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42章 北伐开始

舍弟诸葛亮 第742章 北伐开始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曹操召见,荀彧、荀攸和贾诩自然是不敢怠慢。

短短半个时辰之内,几人就先后赶到丞相府,商讨军机要务。

这些人里,荀彧是一贯常驻雒阳的,他毕竟是朝廷的尚书令,曹操要找他始终能随叫随到。

而荀攸、贾诩在过去的两年半里,经常还要外放,只有一小半的时间召回雒阳。

荀攸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邺城,协助夏侯惇负责河北防务。

而贾诩也经常留在许县,协助曹仁统筹淮北防务、查漏补缺。

不过眼下这种形势已经逐渐紧张的时刻,曹操的军事嗅觉也是挺灵敏的,所以提前把这些人都召了回来。安排好下一阶段方略后,自然会让他们再上任。

众人到齐后,曹操也不耽搁,直接把刚才和司马懿讨论了一半的问题,重新抛出来问大家。

“方才仲达来报,陈述了最新的前线军情动向,说刘备在南阳、汝南又集结重兵,多有举动,疑似要‘围魏救赵’。

不知诸位对此有何看法?刘备此举,到底是确有所图,还是虚张声势?

是否能证明此前河北确实空虚、而我军之前犹豫,以至贻误了战机?抑或是虽有拖延,但战机也仍然还在?”

曹操问得很细,而且很有逻辑,从“敌人是否有虚张声势”,和“我军是否有贻误战机”两个维度,把情况排列组合、分成了四种结果。

众人不敢立刻回答,而是先要来了司马懿呈送的情报,仔细研读了一下,这才分别就这两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荀彧的态度,是几人中相对最坚定的,他觉得刘备就是虚张声势,或者是兵法上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就是在疑兵、勾引。所以朝廷一方,应该什么都不用做,原样固守以待变即可。

算是以不变应万变。

曹操听了荀彧这样简单的说辞,眉头也是忍不住微微一皱,不过倒也不至于直接发作。

曹操的表情管理非常好,那不耐烦的神色只是一闪而逝,很快又恢复平静,希望不至于影响到荀攸和贾诩的看法。

他不希望在大家都说完之前,就贸然给出自己的意见,也不希望下面的人一味迎合自己,那样会误事的。

荀攸、贾诩没得到暗示,也就按照自己的本心一一阐述了看法。

只听荀攸说道:“如仲达所言,刘备所据各州狭长,兵马调度不易。赵云在东北被夷狄牵制,确实有可能导致幽州空虚。

但如今既然刘备已经在南阳集结重兵,随时有可能进攻,朝廷也只能见招拆招了,何必再去为已经错失的事情劳费神思。

不过,赵云是否真的在东北被夷狄牵制,这事儿本身还是应该慎重求证,总要再得些铁证才好,不能仅凭刘备兵马集结就断定。”

荀攸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对前一个问题“是否虚张声势”采取了搁置争议的态度,也就是存疑,不给结论。但对于后一个问题“是否贻误战机”,他则是给出了相当肯定的回答。

“无论是否虚张声势,我们都贻误战机了,别再尝试挣扎挑动战事了,就被动应战即可”。

荀攸大致就是这么个态度。

他这样说,跟他本人长期被曹操派驻邺城、协助夏侯惇统筹河北战场防务,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作为河北战区的首席军机参谋之臣,荀攸当然希望河北的局面越稳越好。这两年刘备明显越来越不好惹了,能守住冀州绝大部分郡县,对荀攸而言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如果曹操让他主动进攻,荀攸肯定会觉得希望渺茫。这是越靠近河北前线的文武,才越了解情况的。后方的人,对于敌我强弱的感知,显然要迟钝一些。

而且荀攸也确实觉得,刘备麾下诸葛兄弟的智谋,那都是难以揣摩的,非要去想对方有没有疑兵之计,那就当他都有好了,总之小心无大错。

刘备方面透露出来的任何迹象,只要没有实打实的铁证,那就一律不看不听不想。

这就是荀攸最近总结出来的处世哲学。

曹操听完后对此也不置可否。不过这个不置可否,与刚才对荀彧的态度还是不一样的。曹操心里还暗藏了一个念头,准备一会儿拿荀攸这个小质疑,跟司马懿再对对质。

不过眼下,还是先听完贾诩怎么说。

贾诩见丞相向他看来,也不敢迟疑,眼珠子最后飞快地转了一下之后,就连忙语气持重地说:

