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40章 我们的新计划就是让赵云马超太史慈,从三面夹击张郃

刘备阵营高层在敲定了对扶余郡、高句丽郡原有统治者的处理意见。

并且顺势决定以“西南和东北夷狄依然不靖、牵制了我军大量兵力”这一假象,诱导曹军不冷静,从而拉开曹刘再次决战的序幕。

此后数日,刘备军的文臣、谋士集团,自然是遵照着这个大方向继续努力完善方略细节,然后该派信使派信使,该派细作散布流言就派细作,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诸葛瑾和庞统定策后仅仅两天,诸葛亮也风尘仆仆地、带着周泰和两千护卫骑兵,赶到了襄阳。

刘备当然也少不了把前天商定的大方略,再拿出来给诸葛亮参详一下,请诸葛亮也查漏补缺。

诸葛亮都来不及跟大哥叙旧,就先一头扑进正事儿里,花了半天工夫,把大哥和同僚们之前的谋划梳理清楚,然后酌情增补了几个点。

比如,庞统之前就说,可以利用曹军内部如今谋士集团分裂、出现了利益派系之争,从而误导曹操。

诸葛亮也很认同这个想法,但他想得更多更细,于是他就敏锐地指出:

根据从建安十四年至建安十六年这段和平休战期内的观察,荀彧集团受曹操信任的程度,是在不断下降的。

因为有种种迹象表明,荀彧当初就反对曹操迁都。

而且,他也一直希望曹操在权威赏罚方面公事公办,没有功劳绝不可再给自己升权位,这一点同样被曹操所不爽——这就得提到这两年里,雒阳朝廷方面还发生过的一个小插曲了。

那就是去年秋冬之际,轲比能归降、河套完全收复的时候,华歆和郗虑曾经试探着向皇帝进言,劝刘协因收复河套之功、驱逐戎狄之功,加封魏公为魏王。

但是这一世的曹操,功业、实力显然都有点不足,远不能和历史同期相比。

他只剩下半个天下了,而且天下的另外半个,也已经被一个唯一的雄主整合到了一起——可别小看这后一点,因为这点同样对曹操的权威有极大影响。

就算曹操同样只掌控半个天下,但如果剩下的半个能碎成好几块,任何一块都不足以单独威胁曹操,那曹操还是可以妄自尊大的。

可现在这种情况,曹操就是没资本无条件强横。雒阳朝廷内部反对曹操封魏王的声音,当然非常高涨,甚至荀彧本人就是首当其冲的反对者。

好在,这一世的这次尝试,本来就只是轻度的投石问路,是试探试探雒阳朝廷的人心,曹操一开始就没想真的硬推进。

所以严重受阻后,曹操也就顺水推舟,斥责惩戒了一番挑头的华歆,把华歆的官职彻底褫夺,算是把议封魏王的闹剧轻轻揭过了。

表面上看,对华歆的处置就跟当初被曹操阴了的前司徒赵温差不多。

赵温当年不就是在曹操当丞相之前,被司马懿暗示举曹公的女婿孙权为茂才,然后曹操又跳出来装大公无私装清高,斥责赵温想巴结他,害得赵温身败名裂最终被气死。

现在的华歆,表面上看无非是把巴结的手段从“举荐曹操的女婿升官”升级到了“建议给曹操本人进一步封爵”,而下场也跟赵温一样被罢免了。

但实际上,内部人都知道,华歆虽然被罚,但他暗中还是通过司马兄弟这条纽带,维系住了跟曹操的关系。曹操心里清楚,华歆是自己的人,等风头过了还是可以再重用的。至于朝廷里那点名分,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而言之,华歆这些小角色的遭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试探封魏王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这方方面面的掣肘,都让曹操和荀彧的矛盾,渐渐加深了。

而眼下刘备阵营打算北伐,并且要在北伐之前放一些烟雾弹,那就该把“更接近真相”的那部分消息,针对性地放给荀彧那一派的情报搜集渠道。

因为诸葛亮断定,当曹操同时拿到正反两方面的情报时,肯定会优先更不信任荀彧送来的那份。

这是曹操已近晚年的多疑性格决定的,也是他内心的亲疏决定的,跟智识没有关系。

再聪明的人,内心也会因为亲疏而影响决策。

至于具体怎么散播假消息,如何掌控节奏,内容细节该怎么处理,诸葛亮也都做出了一些微调。

做完这一切后,情报欺骗部分的活儿就算是齐了。

然后就是出征前的具体战争准备、调兵遣将。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刘备阵营一直有不断完善北伐计划,平时都是讨论好形成预案后,就丢在柜子里锁起来。

这个习惯,也是诸葛瑾带来的,因为诸葛瑾毕竟多多少少知道点后世参谋部制度的运作常识。

后世那些文明大国,哪个不是平时参谋部文件柜里,就锁着一大堆对任何可能假想敌的作战计划。

就好比巴巴罗萨的对面、肯定能对应一个大雷雨。但大雷雨未必是当时就即将动用的,有些只是锁在文件柜里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年限到了才解秘出来,引发了炒作。

