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12章 刘璋驾驭不住的人,不代表诸葛亮也驾驭不住

甘宁刚刚领命上任、抵达犍为郡僰道县的时候,基本上还处在两眼一抹黑的状态,有很多繁杂的事务需要摸底、磨合。

此前的南征筹备工作,并不是由他负责的。

当时甘宁还有其他很多任务需要操心,比如镇抚蜀郡、广汉等各地反对诸葛亮变法的势力,剪灭其中最不知死活的刺头。编练整顿刘璋麾下的大部分汉人降军,裁汰其中的老弱病残、让他们归农,或是整编为新的屯垦和工程部队。

这些事情都要牵扯甘宁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也是到了这年九月初、秋粮已经打下来之后,才开始直接接手南征的工作。

此番对牂牁郡朱褒的南征,最多只能动用两万人的兵力,这一点甘宁是早就知道的。

但是,诸葛亮安排了哪些部队出战、又对部队的装备、军备补给做出了什么样的安排,甘宁也是到了僰道县,才开始慢慢了解。

出发之前,他只知道诸葛亮要求以刘璋降军旧部为主力,以提高练兵的效率。但甘宁觉得,就算从刘璋旧部里选,那也还有很多汉人军队可以选,那些部队的整编状况也相对较好一些。

但最后诸葛亮给他的具体命令,却让他再次惊讶到了。

“什么?令君让我以投降的叟兵为主,平定牂牁?就算用到数千汉兵作为骨干,也必须选刘璋旧部中、那些跟蛮夷比较熟悉的汉兵部队、以免各部不和内讧?”

听到这个指示时,甘宁着实愣了一下。因为他显然觉得,那些蛮夷士兵比汉兵更难驾驭。

但诸葛亮却耐心地给他解释了原因:“蜀中的汉人士兵,相对蛮夷更加安土重迁,不愿意千里远征。而将来北伐,如果让本地的汉人降军为主出川,必然会导致民间更加怨声载道,地方不稳。

相比之下,蜀中蛮兵自古生计困苦,习惯了从军获取粮饷养家。不仅巴郡賨人板楯蛮如此,其余刘璋麾下青羌、叟兵皆是如此。这些人离家千里,也不至于太过思乡。

而蛮兵青壮被大量抽调后,如若南中各郡有适宜开荒屯垦的空虚之地,朝廷正好派遣此前编练裁汰的刘璋旧部老弱,将他们改为军屯,移居南中沿江各县。让汉蛮杂处,渐渐汉化南中各郡。

青羌兵位于蜀山西北山区,将来就用当地士兵为主力,平定越巂。而叟人广泛分布于犍为、以及大江以南各处。让他们平定牂牁,也正好地理、气候适合。至于明年最后对建宁郡用兵,倒是各族蛮兵都可以用。”

刘璋统治益州时,靠着高额的军饷待遇,就募集过各族的蛮兵为自己所用,賨人、叟人和青羌,是其中的三大代表。这三类蛮兵,分别分布在益州的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

历史上诸葛亮后来写《后出师表》时,也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可见文中列出的三类蛮兵,都是当时蜀地的精锐。

具体到叟人,其实也不是一个种族,而是广泛分布在包括越巂和犍为在内的益州南部五个郡境内。

包括后世的彝人和白人甚至土人,如今都统称为叟人。

这些蛮兵技战术水平都是可以的,只是缺乏组织纪律,正好需要实战的洗礼,让他们预演一下令行禁止。

而诸葛亮根据他们各自的地理分布特征,或就近任用,或是适当地交叉换防,避免血缘太过相近的同族蛮兵沆瀣一气勾结、不肯努力作战。总之是经过精妙设计的,甘宁就只要执行好了。

具体重用哪些族的士兵,这不是甘宁该考虑的,他要做的,只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把仗打好。

……

“三千人的嫡系旧部,八千人的刘璋麾下汉人降军,七千人的叟族士兵,一共一万八千人的进攻部队,争取一个冬天拿下牂牁?不要影响来年春耕?

兵力倒是够用,不过这些叟兵所用的装备、习惯的战法,都与我汉人大不相同,要拧成一股绳,配合发挥战力,也是颇为不易。

我们汉人的兵甲,要临时配发给他们,肯定也用不惯,如果不配发,这些蛮兵原本缺乏甲胄,兵器又粗陋,只怕打起来会有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甘宁理清了手头的账目,确认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调用后,内心也是忍不住叹息了一下。