“属下所见,倒是与荀军师略有不同。关于刘备在南阳集结兵力是否是虚张声势,属下也不敢断定。但要说河北的战机已经被贻误,属下不敢苟同——

具体有没有贻误,说到底还是要看河北将士文武,是否能战,以及河南这边,朝廷能否以少于刘备的兵力,众志成城坚守。这不是后方筹划之士能决定的。

如今刘备可以动用的总兵力,虽然很可能多于朝廷之兵。但如果他想进攻,朝廷坚壁清野,据城死守,也能拖住很久。河北如果真的空虚,我军集结重兵,数月之内,也未必不能下,至少有可能切断赵云和袁谭的联络,在东北以易水、黄河为界,割裂刘备。”

(注:当年曹操对袁绍作战结束、并且灭掉袁尚之后,就给荀攸加了中军师的额外职官,一直保留至今。所以可以称荀攸为军师。)

贾诩这番话,前半部分赞同了荀攸,而后半部分相反。

所以曹操一听,下意识就把前半问归并到了一起,一会儿再统一查证,而单单挑出后半问,单独跟贾诩探讨:

“文和居然以为,朝廷真想对河北用兵,是有可能至少击败周瑜、割裂赵云和袁谭的?朝廷三年之前,可是派张郃出战过一次,还损兵近万、折了吕旷,文和不会忘了那桩往事吧。”

贾诩被如此反问,也并不慌张,只是语气诚恳而低沉地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丞相能时刻铭记教训,实乃朝廷之福。

不过,诸葛瑾、诸葛亮同样深谙兵法虚实之道。说不定他们就是觉得丞相虚怀若谷、不忘前鉴,所以才故布疑阵呢?

而且,属下想说,三年前的情况,和如今不同。三年前,朝廷在西北和东北,都是佯攻,真正的目的,是集结主力于荆、豫之间,与刘备争夺刘表病故后留下的荆北。

但如今,朝廷要是再对渤海用兵,那可不是佯攻了,而是主攻。佯攻打不下来的地方,主攻未必也打不下来。

而且当年作战时,正值春暖,渤海解冻,漳水亦可行船。而周瑜素有大船水军,其战船听说还能入海,便于在各大河之间调度,黄河的船也能驶入漳水。

但如今已是深秋,今年如果再对河北用兵,一旦拖到冬季河、漳封冻,战船难行,周瑜的水军之利便彻底不复存在。故而此一时,彼一时也。”

贾诩一番话,并没有讲什么铁口直断的大道理,但却潜移默化让曹操意识到了之前的思考方式,有点过于忌惮“历史记录”了,

就因为曾经在同一片战场上、发动过同样的攻势并且惨败而归,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再次想到这种可能的战局推演时,难免就失了冷静,内心下意识总想要回避。

而这番话,从贾诩口中说出,是最合适的。因为贾诩就曾经亲自在宛城之战时给曹操上过这么一课,讲的就是追击敌人时候要如何“克服心魔、并且利用敌人胜利后的骄纵懈怠”。

当初那一战时,张绣、贾诩还是曹操的敌人呢。敌人给你上的课,自然是印象无比深刻。

“确实……都已经是彼一时、此一时了,孤怎可被三年前的心魔所困!”曹操心中如是暗忖,潜意识里也被激起了几分战胜自己的桀骜。

不过,他还是谨慎,该问的必须问清楚,所以振作起来之后,他立刻追问贾诩:“如此说来,文和觉得,朝廷如果能抓住机会,一边死守堵住刘备、一边抓住战机进攻渤海,还是很有可能打赢赵云的?”

贾诩对这种具体问题,自然是不敢打包票的,他只是诚恳地说:“属下与河北诸将并不相熟,也不知河北武备近况,如何敢妄言?

不过,属下随子孝将军镇守豫南数年,对淮北防务颇为了解。就算刘备集结重兵,以子孝将军之擅守,只要朝廷略添援军,死守住两三个月,绝无问题。

如若河北方面,朝廷真要用兵,差不多也该以两三个月为限。如若未果,到时候寒冬腊月太过寒冷,将士久在野外攻坚,也必然疲敝。到了那时候还没有进展的话,就该放弃了。”

贾诩这番话,并无推卸责任之嫌,反而凸出了自己的职责和优势——他过去几年可是跟曹仁的,所以他当然只能对“曹仁能不能守住一定时间”这个问题打包票,至于河北那边,他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怎么可能乱打包票?