如今的刘备,就剩曹操这么一个大敌了,平时闲着的时候,当然会一遍一遍打磨进攻计划,尽量想清楚各种可能的推演,并形成应对预案。

所以现在也只需要根据眼下的最新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微调即可。

重点是看看眼下的现状、和当初计划里预想的开战形势,有了哪些变化,然后针对这些变化点有的放矢地改。

而诸葛兄弟和庞统梳理了一遍后,发现变化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就是当初预想的开战计划里,并没有想到“我军能用假装被四夷牵制的办法,让曹操在某些战线上放松警惕”。

那么现在,就针对这一点,着重加强,看看具体怎么利用起来。

有诸葛兄弟这样的顶级智谋之士一起参详,结果也很快出炉。

大家最终得出了一个一致的意见:只要此番曹操能中招,能觉得“北方不足为惧,赵云被拖住了”,那么,我军就应该以赵云那一路,作为最核心的主攻方向。

而在刘备两年前原本做的方案里,未来的北伐,东线各州侧重程度是差不多的。当时刘备军甚至觉得淮北平原是更适合快速突破的点。

因为淮北平原的南边整个都是刘备阵营的势力,北边还有徐州一直到小沛的一个大突出部,所以刘备军要进攻淮北、站稳脚跟,完全可以一开战就从三个方向三面夹击。

从进攻的后勤难度、纵深深度而言,先打淮北都是比从幽州打冀州要更容易的。

因为幽州太单薄,经济基础太差,可以供给的攻击部队规模太小。

如果曹操在河北平原上放上大兵团,指望赵云独力取得突破,会相对淮北战场难得多。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曹操有可能被战略欺骗,一旦后续南方打到战况激烈、陷入绞肉机,曹操有可能竭泽而渔拼命调兵堵口,如此北方冀州一旦空虚,赵云再打过去,就容易很多了。

如此一来,也能模仿当年楚汉相争时,高皇帝刘邦对项羽的策略——刘邦就是用自己嫡系的主力大兵团,在雒阳以东的荥阳、成皋等地,以及兖豫平原的口子那儿,跟项羽的主力相持。

看似想在兖豫交界稳步推进,占领河南的核心富饶平原地带。但最后却是让韩信单独领一军,从北边绕,先后把赵、燕、齐三国的故地都占了,最后再从北边绕回来击楚,楚就彻底没戏了。

中原战场黏住敌人主力有生力量,北线空虚后专注扩大战果。

中线演铁砧的角色,北线演铁锤的角色,锤砧结合,自然能让战果最大化。

……

正式敲定了让赵云扮演今年攻势中主要的“占地捞好处”角色后,刘备的内心,也算是又一块石头落了地。

对于北伐的信心,也再次增长了几分。

不过,能够在战前谋划、推演的问题,始终是无穷无尽的,搞定了一个又会冒出新的后续。

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后续如何确保赵云的进攻更有突然性,更能骗过敌军,这同样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有很多学问可以深究。

流言层面的欺骗,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多情报工作以外的方向,也可以做些努力,以求相辅相成。

敲定计划后的次日,刘备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便随口提了出来,希望诸葛兄弟和庞统继续帮着深化想更多的细节。

诸葛兄弟一番讨论、梳理后,还真就发现了一个额外可能导致曹操麻痹、懈怠的点。

确切地说,这个点是诸葛亮发现的,但讨论的思维框架,是诸葛瑾提供的。只是诸葛亮脑子反应更快,在大哥预设的方向范围内仔细排查,首先找到了收获。

诸葛亮当然也不会藏私,直接把自己的心得对主公和大哥和盘托出:

“我军想要让子龙将来的奇袭更有突然性,更快取得战果,除了流言欺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努力,那就是推迟子龙那一路发动的时间,找一个敌军最松懈的时间点下手。

按照常理度之,曹贼提防最严的时候,就该是眼下秋收之际。北方的九月,虽然不是收小麦的时候,但却正是粟米收获的时节。

北方种植粟米的面积也不小,曹贼自然也会提防我军趁着秋粮还没入库,直接入境攻战、因粮于敌。所以这个月他绝对不敢暴露出防守空虚的破绽,要竭尽全力处处重兵把守、保卫秋收的果实。

但如果我军只在南线挑着秋收时进兵,北线却毫无动静,拖到冬天之后再猝然动手,则曹操必然不防。

毕竟北方寒冬时节用兵,乃是犯了兵家大忌的,马无野草,士卒难以就地筹粮,这些都是很严重的困难。曹操如果在南线跟我们打得难解难分,从深秋打到隆冬,左支右绌战力难继。

那么,入冬之后,他看着河北平原上闲置的兵马,再看看淮北防线岌岌可危的状态,绝对会忍不住将河北的兵力南移一部分,那时候才是子龙大展神威的良机。

我军要做的,就是让子龙尽量装作自顾不暇,一直装到入冬,而且入冬之前,丝毫威胁河间张郃的姿态都不能暴露,以坚定曹操的判断。”