原本区区一个朱褒,他是不怎么放在眼里的,但现在的兵力构成,让他有些束手束脚,稍显没底。

不过好在,甘宁此番试水南征,诸葛亮也给他做了充分的配套,很多事务并不需要甘宁亲力亲为。

一方面,诸葛亮派了坐镇巴郡的张松,跟随甘宁一起,帮着参赞军机,斡旋沿途遇到的各部蛮族势力。

另一方面,诸葛亮让犍为郡丞张裔,临时兼任甘宁部的后勤负责人,督办全部军粮、衣被、车船、牛马、军械。

还给张裔放话,说他之前在犍为郡建设火气井炼铁、煮盐等开发工作,政绩已经足够卓异。这次要是能为大军南征搞好后勤,不出岔子。那么将来北伐之际,就可以把张裔正式提拔到犍为郡太守的位置上了。

张裔可谓是只差这临门一脚的功劳资历,所以这次办事特别上心。还提前按照诸葛亮计划的用兵构成,精心设计了一份配套的军备升级计划,好让甘宁带着蛮兵作战时,也有趁手的装备可用。

当然,这份方案肯定不是张裔自己拍脑门想的,他规划好之后,就交给诸葛亮过目过了,然后才加速赶工。

诸葛亮是九月初回到的成都,当时张裔就第一时间请示了,诸葛亮拍板后,整个九、十月份张裔都在卖力生产新装备,以便给那些投降的刘璋旧部及时升级。

犍为郡最近两年,几乎每隔几个月,钢铁产量都能有一大截提升,钢铁的质量也在不断优化。

去年的钢铁产量,主要用于蜀地的战后重建、各地兴修水利和工坊、基建,需要大量的钢铁工具。而今年下半年以来,钢铁器具的民用需求已经渐渐饱和,犍为郡这边新扩产的钢铁产能,就主要往军工上堆了。

反正时间也足够,刘备阵营高层本就想好了,还有预期两年的种田休战期,在进程可控的情况下,当然要先民后军,这样才能让生产力的效果最大化。

就好比后世打《帝国时代》等RTS游戏的玩家都知道,如果准备进入城堡时代再发动进攻,而且可以确保敌人不会快攻你,那么前一个封建时代就没必要提前花资源爆兵。

有限的资源先种田攀科技多造农民,等到开打前再爆兵才能收益最大化。

……

甘宁到僰道后,一边整顿、熟悉自己要带领的军队,花了几天时间摸底清楚。

然后又被张裔邀请,前往邻县视察了火气井炼钢工坊,并且看到了张裔为即将换装的叟兵部队提供的新装备。

视察之前,甘宁内心并没有多大的期待,也不觉得张裔在犍为郡一年半,能鼓捣出多少好东西。

他还提醒张裔道:“南中之战,并不需要多么精利的坚甲利兵。反而需要甲胄轻便、穿上后易于攀援翻山,而且不能太闷热厚重。防御也不用太强,只要覆盖足够广,可以护住更多的面积,避免毒箭所伤即可。

兵器方面,叟人也好,賨人也好,都不惯用长兵,也不需要精良的斩马剑,南中蛮敌也没有骑兵。能把传统短兵打造得更加精良一点,就足够了。

弓弩方面,牛筋强弩也不能多用,南中湿热多雨,筋弦容易损坏。要保障弓弩的劲力,就只能在弓臂木材上下功夫了。”

甘宁这些见识,也不全是他自己素有所知的,相当一部分还是他接手第一阶段的南征工作后,临阵磨枪各方了解来的,此刻现学现卖提醒张裔。

而张裔显然为此事做了很久功课了,所以甘宁注意到的这些问题,他也都注意到了。

他立刻表态,请甘将军不必担心这些低级错误,他已经有设法堵漏。

两人在火气井炼钢工场内边走边聊,很快来到一座锻造工坊,张裔便一挥手,示意匠人们拿来几副新式的铠甲,给甘宁过目。

“甘将军担心南中湿热之地,甲胄沉重闷热,防护面积却包裹得不够严实。这一点,我们已经提前半年就想过办法了,诸葛令君出川前,我们还提供过几套方案,请示过。

后来令君在荆州时,也回信指示了,我们照着点拨又调整了一下,才有了这种新甲,将来或许能广泛用于山地作战。”

张裔一边解说,一边掀开铠甲,指点甘宁注意细节。

甘宁一眼扫去,开始还有些诧异,因为他明明看到的是一件麻布还是葛布质地的衣服,看上去平平无奇。

但张裔让他摸了一下,他才发现原来铠甲里面是有铁片的,那应该是跟札甲类似了,只不过铁片被缝在了几层布之间。

甘宁是行家,立刻就隐隐觉得,这种甲胄似乎比札甲还不靠谱。因为札甲好歹要在铁片上打孔,然后把甲片互相穿起来,这样札片和札片之间的缝隙就会很小,甚至可以做到稍稍有一些堆迭。

