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13章 先让年轻人们试试手

舍弟诸葛亮 第713章 先让年轻人们试试手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甘宁得到了张裔最充分的后勤保障支持,麾下所领的叟兵和其余刘璋旧部降军,也都得到了装备的升级更新。

又经过半个多月的紧急磨合、编练,以及战前恩威并施的犒赏和强调军纪。

到了十月中旬,随着初冬的肃杀彻底取代了浓郁的秋意,连绵的秋雨也终于停息,

从犍为郡南部的朱提地区、前往牂牁郡的山路,也从泥泞的状态中恢复。初冬的暖阳,在短短几天之内,把秋雨留下的零星积水晒干,土地重新变得硬实。

天时地利,都支持甘宁用兵,那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了。

十月十八这天,甘宁在朱提县最后一次检阅了部队,查漏补缺确认后勤军备无碍,随后就宣布了出征的军令。

此战主要是为了给归顺的刘璋旧部练兵,所以随军的将领,也多是刘璋手下的降将。

所以甘宁直接以严颜为副将,另有一些目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降将充作骨干。至于甘宁自己的嫡系旧将,他就只带了一个蒋钦。

这也是为了给他们立功的机会,好让这些刘璋旧将升一升官。

如果一名武将,到了刘备手下之后,唯一的一次升官/任官理由,就只是因为他投降了刘备,那么这种人是很难发挥出将才的,心气也会一直颓废。

必须给他们一次外战的机会来证明自己,这也是擅长用人的统治者都很容易想到的道理。

就好比后世很多时候,本国内部混战投过来的部队,要赶紧拉出去打一下倭、米之类的外敌,原本杂牌松散的部队,立刻就能换一副精神面貌。

而作为监军的张松,为了此战也提前准备了一篇檄文。历数窃据牂牁郡地界的朱褒的罪恶、十几年来对刘璋、刘备两任益州之主的阳奉阴违、不归王化。

只是碍于张松本人形貌短小、不足以威远人,所以当众宣读这篇檄文的任务,就委托了另一个年轻的随行文官、零陵人刘邕帮着宣读,张松并不亲自上台。

刘邕此人如今二十来岁,并没多大名气,但长得还算可以,身材高大略有威仪。他跟蒋琬是零陵老乡,年长蒋琬数岁,历史上两人早年相熟,一起跟着刘备入川,并且在刘备平定益州后、拆分犍为郡另设江阳郡,刘邕就被任命治理江阳。

此时此刻,刘邕受张府君之托,自然不敢怠慢,读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抑扬顿挫。

檄文里不但描述了朱褒等人多年来一贯的问题,还生动地补充了几件眼下最新的罪行。主要是堵塞黔中道、截杀朝廷联络地方的信使和官办的商旅等等。

三军将士听了之后,自然是颇感激愤,士气高涨。

毕竟,要想激励部队奋力作战,让当地百姓也都支持官府用兵,不仅仅需要那些持续了十几年的陈年旧账理由,也得有些新鲜的猛料。

否则的话,人心都是会麻木的,习惯成自然了。朱褒、雍闿那些人不服刘璋、刘备,都持续了十几年了。大家都会觉得,他们又不是第一天这样,为什么早不打晚不打,偏偏这时候就非打不可?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再忍一忍拖一拖?

所以,一篇好的开战檄文,必须是远因近因都要覆盖到。

远因是用来铺垫宏观叙事的,近因是用来引爆情绪点的,补上对“为什么偏偏是此时此刻”的质疑。

这次张松写的这篇檄文里,提到的那些朱褒的最新罪行,当然绝不是捏造的,都是他实打实做过的,这一点绝对经得起推敲。

只不过,具体到细节上,其实也有几分钓鱼的意味,否则朱褒不可能刚好那么巧踩坑。

而这个钓鱼的具体计策,则是如今还在成都辅佐诸葛亮治蜀改革的刘巴,帮忙想的,并非出自张松手笔,张松只是最后把相关情况,写进檄文里。

刘巴也是零陵郡人士,他早年在本地就颇有名望,同郡的蒋琬、刘邕等人,在刘巴面前都只是“好学晚辈”,也曾多次拜见过这位学界名士,只是他们认得刘巴,刘巴却不熟悉他们,记不住那么多年轻人。

