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08章 刘协:狐死首丘,这是朕最后一次退让

随着曹操被于禁诈死投敌、还帮着刘备骗自己的消息,气得中风晕倒。

此后数日,许都城内,一片风声鹤唳,风雨飘摇。曹操阵营的高层,都被一股莫名的压抑笼罩着。

所有人都像是被一股莫名的隔膜堵住了喉咙,想要嘶吼发泄,一张嘴却发不出声音来,只剩下最纯粹的无力感。

而其他普通的士兵、吏民,就更加人心浮动了,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满宠倒是想彻查、阻止,但根本无能为力了。

“听说了么!魏公被气得中风了!卧病不起了好几天!”

“这么严重?不至于吧?魏公雅量非凡,气度宽宏,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怎么可能被气得中风呢?”

“有什么不可能的?你连这都不知道?年关的时候,于将军等人在襄、樊殉国的消息,都听过吧?当时曹公还让天子设祭,亲临哭祭了他们呢!

谁知竟是屈膝投降了刘备,还配合刘备诈死,骗得丞相放松警惕。如今刘备兵临许都,朝臣家眷各自迁徙,他们就趁乱跑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事实,但坊间百姓和士兵听到时,还是多半觉得匪夷所思,很多淳朴之人便质疑其真实性。

然而架不住刘备阵营的宣传机器已经火力全开,各种流言不要钱一样地泼洒。读者们听一遍听不明白的细节逻辑,刘备阵营的流言散布者们还会变着法儿提供解释。

最后,那些解释力最强、最有说服力的版本,就在民间的自然选择中,被筛选出来了。

“你说他们怎么跑出去的?当然是汝南那边张飞的兵马接应回去的啊!你不知道,曹真和徐晃又打败仗了,对,就是被那张飞打的!

唉,关羽、张飞真是当世名将,万人敌呐。曹公此番派去汝南的大将,哪个没在张飞手下吃过大亏?也就曹公的女婿孙权,虽然年轻,但老成持重,谨慎不战,倒是跟张飞打了个平分秋色……”

这些流言,说的事实部分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至于解读和评价部分,当然会夹带私货。不然刘备费这个劲儿干嘛?