但这幅甲胄,用纵横的针脚把大块的布料纵横缝出了很多方形口袋,每一块区域里塞一片铁片,铁片和铁片之间的缝隙,肯定会比传统札甲还大一些。

虽说南中蛮兵的武器较差,主要靠淬毒杀伤。但如果毒箭射中甲缝的话,还是很有可能射穿的。

“这甲缝隙这么大就不怕被射穿么?为何要把铁片缝在布里?如此制甲又有什么好处?”甘宁很是不解。

张裔连忙细细解释:“甘将军放心,虽然这个缝隙确实比札甲还宽一些,但我们都试过了。

这种缝隙,主要怕的是长矛贯刺。因为长矛由敌兵双手握持,持续发力,哪怕扎中甲面,也容易偏斜、最终滑到甲缝处再捅进去。

至于弓箭,离弦之后就没有再受力了,射中甲面后,劲力能损失至少七八成,就算被铁片阻挡偏斜,碰到了甲缝,也是绝对无法穿透数层厚麻布的。

除非是刚好射正在甲缝上,那确实没办法,但这种可能最多只占十之一二。传统札甲的缝稍微窄一些,但只要被射中缝,也是一样的。

而南中之敌,多用短兵配盾,以崎岖攀援野战为主,很少有长矛铁戟列阵而战的,只要没有枪戟阵战,这种甲已经够用了。

用布面缝合铁片,还能让甲胄更加便于活动。如果铁片交迭,手臂、大腿等处弧度太大,就要把甲片做得很小,才能围绕臂、腿,那样做工就太费力了,不可能普及到基层军官和精锐士卒,只有将领才能用得起。

如今放弃了铁片之间的堆迭,虽然牺牲了接缝的强度,但最多只要三片长条铁片,就能把一段臂、腿遮挡起来,用最小的工费,就实现了最大面积的遮护,极为克制南中蛮兵的毒箭。”

张裔侃侃而谈,把此甲设计的优劣,娓娓道来,剖析明白,甘宁也终于领会了其设计思路。

这是稍稍牺牲了一些防御力,换取更轻的重量和覆盖更全的防护面积。如果牺牲掉的那点防御力,确实影响不大的话,那这个设计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他并不知道,其实这个设计,也不完全是出自诸葛亮的指示。诸葛亮在荆州时,得到下属的汇报后,也总结了当时各种设计的痛点,并且和大哥诸葛瑾讨论过。

诸葛瑾虽然不是很懂古代兵器,但是在听说了“南中铁甲容易锈蚀、太过笨重闷热、防御覆盖面积不够”等痛点后,他凭借前世的记忆和常识,尤其是看过的那些古装剧,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后世明清时常见的“布面甲”。

后世一直到宋朝为止,中原王朝的官军都很少在铁甲外面罩布料,主要是为了炫耀武力,把钢铁露在外面更威武,能震慑敌人。

但是,铁片露在外面湿热环境下就容易生锈,还得不断打磨保养,磨掉锈迹,也会降低装甲的耐久度和防御力。

唐宋时,一直没有征服南诏和大理,也不需要在太湿热的环境下作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到了明清,却是对西南彻底掌握了,后来还改土归流。

布面甲就是在湿热铁甲易生锈的作战环境下,慢慢发展出来的,虽然不漂亮,防御力却不差。

当然,如果是在北方用布面甲,那就不用考虑透气性问题。可是在南方,必须考虑透气。

诸葛瑾提出最初的思路后,诸葛亮再实事求是验证调整,最后就确定了使用厚亚麻布作为布面,让甲胄更透汗透气一点。

而铁甲片本身,可以用植物油脂浸润一下,以形成钢铁外面的保护层,进一步防止锈蚀。有亚麻布包紧在外面,减少了空气和钢铁的接触,也能进一步减缓铁锈。

至于插片式布面甲的甲缝弱点容易被箭矢钻进去的问题,诸葛瑾最后想到了模仿宋朝人给士兵穿丝质内衬的办法来解决。

用丝绢制成的内衬,可以在箭矢射中时包裹住箭头,让箭矢更容易拔出来,避免二次伤害。而且南中蛮夷工艺简陋,不太会做带倒刺的箭簇,有了丝质内衬后就更好拔箭了。

这个时代的箭矢淬毒,除了箭毒木树汁之外,也多是靠细菌类的毒药,指望形成伤口后扩大感染来致命。所以哪怕被刺伤了,只要快速拔箭清创,也能把淬毒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此种种细节都考虑到之后,也就有了此刻甘宁眼前这批新甲。