历史上刘巴在荆南战乱时,选择了走黔中道入蜀投靠刘璋。而这一世,因为刘备取荆南更平顺、刘备名声也更好,所以刘巴当初尝试了一下入川未果后,就顺势留在零陵,等刘备征辟任用了。

但仅仅是当年的一次尝试,也足以让刘巴发现如今这个时代,黔中道的危险难行。

黔地的地理环境,山川险峻程度,本就非常恶劣。而朱褒等势力在当地盘踞后,不归王化,当地又穷缺乏财源,所以截杀路过的诸侯使者和商旅,就再常见不过了。

刘巴就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在诸葛亮寻找正式开战的导火索时,献策钓鱼,最后果然一钓就中。

这并不是黑朱褒,后世稍微年长见多识广一些的看官都知道,别说是一千八百年前了,就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外地商旅带着大笔钱财去当地偏僻之处经商,都可能有安全问题。

如此一来,开战的远因和近因都凑齐了,甘宁见军心士气可用,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整顿齐备后,部队立刻开拔、快速进入牂牁郡境内,对朱褒发起了快攻。

……

牂牁郡这种地方,虽然面积广大,全郡大致相当于后世大半个黔省的范围。但是因为偏僻穷险,并没有什么坚固的城池。

而且那种“地无三尺平”的地形,也确实不需要多高的城墙,绝大多数县城,都是依托山势自然地形,再稍微加个一丈高的围墙,就算防御力不错的了。

后世去黔中旅游的游客,几乎都听过当地人的自我调侃:全省最大的平原,就是省城的龙洞堡机场了,就这还是炸平了一堆山头后形成的人造平原。

如今东汉,哪怕是郡治且兰县,也就一丈半高的城墙,还是纯红土堆夯而成的。每年雨季多下几场暴雨,就会出现些疏松的孔洞,得偶尔填土修补。

黔中的雨季本就集中在夏秋。如今是初冬,秋雨刚刚结束。

很多红土城墙都被冲刷出了一道道沟壑,还没来得及趁冬季农闲修补。甘宁趁着这个节骨眼就打进来了,进一步降低了进攻方的攻坚难度。

甘宁从朱提一带入境牂牁后,很快沿着延江水推进,经过平夷、夜郎等县(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毕节、六盘水等地),快速推进到了朱褒的腹地。

外围的夜郎等县,朱褒根本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都是几天之内就被甘宁轻松拿下。

朱褒手头号称也能拉起三五万蛮兵,但那些都是平时兵农合一、兵猎合一的,并非常备军。

南蛮本就性情彪悍桀骜,南中湿热,自然物产丰富,当地人需要用于务农和樵采狩猎的劳动时间本来就不长,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做到酋长/蛮王一号召,就全民皆兵。

所谓三五万蛮兵,也不过是朱褒可以集结到的、全郡肯听他号令的青壮人口罢了。

外围的平夷、夜郎等县,也就常驻三四千人的可动员青壮不等,谈不上多强的战斗力。

甘宁带着一万八千人的正规军入境,还不是直接碾压,过程根本没什么可赘述的。真正给甘宁带来麻烦的,主要还是山区行军和后勤补给的困难。

因为牂牁地方过于广大,甘宁拿下一个县后,肯定要留一点点人驻守。

更关键的是得留兵维持粮道,避免那些“看到大军来了就化身良善百姓、大军一走就直接重新变回山贼”的南蛮部民,看着大军的补给眼红,随时变身抢一把。

所以一路推进之后,甘宁的部队虽然没有多少战损,但每处留一两千人保护粮道。抵达夜郎以东时,可用于进攻的主力部队,反而减少到了一万两千人左右。

……

甘宁拿下两县,顺利推进到牂牁郡腹地,足以让身在且兰县的朱褒震慑。

且兰县位于牂牁郡东部边界附近,而甘宁自西向东沿着后世的六盘水进攻,所以反应速度稍慢也是没法避免的。

面对强敌,朱褒第一反应自然是大惊,然后就召集心腹将领和各部酋长,商讨对策。

为了立威,朱褒首先就正式扯旗反了,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年刘璋任命的名义上的牂牁郡太守给杀了,他这个郡丞直接就地转正、自封为太守——

