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11章 给诸葛亮三年,还你一个新益州

建安十四年,九月。

诸葛亮再次回到了对其治理心悦诚服的成都。

离开了五个月,走的时候还是春耕刚刚结束,归来已是秋收时节。

绵延在整片岷江平原上的金灿灿晚稻,都已经被收割捆扎。只留下一小截秸秆茬还杵在那儿,让整片田园依然保持金黄的色泽。

船队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时,一路上看着两岸的稻田,就能清晰感受到,这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真是天佑大汉,灾荒了多少年了,终于又有如此大收之年。再稍微攒几年军粮,就能助主公全力北伐,驱除曹贼了。”

诸葛亮身边几个随行的部将,如周泰、蒋钦等,一路上忍不住如是感慨。

而这些“无知”之言,自然是被同行的文官、幕僚们驳斥。

比如蜀郡郡丞杨洪,他原本也不是诸葛亮的随行人员,而是提前打探了诸葛亮船队返航的行程日期、亲自提前到江原县迎接,再陪着一起回成都。

此刻听了那些不读书武将的感慨,杨洪骄傲地纠正:“蜀中这两年年景明显好于往常,这都是诸葛令君之功,又何必归因于运数?

令君的租庸调法和代役钱,让民力得以人尽其用,有田者不至于过劳,无田者又可以常年务工维生。若是用往年旧法修缮都江堰,两三年内怎么可能修缮完备?就算能修缮完备,所靡费的钱粮、扰民的程度,也会远远高于如今。”

杨洪越说越觉得与有荣焉,随口细数诸葛亮在蜀地兴修水利的详尽功绩。

这些细节,武将们也听不太明白,但大致也能感受到,诸葛令君的为政举措,肯定是比古人精打细算又公允得多。

诸葛亮本人,则是显然毫无得意之色,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稻田,手中轻摇羽扇的节奏始终是不疾不徐。

不过他也不扫杨洪的兴,只是等杨洪吹嘘累了之后,诸葛亮才随口查问一些别的细节:

“这都江堰有彻底修完了么?四月我出川时,似乎还差一些吧?”

杨洪连忙禀报:“确实还有些扫尾的修补,不过今年冬天这段农闲,肯定可以彻底修完。”

诸葛亮凝神细问:“那有动用邻郡的钱粮么?还是全靠蜀郡本地的余粮便能完成这个工程?没有冒出什么额外开支、影响将来对蛮夷的南征吧。”

杨洪:“只靠蜀郡本郡的工料和余粮,便足以支撑。今年蜀郡本郡的田赋税粮,倒是不太够。但是因为丰收,民间余粮很是充足,田地稍多的百姓,都有粮食可卖。

令君所想的那些防止世家豪强囤粮蓄粮的措施,又推进得力,所以粮价相对低廉。

官营的众多蜀锦工坊和其他工场,产量也非常稳定,民间对盐、茶、绢、铁的需求又高。光靠出售这些物资,就能向百姓买到足够的粮食用于徭役。”

杨洪短短几句话,就把诸葛亮离开后这小半年里,蜀郡的经济建设成就,描述得跃然纸上。

说白了,关键还是在于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足够的投资,有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然后劳动力也得到了充分释放,无地可种的游民如今在蜀郡几乎不存在,总能找到活干。

原本刘璋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通过花钱买徭役和兴办手工业,基本上都安置妥当了。

而且大量高质量的手工业品重新投放到市场上,也引来了世家和豪强“升级生产力工具”,把那些原本窖藏金银铜钱的有钱人,消费能力彻底挖掘释放了出来。

那些用来买盐茶绢锦的钱,固然是消费性的。

但买钢铁器具、工具的钱,显然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当然,蜀郡富户们大量购买钢铁生产工具、扩大生产和兴修水利、新建工坊。这个过程中,他们所需的货源,也并不都是蜀郡本地产出的,还必须辅之以郡和郡之间的大规模商贸、“比较优势”互通有无。