这些甲胄用的钢片都非常轻薄,而且因为火气井冶炼出来的钢铁纯度更高,韧性更好,很容易弯曲成贴合人体的弧度,进一步降低了用料重量。

南中本来就生产植物油,历史上南蛮军用到的藤甲,就需要反复浸泡植物油料来增加强度。所以用来给钢甲片浸油降低锈蚀也很容易做到,军工原材料供给很充足。

蜀地本就丝织品产量很高,光是每年织造的蜀锦,都能行销天下。现在抽出一些生丝织物,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绣纹和裁剪,就做一点士兵穿的内衬,也还是用得起的。

这些需求,都刚好能被蜀地和南中的物产弥合,整个供应链运转起来就很舒服。

这些甲胄,唯一的问题,就只是遇到火攻会比较麻烦——虽然不会像浸油的藤甲兵那么易燃,但是铁片浸泡过油脂后,遇到火表面一层多少会烧一阵子,而且厚麻布的布面本身也会着火。

但这种程度的问题,本来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人总得穿衣服,任何布料的衣服本来就可燃。南中蛮人不懂谋略,不会火攻,所以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

甘宁仔细视察完张裔这边为叟兵部队提供的新山地战甲胄生产情况,也摸清了这些装备的性能优劣利弊后。

他对于指挥这支蛮兵部队打胜仗的事儿,也是信心大增。

但张裔鼓捣出来的东西,显然还不止于此。

正在甘宁欣慰之际,他又拿出几件蛮兵常用的短兵器,向甘宁展示。

甘宁一眼扫去,首先就注意到一把战斧,他眉头微微一皱,乍一看觉得没什么稀奇的。

因为山地战蛮兵喜欢用重型短兵器作战,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当年组成丹阳兵的那些山越人,就喜欢用钉锤甚至短柄的狼牙棒作战。用手斧的虽然不如用钉锤的多,但也不算罕见。

但随着甘宁进一步仔细观察,他很快又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之处。

张裔打造的新战斧,刃口长度要更长一些,也就更不容易被敌人通过格挡住木柄部分的方式招架——东汉时,原本主流的战斧,受限于重量和用料成本,斧刃其实是比较短窄的。

虽然短窄的斧头,砍到铁甲一样能破甲,甚至压强还能更大更集中。但是短刃斧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格挡,对方架住你没有刃的那一段,斧刃就发挥不出战力了。

如果把刃口的宽度加长数倍,让敌人慌乱之间无论怎么招架,都会架在刃的部分上,那么以战斧的巨力惯性,把对方格挡的木柄直接砍断,都是很容易的。

不过,既然原本的战斧并不打造成这个样子,而如今张裔造的这批却做到了,那就说明张裔肯定是克服了一些技术难点,或是得到了什么新颖的设计思路启发。

甘宁并不懂军工生产,也不懂冶金锻造,他只能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问起其中缘由。

张裔也知无不言,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难点,以及改良后的优势。

“往年打造的战斧,斧刃短窄,一方面是钢材强度不够,如果斧刃厚度不够,却一味拉长,巨力劈砍之下,就容易折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优质的钢材价钱昂贵,打造战斧时要尽量省料。

不过这两个难处,如今都一一解决了。犍为郡的火气井炼钢工坊,锻造出的钢材韧性更胜往昔,能够在总重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打造出刃长提升数倍的战斧。

而且,名匠蒲先生,今年又按令君的吩咐,琢磨出了一种新的打造战斧之法,也可以用于打造其他厚度比较大的兵器,令君称之为夹钢法。

就是用廉价的普通铁材,配合优质好钢,在好钢背后开槽,或是迭打,把廉价厚实的铁材夹在槽内,在略微红热时,用巨力水锤锻打冲压,将其紧密夯实在一起,冷却打磨之后,便再无法分开,战斧整体的强度也绝对够用。

有了这些新的短柄重兵器,将军率领蛮兵在丘陵、密林之中野战,就再也不用惧怕当地南蛮的伏击了。纵然当地南蛮有数倍之众,也难以抵挡朝廷之兵。”

张裔提到的“夹钢法”,后世同样是很容易想到的。

正如后世随便拉一个普通人,都知道“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说明现代哪怕是打造一把菜刀,其刀刃和刀背用的钢材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在东汉,夹钢法也好,包钢法也好,无疑都还处在摸索中,甚至是毫无踪迹可寻。

这个时代的匠人,要控制刀刃和刀背的钢材不同特性,只能是靠分程度淬火的方式实现,而能实现这一步的,也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名匠了。

而张裔让蒲元鼓捣出来的这种新生产技巧,对于远在荆州遥控的诸葛瑾而言,却不过是灵光一闪拍脑门的小点子罢了。

他只是知道几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俗语,就能轻松想到这么一条惠而不费的技术改良小技巧。

看着己方从甲胄到武器,都得到了量身定做级别的加强,甘宁内心自然是愈发笃定,他觉得自己已经万事俱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