过去十几年,朱褒在牂牁一直是实权在握的,刘璋派来的太守就是个傀儡,为了面子上好看一点,显得他有一统整个益州。刘备来了之后,也没换过刘璋的任命,都是直接追认原有的南中地方官的一切旧有既得权利。

所以这个不配有名字的太守杀了也就杀了,并不是刘备一派的自己人。

杀了太守自立后,朱褒立刻慷慨激昂地宣扬:

“诸葛村夫真是卑鄙无耻!如今看来,上个月那几队肥羊商旅,就是他们为了挑衅开战,故意放来让我们劫杀的!不就是劫了几队运钢材和蜀锦、盐巴的商队么,若是往年,哪里就至于为此动兵了!

再说那些商旅,一开始也没打出官商的旗号,鬼知道是诸葛村夫派盐铁官直营的!诸位,值此危难之际,各部务必齐心协力抗敌,

否则以后我们牂牁各部,就再也没法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肯定得给诸葛村夫纳粮上供、还要让我们的子弟去给汉人当兵卖命!”

面对朱褒的战前动员,各部酋长倒也没有明着反对。

朱褒毕竟有十几年积威,大家都是心中惴惴,唯恐现在跳出来被打出头鸟,像已故太守那样、人头被直接挂在府衙门口。

众人一番窃窃私语后,朱褒又问起他们此战该如何打,大家略一商议,就排除掉了据城死守的选项。

“府君,听说甘宁入境后,沿途各地分兵驻守,想必主力兵力会越来越弱,不如我们抓住时机,在他抵达且兰甚至广谈之前,找山势险要之地,主动迎击与之决战吧!

若是拖延久了,后方各地被甘宁肃清,到时候他就不用留那么多人保护粮道了,说不定前线能用于决战的兵力会不降反增。”

朱褒作为南蛮本地人,并没什么谋略,听了之后,便耳根子颇软,觉得有点道理。

但很快,又有相对怯战的部族酋长向他谏言:“甘宁虽然兵力一时变少了,但听说极为精锐,兵甲也非常精良。之前夜郎等地,我们的守军完全挡不住甘宁。

贸然与之决战,恐怕有失。还不如继续坚壁清野,让甘宁愈发深入,疲惫饥馁。而且我们熟悉地形,可以分兵绕后,集中打击甘宁的粮道。

甘宁留在沿途的那些后军,抵挡一下当地溃散的部族还有可能,但要想挡住我们一部分主力绕路截击,肯定是做不到的。只要他粮道不稳,到时候再决战也不迟!”

朱褒没什么主见,听了这一派意见,很快又动摇了,想想还是这招更稳妥一点,便点头了。

速战派眼看劝说无效,也是纷纷摇头,各部内部互相争吵,一时颇为纷乱,朱褒也只能用强权强行压服其中一派,逼着他们按照这个命令执行。

“吾意已决,甘宁主力虽然日渐分散,但仍然不能轻敌,还是先利用我军更熟悉地形、更适合在山区奔袭的优势,分出一部分主力,截击甘宁的粮道!”

定策之后,朱褒又得筛选将校,执行分兵断粮道的任务。

但各部族酋首要么觉得不靠谱,想要避战,不肯领受重任,要么就是不被朱褒信任,怕派出去之后另生变故。

最终一番推拉,朱褒只能让自己的长子朱闻分兵万余,执行这项任务。

临走之前,朱褒亲口吩咐:“甘宁自西而来,至夜郎县之前,都有延江水(六盘水)水路可以运粮。至夜郎县后,需要改为牛马驮运翻山至广谈县(安顺)。

我军可分兵从南侧绕路翻山,在夜郎县以东山僻处,设伏截击,断甘宁粮道,歼敌护粮军一部,动摇其全军军心,而后,你我父子自能合兵再与甘宁决战!方能全胜!”