毕竟蜀郡没什么铁矿,冶铁工业也没什么新发展,相比之下,隔壁的犍为郡这两年被诸葛亮重点关照、全力建设井盐和钢铁工业。火气井炼钢厂一座接一座地拔地而起,钢铁产量更是以几乎每年都能翻倍的高速疯狂成长。

而蜀郡这儿新建工场多、修缮都江堰又要耗损大量钢铁工具。犍为郡那边近两年出产的钢铁,基本上一半多都卖到了蜀郡。而蜀郡富户们,自然也需要掏出足够多的真金白银去购买。

考虑到犍为郡那边并不需要太多的蜀锦和茶叶用于消费,而犍为产出的工业产品却都是蜀郡这边的“刚需”,所以按照正常贸易的话,蜀郡这儿富户的硬通货很快就会大量流失、形成“郡际贸易逆差”。

不过,有杨洪和张裔、王连等能吏的及时管制和把控,又有诸葛亮高瞻远瞩、先知先觉的预防,这个问题也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被顺利解决了。

诸葛亮早就考虑到郡和郡之间、民间贸易导致的相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所以特地以官府信用背书,把蜀锦做成了可以和黄金、镀银币、铜钱强行绑定汇兑的硬通货。

哪怕犍为郡那边经营钢铁业的商人不需要那么多蜀锦,也可以收蜀锦作为钱币/货款囤起来,反正官府给他们提供承兑了。

而且汉朝的盐铁本来就有官府专营,到了诸葛亮这里,最多也就是稍稍灵活一些,变成“官办民营”。让民间稍稍发挥一些“主观能动性”,给一点经营利益的分润激励,让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一些。

所以,诸葛亮要确保所有盐铁工场都肯收蜀锦作为货币,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光靠行政命令就能解决七八成问题,剩下一点小问题再靠“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也就差不多了。

如此稳健调控之下,益州各郡之间的商贸顺利高效地运转起来,大家都能充分开工,民间也就能轻松实现共赢,从工场主到雇工,都能过上比原来富足的日子。

到了这时候,民间已经没有一个人再会怀念当初刘璋治下的时代了——虽然刘璋治下的时代,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益州本地人不用为外部世界的诸侯争霸出力打仗、益州本地的人力物力都可以花在本地人身上。

但是,诸葛亮治蜀仅仅两年,他解放出来的新生产力,对于本地人生活的提升,就已经足以覆盖掉刘璋治蜀时期“不为外部世界出力”所能省下来的钱粮。

诸葛亮的开源所得,超过了刘璋不打仗的节流所得,百姓都看清楚这一层后,对刘备阵营的统治,自然是彻底心悦诚服。

在一个“生产力投资增速”不断上行的阶段,各种各样的矛盾,总能被掩盖掉。这个道理,原本在诸葛亮脑中,只是模模糊糊地意识到。

但是前些年跟大哥讨论内政治理之道后,大哥提纲挈领地帮他梳理了一遍,长期耳濡目染后,诸葛亮对此的认识也就更加充分和彻底了。

食利阶层囤积盘剥所得,虽然也会导致相当的不公平,但至少他们盘剥之后不是选择窖藏起来。

只要他们肯把钱再花掉、流回社会,让无地的赤贫之人也从被雇佣和服徭役的渠道混口饭吃,就能缓解很多冲突。

真正会导致劳动力闲置、贫者身无立锥又无法生存窘境的,是食利者盘剥到之后,也不用于恢复生产,而是直接窖藏起来,那样才是最容易出现大问题的。

东汉经过这些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破坏还是很明显的,可以投资和恢复的地方非常多。只要执政者能找到一个引导的办法,让盘剥所得能运转起来,就可以让民生快速恢复。

其他公平性的问题虽然也重要,但事情都有轻重缓急,在最后这几年灭曹冲刺期内,那些都暂时不算主要矛盾。

……

回到成都后,稍稍花了几天时间,诸葛亮就把自己离开这段时间内,蜀中各郡的内政近况梳理清楚了。

该做出调整的地方,他也都干净利索地给出了处置意见,并且下发各郡立刻贯彻。

都江堰的修缮工作,耗费的粮草和铁器还是非常多的。虽然不需要其他郡支援,但也把蜀郡本地的存粮花得七七八八。

按照诸葛亮此前去襄阳时、向刘备请示过的那番规划,他原本是打算利用两年的冬天,分批把南中四郡不服王化的蛮夷势力,好好整顿一下的。

如今蜀郡缺乏存粮,再想在今年冬天动兵的话,难免就有些冒失了。

所以秋税账目大致清理出来后,杨洪便主动请示:“敢问令君,是否需要让广汉郡押运一批军粮到蜀郡,用于今冬对越巂郡的用兵?”

