数学教材的投放。

官府的印书局敞开了印敞开了卖,只要想买数学书就能买到。雕版印刷的书也比手抄时代便宜了好几倍了,能让更多相对穷一些的读书人买得起。

一时间洛阳纸贵,大量的纸张印墨都被用来印数学书卖。

所有来京应考的人人手一套,开始苦读,只等三月初一的大比之日。

各种不适的牢骚和议论,也都渐渐平息了下去,所有考生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必须忙,哪还有时间发牢骚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