诸葛亮一气呵成,把自己的计划细节梳理得非常清晰,让主公一听就能明白。

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不但要放出风声说赵云很忙,还得让赵云实打实演好戏,确保前期完全一动不动。

宁可放弃一些战机和因粮于敌的优势,宁可故意“贻误战机”,也要换取敌人的充分麻痹大意。

刘备和其他高层文官斟酌了一下,发现确实是这个道理,便又问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

诸葛亮便又补充了几点,说来其实也不复杂,就是让赵云偶尔展示一些他在东北跟扶余人、高句丽人残党打拉锯战、游击的成果、创举。拿出实打实的真干货,让曹贼相信赵云真是在忙那些事情、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毕竟,谁会拿真东西真干货来说谎呢?

至于这些真东西真干货具体是什么,一时倒也不必赘述,反正刘备没见过实物,没去过东北,也难以想象那些东西的应用场景。

他坚信诸葛兄弟的欺骗策略肯定能奏效,用人不疑,这就行了。

……

此后半个月内,刘备军便一边开始对曹操实施战略欺骗,一边按照调整后的行动计划,正式下发各地将领,约定了一个初步动手的北伐日期。

南阳郡这边,预计九月下旬就要动手。汝南郡那边,再稍微晚三天。寿春、合肥一线,再晚三天左右,安排在九月底。随后是小沛和彭城的徐州军,可能要十月初。

至于最北面赵云的幽州军,以及周瑜、太史慈的人马,都被勒令至少比南线拖后两个月,最好腊月初再梯次动手。这样才能拉扯到北线足够空虚

当然,这一切时间节点,最后还会临时调整,各方之间都会用六百里加急快马联络,保持节奏。

刘备军的文武高层,也都重新进行了人事分配,之前战前军议阶段,诸葛兄弟和庞统都集结于一处,会商讨论。

真到了快开打的那一刻,当然不能再这样浪费人才,肯定都得分配出去。

诸葛亮留在南阳,跟刘备在一处,下辖黄忠、张任、周泰等部将。

庞统派去合肥、寿春,帮关羽查漏补缺。

徐庶去汝南,跟随张飞、魏延从下蔡进攻颍川许县。

而徐州那边,本来就武有张辽、高顺,文有鲁肃、陈登、陈宫,已经足够强了,也不需要补充谋士。

最位高权重的诸葛瑾,在会商结束之后,不得不劳苦一下,亲自绕个大圈子,北上去幽州,将来总领赵云、周瑜、太史慈,以幽冀青三州之兵,负责攫取河北。

好在河北那一路,本来就需要拖后两个月进攻,所以诸葛瑾也有的是时间赶路。

不过,大战在即,能够省一点时间就省一点时间。所以诸葛瑾也不会坐海船走水路北上,他决定就沿着己方沿海领土,骑马北上,随军也多带骑兵护卫。

诸葛瑾带了从益州拉来的马超,以及马超嫡系的八千西凉骑兵,两千后来补足给他的益州骑兵,合计一万人,一起去渤海郡支援周瑜。

因为周瑜之前的战力实在太孱弱了,他名义上管着刘备阵营治下的冀州部分,但实际上地盘就只有大半个渤海郡。

周瑜麾下原本的部队,也都是水军为主,尤其是海船水军,打打沿海防御战还行,但指望从沿海往河北平原内陆腹地推进,周瑜那点战力就不太够看了,也难以对赵云形成有效支援。

河北平原腹地,终究是适合骑兵发挥的战场。

所以,让这两年在沓中盆地休养生息、屯田练兵恢复的马超,也拉去冀州转转,跟幽州的赵云打配合,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如前所述,在西线翻越秦岭袭击曹操控制下的关中,成本实在太高,不划算。既然有更方便的路可以走,为什么不挑软柿子捏呢?

把马超绕个大圈子补偿到冀州这边,到时候赵云从易水北岸出击,马超在南岸,隔易夹击张郃,还怕不能尽快把张郃杀退?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精锐就要用在最急于扩大战果的战场上。

而且,这种时候再偷偷把马超调度补强到东北线,还有几个额外的好处。

一来是马超战前没有在幽州长期驻扎,不会日常损耗太多幽州的物资、军需,这样才能确保战时在幽州维持养活更多的部队。

平时吃得少,留下的积蓄就多,战时爆发力就强嘛。

二来么,就是马超的旗号,之前一直在陇南沓中,曹军在关中的守将,也是一贯知道这个情报的。

直到临战前最后三个月才偷偷调走,而且调走后沓中那边还继续打着马超的旗号麻痹敌人。如此其他战区的曹将就更不会提防“马超居然会出现在我的防区”,到时候突袭的突然性就会愈发增强。

等到刘备军对曹操控制的冀东突出部动手时,那就是赵云从北往南打、周瑜带着马超从东往西打、太史慈带着人跨黄河往西北方向打。

赵云马超太史慈,联手伺候张郃一个,诸葛瑾周瑜负责出谋划策,张郃不死也得大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