诸葛亮认真评估了一下,最终决定还是减少折腾,调整计划:

“没这个必要,大不了今年冬天的用兵规模砍掉一部分。从蜀郡出击平定越巂的计划,就搁置到明年春耕结束后、那段短暂的农闲时节。

今年冬天,就只执行从犍为郡东进,平定牂牁、打通黔中道的计划。如此一来,今冬平黔中,明年春夏之交平越巂,明年冬天再对建宁等地下手,刚好能确保同时用兵的规模不至于太大,又能始终有兵可练。”

诸葛亮的这个微调,也算是非常实事求是了。

反正平定南蛮不是一个需要抢时间的任务,一切筹备方案的优劣,都要以“在最低成本下实现目标”为标准来衡量。

因为赢是肯定能打赢的,这就是一连串的练兵之战,要以战养战,必须重视降本。

广汉郡的粮食,再大费周章运到蜀郡来,哪怕距离不远,也是一番额外损耗。

不如让蜀中的驻军主力多去广汉当地驻扎几个月,就地吃粮训练,闲时也让部队也做些建设劳役,就地屯垦,总之就是尽量降低部队在和平状态下的维持成本。

就算最后到了种田休战期结束、益州各郡都还有余粮,可以运出去支援北伐,那也可以从广汉郡直接沿着涪江顺流而下,由长江出川去荆州,至少省掉了去蜀郡额外兜个圈子的损耗。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规划,都是精打细算,尽量最省的,把一切不必要的损耗都压到最低。

不过,广汉郡田园开垦充分,缺乏荒田,当地闲散驻军一多,可以开荒的平原就不够用了。对此诸葛亮也有办法,那就是适当开发开发当地的丘陵缓坡,利用龙泉山区开发不充分的缓坡多种茶树果树。

东汉时期对于丘陵山地的农业开发程度,始终是非常低的,哪怕是人多地少的蜀地也是如此,只要想种茶果,就肯定有适合的土地可供额外开发。

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时代,多种果树或许无法明显补贴民间的粮食需求,因为水果太容易腐烂了,难以长途运输和交易。而果农又没法只吃水果养活自己。

但是在诸葛亮治下的蜀郡、广汉等地,如今的商业交易环境,却远非东汉其他时期和地域可比。当地的短途贸易已经非常发达,而且随着代役钱和租庸调法的推行,普通百姓也多多少少有了参与到商业交易中的动力。

别的不说,很多时候为了交免役钱,百姓也会不得不卖掉一些粮食去换钱/锦,

而在没有这些新法的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粮农,是一辈子都几乎不和商业贸易打交道的,他们种的粮食,要么自己吃了,要么交租,要么缴税,总之很多人是不卖的,也没有余粮可卖。

如今,粮食贸易的规模和深度被充分激活,也就可以催生出更多纯种蔬菜或水果的菜农、果农。

他们家里的田地,或许不够平整,或许不够低洼、灌溉不便,没法营造成水稻田。如果是原先的旧时代,这些人哪怕种不了水稻,也得强行种一点旱地粮食作物,以确保全家的口粮,免得饿死。

但是在商品经济、粮食贸易渐渐普及后,他们就能完全不种口粮,专注于种蔬菜水果,然后通过卖菜卖果得钱、再去邻村邻乡买米维生,买米缴纳田赋粮税。

如此一来“社会分工带来效率提升、比较优势解放生产力”的好处,也就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虽然诸葛亮都未必能说清楚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但这种状态对民间生产力的提升,却是真实存在的。