所以毫无疑问,那些对曹营将领的褒贬点评,也是经过诸葛瑾的授意、刻意筛选后放出的。

诸葛瑾当然知道,眼下曹军中这几路将领,数徐晃相对最能打了,留在河南尹境内负责雒南三关的曹仁,实力也在伯仲之间。

而曹真、孙权等辈,战力实在是每况愈下。

但架不住孙权胆子小、如今第一次出战,始终没跟张飞正面交手过,所以也就没有败绩。

诸葛瑾便劝说刘备,顺带着在散播流言时吹嘘一下孙权的实力。各种说他老成稳健、名将之风、宠辱不惊的溢美之词随便往上堆。

曹操要是看出破绽了,不肯信,并且有实质性的表现。那么曹家人跟孙权的关系,肯定会因此受到影响。

诸葛瑾可是当今世上,最了解孙权野心的人了——这一世的孙权,在孙策兵败身死之时,立刻就投奔了曹操,连一天实权诸侯都没当过。

所以如今世上没一个人觉得孙权会有称王称帝的野心和大志,最多也就觉得他是个不错的名门子弟。

所以曹操如果因此疏远了孙权,孙权绝对会暗暗不甘的。孙权还有可能觉得,是曹真这些曹家本家的人,在排挤他这个外姓女婿。将来曹军如果因此将帅不合,对刘备绝对是好事。

但如果曹操继续用人不疑、坊间都说孙权有将才,他就相信。那将来诸葛瑾也同样有办法,让曹操为他的轻信付出代价。

比如,等将来刘备再次北伐时。

曹操如果觉得手下将才匮乏,然后出于对孙权将才的信任、让他带领一支大军来跟刘备交战。

那么诸葛瑾做梦都会笑醒的。

所以无论这次的流言话题,曹操信与不信,长远来看,刘备和诸葛瑾都能确保赚麻了。

……

数日之后,曹操终于从气急中风的症状中缓了过来。

这一次的重击,似乎让他爆掉了几条不太重要的血管,最后落下了左手颤抖不听使唤的后遗症。

在此之前,他刚刚让人架空了太医令吉平,以曹操之多疑,当然也猜到吉平可能会对他心存不满。

所以此番哪怕有重病,他也不敢找吉平为自己医治,只敢让他刚扶持上去的那个“代理太医令”来诊疗。

“代理太医令”姓吴,他仔细为曹操诊疗调养后,曹操觉得状态恢复得还不错。

这天刚刚喝完汤药,曹操便趁着闲暇,随口问起:“吴太医,依你之见,孤还能剩几年寿数?”

吴太医直接被曹操的问话吓得呆滞当场,愣了好一会儿,才拜伏于地:“魏公不过天命之年,春秋正盛,何出此言!此番小恙,虽落下些手足不便,但最终定当霍然!”

曹操抬起颤抖不受控制的左手,愣神看了一会儿,自嘲一笑:

“何必欺我,这手臂怕是再也好不利索了。你不敢说我还剩几年寿数,倒也无妨——那你就说说,这番折腾,大约会折损我几年寿数?你就当我原本能寿至八旬好了。”

吴太医还是不敢说,但最后被曹操逼得没办法,只好用隐晦到不能再隐晦的说辞,大致暗示,这次的中风,估计要折寿五年。

当然这种数字,本来也不靠谱,只能是大致的推测。

曹操苦笑一下,也没在意。

如若天命在曹家,少活几年,也能成就大业。

如果天命不在曹家,就算他有充足的寿元,要是战场上打不过刘备,自己能活到尽享天年的那一刻么?

所以,折寿五年就五年吧,已经不重要了。

曹操内心想了很多关于未来的推演,脸色阴晴数变,最后归于狠辣。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突然脸色转为冷厉,严肃地问了吴太医又一个问题:“伏校尉的病,到底还能不能治好?能不能跟随陛下和皇后去雒阳?”

吴太医心神一凛,也从曹操的问话中感受到了一股杀气。他知道今天如果再模棱两可、想要少担责任,怕是躲不过去了。加上此刻左右无人,他也就一咬牙,吐露了实情:

“不敢欺瞒魏公,伏校尉的病,实在是药石无灵了,这是天寿将尽,如今所做的一切,只是助其苟延残喘……”

曹操听后,没有立刻表态,只是闭上了眼睛,瞑目养神了一会儿。许久之后才重新睁开,语气肃然地轻声命令:

“既然求稳也治不好,那就该下猛药,或能死中求活!这样拖着算什么!”

吴太医心中惧怕,曹操却反过来,又耐心安慰了他两句,并且许诺了一些升官重赏的好处,终于把自己的要求暗示清楚了。

原来,曹操也没指望吴太医给伏完下毒弄死对方。他只是希望吴太医给一点符合医理、解释得通的治疗方案。

但这种方案,可以激进一点,可以孤注一掷一点。追求的就是要么治好,要么下药太猛身体扛不住,总之就是别拖着。

这样的治疗方案,现实中也是确实存在的。

有些药用了,不一定能提高治愈率,但是却可以加快病程进展。也就是让能扛过去的人尽快好,让扛不过去的尽快死,避免一直耗着挤兑医疗资源。

……

吴太医领会了曹操的意图,没敢说什么,回去就照着实施了。

又几天之后,屯骑校尉府上,终于传来了新消息。

皇后之父、屯骑校尉伏完,最终因为病势沉重,药石无灵,于六月二十四半夜,寿终正寝。

次日一早,消息传到宫中,前天还探望过父亲病情的皇后伏寿,难免稍稍震惊了一下,但随即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前天探病时,父亲还能言语饮食,怎会这么快就……”伏寿无声饮泣,泪如雨下,语气中难免透露出不甘和怨念。