换言之,他巧妙地把问题切分成了两个部分,河北那边的军机参谋,是荀家人的问题。河南这边的军机参谋,才是他和司马懿的差事(兖州那边还是归程昱)

各大战区,只能是约定一个时间期限,比如我这边顶住两个月,还是三个月,你那边想搏一把打打看,那就打吧。

如果时间到了,那边还没打下来,我这边也渐渐不支,需要朝廷把主力调回来,那也不能怪我。

反正各方的责任划分,主要就是看时限。

约定时间内负责守势的战区没守住,那就是守势战区的锅。约定时间内负责攻势的战区没打下来,那就是攻势战区的锅。

而一旁的荀彧、荀攸听了贾诩这说法,也是微微眉头一皱。

莫非这贾诩也想站队了?不至于吧。

荀彧自己心里清楚,年初华歆被授意投石问路、上奏皇帝请封魏公为魏王,被他带领大部分朝臣驳回后,曹公就对自己有了嫌隙。

但即使如此,自己的地位也不是司马懿或者贾诩可以撼动的,这些人不至于抱团站队、对付荀家吧?

还是说,仅仅只是想明哲保身、撇清自己、预防性地揽功推过?或许贾诩觉得,无论他怎么劝谏,丞相都很有可能在河北试探着用兵?他是希望真到了那一刻,丞相能够点到即止、同时把功过分清楚?

荀彧不愿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己方阵营内部的谋士派系内斗,暂时他也就只能想到这一步了。

这不是荀彧的政治智慧不足,只是他的人品让他下意识不愿意往更坏的方向想。

曹操原本也该注意到贾诩这种态度、虽然有利于分清功过,但对于荀家叔侄多多少少有点不好。

荀彧是主张“河北无空虚”的,之前上报来的各种情报,有些说赵云被牵制的消息,荀彧觉得证据不足的,也都没有郑重上报。

而荀攸是负责河北防区的,如果河北最终需要用兵,但又没打下来,荀攸多多少少容易被牵连。

然而,曹操最近本就跟荀彧关系紧张,所以他明明可以想到这一点,也暂时懒得去想。

反正公事公办也没错,无非就是不念旧情而已,又不是主动给荀彧穿小鞋。

曹操彻底理清思路后,最终转回向司马懿和荀彧,郑重地抛出一个问题:

“仲达,看来公达和文和,对于‘河北是否真的空虚、赵云是否真被牵制’,多多少少还有疑惑,他们的意见,都是对此搁置争议不论、先讨论战机。所以,你还是得再找找准信。

还有,文若,你那边,之前为何对河北回报回来的赵云近况,都不予上报?”

曹操先问的是司马懿,不过那个问题更复杂一些。而对荀彧的那句责备比较容易回答,荀彧也就立刻抢答了:

“在下并没有瞒报,前线凡有汇报,汇总之后,都有日常呈递。”

曹操眉头一皱,又让人去查询了一下,发现还真就挑不出荀彧的错来。

他可以看出来,荀彧确实不信“赵云陷入泥潭”的消息,但荀彧之前还是有上报的,只是做得比较隐蔽。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像《是,首相》里有一集,汉弗莱不希望吉姆哈克看到某份报告,那他就把报告塞在每天给首相的五大箱文件的最后一箱最底下——因为他知道首相没那么多精力,每天都把五大箱子文件看完的。

同理,曹操也是日理万机。荀彧要上报一些他觉得无关紧要的事情,又希望曹操看不见,那简直太容易了。曹操也没精力把下面人送来的东西全看完的。

曹操只好放弃追究,但内心对荀彧又不喜了一两分。

而另一边,司马懿在整理了一下措辞后,也诚恳地回答了曹操的问题:

“其实,属下这边也有打探到一些可以侧面证明赵云在东北陷入泥潭的证据,只是之前还在求证,故而不敢妄报。请丞相给属下一点点时间验证,明日到将作监视察,便可见分晓。”