……

精打细算地调整完各郡的南征南蛮时间表、用兵规模,

以及和平时期的驻军练兵部署、军队闲时的开荒劳役规划。

时间很快也来到了建安十四年的十月。

算算日子,如今也算是初冬了。蜀郡对越巂郡的用兵,因为调整而暂缓。

从犍为郡东进平定牂牁郡的行动,也该提上日程了。

按照诸葛亮原本的计划,每年冬天的用兵总规模,都要控制在三万人以内。对付南方各郡的蛮王,这个数字肯定是够用的,再多也浪费钱粮了。

今年既然有临时调整,越巂郡那边不打了,只打牂牁,所以总兵力也进一步压缩,计划只用两万人。

至于敌人,自然是牂牁郡地界上的土皇帝朱褒了。在刘璋统治时期,朱褒作为当地的豪族酋守,就已经是郡丞,但掌握一郡实权。刘璋委任的牂牁太守,实际上被其架空。

历史上刘备取代刘璋后,对于南中的人事安排也完全没能调整,一律追认。直到刘备死了,刘禅为了安抚地方,还依诸葛亮之意,升朱褒为太守,但即便如此,还是没能阻止其野心进一步膨胀。

眼看出兵时节将近,诸葛亮身边的主要文官幕僚、以及身在蜀中的一些将领,便纷纷秘密上书讨论此事,有献策统筹的,也有请求出战的。

不过对于派谁出战、用什么部队,诸葛亮心中早有打算。所以对于那些带着己方嫡系精锐老兵部队请战的大将,诸葛亮都一律驳回其请求。

当然,诸葛亮还是非常讲道理的,拒绝驳回的同时,他也耐心解释原因,以免伤了士气。

“我军老兵精锐,都已久历战阵。便是在这益州战场上,也曾跟曹贼的主力于汉中鏖战,军纪、经验已经足够。

南中蛮兵,并无纪律,但练兵机会难得,这两年的南征之战,原则上都要用刘璋所遗留降军为主力,我军精锐老兵,只可作为将领卫队、骨干军官参战。

主要的士兵,必须从刘璋旧部中挑选。如此,将来北伐曹贼之时,刘璋旧部降军才能有一战之力,不至于荒废。”

诸葛亮这番道理讲得很恳切,所以以甘宁为首的请战将领,也都接受了。

甘宁甚至都答应,不带他嫡系的锦帆营去参战,或者只带一两百人作为卫队和军官,其他都带这两年刚整编的刘璋旧部。

诸葛亮见诸将都能统一看法,也就不再阻拦大家的立功之路。

最终答应让甘宁为主将,先带兵到犍为郡取齐,然后从犍为郡的僰道县(宜宾),走长江南岸的支流羊官水,经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入黔中道,平定牂牁郡。

(注:从羊官水到云南的昭通后,可以再翻一段山路,进入今贵州的六盘水一带,然后顺流到今天的安顺、桂阳,再到当时的牂牁郡治且兰县。这也是古代走黔中道入蜀的常规路径,这条山路可以一直连接到荆州的零陵郡。)

甘宁领命后,立刻按照诸葛亮的最新要求,调度和组织部队,并且针对性地更新了一番装备——

南中之敌,根本没有强弩,弓弩的杀伤动能很弱,主要靠箭矢淬毒来提升杀伤力,所以在那种地方作战,甲胄的防御覆盖率,远比甲胄的强度更重要。

在中原大战中大放异彩的灌钢整锻式板甲,到了湿热又崎岖的南中,根本就用不上,又妨碍爬山行军,还不如换个全身覆盖的皮甲,至少能确保连手足和腕部都能被覆盖到,不至于被毒箭钻空子。

这一切问题,以诸葛亮的思虑周全,当然是早就想到了。

哪怕一开始没想到的,他也会实事求是请教当地来的归化官员、将士,虚心整理,拿出应对之策。并且关照犍为郡那边的兵工作坊,提前生产热带山地战所需增补的装备。

当甘宁抵达时,一切早已准备齐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