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41章 难题抛到曹操这边

舍弟诸葛亮 第741章 难题抛到曹操这边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建安十六年,九月二十清晨。

也是刘备军高层定策之后、大约七八天。

雒阳,丞相府内。

失眠已久的曹操,四更天就醒了,然后在院中踱步散心,还抽出佩剑活动了几下,这才准备去用膳和处理公务。

经过两年半的休战期,如今五十八岁的曹操,居然已是白发苍苍,连胡须都只剩一小半黑色了。

这个面貌和精神状态,比之五十二岁的刘备,实在是差了太多——这个时空的刘备,如今不但没有白发,连髀肉都没有复生,状态好着呢。

如果这时有个穿越者过来告诉曹操:你的健康状况理应比刘备好、你的自然寿命也该比刘备更长寿几年。

那他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只能说,欲望使人年轻,权力使人亢奋。

原本历史上一步步越来越位高权重,让曹操焕发出了更强的生命活力。但当他的前途跟刘表一样黯淡时,他的健康状况也有可能跟晚年的刘表差不多。

多疑,忧惧,都会被外因诱发出来。

曹操看着天色渐亮,慢慢踱回书房。上了年纪的他,已经不习惯很正式地吃朝食了,因为失眠,生物钟的节律已经打乱了,产生饥饿感的时候,往往不能对应饭点。

所以都是让侍女早上弄点绿豆粥水,一些味道重的腌制小菜,端到书房里,案头摊着文牍,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慢慢吃。

总而言之,天亮时的那一顿,基本上都没有现做的热食。最多就是有些一直在炭盆上保温的粥水羹汤,那都是至少炖了一夜的,烂糊得不行。

这生活精致程度,可是比美衣服,好美食的刘备都差了。也比曹操自己年轻时差不少。

曹操刚刚用完粥水,在婢女的服侍下盥了手。候在门外的近侍瞅准机会,便进来低声通报:

“丞相,司马长史求见,说是有些风闻的敌情……。”

曹操眉头微微一皱,很快恢复如常,也不说话,只是轻轻挥了挥手,以手势示意把人带进来。

而他口中的司马长史,自然是近年来新崛起的司马懿了。

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原本在曹操身边更得信重,资历也深。但司马朗毕竟不擅谋略,只能走正道执政,历史上晚年时被曹操调任为兖州刺史,出镇地方。

如今,司马朗的轨迹,跟历史同期相差不大,也被曹操外放了。而司马懿因为崛起更快、之前在多次大事上都帮曹操干了脏活,因此得以接了大哥司马朗的位置,甚至还更进了半步。

当初司马朗外放之前,可都没做到丞相的长史呢。

只能说,不同的形势需要用不同的人。过去的这两年半里,曹营高层很多人的官运也发生了很大变动。

这一世的曹操面对的局势更危急,情况更紧张,他应对的时候也必须更加不择手段。贾诩、司马懿之流,也就更容易得到升迁和重用。

司马懿很快被带了进来,见到曹操后,略一见礼,就低声而清晰地禀报:

“丞相!这两日内,叶县和梁县军前,先后都有守将回报,说刘备正在对面的博望、鲁阳暗中集结人马……”

司马懿措辞很谨慎,并没有立刻下自己的判断,而是先把可以验证的客观事实跟曹操说了一下。

经过数年的共事,鞍前马后伺候曹操决策,司马懿对于丞相的秉性已经很了解了。

丞相多疑,遇到小事时或许会乐意属下给个初步的判断,节约他自己的脑力。

但是遇到重大的军情机要,丞相是绝对不愿意下属先报答案的。他必须亲自先过一遍脑子,在没有其他外部判断干预的情况下,独立思考一遍。

如果谁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哪怕只是初步的见解,干扰了丞相的思考,那就多多少少会被丞相厌恶。

曹操闻言后,果然并不急于问司马懿看法,而是自己揉了揉鼻梁上的穴位,似乎在放松眼神,然后轻声呢喃道:

“玄德这是终于坐不住了,又想跟我开战?但是前两天,校事和派出的细作还回报说,刘备在益州和幽州都有陷入当地土人的持续顽抗,牵制了他不少兵力、至今未能脱身么?

相比之下,我军收复河套、慑服鲜卑,都完成得比刘备对付四夷更早更快,我军如今得到的休整也比敌军更充分。

时间应该站在刘备这边才对,如果我是刘备,肯定会再拖几个月,拖到他那边也彻底收拾干净、休整停当,再来一战才对。”

刘备军散播消息和情报,已经有一阵子了,所以曹操在这之前两天,就已经听说过刘备军在东北和西南方向都陷入泥潭的风声——

当然也仅仅只是风声,曹操当时根本就没信。而且,当时这个风声,只有极少数的渠道向曹操汇报了,比如司马懿就向他汇报了。

曹操还有其他一些情报渠道,当时根本就没有反应。或许是他们没听说,也可能是听说了之后觉得不靠谱,太离奇,就压根儿没有上报。

只是今天,司马懿又给他带来了更新的消息,而且这个新的消息和旧消息明显有冲突,曹操才不得不点破这其中的逻辑问题,让司马懿给他一个说法。

这就好比两个人比武,其中一人打完前一场已经休息够了。而另一个刚打完还没休息,甚至还在扫尾补刀。这时候,那个休息少的人,肯定希望下一场延期,延到他也休息够了再开战。