曹操略微有些不解,但也没有拒绝,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

次日一早,曹操和昨日议事诸臣僚,便一起来到同在雒阳城内的将作监。

将作监是朝廷负责工程营造的衙门,所以司马懿提到的那些证据,显然是跟营造相关的。这里的衙门占地广阔,后面还连着一些官营的工坊。

曹操内心也挺好奇,所以视察的时候兴致挺高。

在将作监后衙的空场上,曹操首先看到了几座形状奇怪的紧凑土房,看上去只是草草搭建,非常简陋。还有一些别的营造物。

曹操便先指着那房子,问起原委,希望司马懿解释。

司马懿便如实相告:“禀丞相,坊间都说,赵云的兵马在东北,不堪深秋寒冷,又恐入冬后,还不能肃清扶余残敌,导致他们仗着严寒卷土重来。

所以刘备军便设法造了此屋,说是严冬时,让移居扶余的军屯户,集中居住,以便取暖。此屋内部虽有土墙隔断,但底部有烟道相通,可积薪焚烧取暖。

扶余之地,严寒非常,如果家家户户各自生火,则柴草难支。门窗封堵严了容易憋闷,不封堵,又不堪寒风。用此屋后,热气自底部贯通全屋,而烟自两端排出。要不是赵云迟迟未能肃清扶余抵抗者,他又何必苦心积虑想办法确保军屯将士非得在扶余故土过冬呢?”

司马懿略一解说,曹操亲自验看了那种烟道连通在一起的烧炕土屋,内心也颇受启发。

他看得出来,这种新房子,对于在极寒地区驻扎,是很有用的。

汉朝时候原本的房子,哪有烧炕的结构?当时的人也没法在东北腹地活下去,也没必要研发这种极寒环境下的过冬技术。

室内直接烧炭盆,很容易就一氧化碳中毒——虽然古人不知道什么是一氧化碳,但他们也懂观察中毒现象,知道封死门窗烧火取暖是会死人的。

烧炕可以把烟道做在房子底下通过,而且集中一条很长的烟道、连通好几户墙壁相连的房子,那也算是“集中供暖”了。

这些东西,实打实是有用的,这也让曹操对于赵云遭遇的窘迫,又多信了好几分。

曹操不由叹息笑骂:“这种适合御寒的屋舍,莫不是又是那诸葛瑾所想?他还真够照顾他妹夫!赵云在扶余迟迟不能克尽全功,他就这样帮衬!

不过,东西本身没有善恶,这种屋舍既然好用,朝廷在雁门,在朔方,也都能用!只要是汉人不适应的冬季极寒之地,这样盖房子,都能便于取暖,便于咱汉人在更北方站稳脚跟。”

曹操很快想到,这种技术自己也能用,毕竟又不是只有刘备跟北方的戎狄接壤,朝廷的直辖领土也有接触戎狄的。

只不过现在曹操还没那么大精力去建设朔方、加深控制。目前他只要轲比能名义上臣服、实际上也供他调遣,那就行了。种田搞开发的事情,怎么也轮不到那儿。

除了连通烟道的烧炕房子以外,在将作监衙门里,司马懿还带着曹操又看了另外一两个小有技术创新的东西,都是便于汉人在极寒环境下过冬常驻的,据说也都是赵云最近刚刚琢磨出来准备要用的。

如此一来,曹操愈发坚信,诸葛瑾是不会故意拿真的技术情报来散播假消息的。

从河北方向来的细作,能打听到那么多旁证,都证明赵云陷入了泥潭,才不得不拿出种种技术手段保证赵云的长期军事占领。

所以,赵云是真的陷入泥潭了。

曹操很笃定。

由此,他对于荀彧之前口口声声说没瞒报、实则却“把他觉得不重要的报告放最下面”的举动,也愈发不喜了。

而他侄儿荀攸“不希望河北再开战端”的态度,也一并被曹操嫌弃上了。

结合各方因素,曹操最终做出了决策:

就按司马懿和贾诩建议的,认定赵云之前确实陷入了泥潭,如今应该也还剩一点窗口期。

同时,淮北战场,就算被刘备入侵,撑住三个月应该是没问题的。

这三个月里,就给荀攸和夏侯惇压点分量,让他们好好搏一把。

三年前,河北战场曾经是佯攻,是拉仇恨的。今天,总算要扮演一把主攻了。

两三个月之内,放胆去做。两三个月之后,如果曹仁、贾诩那边有颓势,有岌岌可危的风险,那就把河北的进攻部队抽调过来,不再妄想了。

把一切想明白之后,曹操乾纲独断地拍板,然后以通知的口吻,把这个决定传达给了荀氏叔侄。

荀彧听说时,还想提醒、反对一下,但是却被荀攸拉住了。

“叔父,没有用的。”

荀彧不解:“为何会没用?”

荀攸叹了口气:“事已至此,丞相对你我的信任,甚至已经不如对司马兄弟和贾诩。我们现在去劝阻,丞相只会觉得我们是怯战、怕担责。

就算将来河北攻势不利,丞相也只会觉得是我打得不好,而不是贾文和建议得不好。我们荀家已经陷入两难了。”

荀彧愕然,但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