朱闻对于父亲的命令,自然不会质疑。

很快就点起一万余人的偏师,也都是临时征募为兵的本部青壮,拿着简陋的武器,走山路往南迂回,执行这项任务。

而双方的主力,自然还在正面战场不断进退拉扯、在群山之间拖延迟滞。

以黔中道的地形复杂,朱褒要想正面击败甘宁自然是非常难,但要拖住甘宁遛弯个十天半月,那还是非常轻松的。他自忖可以轻易为儿子争取到动手的时机。

……

朱闻领受父命,往南迂回翻山而行,一路往夜郎县和广谈县之间的山道要害之地前进。

因为西南荒僻,这两个相邻的县城之间,竟有近二百里的路程(现在六盘水到安顺差不多也有一百公里,东汉时黔中的一个县,基本上相当于后世一个地级市的面积)

所以县和县之间,有大片荒山,地形复杂,除了主要山道沿线以外,周边甚至都是无人区。

朱闻行军数日,明明到了地方,却还一时找不到甘宁的护粮队——甘宁的军队,也不是一直需要运粮的,都是三五天甚至六七天,才有一支军队护粮经过。

所以朱闻还在山里熬了三天,才算是找到了一个目标。

也多亏了他带的都是南蛮本地兵,负重翻山能力很强,有带够随身干粮,而且野外生存能力也一样强大,可以在热带雨林里自己觅食支撑。

但凡换一支北方军队来执行这种任务,怕是还没截到敌军的粮队,自己就粮尽退兵了。

朱闻发现目标后,一看对方也就两三千人,他再也忍耐不住性子,立刻就指挥各部从山坡上冲下去,要截杀对方的护粮队。

虽然这支护粮队,看起来跟原本遇到的商旅、粮队不太一样,但朱闻也没多想——作为南蛮酋首之子,他能有多少见识谋略?就算看到一些看不懂的细节,他也不会往心里去的。

……

对面指挥护粮队的军官,倒也不是什么知名之人。所以乍一看到牂牁蛮兵偷袭粮道,还是稍稍慌了一下。

这支粮队的督运官,乃是犍为郡的粮曹从事,名叫龚谌,三十来岁,是犍为郡丞张裔的属下。诸葛亮让张裔负责甘宁大军的后勤军需工作后,张裔就把自己的属吏都派出去,帮着甘宁搞后勤。

粮队还有一名军司马、几名曲长级别的军官负责武装护卫,这些军官也都是巴西人士,有些是賨人,跟随过王平作战,还有些曾经在严颜手下做事。

那名军司马名叫张嶷,年纪还不到二十,是王平的族人。那几名曲长里,有一个叫龚禄,年仅十八,他是督粮官龚谌的儿子,也是跟张嶷少年时便认识的朋友。

这些人,都是当初跟着严颜一起投到刘备阵营的,来了之后,寸功未建,唯一的功劳就只是弃暗投明。

此刻眼看敌军黑压压涌来,张嶷只有两千士兵,一千名推车赶牛的民夫,他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军司马,要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按张嶷这个年纪,没功劳就能做到军司马,显然也是很不正常的。全靠他在族中地位高,他父亲也是一个賨人部族的酋首,他仗着血统才能爬出仕途的第一步,这一点跟他朋友王平的情况很相似。

不过,血统也好,跟着严颜弃暗投明也好,这些履历,都只能为仕途赢得一个较高的仕途起点。

给了起点之后,后续能爬多高,能建立多大的功业,那就要看每个人的真本事了。

如果是夏侯楙那样的废物点心,一开始给的舞台起点太高了,他也做不出成绩来,只会摔得越惨。

张嶷和龚禄都知道,这是证明自己的第一步,在最初的短暂慌乱后,张嶷深呼吸了几口,很快镇定下来,抽出佩刀厉声下令:

“不要慌!让木牛车全部就地结阵!弓手上车!斧兵堵口!此地山坡并不陡峭,敌军占不了多少居高临下之利!这些乌合之众,虽多也不足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