不过“代理太医令”认真解释了前因后果,皇后想不接受这个解释也不行,只能是闷声委屈,这事明面上也就算揭过去了。

直到曹操的人离开后宫,左右再无旁人。

伏寿才敢和刘协私下里低声说些怨言。

“陛下,妾父之亡,必有蹊跷啊!听说曹操已经为迁都行程受阻之事,气得风痹卧病了。此番肯定是曹操病中盛怒,等不得了,才让人下虎狼之药!虽说医案看不出破绽,但绝对有问题!”

刘协被伏寿哭哭啼啼地,也闹得有些心烦。但他似乎是被曹操欺压得习惯了,内心竟掀不起丝毫反抗的波澜,只是有口无心地安慰着伏寿。

有那么一瞬间,刘协内心甚至在想:还不是你非要给你爹送终,不想在重病时抛下远离,这才害了他,闹得曹贼不得不请他早点咽气……要是你肯抛下你爹,直接跟朕走,曹操也未必需要下毒手了。

这种想法,实在是窝囊得很。

但对于被曹操欺压了十四个年头的刘协来说,又很正常。如果他忍不了这些屈辱,那他早就不在这世上了。

从董卓到李傕郭汜,再到最后的曹操,天下敢让天子受屈辱的人还少了么?都换了三四轮、持续十八年了,早就麻木了。

当年董贵人死前,刘协还有点勇气据理力争几句。如今又额外多消磨了七八年意志,轮到正妻伏皇后的家人疑似遇害时,他已经习惯了。

伏寿跟刘协日夕相处,当然非常了解丈夫。听他言不由衷地应付自己,伏寿也就知道,陛下绝对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报复曹操。

伏寿不由悲从中来,叹息了一会儿后,转移了话题,跟丈夫低语些心里话:

“陛下可还记得当年诸葛瑾入朝时,在石渠阁那番君臣奏对?”

刘协那原本已如死水般的内心,终于被伏寿摸准了脉门,忽然触动了一下。

“诸葛瑾么……朕如何不记得!义帝、高祖、项羽,各有何德?听说他近日,又作了几首诗,居然还是咏项羽的,还有诸葛亮也写了《项羽论》。

曹贼想迁回雒阳,没想到皇叔和诸葛瑾竟以怕朕被曹贼挟为人质,不能阻止,还说雒阳本就是大汉国都,回雒阳是朕之本意……

看他们言语当中,这是要把曹贼和朕,钉住在雒阳一辈子了。这次曹贼颓势,让朕退回雒阳有多顺利。将来若是曹贼再颓势,还想一退再退,恐怕就难上加难了。今日的种种便利,将来都会反噬……”

伏寿不懂政务,自然不可能想到那么深。她今日突然提起诸葛瑾,也不过是见丈夫懦弱到了一定程度,想要稍稍激励一下。

没想到刘协被勾起心思后,竟能一口气说出那么多推演和大道理。

伏寿这才微微心惊,暗忖陛下原来不是懦弱无知,他心里其实还挺清楚,只是无力抗争,也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想到这儿,伏寿忍不住追问了一句:“陛下高瞻远瞩,竟能想到这一层,妾实在惭愧。却不知……陛下既然知道了这一切,将来曹贼退到雒阳后,若是再遭困顿,陛下可愿继续迁徙么?”

刘协似乎被这话刺激了,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这次是要回雒阳,朕自然认了。朕生于雒阳,在雒阳活到九岁,朕的根在那儿!

而后在长安困顿五年,先后遭董卓、傕汜欺凌。花了两年历尽艰辛,才回到雒阳!可惜安顿不过两月,便被曹贼劫迁,至今又一十四年了!

朕这辈子,前十四年在雒阳、长安,后十四年在许都。在长安和许都,过的都是被权臣挟制的日子!此番回到雒阳,朕绝不会再去任何地方了!尤其是长安!一想起长安的日子,朕就夜不能寐,五内俱焚!