哪有人愿意被敌人车轮战的?这不合理。

不过,司马懿今天既然敢主动来求见,显然也是做足了准备的,他心中早已想好了说辞。

“禀丞相,属下以为,刘备军有可能在东北和西南陷入泥潭,与他们在南阳方向集结重兵,并不矛盾。”

曹操眉毛微微一挑:“哦?且细言之。”

司马懿抖擞精神道:“刘备应该也知道,他如今在两地用兵,情况不如预期,所以益州和幽州,都有可能陷入空虚。

而益州就算略微空虚,朝廷大军也难有可乘之机。因为秦岭险阻,已经是被一次次验证过的了。刘备只要在汉中留足擅长山地作战的兵马,就可以阻挡文烈将军以关中之兵南下。

但是幽州如果真的空虚,真的因为对东北化外之地的远征而疲惫拖累,朝廷是有可能对幽、冀平原发起反攻,彻底截断刘备的东北之地的。

也正因为如此,刘备才要在荆、豫集结重兵,以求发动进攻,牵制住朝廷的主力。这样朝廷才没有余力对东北下手。

事实上,丞相应该早就看明白了,只是不说罢了——当年朝廷主力,确实曾在荆北与刘备反复鏖战,最后损兵折将,不得不撤退。

但那并不是因为荆北是朝廷和刘逆交战的最好战场,只是因为当时刘表新亡,荆北空虚,朝廷和刘逆都非抢此地不可,不能放任另一方做大白得数个肥饶大郡。

而如今,荆北已经被刘逆平定,南阳盆地被其全据,朝廷与其之间,有伏牛山、桐柏山等险隘阻隔。

这些险隘虽不如秦岭、太行那般险峻。但相比于幽、冀之地的一马平川,还是要易守难攻不少。所以,从那之后,朝廷和刘逆之间要再决雌雄,最好的战场便是幽冀了。

刘备只是因为此番其东北战力本想速战速决灭掉扶余,最后却因为边荒险远被拖住了,这才想再开荆北战端,以求‘围魏救赵’,攻朝廷之所必救,给赵云争取时间。

因为刘备的土地,比朝廷所占更为狭长,其首尾难以自顾,最东北端的幽、冀出事了,其他各州的驻军难以快速绕过去增援。

就算去了,幽州苦寒粮少,也不足以支撑长期驻扎重兵,迟早会因转运消耗撑不住而不得不退缩。

所以对刘备来说,要救幽、冀,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去救,而是在别的地方直接就地开辟战场,他就能省去转运大军和粮草的耗费了。各州驻军,在哪里吃粮,就在哪里就地进犯朝廷的州郡。”

司马懿这番补充说明,总算是能完全自圆其说了。

曹操听后,也忍不住点头。

确实,这番道理,点到了两个关键,那就是“刘备的领土比曹操的更为狭长”。

如今曹刘双方占有的天下耕地、人口依然是五五开左右,相差一成以内,最多曹操四点五,刘备五点五。

但是,刘备占有的实际总土地面积,也就是把未开发地区也都算上,那肯定是远远超过曹操的。因为东汉的时候南方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换言之也就是刘备的地盘明显更地广人稀。

再加上刘备是从西南到东北,呈月牙形、一长溜儿包裹着曹操的领地的。

而曹操的辖区,更加“敦实”,背靠整个天下的西北,实墩墩地七个州挤成一坨。

所以曹操要比兵力的集结调度效率,这方面他是明显有优势的,他的大兵团可以内线作战,哪里吃紧就往哪里运,而刘备要针对性顶住,就得绕个大圈子,交通条件也不如曹操——

当然交通层面刘备还有一个后手保障,那就是他可以海运。如今刘备占据了大汉的全部海岸线,而曹操就是缩在内陆的旱鸭子。

刘备如果充分利用海运,沿着整个海岸线互相支援,也能弥补一定程度的外线作战短板。

只不过曹操因为从来没碰到过大海,这辈子连写《观沧海》的机会都没了,所以他对于海运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是比较肤浅的。刘备能把这个因素利用到何种程度,曹操永远无法充分想象。

这不是智力问题,只是人类没法充分评估一个自己从没真正见过的东西。何况古代信息传递那么慢,又没有别的科技资讯渠道。

综合这种种因素,最终导致曹操觉得司马懿这番分析说得确实有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看来,当初要是早一点见机,一听到刘备可能在幽冀空虚,就集中兵力,强攻渤海,拔除周瑜小儿,说不定是一个良机……可惜错失了。

不过,世事难料。当年荆北之战前,我军不就是在关中和渤海,两个方向佯攻了么,结果文烈带着郭淮佯攻,被马超击败,还折了郭淮。

那时儁乂也带兵进攻渤海,结果一样被周瑜击败,还折了配合他出战的吕旷。东西两战加起来,也折了两三万兵马!如今如何保证这不是刘备的又一次诱敌之计、想让朝廷的主力主动出击,然后他们在防守战中再以逸待劳重创我军!”

(注:那是当年刘表没死之前的事儿,忘了的可以回去看第632章前后的剧情,已经是一百十多章前了。有书友提醒我,说我的书推演得比较狠,后期历史改动都比较剧烈。所以遇到一两百章前就改过历史的重大节点,后文用到时提醒一下给个传送门,免得大家都忘了前置条件接不上。)

曹操的这番疑虑合情合理,算不上多疑。

司马懿刚才那番建议,如果是三四年前提出,那曹操绝对会全盘接受,然后就觉得是自己错失了一个进攻渤海郡、掐断刘备治下的幽州和青徐之间陆上联络的良机。

但问题是,司马懿这番建议,是现在才提出的。而曹操阵营,三四年前在这方面踩过一次坑了。死了郭淮,折了吕旷,损失不可谓不小。

成功会形成路径依赖,失败同样也会形成路径依赖。

人总是对自己的成功经验抱着不放,也对自己失败的教训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司马懿知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改变丞相想法的,以他的立场,也犯不着去全力改变。

所以,他深呼吸了几口之后,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退让:

“丞相所言甚是,属下确实没有万全的把握保证,刘备之前在幽、冀确实空虚,我军当时如果立刻进攻渤海,就一定能成功。

战局胜败,岂是抓住战机就够了的?还要看前方将士是否用命,临机应变是否得当,千里之外的庙算,终究只是打个基础罢了。

但属下想说,丞相还想平定刘备,指望一点都不冒险,那已是……千难万难,毕竟刘备气候已成。

而朝廷主力,与刘备交战,无非东西中三路,西路已经证明不可能翻越秦岭天险,中路当初只是因为刘表病亡,才临时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如今天下彻底没有第三方诸侯牵制了,丞相要进攻刘备,将来幽冀永远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那里竭尽全力还打不过……只怕别的战场更打不过。”

司马懿说完这番话时,也知道说得有些过于“耿直”了,于是一说完就主动免冠顿首,以示恭敬。

曹操一开始听他这么说,还有些生气。

毕竟司马懿的潜台词,已经比较露骨了,无非是说“他觉得自己的计策方略没问题,大方向都对,就算执行不好,也是前线将领打得不好,不是规划不好”。

规划方面,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规划了!曹操阵营的硬实力就摆在那里,还能怎么样?

司马懿这番话,竟有了那么几分类似于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意味。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就有过一句无奈的哀叹,“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如果继续拖下去,最终就是慢性死亡,是干坐着等死,是“坐而待亡”。

那还不如搏一把呢,就算搏不赢,也不该怪进攻主义的决策者,不是决策的问题。

曹操慢慢揣摩着司马懿的话,有那么一瞬间,竟然被司马懿的“忠义”感动了。

是啊,这两年半里,敌我强弱形势变化,发生了多大的逆转?

可是,雒阳朝廷里,有几个心腹敢跟他曹操挑明了说“如今天下,已是敌强我弱了,到了我军不得不搏一把的时候”?

没有,两年半里,没人敢触曹操的霉——这或许也是因为如今曹刘力量对比差距还不明显。

刘备虽然种田两年半后,兵力战力又额外提升了至少两成,但因为还没开打,大家还在用两年半之前的老黄历想问题,对敌人真正实力变化认识不清楚。大家平时闲聊时,都还是建立在“曹刘五五开”的预设背景下展开的。

司马懿这次私下里苦谏,挑明了真相,同时又是这种不让曹操公开丢脸的场合,而且所求所言都是为公,饶是曹操多疑,也觉得司马懿实在是忠义不凡。

“不至于此!你先起来!孤哪里就会因为你说实话怪罪你了!那样孤岂不是成了袁本初之流、听不进逆耳忠言了么!”

曹操豁达地摆了摆袖子,让司马懿不必谢罪。司马懿也恰到好处地重新站直身子,但表情依然恭谨严肃。

曹操站起身,走到他面前,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然后温言问道:“那以仲达之见,事已至此,朝廷当如何应对刘备可能的进攻呢?

北线的战机,应该是已经完全错过了吧?如今,就集结重兵于南线淮河、桐柏山、伏牛山一带,应对刘备可能出现的‘围魏救赵’么?”

司马懿倒是很知进退,这种时候并没有立刻显摆。而是淡然谦退地说:“兹事体大,丞相可召集尚书令、御史大夫等共议,属下一介长史,岂敢妄言!”

曹操想了想,也没觉得不对,就让人找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统统都来见自己,一起讨论对刘备的备战方略。

——

PS:不好意思,昨天临时被书友拉去看了那个铁原阻击战的新片……又聚了个饭,耽误了半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