这次曹操迁都,粗暴强硬,已经有不少忠臣义士对他不满了。他下次再想倒行逆施,绝对会有更多的人反对!所以此番去了雒阳后,朕自当暗中联络忠义之士。

将来真到了那一天,朕也不求这些忠义之士能扑灭曹贼,但只要紧要关头,能护着朕突围,或是据险而守待援,拖到皇叔的救兵前来接应……

此事还太过遥远,暂时不宜设想得太细,行事不秘必遭反噬,还是徐徐图之吧。”

刘协半是安慰妻子,半是自己给自己打气,用绝不可能被外人听到的低语,把心中设想与伏寿密谋了一番。

以泪洗面的伏寿,听了丈夫的这番决心,也终于从丧父的悲痛中走了出来。

这是陛下第一次向她袒露内心的自救计划,看起来还是很稳妥的,并不好高骛远。

这一次从许都撤走,皇叔来不及救援,那是因为天子缺乏足够忠诚的近侍亲军,遇到曹贼要以武力劫迁时,天子连武力自卫、抵抗拖延几天都做不到。

不过,曹操越是倒行逆施折腾,团结到天子身边的忠义之士就会越多。

这次让曹贼得手,不过是给更多人一个看清曹贼本质的机会。

当天子身边积蓄了足够多的力量,也不用多强大,只要关键时刻能护着天子突围,或是拖住一段时间,到时候,天子自然能响应皇叔的救援。

刘协已经下定决心,人都是恋旧的,他这一辈子里,回忆最美好的那些年,都是在雒阳。

只有雒阳,才代表着大汉还没有乱之前那些和平美好的年代。

(虽然在民间,当时很多地方已经民不聊生了,但养在深宫的刘协并不知道。)

所谓狐死首丘,刘协已经下定决心,这是他最后一次对“劫迁”这种篡逆之行退让。

下次他就是死,也不会再离开雒阳了!

曹贼要是还敢得寸进尺,那就拼个鱼死网破吧!

反正要是继续跟着曹贼跑,最终也免不了声名扫地,性命也一样未必保得住。

还不如搏一把,万一搏赢了,留在雒阳,皇叔能把自己救出去,此前的几番“顺从劫迁”也还能有个说法给圆过去。

……

刘协隐忍安抚住了丧父的皇后,让伏寿没有闹腾起来。

最终,在刘协的妥协斡旋下,曹操也答应让皇后“以日代年”,在许都又多留了三天,给国丈伏完服丧。

这也是天家该有的礼数底线。

自古父母之丧,都是守三年的,但皇帝要日理万机,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先帝驾崩时,新皇都是守灵三日,以日代年,然后正式办登基大典。

皇后当然不能跟皇帝比,可曹操穿凿附会,说值此国难之秋,一切也要以国事为重,让皇后也对其父母以日代年,许都朝廷上下,自然没能有一句反对的声音。

这事儿就这么草草办妥了。

伏完死后第五天,六月二十九。

早已为天子打包完所有行李、准备好随行护军和仪仗的曹操,终于正式下令,让天子回銮雒阳。

这天一大早,刘协最后走完了祭拜等相关流程,然后就上了六辇金根车,由数千铁骑开道护卫,无数常侍近臣和宦官宫女随行,浩浩荡荡出许都北门,经鄢陵先往陈留而去。

车马队日行六十里,四天便抵达陈留,而后折向正西,入虎牢关,七月初十最终抵达雒阳。

“时隔十四年,又回到雒阳了。”

看着雒阳城墙上新旧驳杂不一的土色,刘协心中五味杂陈。

当年他离开时,雒阳还是遍地荆榛的破败之状。经过十四年的自然恢复,以及曹操小规模组织人力重建,虽然不可能恢复到当年被董卓烧毁前的状态,但也算勉强能住了。

往后余生,可能就要坚持在这里过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